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19949600000063

第63章 芬兰颂

(芬)西贝柳斯

创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芬兰遭受沙俄的统治。1899年,沙皇发了文告,对芬兰国会的立法权和人民的言论自由作出了新的限制和干预。赫尔辛基的报纸被迫停刊,政府机构名存实亡,引起了芬兰人民的极大不满,他们发起了保宪运动。同年11月,在赫尔辛基演出了图画剧《芬兰的觉醒》,西贝柳斯为这部剧配了乐,《芬兰颂》就是此剧的终曲。

当时,这首曲子曾叫作《祖国》,但受沙皇的禁令,人们就胡乱叫它《即兴曲》等。

1917年12月6日,芬兰独立,有一段时期,这首曲子曾叫作《国民颂歌》,后来,定名为《芬兰颂》。

关于本曲,西贝柳斯研究专家曾说:“起初批评家们和群众都未能领悟,直到经过彻底修改,并以标题《芬兰颂》告诉人们,在北极圈中有一个小国正为它的生存而斗争,大家才明白乐曲的真正的意义。”

作者风采

让·西贝柳斯(JeanSibelius,1865-1957),芬兰著名作曲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西贝柳斯九岁起学习钢琴,十四岁学小提琴,并自学作曲,后参加业余室内乐团,他曾希望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而非作曲家。

西贝柳斯1885年进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不久转入音乐学院,1889年赴柏林,随贝克尔继续学习作曲,次年至维也纳,师从戈德马克深造,1893年执教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

1897年,芬兰政府肯定了他的成就,开始为他提供津贴,使他能够专心作曲。1900年,他的《芬兰颂》首演,大大激起了芬兰人民的爱国思想;190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贝柳斯受到来自国外的许多邀请,到各地巡回演出。1914年访问美国,接受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回国后过着隐居生活,但仍从事创作。1929年起停止创作。1957年9月20日逝世于耶尔文佩,享年九十二岁。

西贝柳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音诗《芬兰颂》《萨加》、七部交响曲、四首管弦乐传奇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其中七部交响曲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芬兰和世界的公认,为芬兰音乐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

作品欣赏

乐曲一开始是二十三小节的引子。这个引子是铜管乐器在定音鼓的轮奏下,奏出阴森压抑的旋律,显示了芬兰在沙俄残暴统治下的黑暗状况。

接下来,是一段伤感的旋律,描写芬兰人民痛苦的生活。

这个旋律有一种向上的力量,音量也由弱到强。

乐曲从前面的2/2拍转为4/4拍,速度也转为快板,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以固定音型向上推进,而铜管乐则不断地奏出333333303号召性的音调,描写人民的觉醒与反抗。

木管乐器吹奏出一段优美抒情的旋律,这是对祖国山河的赞颂,是对祖国命运的祝愿。

这个旋律重复演奏,又不断变奏,最后,发展为一首极为庄严辉煌的祖国颂歌。最后,乐曲就在辉煌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