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19959900000056

第56章 随机应变的智囊(1)

鲍叔牙智若镞矢

春秋时期的一位大政治家管仲和他的好朋友鲍叔一起来到齐国谋求政治前途。鲍叔投靠当时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而管仲投靠齐襄公的另一位弟弟公子纠。齐襄公为君荒淫无道,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怕受牵累,于是小白便由鲍叔侍奉逃往莒国,公子纠则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鲁国。

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小白都想抢先回到齐国做国君,管仲带兵拦截小白,并用箭射中小白的带钩。鲍叔牙教公子小白向后倒下,假装被射死。管仲真以为小白死了,便报告公子纠说:“你可以安安稳稳地登上国君的宝座了,公子小白已经死了。”鲍叔牙乘机驱赶着车先进入齐国境内,所以公子小白能够当上国君,他就是齐桓公。鲍叔的聪明才智,就在于他能应和着射来的箭而让公子小白向后倒下装死。他的聪明才智来得象箭那样迅疾。

这时,鲁国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桓公发兵打败了鲁军,并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送往齐国。桓公本欲杀掉管仲,但鲍叔极力举荐管仲,对桓公说:“管仲的治国能力远远超过我,我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他,齐国要想国富兵强,弃管仲而不用肯定是不行的。”并且说:“他之所以要杀你,只是忠心于自己的上司罢了。他能够忠心于自己的上司,一定可以再忠心于你。能够重用管仲的国家,一定会富强起来,望你不要错失了这个奇才呀!”

于是,齐桓公只好亲自将管仲从囚车里释放出来,促膝长谈,连续三日三夜,大家一时相见恨晚,连忙将治国的大权,托付给管仲。

管仲治国有方,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帮助齐桓公首先成就了霸主,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诸侯霸主。

王守仁上奏疏营救御史戴铣,得罪了大宦官刘瑾,在殿上受了杖责,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王守仁穿着一般平民的衣服迅速驱车前往。过江时,作了吊屈原文来表达自己的心志,不久又写了投江绝命词,假装已经死了的样子。绝命词传到京师,当时专权的大宦官刘瑾,怒气还没有减退,打算派遣刺客从小道前来杀他,听说王守仁已死,才停止了刺杀行动。王守仁的聪明才智同鲍叔牙是一样的。

智囊

鲍叔牙能将计就计,要公子小白中箭后僵卧不动,才取得入齐的先机,这种应变的机智,像箭一般犀利。

机智是成功的跳板,它是一个人成功打造自己聪明智慧的结晶。谁能够精确地估算出由于缺乏机智而导致的损失呢?那些人生旅途上的跌跌撞撞、磕磕碰碰,那些生活中的弯路和陷阱,那些跌倒后的辛酸、苦涩与困惑,那些由于人们不知道怎样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而导致的致命错误!你经常可以看到蓬勃横溢的才华被无谓地浪费或者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因为这些才华的拥有者缺乏这种被我们称之“机智”的微妙品质。

与那些有着卓越才干却缺乏机智的人相比,成千上万的人尽管才能平庸,但却由于其机智灵活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你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仅仅因为不能主动寻找致胜的契机而备受挫折,遭受友谊、客户和金钱方面的巨大损失,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由于缺乏机智,商人因此流失了自己的顾客;律师因此而失去了富有的客户;医生则因此病人骤减、门庭冷落;编辑为此牺牲了订户;牧师则丧失了他在讲道坛上的说服力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因此一落千丈;政治家也因此失去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管仲欲使役人欲

齐桓公因为鲍叔牙的大力推荐,派人到鲁国要管仲。鲁国大夫施伯对鲁庄公说:“齐君派人要回管仲,一定是要重用管仲。如果管仲为齐效命,一定会威胁鲁国的安全,不如杀了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君。”鲁庄公本已答应杀掉管仲,但齐国的使者对庄公说:“管仲曾经射伤我国的君王,是我国君王的最大仇人,想亲手杀死管仲,一直是我国君王最大的愿望,今天如果鲁国杀了管仲,只把尸体交返齐国,等于鲁国不肯把管仲交返齐国一样。如此,鲁国使得罪齐国了。”

于是,鲁庄公命人把管仲绑起来,以囚犯的槛车送往齐国。

路途中,管仲怕鲁国醒悟过来后会派人追上来杀他,想快点到齐国,就对役夫们说,“我为你们唱歌,你们为我应和。”他所唱的歌加快了役夫们前进的速度,役夫们一边唱一边跑,却没有感到疲劳,于是很快就走完了全程到了齐国。

吕不韦说:“役夫们得到了他们所想要得到的,管仲也得到了他所想要得到的。”陈明卿说:“这使得齐桓公也得到了他所想要得到的。”

智囊

管仲想使役夫们跑得快,因此以唱歌来欢愉役夫们的心。《吕氏春秋》将管仲的这种方法称之为:“顺说”,即顺从听话人的意愿,然后将它引导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自己所要到达的目的。这同样是一种机智。

机智在商业活动中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一个商人来说那就更是如此。在现代的大都市里,有无数的诱惑在吸引着顾客的注意力,因而机智所起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一位著名的商界人士把机智列为促使其成功的首要因素,另外的三大因素是:远大的抱负、专门的商业知识和得体的穿着打扮。试想一下,由于银行的出纳员或营业员缺乏机智,有多少富裕的储户因此而愤愤离去,另投他门。

如果一个人想要在自己的业务活动或职业中获得成功的话,那他就必须拥有这种能赢得同事信任并帮助他结交可靠朋友的才能。一个真诚的友人会利用一切机会赞扬我们所写的书,会不遗余力地向他人仔细描述我们在最近一次开庭中的精彩辩护,或者是我们在治疗某个病人时的神妙医术;他们会在我们的名誉受到恶意的诽谤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并反驳和痛斥那些卑劣的小人。然而,如果缺乏机智的话,我们是不可能交到这样肝胆相照、莫逆于心的知己好友的。

延安军校安众心

宋仁宗保元年,延安城被党项人包围已达七天七夜了,而且几次都差一点被攻破了。当时率领延安军民守城的是范雍,他见此情景整天愁眉不展,心有忧虑。

这天,有位老军校跑到他的指挥营帐里,对他说:“我长年住在这边境之地,以前也曾多次遭到敌人围攻,危急的情势和今天差不多。况且,我对党项人也比较了解,他们不擅长攻城。现在尽管我们遭到了七天七夜的围攻,但我相信在将军您的英明指挥下,全城车民的殊死捍卫,延安城最后终会平安无事的。您若不信,我可以拿自己的生命来担保!如果不是这样,在下甘愿被斩!”

范雍虽然不怎么相信老军校的这番话,但毕意想到他的话还是很鼓舞士气,因此,心神也就逐渐地安定下来。等到这段危机渡过去以后,这位老军校受到重用和提拔。

大家都称赞老军校懂得兵法,而且料敌如神,推为首功。不过,也有人当时为他捏了一把汗,事后对他说:“你当时怎么敢如此胡说八道呢?万一事后没有应验,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呀!”老军校笑着答道:“如果真的不像我说的那样,城池被党项人攻破了,那时大家自顾逃命都还来不及,谁还会有心思、有时间来杀我了呢?当然我先前那番话,只不过是想安定军心民罢了。”

智囊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行为还是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并受到该情境中诸多条件的制约。人们在陷于一时困境可能提供的有利条件来扩展现在的活动余地,那么,至少可以舒解甚至摆脱眼前的困境。这种在现在的情境中已将以后情境利用了来解决眼前问题的办法,我们姑且称之为情境的腾挪。

顾骏先生认为:这位老军校要解决的是目前的困境,但在寻求对策时,他已经把以后的情境提前挪上来也纳入考虑的范围了。然而正是这张毫无约束力的军令状振奋了士气,保住了城池,老军校也靠腾挪情境来激励将士,立了大功。当然,这种腾挪需要一个人的大智大勇,至少能像老军校那样见识广、遇事不慌才行。

明帝留鞭巧脱身

晋朝时王敦准备举兵造反夺取帝位,明帝察知王敦的奸谋后,就骑上马,身着便服出走,来到湖阳王敦的军营,暗中观察王敦军营部署的情形。有一士兵觉得明帝看起来不像寻常百姓,立即报告王敦。

王敦正在午睡,梦到太阳环绕着军营上空,再听到士兵的报告,惊叫着说:“这一定是那个黄头发的鲜卑人来了。”这是因为晋明帝的母亲荀氏,是燕代地区人,明帝的模样长得象外婆家的人,胡须是黄色的,所以王敦叫他黄胡须的鲜卑奴。于是王敦命五名兵士快马加鞭追赶一名黄头发的人。

明帝也有所惊觉,快马离去。明帝路过一家客店,见门口有位卖小吃的老妇人,便把手中镶着七种宝石的马鞭送给她,嘱咐道:“后边要是有骑兵追来,你可以把这鞭拿给他看。”

不久,士兵追来,询问老妇人可曾见到一名黄头发的骑士经过。老妇说:“他已经走远了。”说完拿出马鞭,五名士兵轮流观看这罕见的宝物,因而耽搁不少时间,这样,晋明帝就因此而得以脱了身。

智囊

当大将军王敦阴谋策划叛乱的时候,晋明帝却能以帝王之尊,单身入虎穴,察看虚实,其胆量值得人钦佩,而危险的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正当他面临灾难的时候,却能够做到急中生智,凭借一根七宝鞭,委托老妇人的一句话,终于化险为夷,得以平安脱身。这叫做凭借外力的智慧。从古至今,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凭借外力的帮助和环境的协调,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意孤行,明知不可为而为,费尽辛苦,却一点效果没有,这个世界上没有那种“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人。既然没有什么结果,那还是及早变通为妙,不会变通者必然死路一条。

如果你在事业上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的那类人,那你最好“放下屠刀,……回头是岸”。不妨换个角度考虑。当你钻入牛角尖,越往前走越黑时,你首先应对你的选择提出问题:路线对吗?方法对吗?为什么越来越窄?此种情况你可以假设一下:用另外一种方法,走另外一条路线,是不是会越走越明亮呢?这就是换个角度想一下。司马光砸缸这个事例,实际上就不是从正常角度,而是换一种角度考虑的具体应用。因为正常的救人方法达不到目的,走下去只能看着人白白送命,这种情况下你就需要看看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韦孝宽察颜观色

尉迟迥曾任相州总管,皇帝下令让韦孝宽来代替他任总管,又让小司徒叱列长文做相州刺史,让小司徒先去邺城,韦孝宽随后去。到了朝歌,尉迟迥派了他的大都督贺兰贵带着信问候韦孝宽。韦孝宽留下了贺兰贵同他谈话,借此来观察他的神态。从谈话中韦孝宽怀疑尉迟迥他们可能要变乱,就推辞说自己有病,要延缓赴任;同时又派人到相州去求医求药,秘密地侦察情况。

才到达汤阴,正好碰到叱列长文奔离相州,韦孝宽立即命军队回头,沿途所经的桥道都下令拆毁,各驿站的马匹也全数带走,临行还嘱咐各站驿丞:“蜀公尉迟迥将到此地,你们赶紧准备酒菜及上等草料好迎接蜀公。”

不久,尉迟迥果然派大将军梁子康率数百骑追杀韦孝宽,然而沿途受到驿丞热忱的款待,使得军队耽搁不少时间,而让韦孝宽从容逃脱。

智囊

销售是一种以结果论英雄的游戏,销售就是要成交。没有成交,再好的销售过程也只能是风花雪夜。在销售员的心中,除了成交,别无选择。但是顾客总是那么“不够朋友”,经常“卖关子”,销售员唯有解开顾客“心中结”,才能实现成交。

方法是技巧,方法是捷径,但使用方法的人必须做到熟能生巧。这就要求销售员在日常推销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现场操练,达到“条件反射”的效果。当顾客疑义是什么情况时,大脑不需要思考,应对方法就出口成章。到那时,在顾客的心中才真正是“除了成交,别无选择”!

虎口脱险

晋元帝司马睿的叔父东安王司马繇,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司马睿跟从晋惠帝住在邺,害怕这场灾祸将涉及到自己,便秘密地出逃。由于司马颖事先通知关口和渡口不准贵人通过,所以到了河阳,就被管理渡口的官员拦住了。他的随从宗典后到,走上来用马鞭子掠过司马睿的身上,对他说:“你这个管理宾馆的舍长,现在官方禁止贵人通过,你也在被禁之列吗?”说完之后就哈哈大笑,这时管渡口的官员才放司马睿过去。

西魏大将军字文泰同东魂大将侯景打仗,宇文泰的马中了箭,马惊狂奔,宇文泰从马上跌下来摔在地上,东魏的军队追上了他,他的手下人都逃散了。宇文泰的部下李穆下了马,用马鞭子抽打字文泰的背,骂他说:“你这无能的败兵,你的主子在哪儿·为什么一个人躺在这儿?”东魏兵没有起疑匆匆而过,李穆于是把自己的坐骑让给宇文泰,两人这才逃过一劫。

晋朝时,王廞战败后,有一个叫昙永的和尚把王廞的幼子王华藏了起来,昙永让他提着包袱跟在自己身后。守卫桥梁的巡逻官吏对王华发生怀疑。昙永就呵叱王华说:“小奴才,为什么不快走?”接着一阵拳打脚踢,这样王华才免于难。

智囊

激烈精彩的动作电影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镜头:主人公在炸弹即将爆炸的那一刻,纵身一跃,得以脱险。在英文里,我们用“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来形容死里逃生,虎口脱险。很多英文的词组和短语都是来自于西方经典《圣经》。“By the skin of my teeth”就是出自《圣经》中的《约伯记》。犹太人约伯在受到上帝的百般非难之后说道:“My bone cleaveth to my skin, and to my flesh, and I am escaped with the skin of my teeth”(直译:我的皮肉贴着骨头,我同牙齿的皮肤一起逃了出来。) 有必要讨论一下“the skin of teeth”这种奇怪说法,牙齿怎么会有皮肤呢?古人的用意我们已经无从查考,今天的一种理解是:“the skin of the teeth”指的是牙齿表层的牙釉质。可怜的约伯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的逃生空间就像是牙釉质那样薄薄的一层。自此以后,“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就被用来表示涉险逃生的意思。大作家王尔德(Thornton Wilder)有部作品The Skin of Our Teeth,就被国人翻译成《九死一生》。 同样的道理,“narrow escape”也是这个意思。例如:Smith had a narrow escape from drowning when he fell overboard·(史密斯从船上掉下来,险些淹死。)“narrow escape”同中文里的“一线生机,幸免于难”颇有几分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