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20072000000048

第48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公元1914—公元1918年)(3)

再次是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战争期间,英国丧失战前原有船只的70%,造船业建造船只总吨位由1913年120万吨降至1918年的77万吨。德国的封锁、商船的减少、民用工业的衰落,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的影响。1913年至1918年间,按实物量计算,出口贸易减少一半,贸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亿英镑增加到7.84亿英镑。为平衡国际收支,英国变卖10%的海外资产,由美国的主要债权国降为其债务国。1919年英国欠美国债务8.5亿英镑,占美国对协约国贷款的45%。英国同时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以及控制二百五十余年的海运垄断地位。1919年,英国商船吨位比战前低14%;但同期世界商船拥有量却增加两倍,主要是美日两国造船急剧增长。法国对外贸易入超总额,五年内达到600亿法郎以上,远远超过其支付能力,同样沦为美国的债务国,至战争结束时共欠美国40亿美元。

战争的苦难主要落在劳动大众身上,他们不但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劳动条件愈发恶劣。由于大量工人应征入伍,广大妇女儿童到工厂从事繁重劳动,工作时间很长,工资却很微薄。各种生活必需品实行严格配给,使他们大多处于半饥饿状态。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在战争期间降低24%,而每个公民的税额从1913年的5.4英镑增加到1919年的19英镑。法国工人的实际购买力仅为战前的三分之一。政府还将战争费用的重担转嫁给全体人民,依靠提高税收、发行公债和货币来弥补巨额财政亏空。其公债发行,1914年为7亿法郎,1918年增加到29亿法郎。货币流通量在1914年至1918年间,从73.25亿法郎增加到275.36亿法郎,造成的通货膨胀长期困扰人民。

与劳苦大众受苦受难的情形相反,垄断资本家却乘机大发战争横财。英国垄断资本在战争中获得利润40亿英镑。其矿场全部投资仅1.35亿英镑,而利润则达到1.6亿英镑。英伊石油公司1914年纯利2.7万英镑,1917年为34.4万英镑,1918年达到110万英镑。法兰西银行发行公债的佣金和利息,1914年第一季度收益1 523万法郎,1917年第一季度增加到3 362万法郎。

因此,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苦难,给资本家带来的却是发财机会。

同盟国惨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两个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

这场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战争,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在萨拉热窝刺杀为导火线,从1914年7月28日爆发至1918年11月11日结束,历时四年零三个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并波及亚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域,先后有35个国家和地区参战,约占当时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15亿人被卷入战争。

交战双方动员军队达6 503万人,战争中损失3 750万人,其中阵亡853万人,另外平民死亡1 261.8万人。交战双方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约1 863亿美元,各交战国经济损失总计约2 700亿美元。其战场之大、参战国之多、人员伤亡之重、战争费用和物资损失之巨,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战争。其规模与损失之巨大无与伦比,史无前例。

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王国所组成。德国和奥匈帝国从大战一开始就是交战一方,土耳其于1914年10月正式参战,保加利亚在1915年10月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1918年,交战双方经过三年多激战,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极大。交战双方互有胜负,一时相持不下。

此时,刚建立的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美国远征军尚在大量组建训练之中。德军统帅部力图抓住摆脱两线作战困境和大批增援美军尚未到达欧洲的时机,在西线发动决定性的进攻,试图在1918年夏季之前打败英法联军,夺取战争胜利。

德军在西线共集结194个师,编成4个集团军群,总兵力约400万,拥有火炮约5 000门,飞机3 000架,坦克近200辆。与之相对抗的西线协约国军队共有186个师,分属于法国和比利时的四个集团军群及英国远征军,总兵力500万人,火炮1.6万门,飞机3 800架,坦克800辆。

稍后美国远征军大批抵达欧洲,有14个师55万人参加夏季作战。自1918年3月到9月期间,交战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系列进攻和反攻战役。

德军从1918年3月21日到7月17日期间,先后发起了五次大规模进攻。这几次战役虽然给了英法联军以沉重打击,攻占大片土地,并再度迫近巴黎,但德军并未实现每次战役的预期目标,在协约国军顽强抵抗下被迫停止进攻。其新占领地区形成三个巨大突出部,使战线拉长,给协约国军队实施反攻提供了条件。

经过这五次进攻,德军折兵百万,兵源枯竭。1918年夏季每月需要补充16万兵员,但实际只能拼凑到6万人,因此它再也无力发动对协约国的新一轮攻势了。而协约国方面增援美军大批到达,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更加有利于协约国的变化。

从1918年7月18日起,协约国军队转入反攻,接连发动三次战役。至9月15日,已消灭三个突出部,将德军逐回其春季攻势出发地,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向德军发起总攻。德军全线溃退,败局已定。

与此同时,在巴尔干战场,协约国军队于9月15日向保加利亚军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在9月29日宣布投降。

在中东、近东战场,英军在10月1日占领大马士革,大败土耳其军,相继占领巴勒斯坦、叙利亚全境和美索不达米亚,迫使土耳其于10月30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在意大利战场,意军于10月24日向奥军发起进攻。几天后奥军全面崩溃,奥匈政府随即于27日向协约国求和。10月28日,奥匈境内被压迫民族掀起民族革命浪潮。维也纳爆发总罢工和游行示威,要求奥皇退位。11月3日,已经瓦解的奥匈帝国投降,与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

同日,德国也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于11月9日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国投降,德国政府代表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至此,同盟国战败,一战告终。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缔结和约的方法安排战后的世界格局便成为国际社会目前最重大的事务。帝国主义列强借着和平的幌子重新瓜分世界的险恶用心,在巴黎和会上暴露无遗。

在巴黎和会之前,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五大战胜国已经举行了非正式会谈,为控制会议作了安排。实际出席和会的共32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日本元老西园寺公望都亲率代表团出席和会,规模空前。但他们却拒绝苏俄和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及保加利亚来参加和会。

在五大战胜国的操纵下,和会明显存在不平等、不公正。美、英、法、意、日五国各有五名全权代表,可以出席一切会议,其他国家只有一到三名全权代表,只能出席与他们有关的会议。和会的组织机构操纵在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克列孟梭这“三巨头”的手里,他们有权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

和会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为了索取战败国的赔款,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吵得不可开交,谁都想多赚一笔。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好打圆场:“我们美国1分钱也不要。你们两国都牺牲些,法国得56%,英国得28%,让别的国家也得点好处,这样可以吗?”

威尔逊、劳合·乔治、克列孟梭经过无数次的争执和讨价还价后,终于有了结果:英国得到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1 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日本也得到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可以进入这些地区,实行机会均沾、利益共享。

除了几个大国不光彩的利益分配,还有一些其他的议题:密谋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国际联盟指挥各国反动派向革命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同时重新瓜分德国原有的殖民地。

1919年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拒绝签字。原来,《巴黎和约》里有三个条款涉及中国主权,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资源,全部归日本所有。中国当时曾经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7.5万名劳工,牺牲了2 000多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英美法却自作主张地将其送给了日本。而软弱无能、卖国求荣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竟打算在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

当时的三万万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影响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提案最终被否决,此时远在北京的北洋军阀却一再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6月27日和28日两天,三万多华人聚集在中国代表团的住所外面,一致要求代表团不能签字。

最终,中国代表团成员顾维钧向和会发表了一项声明:“山东问题不解决,我们决不在和约上签字。”声明之后,顾维钧转身离开了大会会场。

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勒索,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1939年9月,希特勒再次在欧洲掀起大战,世界人民再次陷入灾难和痛苦中。

巴黎和会是现代世界历史上帝国主义的一大丑闻,留给世人的只是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