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 罗
创作背景
拉罗的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6年,题献给大提琴家费歇尔,这部作品取材了西班牙本土音乐元素,也体现出了法国那种优美、细腻、精致的音乐风格。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是作者在李斯特和达维德把东方的异国情调与法国音乐结合的创作手法的影响下的成功实践。
作者对大提琴的精心安排和巧妙处理使得大提琴在交响乐队中不失本色而又十分融合,段落连接巧妙与音乐表达十分贴切,音乐效果完美,成为大提琴经典文献中重要的一曲。
作者风采爱德华·拉罗(Edouard Lalo,1823-1892),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1823年1月27日生于里尔,早年学习小提琴与大提琴,十六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并私下学作曲。早年写过一些室内乐,但都不成功。1867年根据席勒的主题创作歌剧《费斯柯》参加比赛,但既未获奖,又没有得到演出的机会。此后,转而创作器乐作品,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他的《嬉游曲》《西班牙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等都受到欢迎。他花了十三年的心血写作的歌剧《伊斯城王》演出并获奖的时候,他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
拉罗182爱德华·拉罗是圣-桑“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继承自李斯特和达维德以来将东方音乐和异国情调引入法国音乐的创作倾向和手法,并进一步完善它,使之成为后来法国音乐的一个显著特征。他本人创作的《西班牙交响曲》《挪威狂想曲》《挪威幻想曲》及《俄罗斯协奏曲》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尝试。
晚年的拉罗身体状况很差,1892年4月22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巴黎逝世。
作品欣赏
这部协奏曲是传统的三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快板,12/8拍,奏鸣曲式。
开始是宽广的引子,带有明显的西班牙风格,由乐队和大提琴奏出。独奏大提琴以一种深沉、英勇、粗犷的情绪性格陈述。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表现出激进的情绪和号角般的召唤,具有律动感,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
这个主题由独奏大提琴奏出,急剧上升的音调饱满有力,在整个乐章中起主导作用。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优美而抒情。
展开部首先是对主部主题进行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调性、音型、节奏型、织体上,但在情绪和力度起伏等方面变化不大,在变化中出现了引子素材,基本上是完全重复,但已经变调了,之后紧接副部主题,并一直变化发展。
再现部是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顺次出现,不过中间没有连接部。大提琴与乐队的互答把乐曲推向高潮。
第二乐章是间奏曲,9/8拍。它由两个对比性段落构成。第一段独奏大提琴在中弱音器的弦乐伴奏下,奏出深沉抒情的带有悲歌性的主题。
第二段从快板转入急板,情绪活泼,具有西班牙舞曲的特点。
第三乐章,欢乐的快板,3/4拍,回旋奏鸣曲式。一段宣叙风格的引子过后,是独奏大提琴的演奏,极富歌唱性。进入主部主题后,三拍子的节奏奏出西班牙舞曲风格的回旋曲主题。
此后,还有两个插部加入,一个如同哈巴涅拉舞曲。
另一个则与单簧管进行交流。
最后,全曲在高潮中结束。
版本推荐
马友友/大提琴,马泽尔指挥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版,Sony公司,片号:7464-35848-2
专辑收录19世纪中叶两位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圣-桑的《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拉罗的大提琴协奏曲。
1984年的《企鹅唱片指南》表示:“马友友演奏的圣-桑作品十分突出,具有敏锐的感性与优美音调。而其演奏之拉罗作品,则表现出’超敏锐‘的诠释,注重音色的光影变化,毫无雕琢姿势或做作的痕迹。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则全力配合演出。超优的录音效果,展现录音工程师卓著的信誉。”并给以三星带花评价。
斯塔克/大提琴,多尔图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Mercury公司,片号:Mercury 434 010-2
斯塔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有高超的技巧,追求质朴、刚劲的演奏。他重新编订了巴赫的六首无伴奏组曲,强调了那种粗粝、刚劲的表达。他演奏的《科达伊奏鸣曲》,把此曲技巧上的高难之处表现得游刃有余。而他在Mercury录制的《德沃夏克协奏曲》,舒曼、拉罗、圣-桑的协奏曲,都是他最成熟时期的丰硕成果。这张唱片除拉罗的大提琴协奏曲外,还收录了舒曼和圣-桑的大提琴协奏曲。
海默维兹/大提琴,列文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DG公司,片号:DG 427 323-2
本片还收录有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海默维兹1970年出生在以色列,是犹太裔美国大提琴家。十五岁时与梅塔带领下的以色列爱乐乐团举行生涯首演,就以天才之姿轰动乐坛。海默维兹将大提琴的演奏发挥到极致,惊人的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大提琴教师罗斯曾经表示,以色列籍的青年大提琴家海默维兹是“我所教过最有天分的学生”,而海默维兹在十六岁就以音乐上的成就荣获“艾维费雪成就奖”,成为有史以来得到此荣誉最年轻的音乐家。这张唱片就是他不凡功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