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围炉夜话》学生活
2000500000033

第33章 福祸篇(2)

古代印度有一位国王想要考考他的一位大臣是否聪明,他给这位大臣高矮、大小、胖瘦、色泽全都相同的三个小金人,叫他辨明三“人”的各自特点。这大臣苦思冥想,心无旁顾,也不知所以。叫下边人看,也个个搔首语塞。一个年轻人听说了,自告奋勇来辨认。他凝思片刻,要了三根草棍。他用第一根从小人左耳通入,草棍从口中出来;用第二根通入小人右耳,草棍从另一耳出来;用第三根通入小人之耳,草棍伸入肚中。然后他说:第一个“人”的嘴浅,听到什么便说出去,因此不受人欢迎;第二个“人”心不在焉,听了什么这耳进那耳出,于是他始终生活平庸;第三个“人”深沉,谨慎,听进什么藏在心中,不轻易表现自己,所以他容易成功。年轻人话音未落,满座为之叫绝。

这“三个小金人”的故事表明为人应该谨慎说话。谨慎说话,不是保持沉默,也不是少说话,而是善于说话。

忍受麻烦能够吃亏

【原文】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好。

【译文】

对人来说没有耐心,做事怕麻烦,是最大的缺点。做任何事情都能抱着吃亏的态度,便是处理事情的好方法。

【解读】

有人问小巨人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都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二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人同他合作,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会变成五个,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

吃亏是福是智者的答案。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生意场上的伙伴也罢,只有手下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因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才会好,生意场伙伴同你做生意总能赚到钱才不会朝三暮四。因为他晓得你赚你的,他赚他的,有钱就该大家赚。

做老板的大多数抠门,生意人多少要算计。给员工工资福利多一些成本就会加大,自己当然“吃亏”,给生意伙伴多几个点的扣率利润就会薄些,自己当然“吃亏”。可你让员工得到了实惠,你有肉吃他有汤喝,你得一分他获五厘,即使他不是全心全意为你,他只是为了他自己该得的那一份,他得到的同时不也是收获你的吗?如果你的生意伙伴知道,同你做生意一定会比同别人做得到的多些,而且不是一次,而是每次,他就没有心生旁意舍你求他的心思了。如果每一位和你做生意的伙伴都舍不得离开你,你的生意就没有做不大的道理,这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的道理。

有人主张一点亏不吃。这种想法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吃理论上可行,实际绝不可能。小贩们卖东西常缺斤短两,钱是赚了些,可亏心;欠了人家钱赖着不还,还转移财产,钱财是落下了,理亏;仗着有点钱有些权,做很多不公道的事,无权无钱的人敢怒不敢言,歪风行其道,公理靠边站,这种人的权势也许越来越大,可他们亏了德行。

能想明白吃亏就是占便宜,而且能够身体力行,的确是一种境界。

一言招祸一行玷身

【原文】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壁,惟恐有瑕症也。

【译文】

一句话说错了就可以招来大祸,所以古代人言谈十分谨慎,不敢轻易说话,以免招来杀身毁家的大祸。一件事做错了足以使一生清白受到玷污,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异常小心,害怕做错了事,会使自己遗憾终身。

【解读】

说话应谨慎,指的是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而只说应说的话。祸从口出而使人身败名裂,福自心生才使人添色增光。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伤及他的自尊心。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

话说得体,则让人高兴;反之,只会让人伤心。一句话是同一个意思,出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会有区别。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人,但别人却认为你是有意的,俗话说“口乃心之门”,因此说话须谨慎。

不爱多说话的人,他内心并不是糊涂得无话可说,而是他明白话说多了鲜有不败事的道理。

为善讲让立身务敬

【原文】

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德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译文】

行善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讲一个“让”字,人人都可能办到。处世的方法没有穷尽,只要做到一个“敬”字,就能使所有的事情整顿好。

【解读】

一天,一户人家来了远方造访的客人,父亲让儿子上街去购买酒菜,准备招待客人,没想到儿子出门许久都没回来,父亲等得不耐烦了,于是自己上街去看个究竞。

父亲快到街上的便桥时,发现儿子在桥头和另一个人面对面的僵持站在那儿,父亲就上前询问:“你怎么买了酒菜不马上回家呢?”

儿子回答说:“老爸你来得正好,我从桥这边过去,这个人坚持不让我过去,我现在也不让他过来,所以我们两个人就对上了。看看究竟谁让谁?”

父亲听了儿子的一席话,就上前声援道:“孩子,好样的,你先把酒莱拿回去给客人享用,这儿让爸爸来跟他对一对,看看究竟谁让谁?”

在社会上,无论说话也好,做事也好,不肯给别人留一点余地,不愿给别人一点空间的,到处有这对父子的影子,他们往往只为了“争一口气”,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琐事,非要大费周章的,坚持己见互不让步,结果小事变大事,甚至搞得两败俱伤,这又是何苦呢?

人在世间若是不能忍受一点闲气,不肯给人方便,让人一步,往往会使自己到处碰壁,到处遭逢阻碍。不肯给人方便,结果自己处处不方便。

如果一个人平常为人在语言上让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余地,肯让人一步,也许收获就会更大。

享受必减处事忍耐

【原文】

自奉必减几分方好,处世能退一步为高。

【译文】

每个人对于物质享受的标准,放低一点为好;与世人相处,最好遇事能退一步想,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解读】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孔子在瞻仰周天子太庙时,看到一只形状十分奇怪的器皿,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皿呀?”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一种被当作座右铭的器皿,名叫欹器。”孔子说:“噢,我听说过这种欹器。是不是酒盛满了,它就要倾翻;盛浅了,它就要倾斜;不满不浅,它才会端端正正立着。是这么回事吧?”守庙的人回答说:“正是这样的。”孔子让弟子子路取了点清水,试了试,果然是这样。孔子长叹一声说:“对呀!世上哪有满而不翻的事呢!”子路说:“请问老师,这酒壶满就翻,不满就歪,适中才正,其中可有道理?”孔子回答说:“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要保持适中,恰到好处,满了就要压低一些,减弱一点。”子路又问:“那有什么办法来压低和减弱吗?”孔子回答说:“德高望重的人,要懂得尊重别人;土地多的人,要懂得节约勤俭;高官厚禄的人,要懂得谦虚谨慎;统帅精锐部队的人,要懂得可能会打败仗;智慧过人的人,要懂得自己也有愚蠢的时候;博闻强记的人,要懂得自己也有无知和浅薄的地方。这就是我所说的压低减弱的办法。”

王留耕说:“留下余不尽的巧,以还造化;留下余不尽的禄,以还朝廷;留下余不尽的财,以还百姓;留下余不尽的福,以还子孙。”张无尽也说:“事不可做尽,势不可用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凡事不尽处,则意味深长。”《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这些名言都说的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刚强,还要守住柔弱;不能只追求进取,还要守住退让。

是非自知正已正人

【原文】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论己。

【译文】

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对是错,尚且不能确实知道,哪里还希望知道他人的对错呢?过去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暂且不要讨论,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解读】

一位成功人士对得失有较深刻的认识,他说:得和失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事情都会有正反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凡事都在得失之间同时存在。在你认为得到的同时,在另外一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东西失去,但在失去的同时也可能会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人也是一样。大家有缘相识相交,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只要大家合得来,且在一起相处的很开心,那么就不必太计较自己是不是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宁可别人欠我的而绝不愿意自己亏欠别人,就算是真的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最起码我心里可以很坦然,况且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得到的,可是说不定也正是失去另外一些东西的原因呢。

人生中,得与失,常常发生在一念之间。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会失去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否认的是,人应该随时调整自己的生命点,该得的,不要错过;该失的,洒脱地放弃。都得,一定是他人为你放弃;都失,也太对不起自己。

欲死难救求福靠已

【原文】

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译文】

上天虽然希望万物都充满生机,却也无法挽救那种一心寻死的人。人如果自求多福,就可能使原本要出现的灾祸不再发生,就如同得到了上天的赦免一样。

【解读】

有个年轻人一天晚上失眠了,因为他债台高筑,且早已过了偿还期限,按目前的经济状况,他无力还债。

沉闷了半夜,年轻人忽然问自己:“许多人能轻松自如地还债,我却总是认为自己不能。这到底是为什么?”年轻人开始剖析自己,他把自己和境遇好的人做了一番比较,结果发现,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他所欠缺的,别人也同样欠缺,别人所拥有的,他也同样可以拥有,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而以前,包括刚才,他惟独缺少的,就是“我能行”的魄力!

第二天,年轻人一改往日懒洋洋的样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和生活当中,一年后,他有了可观的收入。

当我们为环境限制和干扰而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时,我们不能灰心,也无权抱怨,要像那位年轻人一样,从自己的身上查找原因。我们需要尽量取得经验,从而耐心地生活、耐心地等待。

将来的一切都无法事先预料,惟一可以掌握的是眼前所见到的,手中所拥有的。当你能念书时,你念书就是;当你能做事时,你做事就是;当你能恋爱时,你再去恋爱;当你能结婚时,你再去结婚。环境不许可时,强求不来;时机来临时,不要轻易放弃,这便是每一个人应持有的生活哲学。

积善余庆积财遗患

【原文】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译文】

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德泽;而损人利己,行为不善的人家,遗留子孙的却只是祸害。由此可见,为子孙谋福,要多做好事,这才是为子孙作深远的打算。贤能而有许多财富,容易使人不求上进,耽于享乐,消磨意志;愚笨而怀有许多财富,容易使人增加更多的过失。由此而知,将金钱财富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与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解读】

1998年,比尔·盖茨宣布,他的185亿美元财产除每个孩子各得1000万外,剩下的将全部捐献给社会福利事业。

英国住宅装饰公司董事长马库斯说:“遗产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负担。如果我的孩子想成为富翁,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他把价值8亿美元的财产全部留给了马库斯基金会,用以支持教育和残疾人事业。

惠普公司创始人帕卡德死前捐出了他的大部分财产,计50亿美元,他的子女对父亲的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他们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成功。只要肯努力奋斗,将来可能会和父亲一样干得出色,甚至更出色!”

也许,不留给子女遗产会更利于子女的成长、成才,并可使下一代得到重新收集财富的快乐。李嘉诚没给儿子李泽楷什么,但李泽楷却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香港新一代的亿万富翁。霍英东的孩子们也是靠自身的奋斗成就了事业。

心怀坦荡培养正气

【原文】

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

【译文】

由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不陷害他人,不贪财谋利的处世态度,可以知晓一个人是否光明磊落。在培养正气的问题上,既不要忘记聚集道义来培养浩然正气,也不要因正气不足,就处心积虑地想办法来促使它生长。

【解读】

浩然正气,包括壮气、豪气、逸气、清气。临风把酒,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此是壮气。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万物皆备于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此是豪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刻,也能沐江山之风月,驾凌波之扁舟,举杯邀月,游目骋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见今世之乐趣无穷。此是逸气。与自然天地相应合,春虫秋蝉,声声入耳,夏雨冬雪,皆可濯心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放水流,能知其乐趣,听禽鸣天籁,可悟其天真。此是清气。这壮气、豪气、逸气、清气,合在一起,便是君子所有的正气,也是具有不竭生命力的浩然正气。

千百年来,浩然正气不断促使中华儿女毅然崛起,卓尔自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总理在小学读书时,回答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的答案。简短的几个字,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周总理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他在给同学的赠言中写道:“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中学毕业后的周总理,年仅19岁,但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东渡日本。临行时,他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流露出自己改造天地的英雄气概。少年时代的李大钊先生,就常和要好的同学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积极搜寻和学习宣传新思想的书刊,“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一心期望“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24岁时东渡日本,号召青年,肩负起担当中流砥柱的责任:“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体现出了经世济人的英勇气概。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原文】

读论语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为法;读论语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自兴。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译文】

读《论语·子路篇》公子荆那一章,可以让富有的人效法;读《论语·季氏篇》有关齐景公那一章,贫穷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奋发向上,不断自勉。如果舍不得金钱,不可能成为义士;舍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忠臣。

【解读】

正如没有经历富足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一样,没有经历贫穷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人生。但是,如果一个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自甘贫穷,不为自己的面包而奋斗,那么他也会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样,最终无端地消耗掉自己的一生。只有像森林中的橡树那样,敢于和狂风暴雨作斗争,才能让风雨助益自己的成长,最终挺拔于森林之中。

格鲁夫·克利夫兰两度出任美国总统,而他也从事过一个普通店员的工作,一年的薪水不到100美元。他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贫穷可以把人磨砺得更加强健,说明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莫过于生于贫贱之家,说明极度的穷困所激发的斗志最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