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正确的教子理念和方法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你的教子理念和方法支配着你的教子行为。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链条。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农夫曾经得到一块玉,他想着把它雕琢成一件精品,可是他的工具只有手里的一把锄头。农夫就用那把锄头把玉分成很多小块,但是这些玉的形状在他的打磨下,却越来越像石头。
本来是想着将玉分割成几块会更有价值,但是却因为打磨的工具和方法不恰当,使本来价值很高的玉变得不再有价值,成了和石头一样的廉价品。
你也许会说,这个故事和教育孩子有什么关系?这虽然是则和家庭教育没有关系的故事,可是你细想一下,其中包含的道理和家庭教育是一致的。
从你的孩子出生那刻起,你手中就有了一块玉。孩子在你的教育下,逐渐褪去最初的模样,成为你的作品。最初,你会对孩子抱有某种期望,你看着手中的玉在你的教育下,逐渐变成你喜欢的样子,或是逐渐偏离你的期望……
孩子变成什么样子,与你所用的"工具"--理念和方法有直接关系。
我认识一位老师。他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所带的班级在学校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对于他的孩子,他却教育得很失败。
一次,我带着自己的孩子桐桐在外面玩,遇见他和他的儿子建一。当时,他让建一和我们打招呼,可是,建一只顾着玩手里的风车,没有理会他。
这位老师觉得孩子不听话、不懂礼貌,他一把抢过建一手中的风车。可是,建一依旧没听话,反而恶狠狠地看着他爸爸和我们。这位老师更是生气,在建一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一下,然后尴尬地冲我们笑了笑,还说自己对孩子的状况很无奈、很痛心。
这位老师不知道,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只有训斥和打骂,孩子那么小,还不知道什么是礼貌。而他正是在用"锄头"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与自己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这是让他痛心的根源。
你对孩子有美好的期许,当孩子不按照你的意愿发展时,你会抱怨孩子是块"朽木",殊不知,是因为你的"工具"不对,才使孩子这块"璞玉"成了"朽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的孩子不是质地很好的玉,但是也可以在你的精心打磨下,变成光泽油润的"精品"。
我不得不提一下我身边的一个同事。
小时候,同事的妈妈经常出差到外地工作,爸爸在家里照顾他。初中的时候,他结识了不少不良少年。爸爸性格急躁,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唯一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可是,同事根本不听他爸爸的,还是我行我素。
在学校里,老师也拿他没办法,让他爸爸将其带回家。爸爸实在没办法了,打电话把同事的妈妈叫了回来。
同事以为妈妈回家后也会非打即骂。可是,妈妈和爸爸不一样。她看同事去网吧也不管不问,到吃饭的时间,就去网吧给他送饭;同事回家后,她也不批评他,而是让他好好休息。
这让同事很吃惊,同事的爸爸也很生气,对同事的妈妈说:"我把你叫回家,不是让你来娇惯孩子的。"
可是,同事的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
一个月后,她的行动终于见了成效:
同事乖乖地站在妈妈面前,说:"妈妈,我输给你了。我要好好学习,不让你失望。"
后来的他,成了优秀的少年,连老师都不相信他的转变。
爸爸纳闷地对妈妈说:"你这是用的什么办法啊?孩子怎么变了?"妈妈说:"我在回来之前,专门去请教了教育咨询专家,这是他们教的"无为而治"。"爸爸恍然大悟。
这是比"打"更加有效的教子理念和方法。如果没有同事妈妈的教育,现在,我就不会和他共事了。
这让我想到了桐桐。妻子对桐桐的教育很严格,只要桐桐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妻子一般都是采用严厉训斥的方法。其实,她的教育方式完全是将她小时候所受父母的教育照搬到了桐桐身上。
"桐桐,我和你说多少遍了,自己的东西放回自己屋子。"她第一次警告桐桐,可是桐桐的眼睛一直盯着电视,不理睬妻子。
妻子看桐桐没反应,按捺不住心里的火,过来就打桐桐。桐桐哭着说:"你就知道打,除了打我,你还会什么?!"妻子听了这话,放下了抬起的手。
对于这件事情,我和妻子进行了一次交谈:"你之前不是还和我说,自己的童年很痛苦,大人就知道打你。现在,你不也是在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吗?现在社会变了,你那种老教育思想不适用了。"
妻子觉得我的话有道理,说会注意对桐桐的教育方式的。
成老师心语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一语道破身为父母的你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教子理念,也就把握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向,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你的教子理念和方法支配着你的教子行为。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链条。
建立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它是孩子的心灵港湾,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你应该理性地改善家庭环境,极力创造适合孩子的小世界。
一次,我邀请桐桐的小伙伴来家里玩,并为他们准备了吃的和玩的。我知道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喜欢玩积木,就特意多买了两盒积木。
为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我让他们搭建自己喜欢的图形,不一会儿的工夫,几个孩子都交出了自己的作品:妞妞搭的是城堡,莉莉摆出了一只小狗,我挨个夸孩子们搭得好。
可是,就在这时候,雪莉将积木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龙,正当我想问问她这是在搭建什么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和了"。在场的孩子一片茫然。我明白了她是在学父母打麻将。
后来,我拿出识字的画纸,刚指到"中"的时候,又是雪莉,她说:"这个字是红中的"中"。"这不禁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孩子所学到的道理和知识,不是单纯靠听来的,更重要的是在成长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得来的。对孩子的教育无处不在,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环境,孩子的成长就会减缓,甚至会停滞。
相反,给孩子一个宽松、益于成长的环境,孩子会从中汲取养料,茁壮成长。
教育无处不在,它隐藏在生活的每个小细节中,却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小时候有个同学,他的家庭条件很差,父母只有小学文化,靠做苦力挣钱供他读书。可是,他的爸爸妈妈有个很好的习惯,每天晚上回家后,不管多累,都会看会儿报纸,虽然那些都是旧报纸。
他们碰见自己不认识的字,都会向他"请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本来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受到感染,觉得读书、学习是件幸福的事情。
即使他考上大学,家里的学习氛围也还是很浓。虽然家庭条件很差,可是同学的爸爸妈妈省吃俭用为他买了很多课外资料。我们当时所在的环境有些封闭,能看上课外书,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知识浸润了同学的心。在多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了文坛中不可多得的人才。这都得益于当时他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我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饭后一个小时之内,每个人都要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不能看电视、听音乐。我看书、妻子看报纸、桐桐画画,一般都是这样安排。
只要是吃过饭,我们就心照不宣地去做自己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桐桐的性格变得安静多了。偶尔一天晚上不按规矩来,桐桐就会觉得不适应。我觉得是这种教育对桐桐起了重要作用。
雪莉家的状况与我家有明显差异。雪莉的爸爸喜欢打麻将,尤其是晚上,经常会和朋友打个通宵。
因为雪莉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还是在同一栋楼,所以有时候,雪莉晚上会来我家玩。有一天,她哭着就来敲我家的门了。
"成伯伯,我不想在我家待着了。"
"怎么了,雪莉?"我问她。
"我爸爸又在打麻将,我都没法睡觉。爸爸还要我下楼去给他们买吃的。我实在受不了了,就朝爸爸喊了一声说我不去,可能他心情也不好,就说让我滚。"雪莉已经泣不成声。
我抱起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让她在我家玩,一会儿我送她回家。
九点多,我送雪莉回家,刚走到门口,就听见了屋里传出的嘈杂声。推门而进的时候,里面烟雾缭绕。我找到了雪莉的爸爸妈妈,还好,雪莉的爸爸妈妈平时对我很尊敬,见我抱着雪莉,就立即放下手中的麻将,对打麻将的朋友说"散了"。
这时,雪莉的爸爸妈妈也觉得自己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了,向我表示了歉意和谢意。
我说:"雪莉是个好孩子,你们应该好好培养她,别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雪莉的爸爸妈妈点头表示同意。后来,我见到雪莉,问她现在家里还有人打麻将吗,她开心地说:"没有了。"看得出,家里安静了,雪莉的性格和情绪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成老师心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它是孩子的心灵港湾,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你应该理性地改善家庭环境,极力创造适合孩子的小世界。
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在家庭教育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童年期的孩子易受环境的影响,你在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给孩子良好的人文环境。
了解你的孩子
不了解孩子,就会对他盲目教育,当然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有可能还会得不偿失。了解了孩子,教育才会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梅是我邻居的孩子,今年八岁,从小就十分懂事,成绩也很好,父母几乎没操什么心。
面对这样一个乖巧的孩子,小梅的父母十分自豪。
不过,随着小梅逐渐长大,妈妈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是逐级上升。
有一次,小梅考试进了班级前五名,她的妈妈就给她制订了一个"前三名"的目标,小梅很听话,说自己一定不辜负妈妈的希望,结果考试成绩真的达到了前三名。
接着,妈妈又要求女儿向第一名冲刺。小梅感觉自己与第一名相差很远,要超过很难,想对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但沉默了一会儿,最终没有吭声。
小梅的妈妈没看出孩子异样的神情,满心期望她下次成绩能拿第一。
可是到了期末考试,小梅的成绩还没有进前十名。
妈妈以为小梅贪玩了,就把她痛斥了一顿。
第一次被妈妈责怪的小梅,委屈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她还想安慰妈妈,就小声地解释说:"妈妈,我是压力太大才没考好,不是没有用心学习。"
小梅的妈妈听女儿哽咽着说出此话,再想想小梅平时用功学习的样子,知道自己冤枉了孩子,她心痛地一把抱住了女儿。
这时候,小梅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她哭着说:"妈妈,我真的不想惹你生气,所以一直都很努力。因为担心考不好,有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多次做梦都被没考第一吓醒。"
小梅的妈妈听着,眼泪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第一次,她听女儿说这样的话,也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那么不了解孩子。
"乖女儿,妈妈太不称职了,以后我再也不会给你施加压力了。"
小梅的妈妈说完此话,搂着她失声痛哭。
孩子分很多类型:有的孩子比较乖巧,像小梅一样,一心为别人着想;有的孩子爱自责;有的孩子比较活泼;有的孩子比较腼腆,等等。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你必须要了解。
了解孩子的途径很多,你平时可以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多留心孩子的变化,抽空与孩子一起玩耍,等等。只有掌握了孩子的类型,了解了孩子的真实能力,你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才会更合理,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效果,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属于哪种类型,还需要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只有如此,你才不会因孩子不懂事而生气,进而去责怪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和妻子带着桐桐到一个很久没有走动的朋友家去玩。桐桐一见生人,就躲在我的身后。妻子看见了,十分生气,硬把桐桐从我身后扯出来,让她叫我的朋友"叔叔"。
桐桐不仅没叫,还一个劲儿地向后缩,拽着我的衣服不撒手。妻子还要把桐桐往外拉,我急忙制止了她的强制行为。
说实话,那天在朋友家,我不为桐桐的怕人生气;相反,我对妻子强行拉桐桐叫"叔叔"的行为极其不满。
孩子五岁左右,不管在家如何活泼、爱说,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都会有些胆怯,这是正常现象。
当然,我并不是说让孩子一直胆小下去,我的意思是讲:五岁左右的孩子,有胆小行为很正常,你可以引导,或者多带孩子出去走动,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增强孩子的交际能力。如果一味采取强制的办法,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有可能还会使孩子出现别的心理问题。
前一段时间,我在一种教育刊物上,看到一个男孩给父母写的一封信,内容是这样的:
我今年十岁,读小学四年级,是一个生活在痛苦之中的男孩。除了周一到周五去学校上课,周末两天还要去学习钢琴、舞蹈、音乐等等。几乎所有的辅导班,妈妈都给我报了,我没有一点时间玩耍与休息。
我好累,天天就像上战场似的,每当看到别的孩子与同龄人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我羡慕得要死!
疲惫的我感觉自己的生活暗无天日,而且遥遥无期,我无法摆脱。也曾想过向父母抗议,但每当听他们说是为了我的将来着想,我就不好意思去讲。
我不想再上任何辅导班了,同时开始厌恶正常的学习。
希望妈妈能够了解我,还给我一个愉快的童年,不要让我对生活失去希望。
男孩的这封信,喊出了很多与他类似的孩子的心声。
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逼迫着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不给孩子留一点空闲时间,让应该玩耍的孩子背负着巨大的负担。这样的做法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快乐,有可能还会导致孩子厌学。
希望那些拔苗助长的父母们,能够多看一些有关孩子成长的书籍,多与教育专家进行交流,掌握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之后,给孩子多一些玩乐的时间,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成老师心语
有一句话叫"知子莫若父",你是否真的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知道他的成长规律,懂得孩子的心理,清楚他的兴趣、学习等等情况?
不了解孩子,就会对他盲目教育,当然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有可能还会得不偿失;了解了孩子,教育才会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给孩子成长的自由
孩子小时候的吃穿,不强迫他一定遵照自己的安排;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与时间,需占用的时候,要经过孩子答应;对于孩子的未来,不要去做太多的干涉。
桐桐三岁左右的时候,不爱喝牛奶,妻子为了增加孩子的营养,对桐桐又哄又骗,每天早上都强迫桐桐把一杯牛奶喝下去。
有一次,我问桐桐最厌烦什么,她想都没想,张口就答:"喝牛奶。"
我一愣,刚要张口说话,桐桐满眼期望地看着我说:"爸爸,我以后能不喝牛奶吗?像吃药一样!"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女儿抵触牛奶到了何种程度,甚至可以想象出桐桐喝牛奶时的痛苦表情。
"好,桐桐不想喝什么,以后我与你妈妈绝不再强迫!"我立即回答。
桐桐听后,高兴地舞着双手喊:"太好了,我以后再也不用喝牛奶啦,我自由啦。"
听着"自由"两个字,我陷入了沉思。
桐桐从小到现在,我们给过她多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