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贫穷,我奋斗大全集(超值金版)
20071600000024

第24章 穷人的财富折腾术(2)

资本的增长就像是滚雪球,当雪球还很小的时候,你哪怕滚得发疯,比起那些缓缓增长的大雪球,盈利情况也是少得可怜,原因很简单:基数太小,增长有限。天气一变,率先融化的肯定是你。雪球能不能滚大是一个问题,但是首先你一定要努力开始去滚它,不能光说不练。普通人总是从小的投资开始,然后要把小投资变成大买卖,就像把一个鸡蛋变成一头牛,中间有太多未知的因素和困难的环节,完成整个过程不容易。如果你整天无精打采、恍恍惚惚,久久不去行动,怎么能行?一个缺乏行动力的人,他的生活不景气是毫无疑问的。

时间是一种有限的“非可再生资源”,从你出生时起,这种资源每天都在减少。但凡沾上“游手好闲”这几个字的人,不仅默认了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人,更严重的是时间会在其手里白白浪费掉。很多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和行动,但是要坚持下去却很难。一个商人在解释他的成功秘诀时说:“没钱时,不管再困难,我也要动用投资和积蓄,找到赚钱的法子,因为压力总会帮你还清账单的!”

这是一个好习惯,具备这种敢打敢拼、敢于行动的气势,你才能够抓住藏匿在困难背后的财富。困难越大,环境越恶劣,就越需要有勇气。所谓合法的范畴下的“富贵险中求”,大概就是这样去干。那么,你还在等待什么?等机会和条件都成熟时,你的头发恐怕早就白了,心也已经死了。机会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创富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对于渴望致富的人来说,什么也别想,先尝试着做一次!一边做一边修正,也许最初看起来希望不大的事,最后反而能获得较好的结果。

在车站等车时,很远就看见你要等的车已经进站。多数人会放弃追赶,因为他们怕自己赶不上,白跑一回。而有的人在车子已经启动时,还追着大喊:“师傅,等我一下!”这是一种行动力的体现。许多朋友都曾想到过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好项目,只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选择放弃或者“等等看”。其实,敢于在有六成把握的时候全力以赴,成功的概率就会有90%以上,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亏得血本无归。总而言之,晚动不如早动,行动起来就会有好结果。

敢做“活宝”,名利双收

被誉为“影视圈活宝”的江西人邓建国,最初是家乡林场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只因喜欢看电影,他才怀揣1000元钱只身闯荡广州拍电影、搞影视。一路走来,今天的邓建国名利双收,普普通通的他还总能不时出现在娱乐圈的头条新闻中。说起来,1959年出生的邓建国至今半辈子的经历,真配得上敢耍敢折腾的“活宝”二字,甭管你对他是嘲笑也好不屑也罢,人家已经凭自己的努力和那股子折腾劲,成了中国影视界如雷贯耳的投资大腕了,这一点咱们不服不行。

邓建国在学校念书时很搞笑,按说以他的鬼脑筋,考试升学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现实情况是:邓建国在小学和初中期间各留级一次,最后还是事先偷出考卷答案才得以顺利考上高中,但高中念了不到一年,他却退学去林场做了通讯员。那一年邓建国才18岁,就已经有了很“传奇”的经历,想必这只是他今后“折腾之路”的一个开始。

两年后,20岁的邓建国开始担任林场的放映员,一干就是5年,期间共放映了500多部电影。放了这么多部电影,即使原本不喜欢电影的人也会对胶片感兴趣,更何况邓建国这个“对艺术充满渴望”的年轻人呢。1984年,随着那股“下海”浪潮的汹涌澎湃,25岁的邓建国再也待不住了,他在抚州民政局下面以残疾人名义搞了个信息部,开始自己事业上“疯狂的折腾”:

1985年,邓建国在九江科委下面成立了一个信息中心,从事信息生意;1986年,邓建国去北京说通《中国农村经营报》在九江成立信息站,自己担任站长;1987年,邓建国闯海南本想办蚊香厂,可是阴错阳差却做了《海南科技报》跑广告的副总编;1988年,邓建国被《海南科技报》辞退,但很快又在年底出任内刊《海南影视周报》社的社长;1989年10月《海南影视周报》停刊,邓建国押着两卡车破铜烂铁去珠海卖钱,年底在珠海承包了一家广告公司的摄像部,替人拍生日、婚礼录像,但是生意很差;1990年,邓建国带着1000元闯广州,认识了当时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的社长李人立,李人立同意他承包一个部门,邓建国开始为广州企业做广告宣传专题片;1992年,由于生意发展得不错,邓建国开始在番禺南村购买别墅地皮;1993年,邓建国在广州王氏影业公司和白天鹅音像出版社下面各承包一个部门,后在珠影厂总经理黄勇旗下成立了“明星创作室”。

1995年,是邓建国“圆梦”的一年,他以“明星创作室”的名义投入15万元,开拍自己生平第一部电影作品《广州故事》;1996年,邓建国投拍电视剧《广州教父》,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效益;1997年初,邓建国趁热打铁成立了广东巨星影业有限公司,开始了影视产业化运作之路,同年开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等8部影视作品,令巨星公司在影视圈内异军突起。尔后,邓建国的事业进入了名利双收的高速发展期:1998年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演义》,被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引起业内广泛关注;1999年拍摄的《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三部,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收视率齐创第一;2000年,邓建国被中国新闻社《视点》杂志等多家媒体评为“影视界十大风云人物”之首;2001年,邓建国投拍老舍名著《我这一辈子》,得到广泛好评。同年,他被马耳他圣约翰爵士团在香港封为爵士,并被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学府聘为客座教授;2002年,中央电视台的《聊天》栏目播出一期名为《活宝邓建国》的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从此邓建国的“活宝”头衔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他在影视界的一番折腾事业,也做到了辉煌的顶峰。

可能是在影视圈里干腻了,也可能是又找到了不错的好项目,邓建国在自己的影视发展最火的时候突然宣布退出,转而进军白酒业,参与伟哥酒、赤水河酒的经营。对此,我们可以看做是他前一阶段折腾的结束和新一阶段折腾的开始。总之像邓建国这种“活宝级”的人物,决不会安静地消停下来。销声匿迹不过是暂时的,说不定哪天他又会折腾出一个“大动作”,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邓建国投拍电视剧30多部,制作剧集约700集,几乎全部赚钱,这算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成绩了。能做出如此惊人成绩的生意人,无疑是成功的。也许,邓建国经常“耍宝”,只是为了更好地卖出他的影视产品。我们熟知他折腾的一面,却不晓得他的折腾其实是“有技术含量的”。比如,邓建国聘请《还珠格格》的导演孙树培为他执导《风流才子纪晓岚》时,就事先叮嘱孙导演在发布会上要装作无意中说一句“《风流才子纪晓岚》比《还珠格格》更好看”。此外,邓建国还在广州电视台举办的一次选美活动上“挖”走某个佳丽作为自己新片的女主角,并随后宣布与之订婚,这使得尚未拍完的电视剧未映先红、身价暴涨,等到该片热播之后,大家才发现邓建国与佳丽的婚事纯属子虚乌有,一切只是邓建国惯用的炒作手段而已。他的另一部电视剧《我这一辈子》,号称冯小刚执导,葛优作男主角,未开机就已卖出1300万元,结果播出后大家发现压根就没有“冯葛二人”的影子,但是片子依然是收视率极高。

许多人觉得邓建国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却能在影视圈里所向披靡,实在令人费解。面对质疑,邓建国总结了自己三点成功的经验:聪明、敢折腾和自信,并坦言道:“我好像天生就有做生意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做了5年放映员,让我真的喜欢上了电影。之后不管下海折腾什么,我都会不自觉地往这方面靠,认识了一大批影视圈的朋友,从做音像出版开始一步步进入影视圈。”

要说邓建国折腾的能耐确实不小,并且胆子奇大,率先和港台演艺界人士签约,让港台艺人为自己打工,还第一个和电视台签订播映风险合同:收视率若上浮一个百分点,“巨星”们多得2000~3000元;收视率下浮一个百分点,“巨星”少得2000~3000元。这一举措把收视率推向制片市场的最前台,开创了大陆制片业的新纪元。

邓建国对于如今渴望创业的年轻人,也提出了一些忠告,归纳起来就是以下八点:

第一,做商业就要做得纯粹,舍得自己去折腾,才能把自己的产品卖好。

第二,不要浮躁。许多人都说我是“炒作大王”,却不知道我之所以敢炒是因为我的片子够好看。说到底,生意场上要用自己的产品实力说话,否则光炒作没有用!

第三,就是热爱。如果不是对影视事业情有独钟,我不会做这么长时间。尽管我现在转做酒业,但是不代表我会放弃做影视,正在建设中的新疆阿克苏影视城,我们志在将其打造为全国最大的影视城。影视是我的根本,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

第四,不断学习。正因为没有什么学历,所以到现在我还在不断学习。从身无分文走到今天这一步,我算是混出头了。小时候不爱读书只想出去折腾,现在是一边折腾一边学习。话说回来不用知识赚钱,真的不容易。

第五,有自信,不要怕别人怎么说。很多人讨厌我爱出名、出风头,但我觉得每个人长大后都想为家里争口气,名利双收其实是你对父母最大的回报。谁不想又出名又能够赚钱呢?我不过是太爱表露给别人看了。渴望出名、渴望有钱不是坏事。

第六,不怕辛苦,要能吃苦。在海南创业时我睡过地铺,在广州我也曾露宿街头,人就是这么回事儿,不要对自己太放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第七,生意人要坦荡,走正路。我的巨星公司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它可不是一夜之间赚了很多不法的钱,然后“半路翻船”或者销声匿迹。

第八,少说话,多做事,行动最重要,有胆量你就从现在起开始折腾吧。

成功实际上就是折腾出来的,内心充满强烈的信念,再加上执著的追求,即使是没本钱、做活宝或者从外行干起,也同样可以出人头地。作为国家发改委评选出的“中国25年的改革之星”,邓建国的创业历程和宝贵经验,值得每一个渴望创富的年轻人好好琢磨一番。

财富属于主动去改变的人

我们看到的成功者,当初之所以敢折腾,多数是源于内心渴望改变命运和企盼谋取财富的强烈念头。在先富起来的那拨人中,很多人都是处于社会的底层,比如生活困窘的庄稼汉、城市里的待业者等,他们赚钱致富的念头无疑是强烈的。还有什么能比填饱肚子更为紧迫的事呢?如果吃完上顿没下顿,就甭等政府的救济粮了,赶快出去折腾出钱来养家吧。

如果每个人的创富欲望都如此强烈,那么天大的困难也就不再是困难。很多家境困难的人总是碍于面子、怕别人议论,不敢走出家门打工赚钱,说到底还是创富的态度不够,赚钱的目标不坚定。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北京某大学学生小李,在校门口一个十五六岁的川妹子那里修鞋。小李一边看姑娘修鞋一边开玩笑地问:“姑娘,你不好好读书却干这一行,不怕被人家看不起吗?”川妹子反唇相讥道:“挨饿受穷才被人看不起呢!父母没钱供我念书,我总不能干待在家里混吃喝吧?学门手艺将来总能自己养活自己!”小李接着好奇地追问:“那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呢?一辈子修鞋?”川妹子一本正经地说:“我想开一家服装店赚钱,然后自己当老板。”小李听完后觉得不可思议:“那你现在手上有钱吗?”川妹子笑着说:“我现在不是正在攒钱吗!”

套用时下的一句名言:“甭管职业贵贱,能够合法的赚取人民币就是好行当!”想要生活好,你就得不怕任何风言风语。只有将创富的欲望之火点燃,才能够看到未来的希望。现在没有宝马、豪宅算不了什么,怕的就是不敢向往和拥有它们。人一旦没有了心气,活着也就是在喘气了。

改变命运,是一种生活追求和人生目标,它驱使你敢于打破桎梏、解决现实问题,在困难面前“步子大一点”“决心强一点”,而不是瞻前顾后、畏手畏脚。愿望有时候是比学识、能力以及社会经验更为重要的一种东西,如果你依然觉得眼前的生活情况足够美好,那么赚大钱的好事离你还远着呢。

如果你手上现在有20万元,你会怎么干呢?是存“死”在银行里,还是拿出来投资和创业?上海文峰集团的老总陈浩显然选择了后者1995年他东挪西借淘来20万元资金来到了上海,从小小的美容店做起。如今,陈浩在上海拥有30多家大型美容院,建立了自己的生物制药厂、化妆品厂及美容美发职业培训学校,在全国遍布300多家连锁店,个人资产已然过亿。陈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法有多大,你的事业就会做多大。”

经营舒蕾、美涛等著名品牌的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当年也不过是一名打工仔。1982年,他和所在工厂的其他40名工人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来到香港后,梁亮胜跟其他两户人家挤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里,晚上夫妻两人只能拉帘挤在沙发上睡。那时候,梁亮胜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宽敞住处。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梁亮胜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晚上去夜校学习,在香港的三年时间里,他系统学习了航运、英语、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等多门课程。后来,梁亮胜依靠做国际贸易,向国内贩卖檀香木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后来,他成立了丝宝集团,如今个人资产接近20亿。当年,一起与梁亮胜来到香港的那40名工友依然是老样子,因为他们很满足现状,觉得在香港做工总比在国内做工好得多。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强烈的主观意志,往往就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先决动力。

相比之下,“知耻而后勇”的状况更能激发人的创富决心。比如重庆小天鹅投资集团董事长廖长光,当初因为受不了几个得势连襟的挤兑,毅然豁出去折腾,靠卖自家房子得来的3000元起步,从路边火锅店一举做成了大餐饮集团。正是自尊心和骨气,促使廖长光豁出“老本”,拼命赚得财富,以此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现实生活的外在刺激,常会使受辱者爆发强大的进取心,继而求得改变身份、提高地位。

处境不好的人希望改变,身居要职的人也希望主动走出去,换个活法。年届不惑的国企干部王天尧,一心打算要辞官创办自己的企业。对此,无论是家里人还是他的朋友都表示不理解。本来王天尧的仕途发展不错,突然间就决定下海经商,万一做生意赔本了、搞砸了,这十多年的努力,岂不是全都白费了?

王天尧深思熟虑后,说道:“我决定停薪留职,请三个月的假,远离权力和优厚的待遇。如果三个月之后,我仍有信心去创业,那就一定要干出个名堂。人生是无法预料的,说不定今天的转变会变成一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