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20072000000050

第50章 俄国十月革命(公元1917—公元1918年)(2)

同一天,彼得格勒苏维埃第一次会议在塔夫利宫开幕。参加会议的约有50人,布尔什维克代表占少数。会上宣布成立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孟什维克的齐赫泽(1864—1926年)当选为执行委员会主席。在执行委员会中,小资产阶级政党的代表占绝大多数。

彼得格勒苏维埃本应成为全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但是,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向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妥协,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于3月15日宣告成立。新政府由自由党人格奥尔基·李沃夫任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立宪民主党首领保尔·米留可夫任外交部长,十月党首领古契科夫(1862—1936年)任陆海军部长,社会党人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任司法部长。

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中间派的内阁,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革。它宣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自由;宣布大赦政治犯和宗教犯;承认所有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受社会、宗教或种族方面的歧视;它还通过了劳动法规,其中包括八小时工作日等。尽管临时政府在改革方面取得了这些成绩,但从未在这个国家扎根。它拼命挣扎、奋斗了八个月,却未能提供合适的行政管理。最后,这个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弱无助地、屈辱地突然坍塌了。

继临时政府之后的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苏维埃制度。

攻占冬宫

十月革命爆发之前,为了便于领导革命,列宁在1917年10月20日秘密回到彼得格勒。10月23日,俄共中央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在会上,许多人仍不准备最后决战,因为他们担心,即使他们能推翻临时政府,也不可能维持政权。列宁对此回答说,24万布尔什维克党员完全有能力统治俄国,为穷人的利益反对富人,正如过去13万地主统治俄国,为富人的利益对付穷人一样。最后,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起义时间定在11月7日,决议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起义的条件业已完全成熟。”武装起义作为党的直接实践任务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10月25日,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根据俄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准备和领导起义的公开机关——军事革命委员会。在10月29日的俄共中央扩大会议上,选出了由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等人组成的领导起义的党总部,作为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领导核心。

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在得到叛徒告密后,于11月5日晚间开会,决定立即动手,镇压革命力量。当时临时政府在彼得格勒掌握大约五万名武装部队,于11月6日下令加强对政府机关、车站、军火仓库的警戒,同时派士官生封闭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并企图占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所在地——斯莫尔尼宫。

这天夜里,一位个头不高、工人打扮的人匆匆来到武装起义的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他走进宫内,立即摘去假发,果断地下达起义的命令:“今天晚上,我们一定要把政府人员全逮捕起来,解除他们的武装!”

此人就是列宁。在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列宁决定提前发动起义,他当即派出革命士兵把盘踞在《工人之路》编辑部和印刷所的士官生赶走。当天上午照常出版的《工人之路》号召工农大众起来推翻临时政府。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有2万名工人赤卫队立即武装起来,驻扎在彼得格勒的20万名革命士兵分别举行集会,表示坚决执行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一切命令。波罗的海舰队派遣25艘军舰和数万名水兵到首都参加战斗。同时,军事革命委员会通过“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无线电台,要求彼得格勒外围的各革命组织进入战斗准备,以阻止支援临时政府的军队开进首都。临时政府在事实上已完全陷于孤立。但是,军事革命委员会只注意聚集革命力量,没有认真组织进攻。

11月6日深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直接领导起义。整个晚上到第二天清晨,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水兵按照列宁的指示,迅速占领了主要桥梁、火车站、邮政局、电话局、国家银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包围了士官生学校,并强行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11月7日上午,军事革命委员会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经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不甘心就此灭亡,搜罗了2 000名军官和士官生,龟缩在冬宫里,继续顽抗。下午6时,2万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9艘军舰、10辆装甲车包围了敌人最后的据点。军事革命委员会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它立刻投降,但遭到拒绝。

新的战斗又开始了。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和士兵向冬宫发动猛烈进攻,展开了争夺每一个大厅、每一个房间的激烈战斗,直到深夜才打下冬宫。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已乘美国大使馆汽车逃走外,其余都被逮捕。临时政府就这样轻易地垮台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获得了辉煌胜利。战斗结果是,军事革命委员会仅有一名红军战士和五名红军水手伤亡。

“阿芙乐尔”的炮声宣告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作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日子而载入史册。10月7日夜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大会开幕。大会首先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并号召人民把革命进行到底。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的消息当天就传到了莫斯科。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决定立即举行武装起义。革命的工人和士兵很快就占领了邮局、电报局、国家银行、克里姆林宫等重要据点,斗争获得了初步胜利。

但是,孟什维克在军事革命委员会中进行阻挠破坏,起义领导人也动摇不定,甚至同莫斯科军区司令谈判。这就使敌人得以乘机聚集反抗力量,发动突然进攻,夺回了邮局、电报局等据点,又用欺骗手段重新占领克里姆林宫,屠杀了驻守在那里的革命士兵,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取消军事革命委员会。孟什维克慌忙退出了军事革命委员会。

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举行全市总罢工。这时,莫斯科近郊的贫苦农民以及彼得格勒的赤卫队和水兵都赶来支援起义。经过六个昼夜的顽强战斗,终于在11月15日攻占了克里姆林宫,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到1918年二三月间,全俄国各地都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胜利了。

共产国际成立大会

由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像初春的甘霖,促进了全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阿根廷、芬兰、波兰、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在1918年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也在1918年11月爆发革命,年底,成立了德国共产党。各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共产国际创建提供了前提条件。

1919年1月,俄共以及波、奥、匈等八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通过了《告各国无产阶级组织书》,要求他们派代表来苏俄,讨论成立共产国际的问题。

社会民主党右翼为了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于1919年2月在瑞士伯尔尼召开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26个国家的102名代表。会议决定恢复第二国际,即伯尔尼国际。

1919年3月2日,各国共产党和左派社会民主主义组织的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开幕。但由于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封锁和武装干涉,从国外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在当时只有德国、奥地利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多数代表是在苏俄的外国侨民。当时旅俄华工联合会负责人刘泽荣(刘绍周)、张永奎作为中国代表也列席了这次会议。

列宁在代表会议上作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报告。他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修正主义颂扬一般民主,实际上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即资产阶级专政。他们斥责一般专政,实际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民主。列宁的报告具有重大意义,它指明了新的共产国际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会议就是否立即成立共产国际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德共希望推迟宣布。列宁做了大量说服工作,最后会议决定将此次会议改为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出席成立大会的有35个组织的34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18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在工人苏维埃的旗帜下,在夺取政权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旗帜下,在第三国际的旗帜下联合起来”。最后,大会选举了由苏俄、德国、奥地利等国共产党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选举了列宁、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拉科夫斯基和普拉廷五人组成共产国际执行局。

共产国际成立后,各国革命运动有了重大发展。苏俄取得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1919年春,匈牙利和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一度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意、英、法、日、美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中国、印度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1919年,荷兰、丹麦、保加利亚、墨西哥、美国等国先后成立了共产党组织。1920年,希腊、西班牙、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1920年7月到8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41个国家的217名代表。这次大会与上次不同,大多数代表来自国外,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会。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又有一些国家成立了一批新的共产党组织。1920年,英国、法国、土耳其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中派分子于1921年2月在维也纳开会,成立了“社会党国际工人联盟”,即第二个半国际。参加会议的有英国独立工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等。它们宣称站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中间,但两年后同第二国际合并。

1921年6月到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次参加大会的已发展到52个国家的605名代表。中国的张太雷和瞿秋白参加了大会。

此次大会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已过,各国革命斗争受到摧折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认为,当前各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争取群众,并提出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提纲指出,共产党可以同社会党签订统一战线协定,但必须保持共产党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1922年11月到12月,共产国际在苏俄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此次出席大会的有58个国家的408名代表。陈独秀和刘仁静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本届大会。大会进一步讨论了关于统一战线的问题,肯定了执委会通过的关于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并要求东方各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

此后,共产国际在1924年、1928年和1935年先后召开了三次代表大会。到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布结束活动并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