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20072000000053

第5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公元1939—1945年)(3)

9月29日12时45分,慕尼黑会议正式举行,“意大利建议”成为慕尼黑协定的基本条款。

9月30日凌晨1时30分,希特勒、张伯伦、墨索里尼、达拉第依次在协定上签字。

干完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勾当之后,张伯伦迫不及待地从衣袋里掏出在伦敦拟好的《英德宣言》,要希特勒同他一起签字发表。希特勒如此慷慨地给予廉价的保证,其目的无非是要麻痹住英国。就在前一天,希特勒在德奥边境迎接墨索里尼时还对他说:“终有一日我们要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列强各怀鬼胎,互相利用,尔虞我诈,毫无信义外交可言。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陶醉在“和平”的幻觉之中。他回到伦敦,一下飞机就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我相信我们时代的和平。”

然而,《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希特勒又命令德军进行战争准备,要“清算捷克斯洛伐克残余部分”。因此,“在犯下战争罪行的历史中,慕尼黑插曲是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因素”。

慕尼黑会议不仅没有消除战争的隐患,相反,它激起了希特勒更大的胃口,因此,此次会议就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

1939年3月,希特勒把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的傀儡政府首脑召到柏林,要他们解散各自的国家。3月15日,德国军队开入布拉格。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被宣布为德国的保护国,斯洛伐克也被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同时,希特勒还允许匈牙利入侵卢西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占领,打破了人们认为希特勒的目标只是重获日耳曼人居住地的幻想。

希特勒突袭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希特勒为了实施他的“为德意志民族争取生存空间”战略计划,决定先拿波兰开刀,把占领波兰作为实施战略计划的突破口。

为了保证迅速吞灭波兰,希特勒大放和平烟幕,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玩弄了一系列欺骗波兰的手段。但泽市及但泽走廊一直是波、德双方有争议的地方,大战在即,希特勒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了大度和宽容,他宣称:“德国方面可以保证不会因为但泽地区问题而同别国发生冲突。但泽问题的解决,可以延长到明年甚至以后更长的时间。”同时希特勒还向英国政府表示,但泽问题只是地方性问题,德国政府愿意接受英国政府的调停,可立即请波兰方面派全权代表迅速来柏林谈判。希特勒还命令但泽的纳粹头目向波兰驻但泽高级官员表示:“德国真诚地希望和平解决但泽地区问题,波方所采取的军事防御措施可以尽快撤消。”一直到临战前的几个小时,德国外长还接见了波兰驻柏林大使,双方在“诚挚而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了双边会谈,会谈之后,柏林电台立即广播了德国的和谈提案。

在希特勒大肆施放和平烟幕弹的同时,德军的战争准备也在暗中加紧进行。德军向波兰边境地区集结了大量军队和作战物资。一部分德军装扮成但泽军队的模样,从东普鲁士开往但泽。德国还积极窃取波兰军队的情报,并在波兰境内利用德意志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法西斯分子,组织起了纳粹组织,以便来日作为内应。为了加强对“第五纵队”活动的指导,希特勒还指示德国特务机关派遣大批间谍,乔装成商贾、记者、牧师、工程技术人员等,潜入波兰境内。这些间谍把波兰的情况搞得一清二楚。

波兰当局被希特勒制造的假象迷惑住了。他们错误地认为,由于英、法两国的制约,德军主力决没有东调进攻波兰的可能,而且,德国的确想同波兰保持并发展友好近邻关系,它的一系列亲善活动无不表明了这种诚意。正是基于这种错误的判断,波兰政府松懈了曾一度严密进行的防御行动,而是积极准备同德方坐下来谈判。直到波兰发现德军的坦克、大炮已经开到波德边境,才紧张起来,仓促开展局部动员,部署抵抗措施。

然而,波兰当局的醒悟实在太晚了。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法西斯撕毁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兵突然进攻波兰,波兰全国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由于德国方面准备充分,而波兰当局疏于防备,仅仅一周时间,德军的闪电行动便奏效了,波兰全境失陷,国家灭亡。

希特勒袭击英伦三岛

1939年,德军进攻西欧各国的消息传到英国首都伦敦时,人们立刻紧张起来。议员们齐声谴责首相张伯伦,正是由于他的亲德政策使德国得以为所欲为,张伯伦被迫引咎辞职。

接替张伯伦担任首相的是原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他组成了保守党、工党和自由党的联合政府。丘吉尔在下院发表的一篇著名的演说中说:“除了鲜血、劳苦、眼泪和汗水外,我无可奉献……具有雄师之心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个遍居全球的民族和种族,我应召出来大吼一声,深感荣幸……我们的政策就是全力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但是,当时欧洲的局势非常严峻,德军几乎占领了整个西欧,只剩下一个隔海相望的英国了。

希特勒本想渡海进攻英国本土,但他自知德国的海军不是英国的对手,于是决定依靠空军发动空中的闪电战,想先夺取制空权,来为德军登陆英伦三岛扫清道路。这个任务落到了掌握空军大权的帝国元帅戈林的身上。他为此制订了“鹰计划”,从8月12日开始,就有计划地袭击英国空军的雷达站和机场。但遭到英国空军的奋力反击,德国空军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于是戈林决定集中摧毁英国的战斗机群。

从8月24日到9月6日,戈林每天派出一千多架飞机,以数量的绝对优势在英国上空与英国空军进行空战,并轰炸它的基地和指挥系统。英国空军作战英勇,但驾驶员一月内每天要起飞好几次,非常疲劳。英国空军一时损失巨大,南部的五个战斗机场遭到巨大的破坏。七个关键性的地下指挥系统有六个受到猛烈的轰炸。446架战斗机被打毁打伤,四分之一的驾驶员牺牲或受重伤。正如丘吉尔后来说的:“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几个星期,英国在空中就会失去有组织的防御力量。德国人的入侵几乎肯定是会成功的。”不过,戈林指挥的空军,从9月7日起突然将袭击目标改为大规模夜袭伦敦等城市了。这使得英国空军大大地缓了一口气。

德国空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折和改变呢?原来在8月23日晚上,有12名德国轰炸机驾驶员奉命对伦敦郊外的飞机工场和油库进行轰炸,但由于航向错误,把炸弹扔到了伦敦市中心去,炸毁了很多住房,炸死了很多老百姓。为了报复,英国空军第二天晚上也派了81架飞机轰炸了柏林。那天晚上,柏林上空浓云密布,英国空军只有半数找到了目标,柏林的损失并不大。但这件事对德国的士气影响却很大,因为这是柏林第一次受到轰炸,也是战争开始以后,第一次在德国首都死了德国人。早在大战之前,戈林就曾经吹嘘德国的防空能力,说:“一颗炸弹也扔不到鲁尔(德国的工业区)来。要是有一架敌机到达鲁尔的话,我的名字就不叫赫尔曼·戈林,你们叫我什么都行。”现在英国的炸弹竟落到首都柏林来了,英国空军还撒下了许多传单,上面写着:“希特勒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而德军居然连一架英军飞机也没打下来。戈林的牛皮吹破了!

于是,希特勒和戈林改变了对英空袭的目标。从9月7日到11月3日,伦敦连续57个夜晚遭到德国空军的恐怖袭击,每天平均有200架轰炸机狂轰滥炸。先是重磅炸弹和燃烧弹,炸得伦敦市区到处起火,硝烟弥漫。接着是延时炸弹,大段大段的铁路线、交通枢纽和重要道路多次中断。在头三个月的空袭里,德国空军一共投下了一万多吨炸弹,炸死居民1.26万人,受伤和无家可归者不计其数。但是英国人民并没有被法西斯吓倒,他们仇恨法西斯暴政,沉着应战。起初,人们遇到空袭就进入防空壕、地下铁道。后来,到了大轰炸的严重阶段,他们反而都不害怕了,不再躲到地下,而是登上屋顶,手拿望远镜和步话机,组织对空监视网,他们有的报告敌机的动向,配合飞行员作战;有的报告着火的所在;有的组织抢救火灾;有的组成拆卸延时炸弹信管的小组。

为了对付德军可能实施的登陆作战,英国有200万人手中配备了步枪和刺刀,他们大都编入正规军中。庞大的国民警卫军战士有的手持步枪,有的拿着棍棒,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斗。与此同时,英国空军还不断袭击大陆沿海准备入侵的德国军舰。希特勒妄图利用残酷的空袭击垮英国人民的战斗意志,而战争却恰恰锻炼了英国人民。

在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德军入侵英国的计划破产了。德军放弃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英国保住了,成为后来盟军重新反攻欧洲大陆的基地。

丘吉尔拯救英国

丘吉尔是马尔伯勒公爵的后代,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和《纽约时报》前业主的女儿珍妮·杰罗姆的儿子,一个天生的战士和坚持己见者。丘吉尔早年曾经就读于皇家军事学院,并在古巴、印度和南非战争中担任过随军记者。1900年,丘吉尔步入政坛,进入下院任议员。开始他加入保守党,后转入自由党,1924年又重新加入保守党,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陆军、空军、财政和国防大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丘吉尔坚决反对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大战中,他作为英国首相,出色地领导战时内阁击败了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

1953年底的一天,在伦敦白金汉宫大厅内,年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把一枚英国最高勋章别在丘吉尔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胸前,授予他英国最高勋位——嘉德勋位,以此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祖国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

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随着张伯伦内阁推行的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张伯伦被迫辞职。1940年5月10日,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紧急召丘吉尔入宫觐见。丘吉尔入宫后,乔治六世问道:“你知不知道我要召见你的原因?”丘吉尔此时虽已知道了大概,仍故意说:“我简直想不出为什么。”国王便严肃地对他说:“我要请你组织政府。”国难当头,丘吉尔当即欣然承命。

5月11日英国战时内阁宣告成立。在战时内阁的五位成员中,有两位是工党领导人。英国工党正式成立于1900年,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主义目标和纲领的大党。工党以工会为基础,成员大多是工会会员。长期以来,工党一直是保守党的政治对手。丘吉尔作为保守党的议员,历来就非常敌视工党的政策纲领,他常常在下院的辩论中对工党领导人发起攻击和责难。但当德国大举进攻西欧,英国危在旦夕时,丘吉尔毅然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不计前嫌,联合政治上的对手一致对外。

保守党的另一个政治对手自由党也有一批人士进入了内阁。丘吉尔不仅与保守党的政治对手团结御敌,就是对保守党前政府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没有以个人恩怨为标准去进行处理。张伯伦下台之后,政界以及公众不少人要求对那些制定与推行绥靖政策的人进行惩处,那些人同样是丘吉尔曾经的政治对手。然而此时大权在握的丘吉尔却以国内的团结一致为大局,及时出面驳回了许多对他们进行追究和整肃的要求。他说:“如果想拿现在来裁判过去,那就会失去未来。”

在国际关系方面,丘吉尔也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对苏联的敌对立场,在历史的危急关头,积极主张联苏抗德。丘吉尔曾经是一名极力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干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庆祝世界重新恢复和平的欢呼背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们却表现出对新的世界秩序的深深的忧虑。不久,一场以武力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而丘吉尔正是在这一活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1918年底,丘吉尔在丹迪市选区发表演说,攻击布尔什维克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他把布尔什维克称为“残暴的大猩猩”,并认为布尔什维克“很快就会把俄国拖回到动物形态的野蛮时期”。因此他竭力进行武装干涉,试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丘吉尔曾先后担任英国军需大臣和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为实施英国政府干涉苏俄内外政的一系列政策出过不少力。仅仅在20世纪20年代,丘吉尔就发表过数百篇文章并进行了无数次演说,对马克思主义和苏俄内部政策进行攻击。列宁生前曾生气地说丘吉尔是“苏俄最大的仇敌”。

然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在希特勒的巨大侵略野心面前,丘吉尔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逐渐领悟到希特勒所要吞并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国家,而是全欧洲乃至全世界。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丘吉尔就分析说,如果希特勒发动对苏战争,其目的之一一定是为了在击败苏联之后倾其全力进攻英伦三岛。在这种战争狂人面前,如果继续固守过去的偏见,而放弃联合起来共同对敌的机会,是极不明智的。1941年7月12日,即苏德战争爆发后第20天,英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署了《英苏为对德作战采取联合行动的协定》。该协定规定英苏两国政府在对希特勒德国的作战中“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1942年5月,在苏联红军胜利完成了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英苏两国政府又在伦敦签署了《英苏条约》。条约中重申了协定的主要原则,同时也载明了战后合作与互助等问题。

丘吉尔是一位颇富天才的政治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酷的现实才使他更为充分地发挥了聪明才智,在最艰苦的关头挑起了带领英国赢得战争胜利的重担。大战期间,丘吉尔每天只休息很少时间。在敦刻尔克大溃退的日子里,他几乎天天彻夜不眠,倾注极大的精力亲自指挥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军事救援行动。敦刻尔克的成功突围不仅挽救了英国军队,也挽救了反法西斯的主力。当大家沉浸在兴奋和庆幸之中时,头脑异常冷静的丘吉尔却在下院提醒议员们说:“我们必须非常慎重,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

就在法国向德国法西斯作最后挣扎时,丘吉尔不顾个人安危,两度亲赴法国,说服法国领导人与英国联合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共同对抗德国法西斯。丘吉尔不仅领导着全局,在局部工作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他的指示下,英国迅速扩大了反坦克炮和各种常规武器的生产。丘吉尔以他特有的坚韧终于说服美国罗斯福政府以《租借法案》所规定的内容对英国给予大规模援助。他还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一系列重大战役的重要决策和战后政治经济秩序初步确立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