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
〖场景再现〗
有一位母亲当过三十多年老师,却犯了一个后悔莫及的错误。一天,她发现儿子在自己的屋子里烦闷地走来走去,非常替孩子着急。
她隐隐知道,上高中的儿子在谈恋爱,碰到了什么挫折,她暗暗祈祷:儿子啊儿子,你可有点出息,别为这么点儿事想不开!
一会儿,儿子出门了,妈妈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想方设法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了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手却像被烫了一样——原来儿子在日记中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料定您会来偷看我的日记,我瞧不起您!我有烦恼是自己的事,您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
这位母亲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还是应该尊重孩子啊。”
【深度诠释】
孩子是什么?孩子不是玩具、附属品、动物、机器……最简单的解释当然是“人”。所以孩子也有天赋人权,但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的诸多权利却常常被忽视。我们常常以那种君臣的心态面对孩子,父母、老师是皇帝,孩子是臣民,成人永远没有错,孩子却总是错得离谱。孩子在成长的生命里,只是被保护、被限制、被约束、被处罚,可他们该有的应该被尊重的权利却很少被提及。孩子常常被父母用于满足自己未曾圆满的梦,于是他们没有自己的理想,有的只是大人的期待。
尊重孩子,是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被认为是一个权利主体。他(她)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国际、国家和地方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上面这位母亲认为孩子能力提高了,才意识到要尊重孩子,其实是不正确的。从法律角度讲,无论孩子是否有这种“能力”,他们都应该受到尊重。
从另一角度说,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由于孩子年幼,自尊意识处于稚嫩状态,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更应当给予保护。可以说,是否尊重孩子,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值得父母们予以特别的重视。
新一代的父母们对民主的意识有足够的认识,无论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对待社会及工作问题上,人们常常能自动地应用民主概念。但在家庭中,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却时常暴露出潜在的家长意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成年人认为孩子们年幼无知、体力缺乏、毫无经验,完全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并对他们负有完全的责任,因而也就有了权力来指挥他们。于是表现为独断专行、主观片面,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体味孩子的感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位置便有了倾斜,过分看重了自己的权利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主动性的个体,因而也就有了权利。即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他的权利,随意调遣。
【专家支招】
尊重孩子,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说,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权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还包括儿童的隐私权(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就是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孩子其实应该有很多被尊重的权利,但却常常被忽视。
1.平等权
孩子是世界和平的象征,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国界、阶级、种族、职业、性别、偏见等,但成人世界的不平等观很快会感染孩子。所以老师应该传授孩子真正的平等权,一种不以成绩、不以长相、不以家中财富作指标的平等。人生本来就有智愚之分,也有兴趣与品位不同之别,这些差异足以左右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但那不代表孩子的全部。跑不快的孩子也可以享受与人竞逐的快意;图画画不好的孩子,依然可以彩绘出他心中的天地。但是老师的否定与拒绝会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惟有平等的待遇,孩子才不至于在挫折中流失掉学习、生活的乐趣。平等地看待每个孩子,孩子方能学会平等地看待自己。
2.分享权
孩子有权把在学习中所看见的、所听见的、所想的一切“报告”给成人,包括宇宙的变化、天地的迷惑、世界的困境,这叫分享。孩子是很善于与他人分享的,只要你给他这份权利。反而是我们成人把这项有趣的法宝早早地遗忘殆尽。而分享应该是双向的,家长快乐的事也可以和孩子说一说。别说这只是个人的想法,孩子从不这样认为,他们以能分享家长的心事为荣,只要你给他们机会,孩子会很乐于聆听。
3.体验权
体验是孩子汲取智慧的泉源,体验是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花园。但我们的父母、老师却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阻挠孩子体验世界。在自觉不自觉中我们剥夺了孩子与日月星辰、山川泥土肌肤相亲之权,也剥夺了孩子感知生命的权利。所以尽管今天的孩子带着很多的知识来到学校,他们带来了对身边和遥远世界的广阔的视觉认识,带来了大量的图像、事实和幻想,然而今天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却越来越远离自然界。可是老师、家长应该明白,没有亲身体会,难以建构自己的一套智慧逻辑。所以,让我们把体验权还给孩子,告诉他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4.探索权
人究竟是如何长大的?是“探索”。人总是在各式各样的探索中找出自己的定位。然而父母的担忧、禁忌,却是妨碍孩子探索的最大的元凶,孩子的探索或许会因此而停止。所以孩子说我想知道鱼睡觉闭不闭眼睛,家里的灰尘为什么特别多,蜜蜂是如何采蜜、筑巢、做蜂蜜的,茶是怎么种、怎么采、怎么做的……,父母不要给予太多的限制,也不要说这与我们的学习毫无关系。探索是顽皮的,父母应该给以容忍。探索是危险的,父母应该给予安全。太多的限制只会毁灭孩子的智慧,会妨碍他们成长为真正的人。
5.独立权
独立的孩子比较有主见、喜欢争论、不听使唤、常常特立独行,既有的成规不一定能应用在他们身上,他们不喜欢受到束缚,更不想听从天命、墨守成规,如果孩子时时响起与家长不合拍的不和谐之音,必然会令人头疼。所以父母宁愿提供枷锁,也不愿让孩子放手一搏。所以,给孩子独立权,让孩子自己演自己,允许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宣布思想独立、人格独立、个性独立、兴趣独立、品位独立、说话独立(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欣赏角度独立,这需要极大的雅量与容忍,容许孩子有自己的声音,容许孩子可能犯错误,容许孩子跌跌撞撞。孩子其实不怕跌倒,怕跌倒的是成人,孩子是用跌倒的方式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需要成本,跌倒就是该付出的成本之一。
孩子还有很多的权利,如生气权、快乐权、运动权、被鼓励权等等。说以人为本,那么首先从承认孩子也是“人”开始,真正从人性出发尊重孩子一切的天赋人权,尊重意味着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事物,在尊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才有机会慢慢浸染人文色彩。
也许,您看了这些权利会坐不住了,这么点儿的孩子有这么多权利,谁还管教得了?其实,一个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好教育,因为所有儿童权利都在教孩子做人,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场景再现〗
小华从小就非常喜欢小动物,而且非常热衷于研究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初中时常常因为观察小动物而弄得浑身是泥。父母对此非常生气,觉得他不务正业,于是就想方设法阻止他去外面玩。父母希望他学钢琴,以便将来中考时加分。
开始,他总是趁着父母不注意偷偷地跑到附近的公园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次,他把一个黑色的蜘蛛带回家后,父母大发雷霆,训斥他不应该把这么脏的东西带回家。爸爸还一脚踩死了蜘蛛,妈妈竟然摔烂了他积累了好几年的装着各种标本的“百宝箱”。那一刻,小华愣住了,回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坐了一个下午。
从那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变得沉默寡言,父母为此非常发愁,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智力有问题。
而小华的生物老师说:“小华这孩子特别聪明,如果好好培养,将来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生物学家。”
【深度诠释】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会犯像小华父母这样的错误。像小华父母这样干涉孩子的兴趣,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危害。
一是父母对孩子兴趣的过分干涉会使孩子对自己的爱好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自己没有眼光、没有本事,从而否定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变得没有自信。
二是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听孩子的解释,不从孩子爱好出发去了解孩子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这样做既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还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能理解、尊重他,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他们也非常愿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不知疲倦。如果不去考虑孩子的爱好兴趣,而是强加给孩子父母认为应该学的东西,会使孩子失去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三是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强加给他们一些学习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有些孩子本来对音乐不感兴趣,被家长“逼迫”着每天练琴,结果琴技总是没有提高,于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开始斥责甚至打骂孩子,用“你怎么这么笨”等词语责骂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则变得自卑并产生自闭倾向。
父母对于这一点要认识明确。遗憾的是,有的父母仍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有独特的兴趣与爱好。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个父母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以示反抗。像这样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去学自己不喜欢学的东西,都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的表现,其后果可想而知。
【专家支招】
有的父母也想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么,作为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做法:
1.善于发现,为孩子创造条件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并试着引导孩子多在兴趣方面下工夫,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机会,创造条件,让孩子无忧无虑地在自己喜爱的天地里畅游。这样会激发孩子的最大潜能,从而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那么,父母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这就首先需要父母养成仔细观察孩子的习惯,孩子反反复复做的事情往往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其次,父母应该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与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问问孩子喜欢做什么,或许父母从孩子天真的回答里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其实,父母应该从小发现、鼓励和培养孩子有一种或几种爱好。这样会使孩子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和期待,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在孩子选择兴趣爱好时,固然需要父母的引导,但绝不可以代替孩子。
2.尊重孩子的喜爱和兴趣
在今天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即使孩子的这种兴趣爱好可能与父母的期望有差距,但只要是正当的嗜好,就应该尊重孩子。因为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的创造力和潜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专注、认真、持之以恒的习惯和意志品质也可以得到锻炼,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3.培养孩子兴趣,切记不可盲目跟风
现代父母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多种技能,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有时甚至跟风,看到现在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学习什么。
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被动接受,孩子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孩子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导致孩子厌学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其他学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能听之任之,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孩子因为沉浸在某个兴趣爱好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父母还是应该给一定的干预,教会孩子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但要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切不可简单地制止。
⊙让孩子自主选择朋友
〖场景再现〗
一位女孩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母很怪,他们对我的朋友总是特别敏感。
如果我想和女同学交朋友,需要经过他们的“资格审查”。学习不好的不能交,讲话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灵活的不能交。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干脆免谈。你瞧,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我还能有朋友吗?一次历史考试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班上的两位男生同路,谁知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却问我:“和你同路的那两个戴眼镜的人是谁?你在左边,他们两个在右边?”我真受不了妈妈这种询问的态度,但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在他们眼里,我已经是个心里有秘密的半大不小的人了。
还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的路上碰见两个同年级的男生,大家平时都挺熟的。那天,他们说想到我家去聊聊,顺便认一下门。我答应了。虽然我知道父母将会怎样为难我,可我还是带他们到我家了。路上我跟他们说,要他们对我父母说他们是我的同学,是来找我借书的。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希望又被父母骂,不希望弄得不愉快。到了我家,还好,父母还算给我留面子,没有当时把他们赶走。但是,爸爸不时地到我的小屋里来看看,其实他是来监视我们的。那两个同学也觉得很别扭,没坐一会儿就走了。
我把他们送出门,刚回到家,爸爸就铁青着脸问我:“他们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我的同学。他又问:“跟你是一个班的吗?”我说不是。爸爸又说:“那你怎么把他们招引来了?”我当时就忍无可忍,什么叫“招引”啊?爸爸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来挖苦我?那一天,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上床睡觉的。
【深度诠释】
父母们可以想一想,在您的家里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也许,您的家庭中没有这种“比较过分的事件”,但您是否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过一些与伙伴交往的机会?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需要与伙伴们的交往,需要有自己的朋友。
【专家支招】
对于孩子如何选择朋友的问题,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父母有必要建议孩子选择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