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伯雷出生在法国中部图尔省希农市,他的父亲安东尼·拉伯雷是当地著名的律师。和名门的联姻,增加了他家庭的财富,也使他的社会地位更加显赫,他曾担任希农的首席律师,并代理过地方上的司法总管等职。
拉伯雷在家中排行最小,他在希农郊区的庄园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秀丽的故乡风光和纯朴的田园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少年时代,拉伯雷像当时的许多富家子弟一样,被送进邻近的修道院学习拉丁文和经院哲学。1520年左右,他成了一名圣芳济修道院的修道士。
尽管身处保守的修道院,拉伯雷并不安分守己。在严格教规的禁锢下,他寻找着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一方面设法和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比代建立通信联系,并结交了当地的一些思想家,以求得他们的指点;另一方面,他和他的朋友阿密以极大的热忱偷偷攻读希腊文。当时的教会把希腊文视为恶魔的语言,希腊文化被视为异端邪说的根源。因而,希腊文读物在法国十分罕见,以至一些热衷于研究希腊的人士不得不花费高价到意大利去购买。1523年,作为封建精神堡垒的巴黎神学院明令禁止学习希腊文,就连远离首都的这座修道院也粗暴地查抄了两个年轻修士的希腊文书籍。这一事件,对已具有初步人文主义思想的拉伯雷震动很大。他愤然离开了圣芳济修道院,担任了人文主义者、彼埃尔修道院院长德斯狄沙克的私人秘书和他侄子的家庭教师。
1523—1527年,拉伯雷随德斯狄沙克在布瓦杜教会巡视。这次巡视使他大开眼界,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结识了宗教界、司法界和知识界的许多知名人物,同时也看到了底层人民群众的贫困状况。1527年,为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他离开布瓦杜地区游历全国,特别是游历了一些学府聚集的城市,最后来到巴黎。这两次漫游,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同时也使他更看清了法国当时的愚昧状态。在一封信中,他曾引用柏拉图的话慨叹道:“各行各业中多的是蠢材和庸才,满腔热情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物微乎其微。”
1530年,拉伯雷进入蒙彼利埃医学院学习。由于他熟练地掌握了希腊文,并熟知希腊大医学家希波克拉特等人的著作,因而仅仅用了六个多星期就通过了会考。从此,他踏上从医的道路,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翻译了希波克拉特的《格言录》和意大利名医玛纳尔蒂的《拉丁美洲通讯集》等著作,获得过医学硕士、博士的头衔。他是法国最早研究解剖学的医生之一,曾勇敢地冲破教会的法规,亲自动手解剖过一具尸体。
与此同时,拉伯雷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1532年,他在一本名为《伟大而高大的巨人高康大的伟大而珍贵的大事记》的民间故事的启发下,写出了《巨人传》的第二部分,书名同样具有民间故事的闹剧色彩——《伟大的巨人高康大之子狄波索德王、大名鼎鼎的庞大固埃的恐怖而骇人听闻的事实和事迹》。作品于1532年11月1日正式出版,署名是以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十六个字母打乱后重新排列而成的化名——阿尔戈弗里巴·纳齐埃。作品刚一问世,就以其犀利的思想锋芒和大胆的讽刺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很快被抢购一空。然而作品却引起以巴黎神学院为代表的宗教势力的愤怒,很快这部作品就被宣判为“淫书”而遭到查禁。两年后发表的小说第一部分《高康大》,几乎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1534年,1535—1536年,1540—1543年,1548—1549年,拉伯雷多次跟随他昔日的同窗、当时的巴黎主教、后成为红衣主教的约翰·杜·贝莱或其弟纪耀姆·杜·贝莱出访意大利。意大利是欧洲人文主义者十分向往的圣地,拉伯雷几次漫游罗马等名城,不仅有机会对古罗马的优秀遗产作深入考察,而且亲身感受了文艺复兴的时代气息,多方面涉猎了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文学艺术,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这是拉伯雷能够成为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最杰出代表的一个重要因素。
1535年左右,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改弦易辙,倒向反动的天主教,公开镇压代表进步势力的新教,使文艺复兴运动受挫。受此牵连,拉伯雷也屡遭厄运。在后半生中,他经济拮据,有几次为躲避风险而不得不隐居,甚至还被投入狱中。他的一位好友也因再版他遭禁的作品而惨遭极刑,被陈尸示众。
身遭厄运并未磨灭其斗志,折损其勇气。拉伯雷仍孜孜不倦地继续创作他的《巨人传》。1546年,他经过多方努力得到国王的特许而发表了第三部作品《善良的庞大固埃英勇言行录》,卷首还特地加写了给纳瓦尔王后的献诗。这次,他有恃无恐地署上了真名实姓——医学博士弗朗索瓦·拉伯雷。然而当时的宗教势力极为猖獗,尽管有国王的庇护,他的作品还是被查禁了。他的第四部作品初版于1549年,经过补充后,再版于1552年。而第五部作品则是在他去世十多年后才于1564年出版。
拉伯雷的晚年生活非常贫困,处境艰难。1553年元月,他辞去了两处教堂本堂神甫的职务,三个月后在巴黎去世。
《巨人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国都有长篇巨著问世,《巨人传》就是其中一部杰作,它开创了法国长篇小说的先河。
《巨人传》这部长篇巨著,以神话般的人物形象,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有时不免流于油滑粗俗的独特风格,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严肃主题,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描绘了人文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容。正如作家所言,这部作品表面看来“无非是笑谈、游戏文学、胡说八道”,但它在有关“宗教”、“政治形势和经济生活”方面,却“显示出极其高深的哲理和惊人的奥妙”。
小说总共分为五卷:第一卷写高康大的出生、受教育、抵御外敌侵略和建立特来美修道院的故事;第二卷写庞大固埃的出生、巴黎求学和结识巴奴日的经过;第三卷就巴奴日是否应该结婚的问题引出了各种奇谈妙论;四、五两卷描写了为探求婚姻问题的答案,庞大固埃和巴奴日、约翰修士一道外出寻找“神瓶”的旅行经历。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与中世纪敌视科学、摧残学术的愚民政策和宗教偏见相对立,拉伯雷在小说中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显示了作家学识的渊博,更体现了作品贯穿的思想——“使人的灵魂充满真理、知识和学问”。从开卷高康大降生时的喊声“喝啊,喝啊,喝啊!”到篇末“神瓶”发出的“喝”的谕示,首尾呼应,强烈地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冲破精神奴役,追求新思想、新知识的热切愿望。
小说主人公——父子两代巨人高康大和庞大固埃——都具有超乎寻常的体魄和力量、公正善良的品德和乐观主义的天性,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充分肯定。通过他们,拉伯雷不仅表现了人的价值、人的伟力,更着重强调了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小说安排高康大两次受教育,寓意非常明显。高康大原本聪慧过人,几十年繁琐的经院教育却使他变得“呆头呆脑”、“糊里糊涂”了,在改为接受全知全能、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求真知的人文主义教育后才真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巨人。在高康大给庞大固埃的“劝学信”中,作家进一步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应当造就“十全十美、毫无缺陷的人,不论在品行、道德、才智方面,还是在丰富的实践知识方面”。
“教皇派岛”上的居民对从未见过的教皇盲目崇拜,这一段描写得十分可笑,由此可见作者对宗教愚民的态度。塞色修道院在遭受外敌侵扰时乱作一团,只有约翰修士一人用十字架当武器打败敌人,这故事不仅嘲弄了教士们的怯懦无能、教规的迂腐,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真正要解决人世间的现实问题,不能依靠对上天念念有词的祈祷。崇尚科学、崇尚理性的思想倾向贯穿了小说始终。
拉伯雷谙熟法律知识,又深知法院内幕,所以他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腐朽的封建司法制度。在庞大固埃断案的故事里,拉伯雷不仅痛斥了法国乃至外国的所谓法学权威们的无知无能,也揭露了诉讼手续复杂、文牍繁多、拖延时日等弊端。针对当时法国司法界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成风的严重问题,作家把诉讼国里的执法吏更描写成只要给钱什么事都肯干的无耻之徒,把法官形容为“靠贿赂为生”的极端凶残的“穿皮袍的猫”,表现了他对司法界各色人等的切齿痛恨。不仅如此,作家继续深入,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制度本身,把它比做是一张只会捕捉小苍蝇、小蝴蝶,而不敢干涉牛虻的“蜘蛛网”,这就触及到封建法律制度的某些本质问题。“巧取豪夺、弱肉强食、无恶不作……颠倒是非,把弊病叫做道德,把邪恶叫做善良,把叛逆名为忠贞,把偷窃称为慷慨;劫夺是它们的座右铭,所作所为,谁都得赞同称善;蛮横专制,权力无边,谁也不敢反抗。”这就是拉伯雷对封建法律制度本质所下的结论。
有了民间传说做基础,拉伯雷凭借他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生活功底和渊博的科学知识,再加上丰富驰骋的想象力,使《巨人传》这部小说色彩斑驳,变幻无穷。小说全方面地反映了16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折射出新时代的信息。
塞万提斯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也出了一位人文主义的文学巨匠——塞万提斯。1547年,塞万提斯出生了。他的祖上曾是西班牙贵族,到他出生时已经没落。他父亲是个医生,但家境贫寒,所以塞万提斯只读了九年书。1569年,他曾参军到过意大利,接触到意大利的文学和艺术,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
1571年,塞万提斯作为一名士兵参加了对土耳其的勒邦德海战,他身负重伤,左臂残废。1575年回国途中他被土耳其海盗掳去,在阿尔及利亚服苦役,经历了五年的俘囚生活。158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赎回国。塞万提斯回国后便开始从事创作活动。因生活穷困,他当过军需员和收税员。1587年,他按规定征收了厄西哈大教堂讲经师囤积的麦子,教会因此将他逐出教门。他因得罪权贵和教会,数次被诬入狱,这使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不幸。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1605—1616年),就是在狱中酝酿成熟的。他还创作了历史剧《奴曼西亚》(1584年)、短篇小说《惩恶扬善故事集》(1613年)、长诗《巴尔纳斯游记》(1614年),以及《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集》(1615年),等等。
历史剧《奴曼西亚》根据西班牙人民争取独立、反抗罗马侵略者斗争的史实,用中世纪道德剧的形式写成。奴曼西亚城被斯齐皮翁统率的罗马军队围困,全体居民坚持抗战14年,艰苦卓绝,英勇不屈,最后他们烧掉了城里的全部财物,集体自杀殉国。《奴曼西亚》是当时最成功的历史剧之一,该剧充分体现了西班牙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性格。在后来1808年的西班牙独立战争以及在1936—1939年马德里被法西斯匪军围困时,西班牙舞台上都曾演出这部悲壮动人的爱国主义戏剧来砥砺士气,振奋人心。
《惩恶扬善故事集》共收入13篇短篇小说,贯穿着作者对压迫、奴役、欺骗的憎恨。第一篇《吉卜赛姑娘》,向读者展示了马德里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吉卜赛人自由放纵的生活情景,提出严肃的道德和社会问题。《玻璃学士》写法学士托马斯·洛达哈患重病后,成为“疯子”。他认为自己是玻璃做成的,不许任何人靠近,怕被碰碎,可他能机智地回答任何疑难问题。作者借疯子之口对当时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流浪汉小说《林科涅德和科尔达迪略》描绘了受到当局保护的盗贼世界,揭露了贪赃枉法的司法机构。《嫉妒的埃斯特雷马杜腊人》写一个大富翁费利贝·德·卡里萨莱斯,年近七十,娶了一位十三四岁家境贫寒的姑娘莲奥诺拉,因怕出事和出于嫉妒,处处上锁,严加防范,将她监禁,但最终未能遂愿。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严厉谴责不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批判伪道德的维护者。最后一篇《两狗对话》,写西比翁和贝尔冈萨这两只狗,一天晚上忽然像人一样会说话,而且具有理智,它们畅谈了一宿。贝尔冈萨叙述它一生的遭遇,西比翁针对它朋友的谈话,随时发表一些通情达理的议论,充满了哲理和道德格言。作品通过它们的对话,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和形形色色人物的丑恶行为,情节十分引人入胜,这篇作品像是对各篇小说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惩恶扬善故事集》这部短篇小说集是西班牙文学中第一部完全摆脱意大利短篇小说影响而富于独创性的杰作。
长诗《巴尔纳斯游记》共九章,以浪漫主义笔调叙述了作者的一次“梦游”。巴尔纳斯山被称为“诗人之府”,相传是阿波罗神和九位缪斯女神所居住的地方。长诗叙述这座神山为一些庸劣的诗人所占据,因此阿波罗神召集真正的诗人来保卫这座神山,塞万提斯也在应召之列。于是塞万提斯召集了西班牙诗人一同前来参战,以诗词为武器,与庸劣诗人展开战斗,战争结束后,他们返回西班牙。作者通过长诗介绍了当时西班牙的重要诗人及其作品,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也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评价。《巴尔纳斯游记》是研究塞万提斯本人和其他诗人的宝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