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39

第39章 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5)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起兵太原,经过艰难的戎马征战,最终建立唐朝。李渊即位后,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儿子之间矛盾重重,终于导致了“玄武门之变”这一血腥的兄弟残杀事件的发生。

秦王李世民是诸子中最有才能、胆识过人的一个。隋末,他暗结俊杰,经略天下,建议父亲起兵;唐初,他领兵削平群雄,铲除割据,平定动乱,替父亲稳定天下。李世民有勇有谋,手下蓄养了一批人才,文臣有房玄龄、杜如晦,武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所以太子建成很是嫉妒秦王,和弟弟元吉一直在找谋害世民的机会。建成曾私下派人给秦王的勇将尉迟敬德送礼,想收买他,但被拒绝;也曾暗中向世民酒里下毒,但所幸世民没事。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除掉世民的机会又来了。此时正值突厥进犯,太子建议齐王元吉率军北征,并征调秦王及其大将尉迟敬德、程咬金和 秦叔宝等人随军出征,得到高祖李渊批准。太子企图利用给秦王饯行的机会,埋伏士兵将他除掉,并上奏称其暴卒,对尉迟敬德等勇将则准备活埋。秦王很 快得到了这一消息,连夜与手下谋士商议对策。众人都劝秦王先发制人,而李世民不忍骨肉相残,想等事情发生后,再讨伐他们。但众意难违,李世民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这时有人向高祖告密,说秦王要谋反。高祖大怒,立即召世民责问。世民如实说建成、元吉二人想谋害他。李渊当即大吃一惊,决定第二天将兄弟三人召来当面对质。

李世民决定派人埋伏于玄武门,除掉太子和齐王。后宫有妃子探得内情,飞报东宫和齐王府,但建成不以为然。第二天一大早,建成、元吉二人行至临湖殿时,忽然发觉情况异常,当即掉转马头想逃回东宫。世民率人冲出,在后面追赶,元吉拉弓向世民放箭,因为惊慌失措,弓弦都未拉开,连射三箭不中。世民张弓还击,一箭射死建成。此时尉迟敬德率七十余名骑兵赶到,射中元吉坐骑,元吉坠马。不料世民的马受惊吓,窜入树林,把他甩在地上。元吉看到,夺下世民的弓箭要勒死他。幸而尉迟敬德赶到,一箭射死元吉。此时东宫和齐王府二千精兵闻讯赶到,猛攻玄武门,形势十分危急。尉迟敬德急持两人首级出示,宫府军见主人已被杀,继而溃散。至此,李世民已然是万众归心,原来太子身边的有识之士相继归降,有名的如太子近臣魏征,成为唐朝忠直的谏臣。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全副武装,进宫去保卫高祖。一无所知的高祖见了大吃一惊,不知如何是好。敬德报告太子与齐王作乱,已被秦王杀掉,现在大臣们劝他将国事交给秦王处理。高祖答应了,命令诸军听从秦王号令。大局已定,秦王赶来与高祖见面,父子俩抱头痛哭。高祖随即颁发诏书,立秦王世民为太子,建成、元吉的十个儿子均以谋反罪处死。两个月后,高祖宣布退位,成为安享天年的太上皇。“玄武门之变”以秦王世民提前登上帝位而结束。第二年,李世民改元贞观,“贞观之治”的兴盛时代开始了。

中国历史上,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之事屡见不鲜,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只是其中一例。我们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用道德标准,而要根据他的全部历史功过。尽管李世民是以残酷、卑劣的手段继承皇位的,但唐太宗开启了唐朝的兴盛时代,这是不可抹去的历史贡献,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不过我们也应如实指出其杀兄、屠弟、逼父的篡权行为。史学界关于“玄武门之变”也有其他意见,我们应当多方参照,不可偏废。

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让出皇位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年号为“贞观”。唐太宗执政的23年里(626—649年),励精图治、善于纳谏,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唐朝前期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鼎盛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亲身经历隋朝的灭亡,隋末农民起义推翻皇帝的事实还记忆犹新,所以他常以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告诫自己及下属,要以人民为重,以社稷为重。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人民如水,帝王是舟,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把他推翻!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留心吏治,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致力于朝廷的长治久安。

政治关键在用人,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比如大臣尉迟恭原来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仍很受重用。又如大臣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曾议请太子谋杀太宗。太宗不但不记仇,还很虚心听取魏征的直谏。群臣多为贤能之辈,勇于上谏。前期贤臣尤以房玄龄、杜如晦最出名;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亦有如尉迟恭、秦琼、李靖等一代名将。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不给皇帝情面,太宗多接纳。当时,在朝廷中形成一种敢于犯颜直谏的风气,大臣多勇于向皇帝提意见。

皇帝能及时纠正错误,有利于开明政治。魏征死后,太宗曾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皇帝的至高地位决定他的至尊,而能够虚怀若谷,肯于纳谏的皇帝在中国古代是不多见的。太宗继位之初,社会经济凋敝不堪,民不聊生,因此,他特别关注农业生产。隋末天下动乱,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唐太宗继续实行均田制,招抚流亡农民回乡,分田耕种以安定民生。在个人生活上,他提倡节俭,遣散宫女三干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贡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国计民生上,他提倡轻徭薄赋,征役不占农时。在社会文化上,他即位后,在京设弘文馆,征集图书,重建地方学校,扩充国子监,聘请名儒出任学官,并接受高丽、日本等子弟来华求学。另一方面,他大力奖励学术,组织人员大修史籍,成立国史馆,开官修史书先例。科举制度在唐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功臣代世袭子弟,科举代门第,广开平民入官之门,’提高官员的素质,改善吏治。值得后人纪念的是,太宗很有法制思想,懂得法律的重要性。他统治年间制订的《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当然,我们不能忘了,皇帝是当时最大的地主,《唐律》中不是宣传人人平等,而是教育百姓帝王神圣不可侵犯,最终还是维护他们的利益。

此外,太宗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使唐的威望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四方臣服。唐太宗武功鼎盛,将唐发展为世界上实力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而至今外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唐装”也成了中国民族特色服装。

唐朝在中国历史中最为开放,对外交流频繁。初唐时,朝廷对各宗教一体扶植,不加阻挠。玄奘取经归来,太宗亲自诏见,并资助他翻译佛经;其他景教、祆教、摩尼教也都在长安设有寺院。

唐太宗的统治达到了唐代的繁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盛世,奠定了唐代近三百年的基业。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文治武功达到鼎盛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它的辉煌前继古人,后启来者,对历史的影响更深远,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更具影响力。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指公元755年至762年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一帮人起兵反对唐政权的一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随着唐高祖、太宗、高宗、武后年间屡次开疆扩土,盛唐的边境极为辽阔。随后即位的唐玄宗李隆基,喜兵好战,崇尚武功。当时边防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精兵猛将大都集中在边镇之地。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唐玄宗在边疆地区派节度使管理。节度使不但领兵,而且把当地的民政、财政权力也紧紧抓在手里。这些势力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唐朝强大的离心力量。

唐玄宗在位前期,歌舞升平,国无大事,国家一片繁荣景象。然而,一股腐朽的力量也逐渐膨胀。玄宗宠幸杨贵妃变得耽于享乐、荒废朝政、挥金如土,以奸佞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奸贼,专权用事十余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乃杨贵妃兄长,贵妃受宠于帝,致使“后宫粉黛无颜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国忠因此受宠出任宰相后,搜刮民财,无所不为。当然,他本人很有办事能力,千方百计讨好玄宗,一时朝廷阿谀成风,忠臣渐退。当时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流浪在外,而玄宗与诸达官显贵却纵情声色、横征暴敛,丝毫不惜民力。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肆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玄宗为讨贵妃欢心,不惜派人从岭南运送荔枝到长安。如此小人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人民敢怒不敢言。广大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危机四伏。安史之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李林甫任相时,为防止猛将被提拔为相,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安禄山出身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在镇压契丹人的过程中受到皇帝的赏识,被提拔为平卢节度使,不久又兼任范阳、河东节度使,掌兵无数,叛唐野心日昭。杨国忠上台为相后,更是误国误民。他公行贿赂,妒贤嫉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此时安禄山拥兵边陲,部将骁勇善战,很获玄宗宠信,却引来杨国忠忌恨。两人明争暗斗,玄宗又不加干涉。安禄山趁此机会,加紧为发动叛乱作更充分的准备。公元755年,他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

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组成20万大军在范阳起兵。叛兵如同一股浊流,迅速席卷河北等地。由于唐中央军数量不足、素质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第二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叛军很快又打到潼关。玄宗在坐失猛将之后,令老将哥舒翰为帅,镇守在此。哥舒翰手下是临时召集的杂牌军,因此坚守潼关不失,已经算是不错的战绩了。但唐玄宗却一再催他出兵应战,哥舒翰没办法,只得出兵决战,结果被擒杀,潼关失守。叛军顺势攻陷长安,唐玄宗只得逃往四川,战乱之火终于遍布整个中国大地。

唐玄宗在逃离过程中,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将士饥疲,发生哗变,请求杀杨国忠父子及杨贵妃。玄宗只得答应以平众怒。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忍痛命令缢死杨贵妃。

太子李亨逃离长安后,在混乱的局势中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联合其他将士,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

在叛军胜利之时,安史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史思明坐拥重兵,不听调遣。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自称“大燕皇帝”。公元761年,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

公元762年,唐廷发生政变,肃宗死,代宗继位。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逃跑,在无路可走时于林中自缢,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人民遭受到一次浩劫。唐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中央已无力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终形成愈演愈烈的农民起义,埋葬了李唐政权。

唐蔷和亲

唐朝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著名于世界,同时兵力强盛,打通了西域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周围各少数民族也遣使来唐,称臣纳贡,并以与唐宗室联姻为荣。唐太宗为了社会稳定,各族友好,也大力推行和亲政策,建立了唐朝与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

吐蕃人当时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当时的吐蕃王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统一了西藏高原,并创制文字,建立官制,制定法律,定都逻些(今拉萨),吐蕃势力逐渐强大。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的礼乐文化,知道唐与其他地区联姻,也想与唐联姻,遂于贞观十二年 (646年)遣使携带珍宝向唐朝求婚。太宗没有应允,松赞干布便发兵挑衅,但因唐朝的军力强大,便引兵撤退,并派使者到长安谢罪,再次恳请娶唐公主。唐太宗一向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的理念,于是就应允了。

唐太宗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出一个聪慧美丽的,封为文成公主。她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信仰佛教,主动应征做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16岁的文成公主迅速做进藏的高原气候调适,同时向松赞干布发起智慧挑战,五次为难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第二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最后一道是要从二干五百名美貌年轻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太宗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对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文成公主。他们举行完盛大的婚礼之后,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于是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这就是存留至今的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她入藏时,嫁妆十分丰富,除去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更主要的是大量的书籍、手工艺品、耕种用具、蔬菜种子等,还有25名侍女和众多的工匠厨役。文成公主教吐蕃人平整土地、开挖畦沟等耕种方法和防止水土流失、种植蔬菜等技术。后来她又要求唐朝送来酿酒、造纸、冶金、纺织等方面的工匠,帮助吐蕃人掌握生产技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吐蕃参考唐朝历法,创制了吐蕃历法。为进一步学习汉文化礼仪,吐蕃派遣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并请唐朝文人为吐蕃掌管表疏。这些都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