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小时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而且精力极其充沛。据比尔·盖茨小时候的邻居讲,盖茨小时候就喜欢读书,而且记忆力特别好。1967年,盖茨的父母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送盖茨到著名的私立中学湖滨中学去读书。这个决定改变了比尔·盖茨的人生道路。这所私立中学是西雅图相当有影响的学校,很多企业家和议员的孩子都在那里上学,这就意味着盖茨要和西雅图最出色的年轻人竞争。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这所中学在20世纪60年代就购置了一台计算机,是美国最先拥有计算机并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中学之一。
1968年,当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有一次,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到计算机房参观,在老师的监督下,小盖茨在计算机上输入了几条指令,这台计算机马上与几公里以外的另外一台计算机联通,信息马上就反馈了回来,盖茨被计算机这个神奇的东西迷住了。没过多久,盖茨就开始学习设计和编写程序。
由于当时美国的电脑业发展迅速,盖茨和他的好朋友艾伦在湖滨中学时有关电脑的知识已经相当完备,他们的程序编写小组在教师中间都已经相当有名气。后来,盖茨上了哈佛大学,艾伦则在波士顿找了一份程序设计员的工作。1975年2月,他们完成了第一套微电脑程序的开发。盖茨和艾伦开发的BASIC语言程序,在20世纪70年代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使用方便而不会一错到底,此外,也不容易引起电脑死机。在此后的五六年间,这套程序一直在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
关于这套语言程序,盖茨曾经说:“这是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我已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也就是说,在这时,比尔·盖茨确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有了发展目标,就开始向着实现发展的目标去努力。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很多人认为微电脑至多只是一种玩具,但盖茨和艾伦却看到了这种“玩具”所蕴涵着的巨大商机,因为它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它也可以给制造商们提供巨额财富。这种超越于时代的想法使盖茨和艾伦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1975年5月,两个年轻人作出了对世界电脑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决定:在亚帕克基市创立微软公司,为各种各样的电脑提供软件。随后,盖茨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哈佛大学退学。
我们姑且不说盖茨和艾伦后来的发展,单就他们在这一阶段的经历来说,当他们确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就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包括盖茨从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退学。可以说,他们将人生所有的“赌注”都押上了。
对于人生来说,制定了什么样的目标就决定了你人生的轨迹,目标会成为你的动力,促使你向前进。所以,一定要有远大的目标,只有这样才有成大事的可能,只有小目标、小富即安的人是不能成大事的。
勇敢面对“不可能”
能够成就大事业的,永远是那些信任自己的见解的人;是敢于想人所不敢想,为人所不敢为,不怕孤立的人;是勇敢而有创造力的,往前人所未曾往的人;是那些勇于向规则挑战的人。
有一位老师,他带领的班级在学校所有的竞赛中总是名列前茅,有人向他取经,他走到黑板前写下两个大字:“不能”。然后问全班同学:“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们马上高高兴兴地大声回答:“把‘不’字擦掉。”
是的,这就是答案了,擦掉“不”字,“不能”就变成“能”了。
不仅仅是这些学生,即使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教导,我们必须随时提醒自己,把“不”字去掉,只要“能”,这就是我们获胜的秘诀。如果“不能”这个字在心中扎根,最终你会发现,即使是你擅长的事情,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15岁的男孩安泰在报上看到招聘启事上有一份适合他的工作,欣喜不已。第二天安泰准时前往应征地点时,发现应征队伍中已排了十几个男孩。
如果换成一个认为“不能”的男孩,他可能会因此而转身离去。但是安泰却完全不一样。他认为自己需要这个工作,并且能够把它干好,那么接下来便是动脑筋,打败前面的应征者。他在一张纸上写了几行字,然后走到负责招聘的秘书面前,很有礼貌地说:“小姐,请你尽快把这张便条交给老板,这件事很重要,谢谢你!”
秘书不无欣赏地看着安泰,因为他看起来精神愉悦,文质彬彬。也许别人她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这个男孩不一样,她不愿意拒绝他,所以她立刻将这张纸交给了老板。
纸条上面是这样写的:
“先生,我是排在最后的男孩。在见到我之前请不要做出任何决定。”结果,安泰成功了。
事实上,他没有理由不成功,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他知道如何去想,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核心,然后运用智慧解决它,并尽力做好。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有人说,一个人无论现在年龄有多大,他真正的人生之旅,都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许多杰出人士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他们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努力照着计划奋斗,于是获得了令常人羡慕的胜利。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踪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央,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找到了北斗星,在北斗星的指引下,他成功地走出了大漠。这位青年人于是成了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如果不能确定一个核心的目标,如果不能朝着这个核心目标的方向努力,那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失败。只有在确定了核心目标之后,不断地朝着这个既定的奋斗方向努力,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这也是所有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的先决条件。
如果目标不够科学和明确,人就会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乱撞,也许今天会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师而找老师学习,明天又会为了成为一名文学家而到处搜集材料,到后天又不知道在为了什么样的不确定的目标而忙碌了。缺少明确的目标,还容易使人们的精力过于分散,时间分配也显得杂乱无章,通常只能是空忙一场,最终一事无成。
所以,莎士比亚曾提倡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下明确的目标,然后再围绕着这个奋斗方向踏踏实实地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而不是纸上谈兵。
目标越具体越易实现
对于发展目标的制定,有一点很重要:你的发展目标一定要尽可能地具体。如果你的发展目标不具体,你就无法衡量它是否能实现,已经实现了多少,这些都会降低你努力前进的积极性。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具体地制定发展目标。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仅仅有一个远大的发展志向只能说是使成功者有了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如果缺乏把目标变为阶段性的、具体的实施步骤的能力,目标也就变成了一种“痴人说梦”或者狂想,这就要求成功者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周到的计划能力。柳传志恰恰在这方面比别人技高一筹,因此他的成就也远比别人辉煌。
在国际电脑工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之际,联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柳传志认为,联想的出路在于,选准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一定要是外国公司的薄弱环节。那么,这个“薄弱环节”在哪儿呢?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缜密的分析,柳传志终于找到了这个突破口,那就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国情保护屏蔽”——外国电脑行业巨头可以提供硬件设施和一般的操作程序,但大多数国家职能部门的软件因为考虑到安全因素不可能全盘委托给他们来设计。联想集团“要做百年老字号”的设想就从这里开始!于是,联想集团为国家土地局提供了“地籍信息系统管理软件”。接着,联想集团又为公安部提供了“户籍信息系统管理软件”。联想集团通过这个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几年间,联想集团为国家各部委提供的系统应用软件开发项目就有数十个。
柳传志将此称为“特有国情优势”,在特有的条件下,自己的优势就是对方的薄弱环节。由此可见,柳传志的战略规划能力与判断能力确实要高人一筹。
要实现“将联想办成百年老字号”的志向,在柳传志看来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要善于打“局部战争”,而不能将联想推向与己实力不相适的“决战”局面。
出于知识分子的报国心,柳传志很想与国外电脑巨头打一场“硬仗”,中科院的领导也多次向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但是,论技术、资金、人才,联想相比之下还是“小公司”,小公司就要有小公司的战略战术。如果硬拼之下,联想集团在耗尽了实力之后而对方毫发未损,那么,联想就不能实现“做百年老字号”的长远发展目标。
于是,柳传志以“局部范围内冲击一下是有可能的”这样一句很“圆滑”的话“搪塞”了中科院领导的要求。也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联想集团在板卡生产和整机组装上“冲击”了一下国际市场。由于柳传志布置得当,联想集团在这两个领域的“冲击”是相当成功的。
在实现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之后,柳传志曾很有感慨地总结了自己的经验:科学家与企业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科学家关注的是怎样开发出科研成果,企业家则必须考虑怎样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果能将两者共有的向更高更深更雄厚的目标前进的志向,与科学家缜密的思维能力和企业家善于谋划的能力结合起来,事业的成功就大有希望了。也就是说,联想集团的长远发展目标就有可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