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越理债越有钱完稿
1992300000015

第15章 负债心理调节(2)

第二、有时也要“小富即安”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小富即安”的心态不可取。关键看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心态,如何正确运用它。

刘虎平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他对理财产品很感兴趣。而且自己也经常做一些投资,股票就是他最喜欢的一种投资方式。他选股票有这样的原则:宁缺毋滥。所以,通过多年的理财积累,他投资的多是那些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具有优秀治理结构的企业的股票。去年,刘虎平看好了两只股票,他放了半年多,结果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而到了今年年初,刘虎平觉得自己所获取的收益已经很不错了,于是就把手上的大部分股票卖了出去。因为这些股票都是优良股,涨了近一倍了,所以这次出售让刘虎平赚了数万元。

当他卖出之后,这两只股票又大涨了一回,周围的朋友都替他惋惜,对他说“多好的机会,如果你那时候坚持一段时间的话,所得到的收益一定比现在多很多啊,提前卖掉真是太可惜了。”刘虎平却笑着说:“事实上,这两只股票的涨幅当时已经达到了我的预期,而且同时也有风险,我觉得这种风险也达到了我承受能力的上限,所以就全部卖了。我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应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倘若我们继续持有那些股票,就可能让自己就沉迷股市而误了工作。人不能太贪心,知足常乐,否则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刘虎平地说法让朋友们明白,为什么他每次投资的基本几乎都能得到一定的收益,而且他的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

负债莫担心,一定要用在关键处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我们打算从选择缩减消费和提高现有生活水平这两个方面来计划自己的生活时,让我们从这两个方式中选择一种,可以说绝大多数人会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很显然,我们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走上一个新台阶,谁都希望自己有更大的房子,有漂亮的汽车。于是,超前消费的观念便开始在流行。

事实上,超前消费并不可怕。当然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合理的计划、没有把握超前消费的度,那就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可是如果我们消费合理,往往超前消费还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消费就好像是炒菜,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盐放少了,菜肯定就会变得没有味道了;可是如果盐放多了,我们怎么能吃下这道菜?”比尔·盖茨的这句话也正好说明了我们应该适度消费的道理。

超前消费其实并不单纯的生活态度,它更是生活智慧的体现。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成为生活中智者,就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要明白超前消费并不是不可取的,适当的借用别人的钱为自己生钱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确,现在的商家总是想法设法,变着花样吸引消费者去消费。他们抓住了我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于是便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

这样就造成,不少在平时不主张超前消费的人,因为商家促销活动的诱惑,便去大量购物。结果到了最后,表面上看自己好像捡了便宜一样买了很多东西,实际上不但没有省下钱来,而且所买的这些东西中大部分自己都用不到。

就在不久之前,高莎莎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商家的“陷阱”里。高莎莎办了一张信用卡,当时商家给她介绍说刷信用卡可以获得积分,而且积分还可以换礼品,这样真是太好了,高莎莎心想。当时有个这样的规定,高莎莎所持的信用卡只要每个月的消费金额比头一个月高1000元的话,就可以获赠一套价值500元的名牌化妆品。

而且这套化妆品刚好是高莎莎早就想买的,于是她就毫不犹豫的花掉了2000元,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这套化妆品。可是最后想想,觉得很不值,因为这套化妆品本来是仅仅是500元就可以买到,可是自己花了2000元。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觉得省钱让自己非常没有面子。事实上,省钱和负债消费并不矛盾。省钱就像是我们把一个房间里面的各种垃圾扫到一起,把零碎的钱集中到一起一样,从小的方面来说这种做法算是为我们个人积累财富,从大的方面而言就算是为国家节约资源做贡献。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钱不是省出来的”要学会理财,前提是要有财可理。

当我们思考怎么才能让自己有财可理,这时就可能有很多答案,有的人“我会好好努力工作,这样就能赚钱”,“我可以做生意,从而赚一大笔钱”,甚至也有的人说“我可以买彩票,能中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奖”,这些来钱之道当然有一定的 ,但我们也不要忘记贷款、向朋友借钱等这些方式,往往这种利用别人的钱为我们办事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去用。

但是,人都是有劣根性的,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巴金森提出的巴金森定律中有这样的话:“你赚得越多,花得越多,到最后你身上不仅钱不会多,反而离理财越来越遥远。”这就告诉我们,生活的智者要明白怎样才能将钱用在关键的地方,特别是负债,我们更应发挥它的作用。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同样的道理,负债得到的钱,我们更应用在刀刃上。

不知道你是否观察过身边的一些人,他们的行为也许会让我们觉得很奇怪,为了一点“小钱”,比如说购买价值几十元、几百元的东西,会听听朋友的意见,经常货比三家,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一个价格比较低的来购买。

可是对于那些花钱比较大的消费,很多人往往都是特立孤行,就好像变了个人是的,一下子由谨慎花钱变成了大手大脚花钱。尤其是在投资方面,只要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激动起来,于是就凭着小道消息把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的钱投入其中,结果因为没有慎重考虑,没有选好投资产品,虽然自己将这些钱扔到了水里,可是连个响声都没有听到。

我们可以想想,倘若这些钱都是自己的,那我们除了心疼后悔之外也就罢了。可是倘若这些钱是借来的,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往往,我们之所以去借钱,当然是有急用的,因为需要钱而自己拿不出,所以才去借钱的。可是我们拿到这些钱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了当初的稳重与谨慎呢?没有了当初信誓旦旦的壮志。当初说一定要计划好自己的方案,一定要把钱花到刀刃上,按计划存钱、还钱。可是,借到钱了,自己也开始变得随意起来了。不少人这个时候就可能把负债看成是“天下掉下来的馅饼”的事情,于是就开始大肆挥霍,这样就把自己自己逼的走上了一条“越没钱越借钱,越借钱越还不起钱”的恶性循环的道路。

所以,越是债款,我们使用起来就越应该谨慎,就越应该将其用在关键的地方。否则,会让我们的背负更大的压力——不但没有用负债赚到钱,而且还会失去更多的钱。

在必需和享乐之间,你应如何抉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送给自己和别人礼物其实始终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这种做法可以让我们经常想到別人和自己。金钱应该与快乐和分享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社会关系这样被维持着。各种铺天盖地的广告将我们的享乐变为必需,将我们的必需变为缺失,只有不可抗拒的购买才能满足。

当今世界是一个欲望被广告信息维持和调节的世界,只要带着孩子在大商场购购物我们就会知道。社会学家让·博迪亚说:“我们的社会成为了一种物的系统,将人类闭锁在消费游戏中。”

消费成为一种娱乐行为,核心是求新求异,以狂热购物去满足变成了缺失的需求。我们身边总是充斥着各种广告,从广播电视直到我们的信箱。可以说,我们的视听世界已经有大部分被广告所占领。于是,很多人都被体验新物品的吸引力所奴役,于是便通过追求特异、新奇的东西让自己高兴。

所以,购买其实在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就是一种被强制的行为。此时的我们就不一定还有快乐了。很多情况下,都跟随着大众的潮流走,于是便促使我们在周末和大家一样去上街,其实原本并没有上街的打算。可是对于大多数现代人而言,购买就是他们最高的娱乐,几乎都成了机械和强迫性的动作。占有之后的欲望消失,所以便有了永无止境地重复。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广告的作用,还有伴随着购物过程的兴奋。而且这种兴奋从准备购买时就开始逐渐上升,一直持续到我们做出了购买决定以及付钱。当这个过程结束后,兴奋便很快消散,直到产生新的欲念。对这种兴奋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重复的购物行为。在有的人看来,这种购物兴奋甚至有可能发展成对金钱的依赖。

同时,购买还带有一种补偿的色彩。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可能去商店寻找一件能帮助我们暂时忘却痛苦的物品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从这个方面看,花销是一种体贴,一种抚慰,它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很不如意的时候作为一剂药方给予我们一定的心理安慰。当然,这样做也有其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可能会让我们朝着强迫性购物者的行为方式发展。

消费、透支,为何一定这样做

为了身份而购买

很多时候,我们显示自己的购买力,其实并不是为了说明我们是消费者。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让周围的人知道我们的生活是比较有品味的。

生活中有不少人的休闲内容就是去大型超市闲逛,还有一些人会沉迷于网上购物,不管怎么样,为的都是满足的消费欲望。如果去大型超市,可能在去之前并没有想好要买什么东西,可是到了之后,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禁产生了购买欲。人家都买,我当然也不能落后,为了面子、为了身份所以就购买东西了,有时甚至都不考虑这些东西是否对自己有真正的用处。网上购物,买卖双方并不见面可是这样能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满足自己所有的购物欲望。

为了别人面前的地位而购买

对于这类消费狂热者来说,享受愉悦是占主要地位的。在他们眼里,买东西的本质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倘若说花钱消费使我和别人一样,那么我就可以花更多的钱让自己显得更重要。汽车、房子、衣着等大宗购物是为了使自己气度不凡,为了显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这就是金钱能给予人们的权力。往往有钱人被称为社会主流阶级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消费的。

有这样一部外国影片——《生活是一条静静的长河》,该影片就很好地展示出了这种金钱使用方式的画面。影片的中格罗塞伊一家人从杜盖斯努家里骗了一大笔钱所以过上了富人的生活,格罗塞伊一家得到这些钱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去买各种奢侈品,纷纷向邻居显示他们的新地位。当他们富有之后,他们便改变自己认识世界的眼光,看不起周围的之前和他们完全一样的穷人。

购物无论对于青少年还是对成人,都可以体现他们的身份价值。比如歌星、体育明星,或者影星他们的穿戴都非常时尚。其实他们这样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别人欣赏自己。时装、香水、化妆品业的专家们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买这个名牌产品是因为我配得上。”

为了表达情感而购买

钱不仅仅是社会交换的工具,同时还是我们表达对他人情感的一个重要媒介。通过赠送礼物来表达我们的感情是件寻常的事。俗话说“礼轻情义重”,可是在这个社会中有不少人用钱衡量情感。他们通常都追求贵重的礼物,或者总是通过礼物的货币价值来判断别人对自己的感情。

如果我们把钱作为对孩子爱的优先表达方式,这就是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这会造就出一些难以承受任何挫折,并寻求即刻满足的人。他们会将对生活的不满足用对金钱的依赖来填补缺失。

你是哪种购买者

我们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而花钱。同时也可能会伴有一定的疯狂和任性。生活中,有的购买者会向自己的某些欲望作出让步,同时适当控制自己的预算。他可能会碰到财务困难,但只是临时的,而且通常都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还有一些最低需求的购买者一一吝啬鬼。他们只求有必需品即可。在他们看来,花钱并不是什么快乐的事,而是不得不为之的痛苦。

当然也有因生活失意而在花钱中找到补偿的人:焦虑、失落、沮丧的人。对他们来说,买了东西代表着一种心理安慰。这种购物者会积极地参与购买行为,通过与售货员的接触,通过感受商店的气氛,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所购物品的情感依恋。他们依恋所购买的东西,同时也怀念购买的时刻。这种人通常都很少空手而归,总是带回很多纪念品。

还有一类人,当他们面对某个物品的时候,就可能会突然产生购买的冲动,这种购买欲望无法抗拒。当花钱买到东西之后他们又开始深深地自责,后悔当时的买了这些东西,遗憾自己的购买行为让自己沉浸在苦恼中。这种购买的强迫性表现出了他们的心理的失衡。

生活中还有偏执的购买者,他们为某一类物品而着迷,甚至大量积攒。服饰迷和鞋迷就是这种情况。这类人经常小心地把买来的物品储存在最好的环境里,看起来就像搞收藏似的。可是仔细想想又不像收藏,而更像堆积。因为收藏家通常都是在寻找理想的东西,寻找有价值的东西而作为收藏中最精彩的部分。而这些堆积购买者的不同就是他们关注每一件取得的物品,买来的这些东西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

还有强迫性的购物狂,他们往往都是无法自控。买东西不考虑物品的价值,而且通常也不保留自己买的东西。购买的需要让他对金钱产生了很大的依赖。

总之, 在我们的购物行为中会表现出很多与我们人格运行相关的规范或非规范的心理机制。如果我们对金钱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就可能引发一些病态行为。

爱恨有度,摆脱对金钱的依赖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对酒精、毒品、赌博等依赖,会让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受到重大的损害。通常我们也有可能成为对金钱依赖的受害者。一般情况下,金钱依赖的主要表现就是吝啬、购物狂、以钱为中心的生活等类似行为。

我们不要将依赖与吸引、激情或心血来潮等行为相互混淆。依赖和激情是一个相反的行为,它是有时间持续的,而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一般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逐渐加深到最后主宰了我们的心理,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有时甚至会伴随我们一生。它并不是突如其来或者暂时的念想,既不是任性,也不是一时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