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19956900000065

第65章 民居里的陈设(1)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称为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和使用的器物。如影壁、屏风、家具等。那么,这些附属之物都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呢?

床的发展史

在古代,床不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一种简易的坐具。《说文》中有“床,安身之坐也”。   据《礼记》记载:曾子因床上簟子不符合制度,临死时要求将其换下才死去。可见在当时。床已经受到古人的重视。

床在古代有一种孤独萧索的意境。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表达了一种意乡之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更是表达了这种苦闷的思绪。

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枝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席子出现以后,床就随之出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说明商代已有床。但从实物来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发现的,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女史箴图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

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动。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专供睡卧的用品。

床,还有一个解释是后院水井的围栏。《辞海》上有,但未注明出处。也只有这种解释,李白的《静夜思》紧扣月和井来想,才易理解。另外李商隐在《富平少侯》中有诗句“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似可做此解。

椅子的有趣历史

椅子

“椅”,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椅子最初被称为倚子,最早出现在唐朝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的《济渎庙北海坛祭器碑》中,碑阴中有“绳床十,内四倚子”的记载。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

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人北方的胡床。《后汉书·五行志一》中说:“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胡床没有靠背也没有扶手大部分应用于户外活动,比如出行、狩猎、游玩、行军等。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有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胡床在当时家具品类中是等级较高的品种,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

床的使用历史很早,传说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了床。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具的形成期,人们多以席地坐卧为主,战国到东汉之前没有椅凳,这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榻大多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当时专指坐具。

在椅子出现前,中国传统的坐具是筵、席、床、榻。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日筵,籍之日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古人坐在筵席上进食,后来,酒席就称为筵席。《说文》中说“床,安身之坐者”,《孔雀东南飞》中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之句,《三国志·吴书》中有“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的记载,这里是说孙权和鲁肃坐在一张榻上饮酒,而不是躺在一张榻上喝酒。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

椅子流行以后对对国的冲击首先是中国的坐礼,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房屋内部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椅子出现前,人们的坐姿很低,以至家具普遍矮小;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古人尚“屏风”的习俗

屏风又称为屏门或屏障,是指设在门窗间的屏风。最初是用来挡风的。汉刘熙《释名·释床帐》谓:“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就是说屏风有挡风、遮蔽、隔间的功用。另外,还可作建筑物中活动的隔墙。东汉李尤的《屏风铭》日:“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正是指屏风的特征和功用。

西周初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屏风了,当时称“邸”或“扆”。如《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设皇邸。”汉王充《论衡·书虚》上载:“负扆廉南面乡坐,扆在后也。”

屏风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汉代。如汉代《史记·孟尝君传》:“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作用也扩大了,能够分隔室内空间和遮蔽视线。这个时候屏风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了,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都设有屏风,而且非常豪华。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上载:“一杯椿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以万人之力才制成一屏风。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中因有屏风的陪衬,将嫦娥的寂寞和悔恨更深刻的表现出来。

此后屏风的种类和形式都有增改,也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折叠,也称连屏或叠扇屏。屏风并常和床榻结合使用,不仅实用,也是室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品。用木板制作的屏风非常结实,能作为倚靠或挂置杂物用。如魏晋时期有个名叫王琨的人,为人十分吝啬。他不仅把酒藏放在床下,还把家里的米、盐、酱油等,全都挂在自己床边的屏风上,任何人有需要,都得经过他的手才能取用。看来屏风在吝啬人这里作用比较独特了。

汉代之前,屏风多为木板上漆再加以彩绘,但纸绢、纸张发明后,多数屏风的制作都以木为框架,再以纸或绢为面,屏面的装饰除了绘画、书法外也有染缬纹样或刺绣,写字内容则以诗句为多。到了唐代,纸屏风盛行,上面是山水花鸟,诗人还在上面题屏、咏屏,甚至富贵人家有的还会贴上金箔。宫廷的就更奢侈了,应用雕刻、镶嵌及绘画工艺来制作屏风。

明清时期,屏风文化达到高峰。据《天水冰山录》记载,明代奸臣严嵩的抄家物里,竟有大小各式屏风近四百件。到了清乾隆年间,丰富多彩的手工技艺应用在屏风的制作上,更让清代的屏风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中国家具史的奇峰,明代家具

明代的家具,即“明式家具”,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是古代中国家具史上的顶峰,在世界家具史上也独树一帜。

中国家具随着各个朝代生活风俗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在唐时多为低型,唐以后形式,用榫卯结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家具造型体系。明式家具造型简洁、质朴、明快;不雕琢、装饰,精致高雅;比例和谐。明式家具有椅凳、桌案、床榻、橱柜、台架、屏座等六类,每类有100多种。明式家具还有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家具多为高型。宋、元家具留存下来的实物很少。明代前期实物丰富。

我国在明代时,尚无流派可言。当时的家具制作,主要集中在以江苏省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一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苏省的苏州、扬州和松江一带的家具制作名望越来越高,这时候不论是皇宫里用的家具,还是官邸私宅用的家具,都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四面八方,人们冠以苏式的称谓。所谓苏式,就是在明代出现的,是明式家具的发源地,所以也可以说是明式。换句话说,名扬中外的明式家具,即以苏式家具为主。

苏式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明、清时期,有天堂美誉的苏州,是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清代孙嘉淦《南游记》写道:“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浑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明清两代,苏州地区生产的丝织、刺绣、印染、红雕漆器、琢玉、家具和桃花坞木版画等,遐迩闻名。明张瀚(松窗梦语·百工纪)记载“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吴制器而美,以为非美弗珍也。……四方贵吴,而吴益工于器。”文献中所谓三吴,指苏州与吴州、长洲,合称三吴,以苏州为首。所谓制器,自然包括家具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