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给现在人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方便,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紧密。但是“海纳百川”的网络不够纯净,很多暴力、色情的作品泛滥,指引青少年们走上不归路。由于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所以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应具备利用网络能够完善自己知识技能的一面,同时抵制网络毒害人心灵的一面,客观地面对它,便能够阻止它污染自己纯净的心灵。
坚决抵制网络犯罪
你也许还活着,但是可能已经被“谋杀”;你也许什么异常也没有觉察,但是你的存款已经变成了零,你的秘密全部公开……这是危言耸听,还是……
有一次,几个青少年将一位老师围住问: “在虚拟世界里的放 火、杀人、抢劫、强暴都是网上的事,只要不在现实生活中放火、杀人,就不能算犯罪吧?”
“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一位先生通过互联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得到了这样的答复: ‘对不起,您的贷款申请没有通过,因为根据记录,您已经去世了。’这是什么情况呢?原来是一名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这位先生在互联网上聊天时产生了矛盾,于是就伺机报复,私自将这位先生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记录中,输入了一个死亡日期。这件事情被美国人称之为‘虚拟谋杀’。”那位老师说。“网上的犯罪名堂并不少于现实生活,其犯罪率也并不低于现实生活。你听说过网络入侵吗?即非法入侵他人网站及入侵国家要害部门。”老师问这几个青少年。
“据报道,网络上最为典型的‘侵入’事件有两个。一是一位法国黑客从1994年起的4个月内,进入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通讯网络线路,利用联邦调查局的账号,在计算机网络上和全球各地的计算机迷聊天以及拨打国际长途电话.致使美国联邦调查局蒙受了高达25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另一件是1993年英国少年布里顿‘侵入’美国国防部计算机系统,接触到了包括弹道武器研究报告和内部大量机密,并把部分机密输入了有3500YY~户的国际计算机网络。这难道不属于犯罪吗?”老师补充说,青少年很惊奇地听着。
“你们知道网上盗窃个人和国家资源吗?”老师说。
“我听说过盗用别人的上网账号,没有经过别人同意而拨号上网.而上网所发生的费用就应该由被盗用者承担。”其中一个青少年说。
“你们听说过恐吓活动、投放电脑病毒、网上引爆吗?”老师问道。
t‘网上引爆不了解,投放电脑病毒和发诽谤及恐吓信息常有,如:妨害他人名誉、辱骂他人、还有将他人头像移花接木到裸体照片上等都有可能。”另一位青少年说。
“网上引爆就是不法分子凭借卫星通信及电脑网络引爆放在另一个地方的爆炸物。也可以从地球上任何地方向政府机构或企业的电脑信息系统投放电脑病毒,以及其他能够毁坏信息系统的东西。”
几个青少年一下子惊讶了。
“这事在网下网上到处都存在。”其中一个青少年说。
经过和老师的一番讨论,这几个青少年虽然对网络犯罪的了解还不深刻,但是也有了初步认识。
本案例说明,青少年对网络犯罪的了解还比较少。网络犯罪还包括网上诈欺,其包括:信用卡诈欺、网络拍卖诈欺、服务诈欺、旅游诈欺、非法多层次传销、投资诈欺,网络赌博,伪造账户,伪造货币、证件,侵犯个人隐私,煽动、教唆各种犯罪,敲诈勒索,传授各种犯罪方法等。
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发生的网络入侵事件就达二三万起。其中,对网站进行攻击的事件也愈演愈烈。青少年应该做好安全上网的准备。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网络犯罪逐渐朝着智能化、成人化、低龄化、暴力化的方向发展。青少年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健康的成长,应该行动起来。
案件一:网上起争斗,网下来报复
2004年3月的一个晚上,李某与两名同学在网吧玩一种叫做“反恐精英”的游戏,他们的游戏角色和网上一名为“孤独龙”的玩家在游戏中遭遇并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一边交锋,一边在游戏中互发短信息进行语言攻击。无意中,李某将自己所在的网吧地址告知了对方。对方在游戏被李某等人击败后,勾结七八名所谓的“兄弟”,携带铁棍木棒赶到李某所在的网吧,双方大打出手,最终两败俱伤。
案例二:上网相勾结,下网去打劫
2004年8月,20来岁的四男一女在网上沟通起来,他们先由胡某以“蓝色妖姬”“诱惑”等特别挑逗的网名和男网友聊天,再将受害人骗到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进行敲诈、抢劫。据统计,这一团伙共涉嫌实施诈、盗、抢等案件二十余起,涉案金额达到六万余元。
案例三:游戏失宝物,见面捅刀子
2004年的一天,某市一个痴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在游戏时突然发现自己的游戏装备被盗,游戏中积累的大量虚拟货币被偷得精光。不久,他在游戏交易广场发现一名玩家正在出售装备。其中就有他所独有的装备。经过一番试探后,他就确定对方就是偷他装备的人,于是假装向其购买装备,约定在某网吧内碰头。见面以后.这名青少年要求对方归还自己的装备,但是对方一口否决,遭到拒绝的青少年特别生气,见对方转身想要离开,便拔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对方刺去。
以上仅是网络犯罪中的几例。剖析案例,就其实质,罪不在网络,而在于人对于网络的痴迷心态。
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主要特点是:
(1)随意性和突发性。他们的犯罪动机往往特别简单,大多数都毫无预谋,就算有预谋也是一种很迅速很简单的预谋,大多时候属于一时感情冲动,有的是寻求刺激、自我表现和出于好奇。如严某某、许某某抢劫杀人案,两人就是没有钱了,想弄点钱花,整个预谋过程也就是在网上说了几句话,马上一拍即合,预谋过程不过是一分钟的时间。在这次犯罪中,网络并非直接原因,只是一个犯罪的媒介。
(2)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大多数只是抢小钱。有的因为没有钱上网而作案,甚至一些只是为了几块钱,这让司法单位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3)团伙犯罪居多。由于青少年缺乏足够的智力、体力、经验和胆量,单独作案一般
很难成功,多七八成伙、三五成群地共同作案,可互相挑动,互相壮胆,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减少作案难度,这样作案就会很容易成功。
“妖魔化”网络不可取
孩子“不再上网了”,总算和这个“恶魔”绝交了,父母的“心病”也得以缓解,于是电脑被处理或束之高阁了,这就正常了吗?
有一个青少年上初一,对电脑游戏有很大的瘾,成绩也逐渐下滑,父母曾带他找过心理医生咨询过数次,这个青少年表示“再不上网了”。后来父母打电话告诉心理医生,儿子将电脑及那些游戏软件,卖的卖、砸的砸,总算与网络“分手”了。但是时间不长,他儿子一反常态地整天逼着要电脑,要上网查什么资料,他带有责难地质问心理医生: “你这咨询没有效果啊,他现在又旧病复发,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所谓‘旧病复发’都有一定的条件,另外上网查资料是一件好事情啊,你儿子利用网络学习,你应该鼓励他。戒除‘网瘾’并不是说不上网,更不等于从此和网络绝交……”心理医生说。
“你看这网络把青少年害的!现在办公室里面几乎都是电脑。把人都变懒了,过去还会珠算、心算,现在的青少年连字都很少写。我让他到图书馆查资料,他说‘懒得去’。这不是让人倒退是什么?”家长有一些激动。
“那你也可以看看:社会上有不少发明创造不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方便吗?网络是这个时代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丢掉它就等于丢掉了机遇、知识和信息……咱们长话短说吧,戒除‘网瘾’的最主要特征并不是不再上网,而是青少年脑海中不再整天想着网上的聊天、游戏等,能自我控制,能有节制地上网。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网络的无国界和快捷来寻找自己需要的机遇、知识、信息,从而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心理医生说。
“看来你说的也很有道理……”家长逐渐平静下来。
“建议你也上网找一些有关的资料看看,去感受一下上网的气氛快感。”心理医生说。
“我现在还不会上网……让我想一想吧,咱们今天就先说到这儿吧。有想不通的我会再打电话给您。”
上述这个事例说明,在社会上可能有很多人,谈网色变,完全将网络“妖魔化’’了,这可能和一些媒体的误导有关。一件好东西掌握在不会用它的人与会用它的人手里,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在现今的网络时代那些不会充分利用网络发展自己才智的人,才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4.2亿,比2009年底又增加了将近3600万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也上升到31.8%,比2009年底提高了将近2.9个百分点。大多数青少年上网只是为了娱乐,他们最“热捧”的也就是网络游戏,这也成为众多家长和教师们的“心病”。随着电脑普及率的逐渐提高, “网游”这个看似特别普通的话题,也引起全社会的共鸣,逐渐上升为社会高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
社会和家人的担忧并不是没有根据。一些长期痴迷于网游的青少年坦言,大型网络游戏就好像长途旅行,越玩就会觉得风景越好看,根本抑制不住,就像赌博,赢了想继续玩,输了更想玩。
正是处于这种极度刺激与诱惑之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且开始出现低龄化趋势。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在9岁前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甚至一些青少年在学龄前时期就已经接触网络。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喜欢媒介中的第二选择,紧随电视之后。报告同时也显示, “看电影、动漫、玩网络游戏、下载音乐”等是青少年上网的最主要目的,上网最喜欢的是玩游戏。青少年因为自控能力差,一旦有了网瘾,就很难自拔,学习成绩往往就会逐步下滑,而且对父母的限制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若是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很多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就会沉陷其中,毁于网络,迷失自我。说严重点,到那时恐怕不只是荒废学业、一事无成的个人问题,还有可能引发犯罪、暴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网游是一种娱乐方式,但是不可以成为唯一的娱乐方式。放松心情的娱乐方式并不少,比如:打一会儿篮球、弹一段儿钢琴、看一本儿好书等等。现实生活中,上网玩游戏几乎已经成为青少年放学回家后娱乐的主流,必须把握好这个“度”。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配合,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搞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集体活动,青少年就可以在活动中不断陶冶情操,树立人生目标,增强学习兴趣。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业、学习上,让网游在青少年中失去市场。
网游其实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游戏打开了虚拟世界的大门,通过虚拟物品交易,激活网络游戏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逐步构建起“理想主义的社区”,不断塑造一个越来越真实的虚拟世界。这极易成为逃避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的少数人的‘‘温床”。也可以让在现实生活中毫无作为的人群,可以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找到自己的“价值”。网络终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尽管可以让人们浮想联翩,暂时得到“满足”,但是不可以忘
记不管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还是社会的一员,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不可以将网游作为精神寄托,应该追求远大抱负和精神。
相信,每个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可以更加理智的上网。
生活中的交往比网络真实
“孩子大了难管呀!”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与感叹。
一天.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咨询室,他们向咨询员讲述,自己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哭闹着非要去见网友,他们为此很是烦恼。
“儿子现在正在上职高,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一时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初二的时候,学习成绩也基本处于班里的中上等水平。后来,家里拆迁,由于原在学校和新家的距离比较远,上学来回不方便,也不安全,我们就将儿子转到了离家比较近的一所中学上学。转学之后,常常会听到儿子对以前所在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的留恋。为此,我们总是劝说,过一段时间适应了就会好。但是,时间在不断的推移,我们渐渐发现儿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
向,情绪逐渐变得忧郁,学习成绩也在逐渐下降。结果,他没有考上高中,只上了一所职业高中。进入职高以后,儿子变得更加孤僻,而且还很喜欢在家发脾气。单位同事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建议说让他学学电脑,多培养一些课外兴趣,增加一些就业技能。但有了电脑之后,儿子每天都会上网到深夜。一天,儿子说自己想外出见一个人,对方在外地县城的一家乡镇企业工作,和儿子在网上已经相识好几个月了,儿子觉得这个女子就是自己的意中人。无论如何都要去见面。为此,我们和一些亲朋好友不知多少人劝他,都起不到作用。说急了,他甚至会用头撞墙。我们甚至怀疑儿子是否得了什么病,带他去医院看过,医生说他什么病都没有,建议看一下心理医生。”说到这里,两位家长一脸的无奈和焦虑。
“您的儿子今年多大?”咨询员问。
“刚过15岁……”母亲回答道。
“你们觉得,你儿子上网前后有哪些变化吗?”咨询员又问。
“生活变得毫无规律,经常熬夜,白天都缺乏精神。”母亲回答道。
“好像儿子迷恋上网以后,对我们也不太喜欢乱发脾气了……当然,最近因闹着要去见网友,又开始和我们哭闹。”孩子爸爸补充道。
“你们和那个网友接触过吗?比如打电话?”咨询员问。
“儿子与她倒是经常通电话,都是我儿子打给那个女的,后来我们家的电话费一下增加了好多,上个月,长途话费甚至达到了千元。她妈妈一生气,就去营业厅将长途电话功能给停了。后来,她妈妈偷着查看了对方的电话,也给那个人打过电话,但是那个人一口外地方言,听起来年龄好像也不是很大,她说并没和我儿子谈恋爱,只是很一般的朋友。我也问她,是否知道我儿子要去她那里,她说知道,也劝过我儿子,但儿子很固执。”
“她对你儿子闹着要去见她有什么看法?”咨询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