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全集
20039600000049

第49章 会学习,是孩子一生的资本(1)

⊙引导孩子一起读书

〖场景再现〗

莉莎在女儿埃比出生之后,就开始给她读书。最初的时候,还是个婴儿的埃比用嘴咬着书皮,口水都流到书里面去了。然而,盾妮弗对此并不介意。她甚至让埃比晚上和她的书睡在一块。埃比到了一岁的时候,就爱上书了。她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眼睛睁得大大的,认真地听着妈妈给她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在埃比学会走路之后,就时常手里拿本书,坐在家中养的那条小狗旁边,给狗读书。当埃比上学的时候,阅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深度诠释】

作家赵丽宏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不无忧虑地写道:“我曾经担心,现在的孩子课外阅读的范围越来越窄,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而与课程和考试无关的书,他们更是难有机会涉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也多少使人感到悲哀的现象。”

事实上,伴随着电子产品(尤其是网络)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但阅读时间和阅读范围日益减少,而且他们的阅读兴趣也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而减弱,许多孩子甚至养成了排斥文字的坏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被影(音)像、电子游戏和卡通占据着,文字在他们的阅读中只是一种点缀。

许多教育专家呼吁:“孩子对文字的冷漠态度就像一种隐形液体,正慢慢渗透到社会之中。当逃避阅读成为习惯,孩子的阅读能力便迅速退化,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

【专家支招】

父母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喜欢阅读文字的好习惯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文字的好习惯

英国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勃朗特三姐妹,她们之所以能写出蜚声世界的经典文学巨著,这与她们小时候的阅读习惯密不可分。她们的父母经常陪她们阅读,消遣漫长的冬夜。她们围坐在熊熊的炉火前,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文字。春暖花开的时候,她们常常聚集在野外,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自此就深埋在她们的心底。这正是她们能写出《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源泉。

事实上,书本中只是一些枯燥的文字,家长在给孩子读书时,应该能把书读得绘声绘色、娓娓动听,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

2.在孩子学会阅读之后,仍然坚持给孩子读书

许多专家建议,家长应当在孩子初中毕业之前,一直坚持给孩子读书,尽管这时候孩子早已能够自己阅读。大多数孩子在13岁之前,听力要比阅读能力高,因此他们能够从听家长给他们读书的过程中汲取许多知识。给再大一些的孩子们读书,也能使你向他们介绍一些他们自己不可能去攻读的书籍。

我尽可能长时间地坚持给孩子们读书,而且有些时候,我还会让孩子们给我读书。马文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时不时地给我读书。年幼的马文生性活泼好动,有时不能静坐下来听我读书。但后来,自从实行了我们俩轮流给对方读书的方法,他就能够静坐下来,专心致志地听我给他读书,并认认真真地给我读书。当我们阅读詹姆斯·夏洛特的书时,我首先给他读一章,然后就一边做些针线活,一边听他给我读另外一章。我们合作得非常默契,彼此都从中体会到无穷乐趣。

家长如果能让自己的孩子爱上读书,那么读书的欢乐将伴随他或她一生。

3.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非凡魅力

互联网尽管模糊了时空的界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对文字的疏远,必然会让我们失去欣赏文字所蕴藏着的深沉的魅力的机会。电子产品和书籍的最大不同在于:电子阅读物缺少了一种富有质感的触摸感,只有纸质阅读物独具一种令人备感踏实的亲和力。静心阅读,以平和的心态在字里行间徜徉,就能不知不觉走进了一片迷人的宫殿,那里面的奇幻,会令人流连忘返。

4.和孩子一起制订阅读计划,指导孩子阅读经典

孩子的阅读习惯应从识字开始,随着孩子识字能力的提高,家长就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阅读,在全面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制订阅读计划。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自然是孩子阅读的首选。让孩子们的心灵与大师们交流、碰撞,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字里所蕴藏着的瑰宝。

5.让孩子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有选择地阅读

诚如作家赵丽宏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说的:“光有读书的欲望,恐怕还不行,还有一个怎样读书的问题。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参与者。读书的过程,是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如果能经常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读书的感想,那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读书的过程,也可能是排斥的过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有趣的。”

教育家称,孩子们喜欢那些符合他们的口味,适合他们的年龄段,并且难度适宜的书籍。他们也需要读物多样化,因此专家建议,我们在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可以选择各种类型的读物,如报纸、杂志、广告手册、诗集等等。这样做,我们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另外,家长为孩子选购图书一定要和孩子一块商量着买,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同时,要注意:为孩子选购图书以不增加孩子课外的学习负担为前提;要教会孩子科学的读书方法;注意用眼卫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对孩子的期望要把握好“度”

〖场景再现〗

10岁的小杰,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

为此,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除了在学校里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他的爸爸妈妈还给他增加了许多课余的活动,如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儿童活动等。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最优秀的。而小杰也很争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他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状态。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另外,他也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深度诠释】

从上面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小杰的父母对小杰是非常“残酷”的,因为他们为他设立了过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他的正常发展。而小杰在父母的高期望值下,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即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他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里才有地位,才会变得重要。但是,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深思!

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病态。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市区77.9%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8%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孩子愿上中专技校的人数比父母希望的多,父母希望子女上大学的人数是孩子希望的两倍。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是多么普遍。不可否认,父母们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也是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一旦父母的期望标准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专家支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把握好“度”。那么,作为父母,又该如何正确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1.善于鼓励孩子的进步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是挑毛病。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实际上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气,在降低孩子的自信心水准,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较小的、积极的行为,这就很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而漠视孩子的权利,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不相适应的。相反,如果父母时刻注意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就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欲望。这应当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

2.激发孩子的动机

如果父母要使期望成为现实,就必须让孩子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有时处理不好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

3.设立积极恰当的期待

作为父母,给孩子提要求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有人帮他树立目标并促其前进。但是,这种要求和期望应该现实一些,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定过高的目标。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这个目标差距太大就会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日久天长,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一般而言,给孩子树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是最合适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这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减少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订合适的奋斗目标。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兴趣是火苗,帮助其燃烧

〖场景再现〗

小刚的家里管他很严,从小就强迫他学钢琴、背唐诗。最开始,他还有兴趣,可是父亲的要求太严厉了,弹错一个音符、背错一个字,都要受惩罚,让他越来越怕,只要是学习,无论学什么,他的心里都怕得要命。家里一来客人,爸爸就让他表演弹琴背诗,他觉得自己就像是马戏团里的动物,每天受苦受累,只是为了表演给客人看,让客人取乐,让爸爸有面子。从很小的时候,他就恨死了来家里的那些客人,因为他们只喜欢看自己装出来的听话样,他们和爸爸妈妈一样,从来就不在乎自己的真实想法。

上中学后,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孩,因为妈妈逼她学钢琴,就用锥子扎自己的手。他觉得,那把锥子扎进了自己的心里,自己和那个小女孩一样,都是太苦命了,还不如街头那些要饭的小孩。他对学校的课程一点兴趣都没有,只是习惯了接受训练,脑子里已经习惯性地认为,人活着就必须要受苦,每一门课都是一个折磨人的魔鬼。

他的父母丝毫也没有注意到他的情绪变化。实际上,他们什么时候都没有在乎过小刚的情绪,只知道每天早上六点半叫他起床,晚上监督他写作业,就像警察看管犯人一样,只要作业或考试时做错了题,家里就一定会有惩罚,或者是免除一个月的零花钱,或者是没收三天的车钥匙。

有一次压力太大了,小刚实在受不了,对父母大喊——再逼我,会逼出人命来的!那以后,成绩就越来越差,他是彻底不想学了,还经常离家出走,一走就是好几天。爸爸再怎么打他也不在乎,反正已经打皮了。老师再怎么劝,他也不好好学了,还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最后,他被学校劝退,连中学也没有念完。

【深度诠释】

上面小刚的经历告诉我们,长期强制性的要求、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漫无计划、无目标地努力,以及频繁的不满与批评,所有这些使孩子的好奇感与学习热情一点点被侵蚀。

而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自发状态下,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积极的表现,是老师和家长都希望看到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对学习压力有相当强地承受能力,甚至一点都不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而且学习效果好、记忆力也相对加强。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讲,家长在讲,许多书本也在讲;但是,真正领会这一点、运用这一点的家长并不是很多。

当您指责孩子、埋怨孩子、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您只是想要一个结果。这时的您是一位粗暴的家长,因为您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兴趣是什么样的。

兴趣是一个火苗,这个火苗是大是小,是熄灭了,还是火势更旺,你清楚吗?

大文豪托尔斯泰也很有音乐素养,在学生时代就创作过圆舞曲,并在后来经常演奏。

普希金在诗坛上独领风骚,而他的绘画才能却鲜为人知。他画自画像,为朋友画肖像,也为自己的诗歌画插图。

作曲家博罗金创作了著名的歌剧《伊戈尔大公》,但他还是一名化学家,毕业于彼得堡医药外科学院。

大仲马是著名作家,但是他收集食谱,是一位烹饪迷。大仲马不仅创作了《三个火枪手》,还著有一本《烹饪大全》,该书在当时得到了烹饪界的高度评价。他不仅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能烧得一手好菜。

中国的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兴趣可以帮助孩子大量节省学习时间,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用更少的时间,换来更好的名次和更多成功的机会。

实际上,一切保持兴趣的办法,都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大的学习自主性。有的家长会说,我管得这么严,孩子还是老偷懒,如果放手,他就该更不知道学了。这种问题确实存在,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以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专家支招】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1. 善于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

现在我们家长从小孩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孩子学得好,懂得多,所以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但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学呢?就不理,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学得非常辛苦、吃力。孩子一旦产生厌倦的情绪,后果可能是极其严重的,甚至危及孩子对正常学业的兴趣。

2. 家长要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