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易经》学生活
2000400000020

第20章 临卦——领导之道,为政以德

(兑下坤上)

【原文】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译】

临卦象征督导,开始亨通顺利,利于守正。到八月将有凶事。

《彖》解释道:以上临下,说明此时阳刚之气逐渐增长,万物喜悦而顺从,刚健者居中而上下相应,由于坚持正道而获大亨通,这是自然的法则。到了八月将有凶险,这是因为阳气消减,好运不能长久。

《象》解释道:水泽上有土地,象征以上临下。君子因此要教化、关心民众,永无穷尽;要包容、保护百姓,永无止境。

【智慧解读】

临卦下兑为悦,上坤为顺。这个卦是异卦(兑下坤上)相叠。坤为地,兑为泽。地高于泽,泽容干地。喻君主亲临天下,治国安邦,上下融洽。正是成功的极好时机,人们务必抓紧,不可失去良机。但却不可就此满足,时运会很快消失,一定要从长计议,注意总结经验,团结他人,共同开拓新领域。这时会十分顺利,并有收获,但须随时注意事情的动向,兢兢业业,防止出现意外的事故,尤其应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原文】

初九,咸临,贞吉。

《象》曰:成临贞吉,志行正也。

【译】

初九,以感化之心而临民,占之则吉。

《象》解释道: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坚持正道可得吉祥,说明“初九”的思想行为端正。

【智慧解读】

临卦六爻,四个阴爻在上,两个阳爻在下。在取象上,四个阴爻取以上临下之义;两个阳爻则不同,取以刚临柔之义。阳刚为主导,阴柔为附从,仍然是统御民众的象征。“初九”、“九二”这两个阳爻处在“刚浸而长”的主导地位,四个阴爻则处于“悦而顺”的从属地位。不过“初九”毕竟是在“临”之初始阶段,象征刚刚上任的领导者,更加注意以德临人。于是屈尊降下,用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群众当然会喜悦地顺从,一切都很顺利吉祥。这就是爻辞“成临,贞吉”的含义。

【原文】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象》曰:成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泽】九二,以感化而临民,吉祥,无所不利。

《象》解释道: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会得到吉祥,无所不利,因为这时民众还没有顺从命令。

【智慧解读】

“九二”居于下卦之中,形成与“六五”阴阳感应的关系。但是这里面隐藏着不利因素,由于“九二”是以阳爻居阴位,“六五”则以阴爻居阳位,两者位皆失正,造成“九二”与“六五”相应关系中的不协调,因而产生被统御的民众“未顺命”的不利情况。这时“九二”必须实行感化式的领导,协调好与群众的关系。

【原文】

六三,甘临,无攸利;皂无忧之,无咎。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译】

六三,只凭甜言蜜语统御民众是没有利的。已知此而忧之,则无灾祸。

《象》解释道:靠花言巧语统御民众,说明“六三”居位不当。知道忧虑而改正,过错就不会长久。

【智慧解读】

“六三”阴居阳位,不中不正,上无正应,下乘二阳,位不当,故其心术不正。“六三”又在“兑”之上,为悦之极,故一味以甜言蜜语欺骗取悦民众。骗术不可能长久生效,必有技穷之时。如果“六三”能知危而忧,改弦易辙,还是可以挽回影响的。所以爻辞提醒说:“既忧之,无咎。”以甘美的空言欺骗,口惠而实不至,这种领导作风是最要不得的。

【原文】

六四,至临,无咎。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译】

六四,下临民情,则无灾。

《象》解释道:亲临现场统御民众,没有过错,说明“六四”居位正当。

【智慧解读】

“六四”居于上卦之下,切近下体,正是“地”与“泽”的接触之处,故能亲近于所临之民。再说,“六四”以阴居阴位而得正,象征领导者温和虚心地亲近群众。这些都是“六四”“位当”之处,它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这些都值得细心地领会。

【原文】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译】

六五,以聪明睿智统御民众,懂得大君之所宜,吉祥。

《象》解释道:伟大的君主应该如此,是说“六五”应该实行中道。

【智慧解读】

“六五”以柔居尊,而又得中,下与“九二”阴阳取应,可见它能够中道而行,善于虚心任用刚健能为的大臣,辅助自己君临天下,这正是“大君”的明智之处。领导者如果事事亲临,难免分身乏术,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这样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众人的积极性。领导者应该选贤任能,适当授权。以众智为己智,善取下级之智慧以临天下,这才是以智慧临下的“知临”。既不是事必躬亲,又并不脱离民众,这才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道”。

【原文】

上六,敦临,吉,无咎。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译】

上六,以厚道统御民众,吉利,无灾祸。

《象》解释道:用厚道统御民众是吉祥的,因为用意敦厚存在内心。

【智慧解读】

“上六”以阴柔之质处上,是能够以敦厚临下的。“上六”处于本卦上体坤之极,天高地厚,“上六”恰好具有君子敦厚之象。居于极位者,获得了绝对的权势,易于刚愎自用,得暴政以虐民,其恶果是祸不旋踵的。所以本爻强调位居最上者必须心存厚道以临民,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卦辞所警告的“至于八月有凶”。

【经典例说】

以仁为体,人心归之

作为君主,西汉初年的汉文帝刘恒是出了名的开明仁君。汉文帝在位23年(公元前179年-前157年)里,实行无为而治,尊崇黄老,约法省禁,节俭爱民,并倡导以农为本,与民休息,为西汉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其儿子汉景帝继续执行父亲汉文帝的政策,使西汉的发展更为兴盛。世人把二人治理国家的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在汉高祖刘邦的八个儿子里排名第四,被封为代王。代国封疆在今山西东北部与今河北、内蒙交界一带,当时这一地方离匈奴很近,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经济也很不发达。刘恒之所以被分封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只因刘恒的母亲出身寒微,没能得到高祖的宠幸。然而,正因为分封在此,代王母子才因祸得福,没有惹来吕太后的猜忌,因而即便是在吕太后当政的时候,他们的日子也是过得安然无恙。公元前180年,吕太后死了,大臣们把拥立吕氏的人除掉后,就集结在一起,共同商议皇位继承人的事。大臣们把刘家的各王逐一进行了评判。齐王刘襄虽然是汉高祖嫡长孙,又是推翻吕氏家族的功臣,可他的母亲家族势力太大,平日又仗势欺人,不适合。淮南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儿子,可是其母家族势力也太大,并且他的年龄也小了点,也不适合。排来排去,似乎只有代王刘恒最符合条件了。代王刘恒在高祖儿子中年龄最长,为人宽厚,心眼又好,加之母亲薄氏向来小心谨慎,从不过问国事,对人又很善良。大臣陈平和周勃寻思着:齐王势力强大,手下文臣武将又很多。如果当上皇帝,将来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威胁。而代王势力不大,从来没想过要当皇帝,一旦他即位,定会很感激自己,这样一来,自己的地位不就巩固了吗?于是俩人极力主张立代王为帝,其他大臣也没有反对。于是,刘恒就当了皇帝。

刘恒当上皇帝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他极为尊重父亲的旧臣,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同时,他在生活中也很节俭,不让别人说闲话。而在施治上,他则采取多向老百姓让步、赋税少征、刑罚减轻的方式,从而取得了民众对他的好感和支持。

减轻刑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很难了。秦朝的法律,条文多且详细,处罚也十分残酷。百姓们常常因为一丁点小事就被判刑。因此,一时间,被判刑的囚徒多得把道路都堵塞了,监狱也多如牛毛,民怨极大。刘邦率军占领关中后,就与关中父老相约,废除秦朝旧律,只保留其中的三章。可是,一个国家的法律是不能只有三章的,所以刘邦当皇帝后,法律又增加到九篇,并且保留了连坐法、肉刑等残酷的刑罚。刘恒决定先从废除连坐法做起。

当年十二月,汉文帝刘恒就把大臣们召集来了。汉文帝开门见山地说:“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准则,用法的目的是为了禁止暴邪、引导人民走向善良。一个人犯了法,按法律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还要把他的父母、妻子也都一同抓起来治罪呢?我仔细考虑了这个问题,认为这种法令是不公平的,请大家商议一个改变的办法吧。”

大臣们听了都大吃一惊,心想,连坐法是从商鞅时期开始施行的,已经历了180余年的历史,大家都习惯了这个做法,怎么能说改就改呢?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露难色,谁也不愿首先提出反对意见。汉文帝看了看掌管法律的大臣,这位大臣才壮着胆子说道:“因为老百姓自己管不住自己,所以才制定了法律,用法律去管束他们。实行法律责任相互牵连的连坐法,目的是让全家人重视法律,使他们相互劝勉,相互监督,不轻易去犯法。这种法令已有很久历史了,我认为还是不改的好。”

大臣们听了,多数人都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这个意见。汉文帝看着这些大臣,开导说:“我认为法律公正,老百姓才能拥护和遵守,判罚恰当,民众才会服从。国家官吏的职责是管理和引导民众,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官吏不能正确地引导民众,还用不公正的法令去定他们的罪,这不是要加害于民众、迫使他们弃善从恶吗?难怪法令制定了,还是有人违背法令去胡作非为!”顿了顿,汉文帝语气坚定地说:“我看这种连坐法就是不公正的,一定得废除掉!”

大臣们听了汉文帝这番话,觉得汉文帝说的确实也在理,他们也提不出任何反对的理由,只好回答说:“这是皇上对民众的大恩惠,足以体现皇上的德政,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得这么周到。就请皇上下达诏令,废除这条不公正的法律吧。”于是,“全家连坐”的法律条文就这样被废除了。

连坐法被废除后,百姓们为此都很高兴,齐声称赞文帝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汉文帝没有满足,他还在思考法律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在这个时候,齐国发生了一起案子:一名郎中因为得罪了当地乡绅,乡绅要将他置之死地,就使计让官府判处他在京城施行肉刑。为了救父亲,这名郎中的小女儿缇萦坚持亲自陪父亲上京,以一雪冤屈。

到了长安,父亲被关进了牢狱。缇萦想:这里只有皇上的权力最大,听说皇上十分贤明,能够听取下面的意见,不如直接找皇上去。于是她就直奔皇宫要求面见皇帝。可是一个平民女子,哪能那么容易地就见到皇上了呢?守官门的卫士自然是不让她进去。缇萦又伤心又着急,忍不住在宫门口放声大哭起来。卫士们怕哭声惊动了圣驾,就让她写份诉状给皇上。

第二天,汉文帝接到了卫士传上来的诉状,他打开一看,诉状不长,字也写得歪歪扭扭的,但内容却很感动人。缇萦是这么写的:“我叫淳于缇萦,是齐国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时,同事们都说他清正廉洁,是个好官。但不幸被判处肉刑。人死了就不能复活,受肉刑者被割去了肢体再也不能复生。这样一来,即使犯罪的人想改过自新,也无法办到了。我替父亲伤心,也替所有被判处肉刑的人伤心。我自愿卖身赎刑做奴婢,用我的一生为父亲赎罪,让我的父亲能有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请皇上答应我的请求。”

原来,肉刑产生于周王朝时期,是属于毁坏人体器官或肢体的刑法,主要有三种处罚方式。一种叫“墨”,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再涂上墨,使犯人脸上永远都有一个象征耻辱的标记,这种刑法又称为“黥”;一种叫“劓”,就是将犯人的鼻子割掉;一种叫“髌”,即削掉犯人的膝盖骨,后来又改为“刖”,即砍去犯人一足。汉文帝看完缇萦的诉状,不由得被她的拳拳孝心打动了。他仔细一想,这肉刑的处罚方式实在不够合理,于是他又把大臣们集中起来,认真讨论起这件事情。

汉文帝说:“我听说古代虞舜时处理犯人,只是让他们穿上画有标记的囚服代替刑罚,犯人们就感到极端的耻辱,并从中受到教育,下决心改过自新。结果犯罪的人越来越少。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施行了完善的德治。现在的法律条文十分复杂,处罚方式也千奇百怪,单肉刑就有黥、劓、刖三种之多,可结果恰恰相反,犯罪的人屡禁不止。难道是我推行德政不够,教导人民不力吗?《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官长,就像是人民的父母一样。’现在有人犯了过错,还没有认真进行教育,就用刑法判处他,把他改过自新的路断绝了。特别是肉刑,不仅仅要让犯人痛苦,而且还要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去他的器官、肢体,这就太过分了。刺上的字永远也抹不掉,毁去的器官、肢体也不能复生,这样的刑罚怎能劝人为善,这样的做法又怎么符合父母官的称呼呢?我想来想去,觉得肉刑这种处罚实在不够合理,决定把它废除,请你们商议一下,找一种代替的办法吧。”

大臣们听了汉文帝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与大臣们反复商讨,最后达成一致,他们对文帝说:“肉刑这种处罚由来已久,大家用惯了,根本没有去考虑它的好坏。皇上能够洞察它的不足,这是皇上的英明。我们想了一个变通的方法:废除黥刑,改为服苦刑;废除劓刑,改为打300板子;废除刖刑,改为打500板子。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汉文帝立刻同意了大臣们的办法,并立即下发诏令,正式废除肉刑。说来也是奇怪,刑罚减轻了,犯罪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一年下来,犯重罪的案件还不足400件。

汉文帝在减轻刑罚的同时,还推行了减轻赋税、节约皇室开支的政策,并坚持以德治国。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国家也日渐富强起来。汉文帝也由此得到了官吏和民众的交口称赞和拥戴,皇位自然也更稳固了。

【大师讲评】

本卦反映的是位在高势者的为人艺术,“临国”“临民”事关重大,以亲身践履的态度与人民共呼吸,要奉行以仁为本的施政方针。如果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必将是脱离群众,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