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身兼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之一。他所谓严格检验的艺术,将抽象的概念带入新的极端。他提供一种模式让艺术家仿效,不过也令他们难以招架。
蒙德里安于1872年3月7日生于荷兰中部的阿姆斯佛,他有5位兄弟姐妹,家中排行第二,也是长子。他的父亲是名严谨的加尔文教徒,个性相当跋扈——一位很熟悉他家的朋友形容老莫(他父亲)是个“坦率又令人讨厌的”人。大多数撰写蒙德里安的传记作家都一致认为,他年轻的岁月是一场急欲摆脱父母亲长期影响的挣扎。
1880年,蒙德里安从阿姆斯佛搬到温特斯撤,蒙德里安的父亲是当地加尔文教会小学的负责人。1886年,蒙德里安念完基础的学校教育后,为了成为一位艺术家,他便开始自修。由于父亲是个有天分的学院制图师,他的叔叔则是个职业画家,所以他也接受他们的从旁指导。1889年,蒙德里安通过了国家考试,能在中等学校教授绘画。父亲因而进入阿姆斯特丹的美术学院深造。两年之后,他依然不太确定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有一次还想当牧师。
1904年1月,蒙德里安决定离开阿姆斯特丹。他在天主教布拉本特省的鸟丹租下一栋小房子,并花了一整年的时间独自作画。
1910年,他协助创立一个名叫“现代艺术环”的改革派展览会组织,该组织首次于1911年10月至11月举办展览会,他也是第一次欣赏到布拉克和毕加索的作品。1912年,蒙德里安搬迁至巴黎。次年,他独树一帜的立体派画风吸引了葛威隆和阿波里奈,他们都是立体派最优秀的评论家。
由于家庭和在海牙举办个人展览会的原因,他在1914年的夏天来到了荷兰。但是战争使得他无法回法国,他于是定居在一个名为劳伦的画家村。他定期在荷兰举办展览会并和其他有志同道合的人发行《风格》杂志,其中有一篇他阐述抽象艺术的本质与意义的论文。隔年11月,他签署风格派的宣言。战后,他迫不及待的想要返回巴黎,并于1919年7月达成愿望。
战后,蒙德里安在巴黎的岁月和友人的逸事有极其相似之处。工作室里充满了最单纯的色彩和强烈的几何图形,这些特色在他的画中体现出来。随身物品甚少,不但总是整理得井井有序,还将所有读后的信件撕毁:教授有关大自然的残酷的课程;在酒馆里也因不愿眺望绿地而挑选座位;在工作室里放可一个很古怪的艺术品——一朵被完全涂成百色的郁金香。
在巴黎的前几年,蒙德里安非常穷困,直到1926年才为了要有个稳定的生活而勉为其难地开始以花朵为主题的水彩画。不过他仍逐渐地在国际上的“哥诺声啼”的圈子里出名。1922年,他在阿姆斯特丹举办了一场庆祝50岁生日的回顾展,隔年在巴黎的侯松保画廊举办风格团体的发布会。
1930年代初期,蒙德里安逐渐地投入在巴黎自成一派的抽象艺术领域,1930年他连同创立“圆与方”团体的约金·托列斯一加西卡及麦可·苏佛重新统合并创立团体“抽象一创造”。同年他开始减少作品数量,专于用水平和垂直线条之间单纯的对立进行创作。当时他早巳因理念不合而退出风格团体。在外地来的参访者及巴黎当地居民的眼中,蒙德里安的名声其实是够糟的了。1934年左右,他引起了英国艺术家班·尼克森及年少的美国人哈利·霍兹曼的注意,这两人在他的未来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战争的恐惧下,蒙德里安是离开巴黎的艺术家之一。由尼克森带头的一群英国友人力促他渡过英法海峡。1938年夏天,恐怖的政治生态终于让他下定了决心。9月,他将工作室搬到离尼克森和纳姆·盖保相当近的汉普斯堤德。不过伦敦仍无法幸免与战火,蒙德里安工作室隔壁的楼房遭到轰炸。这让他开始对纽约产生幻想,1940年10月,他远渡大西洋来到了美国。
尽管年事已高,他仍将新工作室布置成跟从前位于狄帕特的鲁区的旧工作室几乎完全相同。他又继续以他从前从伦敦一起带来的油画创作。美国友人写道:“他对禁欲的忍耐使人了解到无法置信的自律,一部分是透过从前极度的痛苦,一部分是由于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独特、惟一的目标上。”
蒙德里安分别于1942年1月及1943年3月在纽约的范伦廷·杜登辛艺廊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览会。后者只展出了6件主要的作品;其中一件在风格上有所改变并被认为是他最后一幅杰作——《横地布吉舞曲》,作品摒除了长时间代表蒙德里安风格的黑线条而专注最基本、最单纯的颜色,以便赋予它一个本质,也就是美式生活的狂热和欢愉。1944年2月1日,他因肺炎死于纽约。
有人说,如果没有毕加索,今天的艺术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假。毕加索用他的绘画,改变了我们的空间感。被称为立体画派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