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凯恩的失败,和他的大嘴不无关系,尤其他曾错误的指控布什有反天主教倾向,也是因为他错误的批评了右派宗教人士,麦凯恩还被批评曾经称呼那些俘虏他的越南人为“gooks”(对亚裔人士的贬称),最初麦凯恩坚持使用这一词是正确的,在遭遇排山倒海般的批评后,麦凯恩才终于决定道歉。可是,一切都晚了,他的言论也激起了亚裔美国人的愤怒。麦凯恩之后虽然赢得了几个州的初选,但最后仍输给布什。
2004年总统选举,参议员麦凯恩为了党内团结,不计私怨,公开支持布什。其实,自从2001年“9·11”事件以来,麦凯恩经常赞美布什在反恐战争中的领导能力。据说,麦凯恩的老友兼参议院同事、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还曾邀请麦凯恩担任他的竞选搭档。不过,麦凯恩在选战中一直站在布什阵营一边。
在2006年的中期选举后,麦凯恩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考察2008年参选总统的可能性。2007年2月28日,他宣布角逐2008年美国总统职位。
如果麦凯恩在2008年的选举中获胜,他将成为美国历史上依据就任时间计算第二年长的总统,72岁的年纪超过了1980年以68岁高龄就任总统的里根。
对于有关他年龄和健康状况的疑虑,麦凯恩一概予以否认,宣称他的健康状况“非常好”。他还告诉所有人说,“我的母亲95岁了,身体很好,我当然更没问题。”
2008年美国大选初选拉开帷幕后,共和党内一开始不被人看好的约翰·麦凯恩在赢得得克萨斯州初选之后,已经得到1191张选票,稳获共和党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早早锁定党内候选人的地位,等待民主党对手的出炉。身体离开越南,脑子犹在战场 ——麦凯恩的强硬言论集粹 在2008年的选举中,麦凯恩占有很多优势:他是全国知名的政治人物;曾发起许多主要的游说案和竞选资金改革法案;并且带头揭发了阿布拉莫夫丑闻、服役记录(包括了曾经身为战俘的纪录),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曾大出风头;广泛的募款管道和能力;在2004年的总统选举里大力协助了布什总统;对中间选民的巨大感召力。
所谓成也萧和、败也萧何,以越战英雄为政治资本赢得人气的麦凯恩,同样也未能跳出越战对他思维和行为的束缚。
两军开战,一方的战斗英雄其实就是杀死对方的罪人。越南战争长达12年,美军死亡5.6万余人,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给美国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越南遭受的损害更为惨重。北越正规军和被认为是越共游击队的人员有110万人死亡,60万人受伤,33万人失踪。南越政府军死亡13万人,受伤50万人。
更为令人痛心的是,据越南的资料统计,越战中越南共有二百多万平民死亡。这些人,死在了美军的现代化武器下,其中的杀手之一,就是约翰·麦凯恩、美国人民的英雄。
对于越战,美国人深度反省,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越南战争也许是一场悲剧,美国本来是根本不应该闯进去的。”资深参议员、1976年总统候选人乔治·麦戈文说:“我认为,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道义的错误。”
遗憾的是,反省者不包括麦凯恩。
尽管曾经身为战俘,受尽战争之苦,但麦凯恩不愿反省,他对美军给越南人民带去的苦难视而不见,他一直主张凭借强大的军力来保护美国的海外利益。麦凯恩性情急躁、好斗,看上去随时准备为当年在越南战场的耻辱进行报复。他的言辞,很容易让人想起1964年总统候选人巴里·戈德华特轰炸克里姆林宫的说法。麦凯恩掌握了美国的核按钮,给人的感受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恐怖。
麦凯恩说:“我时常会想起死在越南的战友。他们是为了荣誉、为了国家而死。他们让我在越南的阴影下看待一切事情。”2007年8月,他面对一群老兵发表了上述看法。
有了这个阴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美国,很多人都承认越南战争是一场失败,否则,越战纪念碑也不会平静地矗立在首都华盛顿的心脏地带,它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是静静横卧着的一段闪亮黑色大理石墙。设计者竟然是斯坦福大学三年级的华裔学生林璎。
墙的一端,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飘扬在粗犷的铜柱上,铜柱的底座铭刻着美国陆海空以及海军陆战队的军徽,旁边就是三座身着不同军服的士兵铜像,接着就是一段二百多米长的黑墙呈缓三角形展开。在镜面般的平滑的大理石墙面上,密密麻麻地铭刻着58000个越战丧生的美军士兵和军官的名字。
墙对面的雕塑是三个没有名字的士兵,不是昂首向天,充满英雄气概,而是一副反思和犹疑的表情,表达着美国人对这场战争的自省。
当然,这不包括麦凯恩。不肯服输的麦凯恩坚持认为越战是“高尚的事业”。如果不是政客们胆小如鼠,失败完全可以避免。他坚信,如果美国派遣地面部队进入越南,并且用B-52轰炸机进行战略轰炸,战争将是完全相反的结局。
他的这一想法在《将门虎子》中有所披露。他写道:“我看到苏联军舰在越南的港口卸下军火,我看到他们帮助越南修建地对空导弹基地。我对只准轰炸军事设施、道路、桥梁和电厂的规定不满,我觉得这不合逻辑、不可理喻。那些文职指挥官简直是白痴。”
1981年,在美国律师协会发表演讲时,他说:“我和其他老兵一样,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认为越战是可以打赢的。我认为,只要打消耗战,美国会在付出一定代价后获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如果美国把战火推到北越,展开全面战争,持续使用空军,最终一定会赢。”
随着政治经验的成熟和竞选总统的压力,他说话委婉了不少,但本质思想没有改变。
2007年12月,他在2000年初选的福地新罕布什尔州的菲利普艾斯特中学发表演说,大厅内座无虚席。他回忆越战经历时赢得排山倒海般的掌声。他说:“我们决不能再把我们的孩子们派到国外打仗,让他们死在那里。”
如果这么说,倒也显出反战思想,要注意的是后半句:“如果不能实现胜利的目标。”言外之意,不是不打仗,而不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不能随便打仗,只有当美国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才打仗。
接下来的问题是麦凯恩如何定义美国的核心利益。他认为,核心利益包括确保美国的生存与繁荣,保护盟友不受侵犯,在全球范围反击恐怖分子,防止核扩散。照此推算,伊朗应该在麦凯恩的打击范围之内。
麦凯恩认为,美军应该尽量不参与非战略性行动和人道主义行动,但是,涉及核心利益,即使进行全面战争也在所不惜。
1998年科索沃危机爆发,麦凯恩主张侵人科索沃,批评克林顿政府对空袭过分限制,不肯派出地面部队,他说:“这简直是刻意重复越战时期的教训。”
1994年,朝鲜的核计划被曝光,麦凯恩立即批评克林顿政府搞绥靖主义,他提出美国军队动员起来,立即对朝鲜进行制裁。
在2007年的日本空袭珍珠港纪念大会上,麦凯恩发表演讲。他说,对于朝鲜和伊拉克这样的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击退流氓国家”的政策。如果对他们施压不起作用,就要采取军事手段。
对此,美国科学家协会的约翰·派克评论说:“在我看来,麦凯恩觉得打一下某个国家是再正常过不的事了。我想,他还没有真正从战场匕回家。”担心中国崛起,支持日本入常 ——麦凯恩的亚太政策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大选时或多或少会有“中国因素”存在。麦凯恩对华态度如何,且看YouTube网站上点击率比较高的几段录音:“美国外交唯一的长期巨大挑战,就是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国能否崛起,而是中国发展成什么样子。”(2005年4月在百人会上的演讲) “我知道中国一直在侵犯知识产权,我要把他们告上世贸组织。我将给他们施压,让他们停止侵权。我告诉你,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他们会愈加重视知识产权,或许,这是促使他们保护知识产权的最好方法。”(2007年11月在博客网站TechCrunch的讲话)
从这些只言片语可以看出,麦凯恩把中国视作对手,担心中国的崛起,也知道中国的崛起无法遏制。可以看出他的心里充满矛盾:既希望和中国接触,和中国进行贸易,也对中国的走向充满怀疑;既重视合作产生的利益,也力图表明双方是为了利益暂时合作,而不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的盟友关系。
麦凯恩对于亚太地区或中国的看法,比较完整地体现在2007年11月发表在《外交》杂志的文章中,试译如下:
如今,世界权力中心东移,亚太地区正在崛起。如果我们抓住发展中的机遇,本世纪可以确保双方的安全、繁荣和自由。几十年来,亚洲经济突飞猛进,其成就众所周知,鲜为人知的是更多亚洲国家进入民主轨道。日本前首相说“自由和繁荣”的方舟在东亚起航。印度总理说自由民主是“当今世界社会和政治机构的天然秩序”。亚洲国家正在加强联系,开展贸易和安全协作。
朝鲜的极权政府和贫穷社会和这个趋势背道而驰,今后的谈判必须要把朝鲜的弹道导弹计划、绑架日本人质、支持恐怖主义、支持核扩散等因素考虑在内。
直面挑战的关键在于和盟友加强合作,美国必须承诺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我欢迎日本的世界领袖地位,欢迎日本成为全球大国,支持它的“价值观外交”,支持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作为总统,我将加强和澳大利亚的联系,它的部队在阿富汗、在伊拉克和我们的军队并肩作战,我将寻求重建和韩国的关系,通过强化经济安全合作来减少摩擦,我将夯实和印度日益发展的关系。
在东南亚,我将寻求升级和印尼的关系,扩大和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越南的防卫合作,和有意愿的伙伴共同推进民主。我将击败恐怖主义、犯罪、毒品交易带来的威胁,我将结束缅甸悲惨的践踏人权事件。美国应该更积极地参加亚洲地区组织。
作为总统,我将使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的亚太民主国家伙伴关系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和崛起的中国打交道是下一任美国总统的核心挑战。最近,中国的繁荣让更多的人脱离贫困,这是有史以来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的新生力量意味着责任。下一步,我们理所当然地期待中国在国际上做一个负责任的经济伙伴,具体而言,中国的公司能采取透明的行动,中国应该对出口安全进行管理,让人民币遵从市场规律浮动,推进可持续性的环境政策,不再对世界能源供应采取不顾别人的做法。
中国号称要“和平崛起”,对军力建设采取更透明的态度。当中国建造更多潜艇、制造更多战斗机、更新弹道导弹、试验反卫星武器时,美国必须对这些挑衅性的行为提出质疑。中国用大量导弹和战争言辞威胁台湾时,美国必须记录在案。中国和缅甸、苏丹、津巴布韦等“贱民”国家发展密切的经济和外交关系时,会导致和美国的紧张关系。中国开办旨在派出美国的地区论坛和地区经济协作时,美国必须采取对应措施。
中国和美国不是命中注定的对手,我们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中美关系对双方、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都有益。然而,只要中国不实现政治自由,我们的关系将只能是利益共享,而不是价值共享。后记
写书是件快乐的事情,尽管这个过程肩膀会疼、眼睛会酸,但最后一个句号落下的那一刻,除了快乐、激动,更多的是感激之情。
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经验丰富的责任编辑陈立旭先生,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修改建议,令本书增色不少。当然,如果不是郑挺颖牵线搭桥、朱家雄代为奔走,此书的出版肯定还要多些波折。
在寻求出版的过程中,阎昕霞、陈小茹、吴劲松、许鑫、白小薇、沈中明、李锐,都提供了帮助,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他们说声谢谢。
感谢我所服务的《中国青年报》,这是个催人奋进的集体。感谢把我招进报社的梁平老师,是她指导我从一个学生成为记者、编辑;感谢国际部主任陈为民老师,他的豁达、宽容给了我个人发展的空间;感谢国际部副主任高鑫诚,他和我亦师亦友,他对文字的雕琢是我难以企及的;感谢我的同事石洪涛,我怀念我们一起做新闻的那段日子,也感念他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感谢报社所有帮助过我的领导、同事,特别是曾“共患难”的原副总编辑樊永生。
尤其需要感谢的是徐冰川,她提供了一处供我潜心写作的场所,累了可以赏花品茶,也可葡萄架下听雨声,邱永峥当然不能忘记,他的鼓励和敦促一直是我写作的动力。
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从2000年相识以来,她给我提供了许多工作上的帮助。她是熊昱彤,在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工作,她的鼓励和关注让我有了更多的工作激情。
还有一个人需要特别致谢,那就是曹守忠医生。我们是多年好友。我写作期间,他调配的中药解决了我多年的“小恙”,令我保持充沛的精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我写书烦躁时只一句话就惊醒梦中人:干吗烦呢,写书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啊!
此刻,还要和我的老师们说声谢谢,北大的陈昌凤老师是我的新闻学启蒙老师,李琨老师教会了我做研究的方法,山东师大的徐震老师在我学英语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高中时代王宏老师给予我学习的信心,初中时王德省老师作为班主任给了我许多帮助,小学时候的语文老师徐金福让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在此,对许多教我的老师无法一一列举,他们每个人的帮助我都放在记忆的深处。
当然,第一本书问世之际,父母之恩当铭记。我的父亲王德海、母亲刘玉兰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供我上学。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上高中时他们离开家乡到外地挣钱,一待就是十年。如今,他们回到农村老家,我希望他们身体健康、高高兴兴的生活。不能忘怀的还有叔叔王德建和婶婶张慧,没有他们的鞭策和激励,我的人生可能会大有不同。另外,我的爷爷如果能看到这本书,也一定会很高兴的。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岳父刘玉明、岳母孙桂清,他们不辞劳苦地帮我做饭、熬药、带孩子,让我得以全身心投入写作,平时说不出谢谢,借此机会表达感激之情。
最后,我要感谢的我夫人刘玲和儿子王汉骏。夫人的鼎力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她在我气馁时的鼓励让我一路坚持下来。儿子王汉骏是我的开心果,每次看到他,所有劳累都消失了。本书截稿之际,也是他的两岁生日,这,算是我送他的生日礼物吧!当然,他要长大了才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