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想要块大奶酪
2005200000009

第9章 本性难移与欲望不灭(2)

欲望力作为一种力,也是不变与永存的,但其大小却经常会改变。这是因为,欲望力需要环境也就是外界诱惑物的激发,有没有这种激发是不一样的;另外,若是环境不允许,也即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不具备,那么具体人的欲望力就会受到压制、束缚,甚至隐蔽与转移;而且,我们知道马兹罗的欲望五阶段论,只有到达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才能有更高的欲望,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要是林彪还是像在井冈山时只是个连长,他也绝对想不到去争国家的“第一把手”,只有到达了军委副主席这一级,才会产生想要夺取国家与党的权力。再有一个原因是,每个人都有体力(体质情况)、技能、智能、思维状态等身体的强弱周期,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可能好高骛远,敢于去冒险与拼搏,如果到了他垂老之年,虽然心有余,却是力不足了。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欲望犹在,欲望力不足了。

要是我们用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问题,许多过去模糊的东西就变得十分清晰了。

马兹罗的5阶梯欲望里,第4个阶梯是“承认的欲望”的。

这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和被社会认可的欲望。即自己是行的,是比别人强的,自己是能够做出重大业绩来的。名声、表彰、荣誉、地位、职称都是这个欲望获得的标志。

对于那些业绩与荣誉相称相符的人,我们尊敬他称赞他,他也心安理得,如果表现一点点对他的不尊重,那就是损害了他的自尊心,他是会很不高兴的。

而那些还没有得到的人,他们拼命地去争取这种名声与荣誉,有时还假装自己已经是一个了不得的人,这就是事物的反面,我们称之为虚荣心。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人是需要被别人承认,需要被别人重视,也就是他不要被忽略,不要被看轻。

看起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若是用佛家的观点,那些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超脱一下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

在美国的校园里经常发生暴力事件,一次,几个未成年的学生拿着枪在学校里狂扫猛打,致使许多男女学生被打死与负伤,引起了美国政府包括前总统克林顿在内的要人们的重视。

就这个事件,心理学家们分析认为,未成年的学生都有一种空虚感、孤独感,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重视与承认。多项研究表明,人需要被别人承认、接受几乎就像饥饿一样,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欲望。特别是处于“极强的自我意识”时期、刚刚进入青春期的12岁至14岁左右的青少年,这种欲望尤其强烈。

着有《人已长大,却无处可去》一书的埃尔金德说:“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时间都用于思考别人如何看待他们。可是,当他们思考别人在想什么的时候,又错误地认为所有的人都在想着‘他们’。”穿着打扮相似可以起到掩护作用,是在人群中掩藏自己的一种方式。他们在3岁的时候,如果感到害怕,就会躲到安全的毯子里;而到了16岁,他们想在穿着打扮上标新立异或名牌裹身。有些蛮横无理的孩子恃强凌弱,目的就是要引起那些体弱胆小的孩子对他们的尊重和对他们权力的认可。

不久前,在中国,一个名叫阿虹的高中女孩子虚构了自己患血癌不久即将离开人世的故事,随后,省电台据此制作的“感人”节目在互联网上直播。接着,全世界有5万多人登陆了以此为主题的‘‘玫瑰网页”,并留下了7350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

当人们与心理学家讨论这位女学生与媒体为什么会发布虚假信息时,大家总结出这样6种情况:l.恶作剧型;2.诈骗型;3.无聊型:4.探究型;5.无知型;6.慕虚荣型。

不管是哪种类型,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想要别人承认与重视的欲望在作怪。这与我们中国人说小孩子的“人来疯”相似,有客人来到了这个家庭造访,很小的孩子会怕生避人,而稍微懂事一些的孩子则表现出疯疯癫癫的狂热情绪,为的是要引起客人的重视和对他的夸赞。不过,这时请你千万适可而止,你对这个孩子赞扬得越多,他越是来劲、越疯狂。

小孩子是如此,那么老人呢?老人也同样,这种自尊心以及它的反面虚荣心,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至死方休。

凡是学文学的人,都知道法国有一位大作家,叫做巴尔扎克,他的90多部《人间喜剧》写尽了17、18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的炎凉,勾勒出各个层面各种人物的众生相。

按理,这样一位学识丰富、修养有素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一定是个超凡脱俗的人了。其实不然!

请看这一则消息--巴尔扎克的一生坎坷多变,充满了戏剧性。他想发大财,曾几度经商,结果落得倾家荡产,负债累累。他通过自己破产的过程,学到了其他的作家们难以学到的有关工业、商业、金融业方面的种种知识,透彻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机构及其活动。懂得了怎样发财和赔本,怎样打官司;懂得了人们怎样在世上混,怎样尔虞我诈,自欺欺人。他的那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杰作《幻灭》,就是根据自己开印刷厂的经历写成的。

巴尔扎克先是与人合伙出版古典丛书,不料财运不济,负债1.5万法郎。但他不甘失败,索性变本加厉,孤注一掷,靠借贷办法独自经营起一家印刷厂。巴尔扎克把全部热情都倾注在这项冒险的事业中。每天从清晨到深夜,他只穿着件衬衫,站在7架印刷机和24名工人中间,忙得汗流浃背,不亦乐乎。他时而-9交订货和送票据的人交涉争吵;时而又同书贩和纸商们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可是不久之后,印刷厂还是倒闭了。接着,铸造新铅字的实验也告失败。结算下来,总共欠债9万法郎。

1828年,巴尔扎克因经营印刷业而破产。他债台高筑,狼狈不堪,以卖文糊口。那时,他是一个十足的穷光蛋。但两三年后,他却成了欧洲最有名望的作家之一。报纸杂志争相向他索稿,他为出版家所谄媚,被读者的赞美词所压倒。巴尔扎克感到自己在晦暗、穷困、饥饿中生活太多岁月,现在,他急于利用他的名誉,品尝一下人世间的快乐。

巴尔扎克把自己装扮成他在社交中所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步,他在自己的权威之下,加之以贵族的头衔,并且由《驴皮记》起始,他的作品都用奥瑙利·德·巴尔扎克的姓名出版了。一般来说,法国人姓氏中的“德”往往是出身贵族的标记,它后面的姓大多来自古代国王或者皇帝封赏的采邑,而奥瑙利·德·巴尔扎克却是个假贵族,他的这个“德”纯粹子虚乌有。

接着,巴尔扎克给自己买下了一辆双轮马车,后面还有一个穿制服的跟班,这样,人们才不至于把他当成第二流的作家。他特地为他的蓝制服做了镂花的金扣子,同时那位可尊敬的裁缝布伊松赊给丝织的锦缎的背心。他的头发上厚厚地涂上了油,把一面小镜子拿在手里搔首弄姿地自我欣赏。然而,他毕竟是个假贵族。他的衣裤的色彩搭配极不协调,手指甲里总是有满满的污垢。他的鞋带常常散开着,还在他的丝袜上拖拉着。天热的时候,脂垢便从他涂油的头发上滴到花领子上,看上去像个十足的暴发户。

按我们通常的看法,一个穷人,渴望的是金钱,巴尔扎克从一个负债累累的穷光蛋,变成了一个有钱人,并且有了着名作家的头衔,应当是很满足了,不必再冒充一个假贵族虚荣。但是,不行!从这篇短文我们可以看出,巴尔扎克有着极强的虚荣心,非要鼻子里插大葱--装象,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贵族。这种行径,当然会被知道内情的人所看不起,但他一直假装到底,说明了人类的这种虚荣心是扎根于基因之中的,想要最大限度地获得别人承认的心也是扎根于基因之中的。

我们这就理解了,为什么恭维话人人爱听,为什么“千穿万穿,惟有马屁不穿”的道理。人的虚荣心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像美国校园里的青年人用暴力来显示自己是一种,像阿虹姑娘用虚构的故事来骗取人们的同情是另一种,像巴尔扎克用假扮贵族提高自己身价又是第三种。形式可以各异,现象可以纷呈,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烙在基因中的欲望力在作怪,这种力不因为你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而改变,也不因为你是儿童、青年或者是老年人而消减,也不因为你是个平凡的人或是一个国家元首而有所不同。

这真使我们理解了这种欲望力的顽固与执着。

不过,基因中的这种欲望因子虽然不可能改变,但是在外界的压力或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它却可以暂时受到扼制,也可以转移,让我们来看一看另外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