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理论,尽管他自己的工作修正着量子理论,他写信给马克斯·玻恩(Max Born):“量子力学毫无疑问是言之成理、堂而皇之的,但是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我,量子力学还不是靠得住的。这个理论尽管说得很多,但并没有让我们更接近‘造物主’,我在任何情况下都相信,神是不玩骰子的。”
量子理论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它保持着与先前物理学的种种联系。如果相对论可以处理大尺度物质的问题,量子理论只能处理小尺度物质的问题,量子力学处理对象小于原子层次。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声言,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宇宙间最小的单位。科学家们习惯于运用原子的观念,直到他们发现比原子更小的粒子。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些粒子没有确定的行为方式,而是偶然与随机的,所以这些比原子还小的东西表现出不确定性。海森堡(Heisen-berg)的“测不准原理”表述了这一性质,即这些粒子的波动性、粒子性、空间位置等不能通过实验加以确定,物质从根本上来讲是不确定的,因此必须放弃绝对的概念。
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研究仅限于各自的领域,它们之间不能吻合。现代物理学面临的任务是发展一个统一的理论,并把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
爱因斯坦在早年就拒绝人格化的上帝,他也拒绝任何原教旨主义者对《圣经》的解读,如果说爱因斯坦追随某种宗教的话,那就是斯宾诺莎1632—1677年的泛神论。当爱因斯坦面对宇宙时,他怀有一种宗教式的敬畏。他写道:人生的含义是什么?或者,所有有机体生存的含义是什么?对这种问题的回答全都暗含着一种信仰——一个看不出自己和他人生活意义的人,虽然未必是不幸的,但他的生活几乎是不够格的。
爱因斯坦承认自己是有着“深深的信仰的人”。他的信仰感情是:“我们难以洞察的某个事物存在的知识、极其意味深长的理由和极其光辉灿烂的优美,只能以它最基本的形式接近我们的理性。”爱因斯坦钻研非常核心的宇宙问题,他的惊人发现让人们不停地追求科学的真相。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
大凡读过《梦的解析》这本书的人基本上都有这样的感觉:整个阅读的过程基本成了潜意识自我发现的过程。实际上,这是作者弗洛伊德在帮你发掘“一条认识通往心灵里潜意识活动的康庄大道”。
1856年,弗洛伊德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维亚省,但他从4岁到82岁之间,一直居住在维也纳。1881年,他修完医科,获得医师资格。不过他对从事实际工作不感兴趣,所以就继续他的研究。1882年,他到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主要供职于神经病理(脑错乱)科。但一直到1885年到了巴黎之后,他才对歇斯底里和神经官能症发生了兴趣。
在随后的10年里,弗洛伊德在维也纳把心理分析发展为临床治疗的手段,弗洛伊德的兴趣从观察神经过敏症状转移到检验人类一般心理活动和更深层的文化问题上。这段时期里,他与玛莎·伯娜斯结下美满姻缘。他平生不喜欢宗教,对美国抱有偏见。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兼并,弗洛伊德被迫流亡到伦敦。1939年,他死于口腔癌,这一绝症折磨了他15年之久。
19世纪下半叶解剖学和官能发生学(器官生理学)的发展,导致了一种医学唯物主义的形成,这对理解弗洛伊德的时代和他的学说甚为重要。
“心理学”的修辞学含义是“谈论(或研究)灵魂”。笛卡尔把人分解成肉体和灵魂两部分,无神论通向唯物主义,相信只有物质存在。唯物主义应用于医学,主张只有肉体存在,人有与肉体同在的心理,但没有不朽的灵魂。因此,心理乃是肉体的一部分。
心灵与肉体的关系是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现在如果你由于精神压抑而生病,是很容易诊断出来的,但从前不是这样。即使今天,极端的精神障碍与极端的生理症状间的联系也并不总是显而易见。
弗洛伊德的工作既是临床的又是理论的。他既从事医疗实践,又终生从事写作。他把自己的工作比做考古学,他需要从人们心灵里发掘出东西,而这些东西早就埋藏在那里了。
弗洛伊德的两个主要发现是:潜意识和俄狄浦斯情结。通过这些发现,弗洛伊德相信,他已经深刻地理解了人们的心理结构,也理解了人的情欲的作用。
弗洛伊德生涯的转折点是在巴黎。1885年与1886年之交的冬季,他观察到心理医学前驱夏尔科治疗受歇斯底里症折磨的病人。夏尔科发现,在催眠状态下病人的歇斯底里症状会消失,反过来,健康人在催眠状态下会出现歇斯底里症状。夏尔科还发现,引起那些病人行动或精神障碍的原因(有时是极度的麻痹),并不是器质性的病变。
弗洛伊德现在开始行进在人类发现的征途上,他将改变人关于自身的概念。弗洛伊德的工作是一种探寻,他的想法也在多年来不断改变。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让他的病人与他谈话。他发明出一种“自由联想”的方法,这样,病人的障碍可以根据病人讲话的方法确定下来,这种方法显示出病人的心理是如何活动的。
弗洛伊德开始相信精神病症状是由深藏的记忆引起的,但他后来才认定歇斯底里及其症状是由于儿童时代受到精神创伤或感情震撼所造成的。病人忘掉了或压抑着这种创伤或震撼,但这种创伤或震撼并没有消失,其结果就是表现为习惯和身体症状上的潜意识。通过心理分析,可以找到这些受损部位并加以治疗。弗洛伊德的治疗目标就是让病人恢复爱心和工作能力。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暴露于个人喜欢开的玩笑、说的口头语、说话时容易出现的口误,但潜意识最重要的显露是在梦里,“梦的解析是认识通向心灵里潜意识活动的康庄大道”。
对弗洛伊德来说,“一个梦是一个(被压抑、被遏制的)希望的(虚假的)满足”。换句话说,梦是一种密码,如果你能破译这个密码,你就会发现病因何在,进而治愈这种病症。对弗洛伊德来说,梦境是“昔日的痕迹”与被压抑的希望的结合物。
这样,弗洛伊德就看到了人的心理结构是如何构成的:
自我,显意识里的自我——明显的日常的人格;
本我,潜意识里的自我——被压抑的欲望和记忆;
超自我,社会从外部强加给个人的标准和道德,个人根据这些标准和道德生活着。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本我从自我里浮现出来的过程。他还认为,人类受“爱”和“死”两种本能的驱动,这两种本能在根本层次上控制着人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著作采取了著名的“案例研究”形式,他用长长的篇幅写下了这些案例的症状和病历。弗洛伊德的一个发现是,儿童的精神伤害往往是“性”方面的。开始他相信一种“诱惑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儿童在早年被导入性经验。后来他相信,儿童的性年龄早于人们所认为的儿童有性意识的年龄。他的看法引起人们激烈的争议,因为许多人宁可相信孩子们清白、童贞、不受性欲望的困扰。
性欲望是人格的基础。对弗洛伊德来说,性欲望最广义地意味着爱慕、慈爱、恋情和好色,他把这种性的驱动叫做“力必多”。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是来源于他的家庭生活体验,从他父亲去世后,他开始理解他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主要角色,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弗洛伊德相信,男孩子第一个爱慕的对象是他的母亲,同时把父亲看成是母亲之爱的竞争者。然后,弗洛伊德又试图用“伊莱克拉”情结来描述女孩子类似的恋父现象,但“伊莱克拉”学说不像恋母情结那样广泛适用。男孩子对父亲害怕与忌妒的感情里交织着罪恶感,同时还有一些爱的感情。作为这种早期心理体验的结果,孩子们的性欲望受到压抑,直到青春期。这时由于他们身体发生的生理变化,这类情结又开始凸显。
弗洛伊德声称男人的若干生活目标是:
把自己从母亲那里解脱;
与父亲和解;
找一个与母亲不同的爱恋对象。
“这些任务,”弗洛伊德写道,“是每一个人所担负的,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难得以理想的态度处理这些任务。”
弗洛伊德解释了性是如何塑造人格的,表明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里,被遗忘的、不幸的生活体验将来会引起怎样的麻烦。
1905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他的《性欲理论三讲》,他把关于人的性欲望的结论写入了书中。弗洛伊德认为《梦的解析》和这本《性欲理论三讲》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科学家发现南磁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对遥远的南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当时最著名的南极探险家是英国人斯科特。但与斯科特同时代到南极内陆探险考察,并且想同他一争高下的还有另一位探险家——爱尔兰人欧涅斯特·沙克尔顿。沙克尔顿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他体格强壮,从16岁起就从事远航,练就了一身高超的航海本领。1902年,当斯科特第一次深入南极内陆进行考察时,沙克尔顿就是他的一名得力助手。但他不幸染上了坏血病,身体变得极为虚弱,最后被斯科特遣送回英国养病。这一挫折并没有使好强的沙克尔顿松懈自己的斗志,他决心成为第一个征服南极的人。
1907年,在沙克尔顿的身体完全康复之后,他筹集大部分奖金,组成了一支南极探险队。他的这支探险队,完全是私人探险组织。他们兵分两路,计划实现两大目标:一路由沙克尔顿亲自率领,直奔南极点;另一路由澳大利亚50岁的地质学家埃奇沃斯·戴维教授和年轻的地质学家道格拉斯·莫森带领,测定南磁极的位置。1909年1月9日,沙克尔顿和三个同伴向南冲刺到南纬88°23′——离极点只有160多千米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在南极大陆活动的新纪录。但是,猛烈的风暴和严重缺粮使他们再也无法向南挺进。沙克尔顿被迫收兵回营,归途中天气很坏,队员们都被严重冻伤。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吞食矮种马的尸体,结果大家都得了痢疾,险些送命。
相比之下,戴维和莫森率领的分队比较顺利。他们通力合作,在翻越南极横断山脉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考察,并于1909年1月16日在维多利亚地东部高原有史以来第一次找到了南磁极的位置(南纬72°25′,东经155°15′)。这对于现代地磁学的研究和航海、航空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那以后,南磁极的精确位置就只需根据各地的磁参量(磁倾角和磁偏角),经过计算即可获得。逐年的观测资料表明,南磁极并不固定,而是游移不定的。从1909年到1975年,南磁极已向西北移动了800多千米。
沙克尔顿并不满足于他所领导的探险队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阿蒙森和斯科特探险队先后登临南极之后,他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从威德尔海的菲尔希内尔冰架出发,穿过南极极点,抵达罗斯岛。这是一条比前人的道路更为艰险的路线,他要创造新的奇迹,探索更多的奥秘。
1914年12月,沙克尔顿探险队乘坐“持久”号航行到威德尔海域。过去人们对威德尔海的了解远不如罗斯海。那里气候寒冷,海流急,且不规律;浮冰厚,且密集。这都给“持久”号的航行带来极大的困难。没有几天,“持久”号就被浮冰和冰山团团包围,进退不得,只好随冰漂流。探险队在船上被困了整整十个月之久。由于冰块的撞击和挤压,“持久”号变得千疮百孔,最后沉没。沙克尔顿和他的全体队员在一座冰山上建立起一个避难所,他们捕食海豹,住冰洞,在险恶的环境里顽强生存。1916年4月15日,冰山漂流到一个叫象岛的小孤岛上,他们结束了历时500天的漂流生活。可是在这座小岛上久留等于束手待毙,为了谋求生路,沙克尔顿亲自驾驶救生艇,向南乔治亚岛方向划去。经过近半个月的拼死搏斗,航行1 287千米,终于找到了南乔治亚岛上的挪威捕鲸基地——他们得救了。
尽管沙克尔顿跨越南极的计划彻底破产了,可幸运的是,他和他的探险队员传奇般全部生还,创造了南极探险史上的又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