因为,楚怀王是项梁所立,代表着楚国的正统力量,在名义上是项羽的顶头上司,而且怀王对项家军素无好感,宋义被杀事件又进一步加深了楚怀王和项羽间的矛盾。尤其让项羽感到气愤的是,火烧咸阳后,项羽派人向楚怀王请示如何处理关中地区的善后工作时,楚怀王竟然回答说“如约”。“如约”就是依照事前约定,由先入关中的刘邦出任关中王。这两个他不喜欢的人相互支持,当然让他暴跳如雷了。
项羽曾向支持楚怀王的范增埋怨说:“怀王真的是楚王室的后代吗?”
范增却冷静地表示:“当年为了和秦王朝对抗,楚怀王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啊!”范增认为,不妨将楚怀王提升为有名无实的“王中之王”——天子,而由项羽出任真正有实权的群王领袖——霸主。
范增的回答使项羽意识到,楚怀王只是自己利用的“道具”而已,如今情势转变,楚怀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于是,他就毫无顾忌地对诸侯说:“怀王乃是由我项家所拥立,其实,他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功劳,所以没有资格再向天下发号施令。当时,天下共同抗秦,为了集结力量,统一行动,所以假立诸侯以为号召。但是,三年以来,真正‘披坚执锐’在前线领导抗秦大军,冒险死战,最终灭秦而定天下者,是在座诸君和我项籍的功劳,绝非怀王之功!不过,怀王虽无功劳,但他也扮演了他的阶段性角色,在他不再拥有实权的同时,可以分给他一些土地,让他继续为楚王便是了……”
诸侯慑于项羽的威势,没有反对他的建议。不久,项羽又尊奉怀王为义帝,将义帝迁居于长江上游,建都于今长沙一带的郴县,让他远离中原的政权所在地。这样,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强行解决了怀王问题。
但怀王问题解决后,刘邦问题也摆在了项羽的面前。虽然说,此时的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但刘邦问题和怀王问题扯在一起,让他解决起来还是感到有些棘手。况且,刘邦的实力也不可小觑,而且他在关中一带颇得民心。项羽认为,如果依照怀王原先的约定而立刘邦为关中王,他心里确实感到很不舒服,心有不甘;但如果不给刘邦以较大的封国,又显得自己是在有意打压刘邦,显得自己太小心眼,毕竟天下诸侯有目共睹,刘邦是第一个进咸阳的人。
而对刘邦心存芥蒂的范增更是挖空心思地要削弱和限制刘邦的势力。他想来想去,最后向项羽建议,干脆封刘邦为汉王,让他统辖汉中、巴蜀一带。一则因为汉中、巴蜀也属于关中统辖,封刘邦为汉中王并不违背怀王约定。二则因为汉中和巴蜀都地处盆地,和关中之间有山势险要、交通不便的秦岭阻隔,到关中的道路完全要靠人工修筑的栈道才能接通,因此任何人只要一到这里,想再进入中原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很显然,将刘邦封于汉中、巴蜀一带,就等于是把刘邦投进了一个天然的大监狱。而且,封刘邦为汉中王,会使刘邦的兵马自动解散掉一半以上!因为他的军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楚国人,这些人思乡心切,多半是不会跟刘邦去汉中、巴蜀的。
于是,经过一个多月的规划、协商后,项羽公布了天下势力重新划分的蓝图。
由于项羽自己不想代替秦皇成为皇帝,便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有过去的梁国(魏国)及楚国最精华的九个郡,建都于彭城。彭城是南北往来的重镇,如果天下太平,此地作为天下的枢纽,倒是个发展经济的好地方。但是由于它地处平原地区,四处无险可守,势必要用重兵防守。项羽在大局未定前便建都于此,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这足见他在经略天下这个问题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西入咸阳,刘邦的功劳最大,被封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建都于南郑。
至于谁统治关中,项羽决定封章邯为雍王,统辖咸阳以西的关中,建都于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统辖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方,建都于栎阳;封董翳为翟王,统辖上郡地区,建都于高奴。项羽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这三位秦朝降将通过严格的军事统治来维持关中地区的社会治安,同时也能对汉王刘邦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殊不知,由于在坑杀降卒和火烧咸阳时,他们三人均没有尽力阻止或事后加以补救,秦国父老早就恨透了他们,让他们三人对关中地区进行严格的军事统治,只会使内心仰慕汉王的关中父老更加痛恨他们。
由于项羽本人统有以前梁国(魏国)大部分精华地区,乃将魏王魏豹改封为西魏王,建都于平阳。
瑕丘人申阳,为张耳的心腹大将,曾奉命到河南郡协助楚军北上,功劳不小,封为河南王,建都洛阳。
韩王韩成仍为韩王,建都阳翟。
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建立了不少功劳,故封为殷王,统辖河内地区,建都朝歌。
将原来的赵王歇迁徙于代地,仍为赵王。
赵国宰相张耳,声望高且富于智谋,又跟随项羽入关,提过不少有益的意见,故封为常山王,统辖赵国原有国境,建都襄国。
当阳君英布,常为先锋军统帅,功劳颇大,封为九江王,建都于六城。
鄱阳地区的少数民族领袖吴芮,率领百越各部落参与联军入关中,故封为衡山王,建都邾。
义帝的柱国(宰相)共敖,率军击南郡有功,封为临江王,建都江陵。
迁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建都无终。
燕将臧荼,随从楚军解除巨鹿之围,功劳颇大,封于燕国,建都于蓟。
迁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建都即墨。
当年主动叛齐、协助项梁的齐将田都,随同联军入关,功劳颇大,封为齐王,建都临淄,
项羽渡河救赵时,齐国贵族田安攻击济北数城,并引军投降项羽,故封为济北王,建都博阳。
齐国首席军事强人田荣,数次和项羽冲突,又不肯和楚军联盟,故不封赏,
成安君陈余,虽劝导章邯投降有功,但曾弃将印离去,也未曾从联军入关,故不封。由于不少人为陈余打抱不平,项王才封给了陈余三个县。
另外,少数民族领袖梅,也曾建立军功,封为十万户侯。
当然这些只是重要的封侯,其余的更依功劳大小给予适当的分配。
项羽俨然成了周公旦,伹是他分封天下诸侯完全是凭自己的喜好。分封诸侯是敏感又复杂的问题。单凭个人感情处理这些事情,肯定会引起一些诸侯的不满。
刘邦知道自己被分封为汉王后,立刻派人去了解汉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当知道巴、蜀、汉中的地理位置后,刘邦意识到项羽是在故意整他,决定和项羽拼个你死我活。但是,刘邦的军事将领周勃、灌婴、樊哙等根据实力评估,都纷纷反对刘邦与项羽硬拼。尤其是萧何对刘邦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意见。
萧何说:“在汉中建立王朝固然有些委屈,但总比平白地牺牲性命要好吧!我们的力量不如他们啊!这样去和他们拼命,是注定要失败的。况且,忍辱负重,建立万乘之国的信用,商汤和周武王早已给我们做出了典范,大王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微臣希望大王能在汉中先建立政权,招募贤人,收揽民心;等完全稳定巴蜀后,再反过来收服关中的三秦之地,然后再以此为根据地和项羽争夺天下,不患不得志于海内。”
其实,刘邦也不过讲讲气话而已,他一向比较务实而冷静。他之所以向部下表示这种“冲动”,只是试探部属们的反应而已。只要大家都到汉中去,他就有东山再起的资本;如果大家都不想去,那么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纵然有包举宇内之志,也无从施展。因此,他在众人面前摆出了一副要拼命的样子。现在既然大家都反对火并,那么自然愿意和他同甘共苦,一起去汉中、巴蜀一带徐图发展。
于是,刘邦接受了众人的意见,宣布接受分封,准备远赴巴、蜀、汉中建立王国,并以萧何为术相。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商海博弈中,当自己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或处境时,一定要克制自己,千万不能因冲动而失去理智,以非对非,而应该忍辱负重,以包容的气度和旷达的处世态度去争取世人的同情和理解,以便为自己扭转局势赢得更多的支持。这样做往往会化不利为有利,最终为自己赢得转机。
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全国几十个省会城市的近100家报纸及大约170个网站,相继出现了数百篇诋毁蒙牛形象的负面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诋毁性报道愈演愈烈。这种负面新闻对蒙牛的企业形象和品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蒙牛老总牛根生的助手卢建军说:我们创造历史,有人却想篡改历史。对此,牛根生派出得力干将、主管营销的孙先红前去调查假新闻的来路。
负面的與论导向使蒙牛在商海博弈中处在极为不利的位置。在2003年11月,蒙牛发现居然有人冒用“蒙牛”的名义,用刊登广告的形式,发布诽谤蒙牛的假新闻。
经公安机关调查后,发现背后主使发布假新闻恶意诽谤蒙牛的,竟然是同行某著名企业。该知名企业企图利用假新闻的手段“打击”蒙牛的企业诚信度;“压制”蒙牛凶猛的公关运作及市场发展,拖延其上市吋间;“缓解”蒙牛对该企业造成的压力:“弱化”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之后蒙牛的宜传气势及降低牛根生的社会形象;为本企业在2004年“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在处理这件事时,蒙牛决定借此向广大消费者树立一个正义的、受害的、善良的形象,从保护中国乳业大产业、保护西部奶农大安全的角度出发,决定以德报怨,放弃了对这家企业的诉讼权。牛根生这一次宽容对手的消息刊登出去后,蒙牛的声名鹤起,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在分封天下的过程中,项羽是绝对的主导者,刘邦是绝对的受害者。项羽人为地制造了一些不平等,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其实,天下诸侯能够进关中,刘邦居功至伟,然而在分封中他却受到了排挤。不过,深谙博弈之术的刘邦,在深知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时,顺势接受了项羽的分封,在天下人面前扮演了一个悲情、正义的受害者形象,不但激发了部下的忠心,而且赢得了天下诸侯的同情。
其实,项羽根据个人的好恶分封诸侯,得罪的不只是刘邦,而是一大批诸侯,间时也在诸侯之间埋下了矛盾的种子。果然,项羽分封诸侯后,一些不满的诸侯王不愿去封国,纷纷举起了反叛项羽的大旗,项羽很快陷入了四处征讨的被动局面之中。而刘邦却安安心心去封国,韬光养晦,在项羽与其他诸侯厮杀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很快地积蓄起强大的力量,拥有了与项羽争雄天下的资本。
§§§第五节 进军汉中,韩信拜将
刘邦接受分封后,决定前往自己的封地就国。刘邦这时有10万大军,项羽为了限制刘邦的力量,只允许他带3万人马。可是刘邦的亲信和部下很多,他们都愿意跟随刘邦去汉中,还有一些楚国和各路诸侯中敬慕刘邦的人,也主动表示愿意跟随他前往,所以跟随刘邦去汉中的人远远超过了项羽限定的3万人。
刘邦带着军队向汉中进发。张良跟随至褒中,刘邦要求他先回韩王处述职,待取得韩王谅解后,再入汉中辅佐自己。张良慨然答应,并暗中建议刘邦焚烧经过的栈道,一方面可阻绝项羽及诸侯兵力的侵入,另一方面也可向项羽表示自己无意再回中原争霸,以麻痹项羽。果然,项羽得到刘邦焚烧栈道的消息后就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虽然愿意跟随刘邦进汉中的人不少,但是前往汉中的道路(栈道)实在难走。栈道的底下是千丈深谷,一不小心掉下去,便立刻粉身碎骨。有些特别艰险的地方只容得下一个人单独小心通过,所有的粮食、器具、武器部必须用人力背过去。所有行人只能沿着山路逐步攀爬前进,那些体力不济或过分粗心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地葬身在千丈的云雾谷底中。
在行军途中,不慎失足而死的人愈来愈多,军中充满了悲情气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兵士纷纷打退堂鼓,不辞而别地从原路逃了回去,而且逃亡的人数愈来愈多,甚至不少部将也离开了,这些情况让刘邦感到忧心忡忡。
对于官兵们开小差,刘邦一时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较好,便顺其自然。他显得满不在乎,既不追捕逃亡者,也不追究监守责任,一副要走请自便的样子。虽然这种自信是装出来的,但是他也意识到民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强迫士兵跟着自己进关中,那么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
有一天早上,有人告诉刘邦:“丞相萧何昨晚私自离去。”
刘邦又气又急:“怎么可能,连萧何都逃亡了,我还能依靠谁呢?”萧何是刘邦的重要班底,如同左右手。失去了左右手,那还得了,刘邦几乎要崩溃了。
好在没几天,萧何又回来了,并立刻向刘邦报到。刘邦又气又高兴,见了面马上问萧何干什么去了。萧何说自己追韩信去了。刘邦对韩信没有太多的印象,只知道他个头高大、斯文,擅长讲道理。他无法理解萧何为什么那么看重韩信,便问萧何独追韩信的缘由。
原来,韩信是楚国人,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虽然受过教育,但因为家里非常贫穷,所以一直很不走运。他为官无门,经商又缺乏本钱和人脉关系,最后变成了无业游民,常去亲戚朋友家白吃白喝,弄得很多人都不想看到他。
项梁叔侄在会稽郡起兵后,韩信主动投到项梁帐下,做了一名小军官。在项梁军队里,韩信也很不起眼。
后来,韩信又被编入了项羽的军队。一段时间后,韩信被任命为郎中,可以参与军事策划。但是,韩信很快就失望了。因为作为天才将领的项羽根本用不上智囊,他身边只要有一个范增就足够了。虽然韩信曾向项羽提出过很多战略计划,但项羽连看也不看一眼。
韩信知道在项羽麾下毫无用处,决心另寻新主,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进入咸阳后,韩信目睹了项羽的残暴,看到了刘邦的仁政,决定追随刘邦。于是,在刘邦进入汉中时,韩信主动向项羽请示,愿意跟随刘邦进入汉中,项羽早就对他有些厌烦,便趁机把他划归了刘邦属下。
刘邦正被行军的困难和逃兵事件搞得头昏脑胀,无暇顾及军中隐藏着多少人才,而且韩信是项羽那边派来的将领,刘邦当然不会对他过分信任。
进入汉中后,逃亡的将士更多了。樊哙等老部下都感到束手无策,对刘邦军队的前途颇为悲观。韩信却认为,让没有信心、吃不了苦的人离去,反而会有过滤的作用,对强化刘邦的军队更有帮助。但是,无论韩信怎么乐观,他始终得不到重用。
有一次,刘邦的老部下夏侯要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但刘邦并没有重用他,只是让他当了治粟都尉。
韩信当上治粟都尉后,与夏侯婴交情不错的萧何开始注意到了他,并主动找他谈过几次话,了解了他的才识,经过一番考察,萧何认为,韩信是一块尚待琢磨的璞玉,也是刘邦阵容中最缺乏的人才。即使给韩信任何一个他能安排的官职,都不能让他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对于韩信,萧何想让刘邦亲自来安排重用他。
不过,敢何一向较冷静,也不愿将心中的想法过早地让韩信知道,以免韩信急者成功,表现得太积极,反而容易引起刘邦阵营中其他将领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