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向孩子阐明学习偏科的危害,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中小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为孩子日后成才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各年级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而设立的,偏废任何一门课程,犹如修建高楼大厦时地基缺了几样关键的东西,其后果是很严重的。从未来的工作需要看,日后每个人的工作都将是综合性的,且工作变动性很大、很快。一项工作、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要用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一个公认的目标。而且,要让孩子认识到,要学好数理化,没有坚实的语文功底是不行的,没有结实的身体是不行的,没有艺术细胞和丰富的想像力是不行的。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由于中小学生偏科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眼下许多大学生“会说ABC”(英语好),“会解XYZ”(理科强),但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甚至给导师写假条都有错别字,用错标点符号,不懂格式——这些人不得不回头再学中学语文。事实证明,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除了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
2.激发孩子对“非优势学科”的兴趣。如孩子在理科学习方面取得了成绩,而文科不足,此时可鼓励孩子:“你数学学得这么好,语文能不能也学得这么好呢?试试看。”家长平时也可和孩子分析某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甚至也可“请教”孩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许多孩子语文不好主要表现在写作不好,此时家长可鼓励孩子写日记,模仿一些名家文章的布局、结构。购买一些文学名著,订阅一定数量的文学报刊,鼓励孩子向报社、杂志社投稿,参加一些写作比赛,逐渐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2.家长要有耐心,纠正学习偏科不会一蹴而就。家长要热情地辅导孩子的“非优势学科”,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孩子对该学科的兴趣,增强其信心。长期坚持下去,学习偏科的问题就会逐渐得到解决。
克服孩子学习上的偏科倾向,千万不能矫枉过正。在抓孩子其他基础课的学习时,不仅不应限制他们对所擅长科目的学习,还应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俗话说,不怕千门会,就怕一门灵。孩子学有所长相比平而不尖会更有出息。
⊙让孩子远离开学焦虑症
〖场景再现〗
“马上开学了,还老是往外跑,给我乖乖呆在家里。”开学前,初三学生小陈趁着还未开学疯狂地和同学在外玩耍,为此与妈妈发生了多次争吵,每次提到开学,原本还高兴的他,一下子就好像没有了热情,对家人亲朋爱理不理的。原来,要开学的事实让他有些莫名其妙地恐惧,特别是晚上,就会想很多。会想还有一年多,要是中考不理想或是没考上怎么办?开学了,又有做不完的功课,上不完的课;还不能看电视、玩游戏;考试又得名列前茅……
感到不被理解的小陈带着情绪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了新学期的课堂。可是开学已经10余天,小陈依然情绪低落、不想上学,上课犯困、疲倦,甚至与父母发生争吵。
【深度诠释】
像小陈这类情况在中小学校开学之初普遍存在,是典型的“假期后遗症”,他们轻则迟到,上课犯困;重则厌学、逃课;更有严重者情绪低落,甚至异常焦虑。这种现象会持续将近1个月时间,成了学校、家长、学生共同的难题。
“开学恐惧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主要特点是对学校产生恐惧。它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浑身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有的还有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
开学焦虑症的主要诱因是“开学”,它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生活产生焦虑和恐惧,或“唤醒”分离性焦虑、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前者是由于自己的人格缺陷或对学校和学习过于紧张所致;后者往往是在学校学习或在其他活动上有过挫折和遭受委屈、羞辱的经历。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不适应等方面是导致开学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学生的开学焦虑症原因不尽相同,表现也各异,主要诱因有分离性焦虑、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困难等。在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放假期间作息生活极不规律,每天看电视、上网、晚睡,开学后又要恢复早睡早起,担心自己能否重新调整生物钟;有的在假期里过惯了被照顾的生活,对开学后的独立生活有些不适;还有的学生担心新学期功课太重,担忧学校人际关系等。不仅是中小学生,现在连一些大学生也同样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有的大学生在假期里“疯狂享受”,不喜欢开学,希望能再多放几天假。
据专家介绍,开学焦虑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有关调查显示,这种情况的学生大部分曾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有过挫折经历。
开学焦虑症有五种易发学生群,即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以及一些过于追求完美学业的优秀生。
【专家支招】
家长如何帮孩子远离假期焦虑症呢?
1.帮助孩子进行的积极心理暗示。如果意识到并接受假期已经结束的现实,又想到可以与同学一同分享假期中的有趣事情;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一些,又能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认为自己将有更成功的一年等等,都有助于其树立信心、放松心情,以接受的心态去迎接新的学期。
2.开学一周前开始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让孩子自觉按时间表睡觉、起床,不睡懒觉,一周左右这生物钟自然就准了。还可以让孩子对假期做个小结,与同学分享假期的趣事,预习新的课程。
3.可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图书馆等方式来充实孩子的生活。平时让孩子注意克制自己,学会容忍和接纳别人,加强相互沟通和交流,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4.加强孩子的身体保养。调整饮食,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杂粮,适当摄取蛋白质类的食物,避免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其次要适当锻炼身体,让孩子生理、心理尽快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家长不要对孩子表现出过度的关注、给予过大的压力,应注意营造温馨轻松的氛围,应该帮助孩子及时收心,及时排解孩子的心理焦虑。使孩子在理解、鼓励和支持下积极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让孩子远离学习焦虑症
〖场景再现〗
场景一:林无眠,初三学生,性格内向,大缺点没有,就是有时性子急躁,爱发脾气,学习成绩还过得去,但老师反映比较孤僻,不合群,做事缺乏耐心。眼看到了升高中的节骨眼上,林向家长提出了一个令人不能接受的要求,不去读书了,在家自学。
场景二:泰叶琳,高三学生,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子”,让父母很是欣慰。然而,麻烦来自高二的暑假,作为奖励,泰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迷上了电脑游戏,开始是玩一会再学习,后来是有空就玩,接着是挤时间玩,最后是不玩难过。对于学习,越来越厌烦,看见书本就头疼,一玩游戏就精神,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深度诠释】
现在许多孩子只要一提学习,马上变成苦瓜脸,非常痛苦。而我们很多家长就是弄不懂学习这么重要,为什么孩子却会痛苦?不学习能有前途吗?不学习能有以后的发展吗?所以厌学就是个性上的胸无大志、没出息,是品质上的懦弱、无能和愚蠢的表现,所以家长更多的是用榜样来鼓励、用物质来刺激,实在不行就指责和棒打,但是目前很多事实说明,这种“黄油加大棒”的做法收效甚微。
心理学认为厌学的孩子对待学习有一个痛苦的神经链,他一想到学习,就会感到痛苦,这是一个心理学现象,而孩子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条神经链呢?
比如一个孩子刚刚开始学习写字,写错了,或者是算算术题出错了,成年人就会轻则指责,重则呵斥、棒打,恨铁不成钢。孩子在学习方面能犯多大的错呢?不过是做错一道题,写错一个字,一次考试没考好。但是,我们家长因此而生的愤怒和指责却是多么严重,由于一次写错字、一次做错题、一次考了70分,就会被父母评价为没出息、丢人现眼,自信心扫地。我们有的家长不仅仅指责,还有一个鲜明的态度就是“你不许哭,憋着!”……
慢慢地孩子一想到学习,就想起父母的狰狞面目,就想到自己毫无价值、丢人现眼,所以就出现了痛苦的感觉……我们在很多地方为孩子“建立”了一条又一条痛苦的神经链,孩子越来越无法忍受,小的时候隐忍,大了之后就会逃避。
人的一个主要的心理特点是,追求快乐、逃离痛苦,成年人和孩子都是如此。不是所有孩子都厌学,爱学习的孩子,肯定是从学习中感觉到快乐,厌学的孩子肯定是感到学习痛苦。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做阳光男孩、阳光女孩,这才是每位家长值得探索的问题。
厌学问题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最多见的原因是学习压力太大,孩子承受不了,选择逃避。有些孩子在小学或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升入初中或高中后,学习内容、方法、环境等都变了,自己在班上不是名列前茅了,心理上不能承受挫折。这些孩子往往是从小一帆风顺,在家里、学校一直受到家人和老师的喜爱和呵护,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所以,一遇到困难就受不了了。
另一部分压力则来自父母。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心理、身体上的压力大大增加。父母陪读,造成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难以领悟学习的方法,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他们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快乐。
其次是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关心的人生命题是:“我为什么学习?我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于许多家庭给孩子提供了过于富足的物质条件,孩子在家里从不做家务,从不担心经济上的困难,孩子当然没有要通过学习而改变现状的愿望,现在家里的钱好像都花不完,为什么要学习?而那些家庭生活条件艰苦的孩子,反而学习目的很明确。同时,由于现在家长功利性过于强烈,这样,孩子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孩子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做是苦差事。
有些孩子则是由于生病或某种原因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受到了家长周到的照顾,再去学校的时候学业有些跟不上,又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更愿意在家什么事也不做。家长一方面给孩子提供安乐窝,一方面在精神上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而学习生活又是那么单调乏味,孩子当然不会选择学习了。如果家长让孩子选择的是学习还是体力劳动,像农村孩子一样,那孩子就会选择学习了。
此外,另一种原因是自己不会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有关重要的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由于孩子不会学习,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专家支招】
家长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来实现。这种做法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因材施教。
1.父母和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循循善诱。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应注意到孩子的年龄、智能水平,不能马虎,也不能苛求,不溺爱,也不放纵,使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儿童,从小得到健康的发育。
2.要注意孩子的学习负担不要太重,要讲究教育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外作业不宜过多,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分的娱乐时间。
3.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搞好学习的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这对于防止焦虑症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对于已经出现焦虑症状的孩子,若是严重的病例,要进行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有的孩子还要配合药物治疗,如服用抗焦虑药物、佳静安定等。但这类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随便服用。
⊙让孩子远离考试焦虑症
〖场景再现〗
场景一:每次考试,爸爸都会拿着试卷,指点着周周犯错误的地方,训斥他:“这里根本不应该错,只要你认真检查,就可以改过来!”批评之后,爸爸就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增加他的学习量。周周把自己关到房间里,看着书桌上堆着的各种趣味数学啊,概念语文啊,有种要呕吐出来的感觉。
考试的问题,虽然严重,但周周还算能忍受得住,毕竟,考试不是每天都进行的,最重要的考试,一年只有两次。
周周最受不了的,是爸爸竟然会到学校,到班级的窗口下,看他是否认真听讲。
有一天,他正在上课,忽然一扭头,看到爸爸的身影,在教室窗外一闪而过。而这个时候,周周手里正握着一个他最喜欢的玩具公仔。周周手脚无措地把玩具公仔放回到书包里,脑门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周周觉得自己病了。一坐进教室,就心慌气短,老师说什么也听不清,总是想往窗外看——他想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可是却几经努力,却显得力不从心……
场景二:广州某中学的一名高三毕业班女生说,随着开学日期的逼近,她开始“觉得梦想遥不可及,一想到如果高考失败,就会很心慌”。她的乐观和自信发生了动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恐慌感和窒息感,想起要去学校就很烦,“我告诫自己尽量让心境保持平静,但根本做不到,自己颈上就像有一个绳套,自己逐渐用手收紧,已经喘不过气来。”
她说经常做梦,梦见考试,也经常梦见自己拿着一大堆书等车去学校,可是等了一天车也不来。
【深度诠释】
考试焦虑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据调查,大约有10%~15%的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在应试情境下,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焦虑情绪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就可能发展为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而有考试焦虑情绪的学生大部分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记忆力下降,精神难以集中,注意力易于分散,思维似乎停滞。记得很熟的单词怎么也想不起来,面对题目看了多遍,不知是什么意思。生理上则容易疲倦、失眠、多汗、厌食、心跳加速、头脑混乱,甚至引起神经衰弱。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担心考试不及格。这类学生主要是基础比较差,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方法不当,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如果考不好,如何向父母、老师交代?如何面对同学?以及这次考试是否会从此决定我的命运……由此,思想上产生压力,又因压力超过心理负荷而造成过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