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交响曲欣赏
19949000000006

第6章 第三(英雄)交响曲

(德)贝多芬

创作背景

有一次,贝多芬的朋友、诗人克利斯朵夫·库夫纳问他:“在八首交响曲中,你最喜欢哪一首(当时《第九交响曲》还没有创作)?”

贝多芬回答说:“啊,《英雄》。”

克利斯朵夫说:“我还以为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呢。”

贝多芬毫不犹豫地说:“不,《英雄》!”

这首贝多芬自己最喜欢的交响曲最早的名字叫《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贝多芬为向拿破仑表示敬意而作的。

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结束了法国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而以此带来的民主思想,对整个文化艺术界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798年,法国在维也纳设置了使馆,这里成为进步人士的聚会场所,贝多芬经常到那里和进步人士交流。法国驻维也纳大使柏那多特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克罗采都是他的好朋友,对他的影响很大,他非常同情革命,而他自己也从思想上站在革命的立场。

拿破仑在攻占保皇党堡垒土伦和镇压保皇党战役中屡立战功,又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成功地击溃了反法同盟军的进攻。在贝多芬的心目中,他就是体现公民准则的英雄,是杰出的革命家。

在大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在革命胜利的鼓舞下,贝多芬开始创作《第三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通过音乐塑造他心目中的时代英雄形象,包括这些英雄勇敢、坚定、乐观的优秀品质。

贝多芬1802年开始着手这部交响曲的创作,直到1804年才完成。作品完成后,他准备把它题献给拿破仑,他称这部作品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他抄了一份总谱,想通过法国使馆送给拿破仑。就在这个时候,拿破仑自立为法兰西皇帝的消息传到维也纳。贝多芬非常气愤,他对告诉他消息的朋友李斯喊道:“难道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凡人?现在他也要来践踏人民的权利,只沉溺于个人的权力欲望,而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去做一个暴君!”他怒不可遏地把写有“拿破仑·波拿巴”字样的扉页撕成两半,并把总谱扔在地上。

贝多芬给这首交响曲改了一个新的名字:《英雄交响曲》。同年10月乐谱出版的时候,改为这样一个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

作者风采

法国作曲家、《卡门》的作者比才说:“在我看来,谁都不能争夺这位巨人在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的桂冠。贝多芬无与伦比。”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唯一的贝多芬清醒,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儿子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

在此之前不久,另外一位天才在六岁时就已经震惊了整个欧洲,并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他就是莫扎特。贝多芬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于是,对他采取了并不科学而近于残酷的音乐训练。

贝多芬当然也是一位少见的天才,八岁那年,登台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确实也被誉为莫扎特第二。

幸运的是,在十二岁的时候,贝多芬遇到一位好老师尼福。尼福是一个很优秀的音乐家,他不仅让贝多芬接受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而且还引荐他跟莫扎特学习音乐。

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和海顿学习音乐。但不久就因为母亲去世而不得不回波恩。由于家庭拖累,直到1792年父亲死后,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可惜这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他继续跟海顿和其他一些大师学习,很快,他就成为维也纳最优秀的钢琴家。

在维也纳最初的十年,贝多芬的创作还不够成熟,比较著名的作品只有《月光奏鸣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是,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和德国狂飙运动对贝多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说莫扎特的抗争,更多的是为了自尊,那么,贝多芬则更多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他的音乐中,号召人们反对封建主义,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充满一种英雄的气概。

贝多芬二十七岁时,耳朵开始出问题,此后,听力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竟完全聋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积极与命运抗争,他有一句名言:“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耳朵全聋、健康状况恶化、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巨大折磨的情况下,贝多芬仍以惊人的毅力,为我们留下了九部交响曲和三十五首钢琴奏鸣曲、十部小提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一部歌剧、两部弥撒曲等。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作品欣赏

乐曲由传统的四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bE大调,3/4拍。这是自有交响乐以来最为宏伟壮丽的一个乐章。

乐曲一开始,是乐队全奏的两个雄伟而严厉的顿奏和弦,犹如石破天惊般力道万钧。紧接着,以大提琴主奏的第一主题,逐渐扩大音域和音量,当它以乐队全奏的时候,合成一股激流。

这个主题以分解和弦进行,像号角一样,具有英雄的气概,此后,无论怎样变化,这个英雄般的形象始终屹立在我们面前。这个主题长久停留在一个极不稳定的#C音上(bE大调的#6音),造成一种极度紧张不安的情绪冲突。

经过一段发展,呈示部由双簧管、单簧管及长笛依次奏出新的动机,不久春风般和煦的第二主题由双簧管提示,由长笛和第一大提琴继续发展。

第二主题有三支旋律,上例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由木管乐器奏出上行的模进式的安静和弦。

(第三部分)出现切分的强音,表现一种坚强而不可遏制的力量,似乎可以听到胜利的呼喊。

展开部是一个创举。一般的展开部都只有呈示部长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而《英雄交响曲》的展开部与呈示部的比例是5∶3。

作者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他极为高明的作曲手法,其对位和复调手法令人眼花缭乱。展开部有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交互展开,表现了英雄多方面的性格与激烈的斗争。

展开部结束的时候,小提琴奏出的是主调的七和弦,而同时出现的法国号则吹出第一主题的主和弦,形成主、属和弦同时出现的奇妙效果。

再现部并不是呈示部的简单重复,虽然变化并不大,却已经没有呈示部那么激烈,但是,号角的动机依然表现出胜利的喜悦之情。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曾这样描绘这一乐章的展开部。

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第二乐章,贝多芬称之为《葬礼进行曲》。1821年,拿破仑死在圣赫勒拿岛。贝多芬听到消息后说:“在十七年前,我的音乐已经预示了这个结局。”说的就是《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

这个乐章是慢板,c小调,2/4拍。这是一首悲壮的挽歌,人民抬着英雄的棺椁,怀着崇敬和悼念的心情,缓缓前行。附点音符的行进,描写了送葬者沉重的脚步和悲哀的心情。

由弦乐器在弱音奏出的第一主题哀婉沉痛,然后乐队再反复一遍。

转入bE大调后,加入管乐器,双簧管吹出的主题凄凉悲哀,表现沉痛破碎的心灵。

第二小段明朗一些,似乎在为英雄歌唱,但仍然难掩悲伤的心情。

此后,音乐逐渐激昂,乐队奏出庄严的挽歌。

结尾是沉痛的,主题再次出现,却是微弱而断续的,似以默默的哭泣悼念心中的英雄。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活泼而欢快。bE大调,3/4拍。

这个乐章一扫第二乐章的悲伤,而表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活力。它具体表现的是什么,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比如有人就认为是“一队跟着一队的行列,走到为英雄而立的耸入云霄的纪念碑前,献上花圈和鲜花”。其实音乐形象有时并不那么具体,我们的理解是,在英雄的鼓舞下,人们奋起斗争,表现出一种昂扬的情绪。

第四乐章是极快的快板乐段,bE大调,3/4拍。这个乐章的变奏主题采用了贝多芬1801年创作的舞剧《普罗米修斯》的主题。普罗米修斯是西方神话中的英雄,他违背宙斯的命令,从奥林匹斯山上把火盗给了人类,而自己遭到残酷的责罚,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脉的一块岩石上,并让鹰天天啄食他的肝脏。贝多芬采用这个主题,意义重大。

弦乐器快速奏出一段旋律之后,改用拨弦断奏奏出变奏主题。

此后是一段很有特色的变奏。这个变奏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十次。然后转入结尾的急板,急风暴雨似的旋律将全曲推向最后的胜利高潮。

版本推荐

贝多芬交响曲有太多的版本可以推荐,我们只能择要推荐几款。

下面推荐的都是贝多芬交响曲全集CD。

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RCA公司(5CD)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意大利指挥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托斯卡尼尼忠实于作曲家原谱的演绎风格,后代指挥几乎没有不受影响的。托斯卡尼尼的指挥基本上是按照贝多芬谱子上的要求,没有太多个人的发挥,通常偏快的速度和不太浓重的织体,精确的节奏,清晰的结构,使演奏有如横空出世,一挥而就。完全男性化的演奏体现着贝多芬的革命性和英雄性。托斯卡尼尼的指挥并非对贝多芬乐谱机械的执行,其中也体现着他的创造性和严谨的作风。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DG公司,片号:429089-2

卡拉扬曾四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制了贝多芬的九大交响乐全集。普遍认为在他的四次全集录音(分别录制于1951-1955年,1961-1962年, 1975-1977年和1982-1984年)中, 20世纪60年代的录音是最为全面的,也得到《企鹅唱片指南》的三星评级。

这套20世纪70年代的录音,相较于其他两套DG录音而言,其整体风格和处理,可能是最为完美的。60年代太过意气风发,在表现贝多芬的哲理性方面略显浮躁;80年代感觉是音响上的一次试图超

越,卡拉扬有追求更为清晰的织体的意图,但似乎乐团并没有发挥出自己全部的能量。但演绎无疑是卡拉扬风格最完美的一次,整个演绎一气呵成,音响效果突出,至于其中的哲理表现,你不必去刻意体会,只要随着音乐的律动你就能明白欢乐和人类大同的真实感受了,堪称淋漓尽致。

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DG公司(2000年柏林版,5CD)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先后担任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维也纳爱乐终身指挥、柏林爱乐第五任音乐总监等。他在离任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之前,和柏林爱乐乐团录制了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录音。这个录音阿巴多采用了新版的贝多芬净版的乐谱,同时也结合了阿巴多这么多年来人生和艺术的心得,是一个清新隽永的演绎。该录音于2000年出版。

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DG公司(2008年版,5CD)

这个版本的录音实际上是2001年的录音。阿巴多1989年接替卡拉扬,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2000年,他因癌症暂时离任,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病魔,重返指挥台。2001年,阿巴多带领着柏林爱乐乐团在欧洲进行巡回演出,其中,在罗马的演出全部录音录像。这个罗马的现场后来在Euroarts出版DVD,好评如潮,评论均称这个演出比DG之前出版的唱片(在柏林爱乐音乐厅的现场录音)还要精彩。于是,DG公司在2008年的6月,决定出版这个罗马现场实况。在这套最新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CD中,其中第一至第八号交响曲的录音就是这个罗马现场的实况,是第一次在CD上出版,只有第九是2000年柏林版中曾经出版过的。DG出版的CD,比起Euroarts的DVD在音效上要优胜很多。

托马斯·比彻姆指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Sony公司,片号:Sony SMK 89888

托马斯·比彻姆(Thomas Beecham,1879-1961)是英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他是20世纪初期老指挥大师中严谨端庄风格的代表人物,其特点十分清晰地体现在他指挥的歌剧和交响乐作品中。他曾在其辉煌的指挥生涯中灌录过许多出色的唱片,其中最为突出的有海顿的大部分交响曲、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歌剧《魔笛》、比才的歌剧《卡门》、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以及理查·施特劳斯的许多歌剧。这套贝多芬第六、第八交响曲录于1951-1952年,是这些作品仅有的录音室录音。虽然是单声,但转制后音质甚佳,背景干净,细节清晰。他棒下的英国皇家爱乐乐团也是一如既往地表现出色。《企鹅唱片指南》评本版为历史录音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