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选票的背后
19970500000029

第29章 你们比四年前过得好吗?——总统大选如何改变美国(3)

当有人批评他的领导缺乏活力时,他说:“不要以为总统就是圣人,就拥有全部的智慧,那是胡扯……我不认为这个政府是被任何个人所操纵的。没有谁能够垄断那些与我们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领导能力包括劝说、安抚、教育和耐心,这是长期的、缓慢的、艰苦的工作,这才是真正的领导。”“炸了克里姆林宫的男厕所" ——1964年大选戈德华特的意识形态划线 巴里·戈德华特是谁?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可在“二战”后的美国共和党发展史上,这可是个标杆式的人物,里根、布什父子就是继承了他的衣钵,领导美国走向新保守主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和2008年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一样,是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参议员。

1964年的美国,已经从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的怀疑和不安中走出来,林登·约翰逊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迅速接过肯尼迪的枪,全面继承肯尼迪总统的政策,大力推动社会福利计划。

四年前的大选,虽然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惜败于肯尼迪,但尼克松把两派势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和党还保持着团结。1964年,尼克松决定不参加总统大选,共和党呈现群龙无首、四分五裂之势,党内的保守派和温和派闹得不可开交。

戈德华特是共和党内保守派的旗手。这一派集中在美国中西部,他们主张减税,主张小政府,主张个人权利和自由企业制度,反对政府大兴土木搞社会福利计划,当然,也反对给予黑人平等权利的平权运动。在他们眼里,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共和党温和派哪里是什么共和党,分明是民主党人,这一派的领袖是亿万富翁内尔森·洛克菲勒。

于是,民主党的初选在戈德华特和洛克菲勒之间展开。

洛克菲勒,好熟悉的名字,这可是美国大财团的首脑,可惜,他最终还是被踢出局。具体的过程很有意思。两人各自在自己的地盘获胜,毫无悬念,最终的决战在加州展开。洛克菲勒的私生活成了加州人民茶余饭后的甜点。洛克菲勒1963年离婚后,迅速和一位叫哈比·墨菲的结婚。有趣之处在于,墨菲女士也是刚刚离婚后才嫁给洛克菲勒的。鉴于此,洛克菲勒偷情说四处传播,共和党的保守人士开始抛弃洛克菲勒。更要命的是,就在加州民主党投票前三天,墨菲女士给洛克菲勒生了个大胖小子。有心的记者算了算日子,证明孩子是偷情的私生子,两人是“奉子成婚”,结果就不用细说了,洛克菲勒加州败北,戈德华特取得了代表民主党挑战林登·约翰逊的资格。

富翁洛克菲勒的失败印证了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

在当年的共和党全国大会的,戈德华特获得候选人提名,但现场遭到了温和派的咆哮和指责。他对此不屑一顾,说出了一句名言:“我希望你们知道,保卫自由时极端行为不是罪过;追求公正时,保持温和并非美德。”

这句话让许多温和的共和党人弃他而去,转投民主党的怀抱。

但是,和一般的见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政客不同(比如说2004年的克里),戈德华特坚持自己的观点。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权法案》。

1964年是美国黑人运动的高潮。7月2日,约翰逊签署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民权法案》。该法案的目标是消除因种族、肤色、宗教和国籍背景所产生的一切歧视。最高法院法官阿瑟·戈德堡称该法案为“人的尊严的证明”。当时一户黑人家庭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一历史时刻并对约翰逊心生感激。40年后,这家的女儿康多莉扎·赖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

当时,反对的人大有人在,法案的通过,使得民主党从此失去了传统的南部蓄奴州,这些州,却成了戈德华特的大本营,如今,依旧是共和党的大本营。

大选期间,戈德华特的许多话被民主党人搬了出来。

他曾经说,艾森豪威尔政府其实就是“兜售罗斯福新政的廉价商店”,这下惹怒了前总统,失去了他的支持;他曾经说,我有时候觉得,如果东部沿海地区和大陆分离,飘到海上去,这个国家会更富有。

在外交问题上戈德华特更加强硬。他不合时宜的开玩笑说,美国军队应该把原子弹扔到苏联克里姆林宫的男厕所里去。

极端保守的戈德华特最后成了孤家寡人,尼克松、洛克菲勒等党内大佬都拒绝为他的竞选出力,有些共和党温和人士甚至组织了一个叫“共和党人也选约翰逊”的组织,和戈德华特划清界限。

在戈德华特众叛亲离的时刻,好莱坞的一位演员在电视台口若悬河地发表演说支持他。后来戈德华特的顾问把这个演讲在各大地方电视台反复播放。两年后,这位演员以压倒优势当选加州州长;16年后,这位演员当选美国总统。 他,叫唐纳德·里根。 民主党候选人林登·约翰逊善于捕捉战机,他把自己描绘为温和派,把戈德华特描绘为极端分子。9月7日,他的竞选广告“雏菊女孩”重创对手:绿色的田野上,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在采摘菊花的花瓣,她在数花瓣,五四三二一……花瓣变成了蘑菇云,核爆炸笼罩了电视画面。这个广告的攻击目标是戈德华特主张在越南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言论。

另一则名为“共和党人的忏悔”的广告更狠,直接把戈德华特和臭名昭著的三K党联系在一起。

10月20日,在最紧要关头选战暂停一周,因为前总统胡佛去世,这时候搞竞选被看作对前总统的不敬。这对中国人来说很好理解,以前皇上去世,举国同哀,不能穿红挂绿,如果胆敢违反,不仅判你不敬,还要杀头的。

结果,没有悬念,约翰逊拿下50个州里的44个。但是,戈德华特的理念在中西部、南部、西部得到传播,这些地方成了共和党的票仓,里根、布什父子的获胜,就是多亏了这些贫穷但坚持原则的内陆州的支持。奥巴马和麦凯恩之争 ——2008年大选扫描 2008年,新闻圈内的人常说:“今年有两件大事,一是北京奥运,二是美国大选。”

奥运会四年一届,2008年首次落户中国,自然是举国关注;美国大选同样四年一届,鉴于美国的全球超强地位,美国总统超过联合国秘书长的独特影响力,似乎这不是事不关己。

2008年中国媒体对美国大选的关注,似乎更重视花边,而不是选举本身;更重视候选人的种族、性别背景,而不是他们的内政外交观点。

从初选起,就有人称“半决赛比决赛精彩”。民主党内黑人和女人的对决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经常有人和我聊天时问,你不是采访过美国大选吗?你说说,奥巴马能当上总统吗?6月初,党内初选尘埃落定,奥巴马携手拜登,代表民主党挑战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关心奥巴马能否当上总统的人愈加多了起来。面对朋友们的询问,我多数情况下双手一摊,诚实地说声“我不知道”。

不知不为过。翻翻美国大选的历史,毫无悬念、狂胜对手的例子少,多数情况下双方势均力敌。1932年大选是一次没有悬念的选举,胡佛治下的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天怒人怨,罗斯福的改革旗帜自然一呼百应。可2008年就不同了,美国经济充其量是衰退,而不是萧条。

奥巴马与麦凯恩决战2008年美国大选,主打经济议题,伊拉克问题是躲不开的副题。

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已经持续一年多,美国经济不太景气,因此,总统候选人对于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抑制高油价以及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有何政策将成为民众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于6月9日开始全国性竞选活动,主打经济议题。党内胜出后不久,奥巴马即开展了17天的“经济之旅”,旨在用布什政府的各种失败政策:来斥责其对手麦凯恩,以及突出他自己重振美国经济的计划。

奥巴马称,如果能当选总统,他将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增税,并将对如通过炒股、炒房等金融交易获得收入的收入者提高资本利得税,并对石油公司征收暴利税。他说,通过对富人增税,将改善低收入者的境遇,从而使美国经济平衡发展。他抨击麦凯恩的经济政策主张实际是继续现任总统布什已经失败的经济政策。

而麦凯恩则表示,如当选总统,将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他计划把公司税税率从目前的35%减到25%,并将维持现有的资本利得税税率。同时承诺削减不必要的政府开支,包括部分武器项目开支。在阐述个人经济政策和立场的同时,他不忘批评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将导致扩大政府开支,让政府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两党选战刚开始不久,浓重的火药味就已显现出来。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候选人,都没有过和经济相关的经历。可以说,经济议题是他们的“软肋”。尽管麦凯恩作为越战老兵和外交事务资深议员,但面对选民认为经济议题超过国家安全议题的情况下,他也不得不谈经济。当然,如果他能提出一套让选民放心的经济政策,将会为其加分不少。但由于麦凯恩在经济政策上确实没有多少经验,也没有多少个人看法,能否在经济议题上满足选民的迫切需求还值得观望。

经济议题虽然也不是奥巴马的强项,但由于他是民主党人,相对来说,民众似乎更认可民主党在经济管理上的能力,因此奥巴马在与麦凯恩“拼经济”的过程中能够显现出一定的党派优势。

根据《新闻周刊》6月18日和19日进行的电话民意调查,在全国登记选民中,奥巴马支持率为51%,麦凯恩为36%。调查显示,奥巴马在经济、就业和能源问题上被认为更具领导能力,在处理伊拉克问题上的支持率也高出麦凯恩6个百分点。

大政方针之外,个人魅力也不可小视。奥巴马是个人奋斗的典型,年轻有活力,麦凯恩则是越战英雄、敢做敢说的政客,两人可谓旗鼓相当。不过,奥巴马在亲和力和筹款能力方面明显优于麦凯恩。据美国一家交友网站的数据显示,愿意与奥巴马交友的人超过81万,而愿意与麦凯恩交友的人只有12万。而在筹款方面,奥巴马更是所有候选人里的冠军。据联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在2008年预选最激烈的1~3月里,奥巴马所筹得的资金累计约1.37亿美元;麦凯恩只筹得3975万美元,未及奥巴马的1/3。为了弥补竞选经费的差距,麦凯恩甚至请求共和党的筹款高手、现任总统布什的帮助,这让奥巴马的攻击更为有效:奥巴马甚至戏称,如果麦凯恩当选,就是“布什第三任期”。

在选举周期方面,也有利于民主党。在职总统布什总统的支持率(28%)接近于历史上最低水平(水门事件后尼克松的支持率为25%),82%的选民认为美国目前走错了方向,认同民主党的选民超过认同于共和党的选民10个百分点以上,70%的调查者感觉美国经济变得更糟,由于伊拉克战争久拖不决,世界范围内反美主义高涨。在此情况下,美国急需换马,急需一位新的能够带来理想、变革和希望的领导人。

经济方针、外交策略、个人品德、竞选氛围是决定性的要素,但具体的竞选招数和投票前一周的国内外重大事件随时都可能改变大选结果。预测谁胜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找到预测的方法。美国人有个方法,或许不是万灵的,至少可以参考一下:

1990年,《华盛顿邮报》的一位高级编辑联合一位教授,提出机械模型体系,声称竞选策略、相互攻讦的广告、竞选伙伴、性丑闻、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等等,与竞选结果之间几乎毫无关系;总统大选纯粹是对执政党能力进行的一次公民投票,取决于13条因素。这“13个判断题”涵盖从经济状况到候选人个性等,“是”表示该因素对现任总统有利,“非”则表示有利于挑战的反对党候选人。总统获胜至少需要8个有利因素,假如有6个因素有利于对手,总统就只好挂靴而去了。

这13个题是:(1)在中期选举后,执政党共和党在美国众议院拥有的席位有所增多。(2)执政党候选人提名没有经过激烈争夺。(3)执政党候选人是现职总统。(4)没有重要的第三党或独立候选人参加竞选。(5)在竞选期间经济不处于衰退状态。(6)现总统任期内实际人均经济增长率等于或超过前两届总统任期的平均增长率。(7)在职党对国家政策作了重大改变。(8)在现总统任期内没有发生持续的社会动乱。(9)现政府与大丑闻无染。(10)现政府在外交或军事事务上未遭到过大的失败。(11)现政府在外交或军事事务上取得了重大成功。(12)在职党总统候选人颇具领导人魅力或者是一位民族英雄。(13)挑战党的总统候选人不具有领导人魅力。 您答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