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棒孩子
20134700000021

第21章 意:孩子成长需要磨难(1)

最令家长们烦恼的是,孩子学习不自觉,总要家长督促,对各种学习活动都缺乏兴趣,提到做作业、练琴、画画就头痛。

这些,都是孩子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常常表现得缺少主见或独断专行,优柔寡断或冒冒失失。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冲动,缺乏恒心和毅力。

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常是导致孩子意志薄弱的根本原因。如,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减少了孩子面对并克服困难的机会;家长采取专制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做事畏缩、犹豫、缺少主见;对孩子的管教太多,限制了孩子独立计划、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使孩子的行动缺乏主动性。

娇懒并非天生:都是父母惯的。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进行的不完全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中国则为12分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刚会走路的孩子,就有了帮大人做事的要求,2岁时会帮着递送物品,3岁时便产生了参与成人生活的愿望,4-5岁时就能自己收拾玩具、衣服和洗刷自己的碗筷,这说明孩子的娇懒不是天生的。

从人的本能来讲,孩子是愿意做事的,只怪父母过分照顾,事事都要包办代替,才使孩子养成了不劳而获、娇懒依赖的恶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百般怜爱,于是独生宝贝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什么事也不沾边,十几岁时连自己的衣服也不会穿,老夫妇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让儿子出去学点本事。临走时,老妇人给他烙了张大饼,中间挖了个洞,套在儿子的脖子上,以便他能“就近取食”。哪晓得,这个宝贝儿子吃完了脖子前面的饼,竟不肯费神转一转,结果脖子后面还挂着饼,却饿得两眼昏花,呜呼哀哉了。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把孩子视为宝贝,怕孩子跌倒摔伤便不让孩子尽情地玩耍,不给孩子机会锻炼身体。怕孩子用坏了脑子便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让孩子读书。这都是愚蠢的做法。这么做只能使孩子成为一个什么都干不了的废人。

文化背景不同,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不一样。当孩子在马路上摔倒时,美国的母亲只说三言两语,然后,只是看着孩子直到他站起来为止。中国的母亲大多数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而在非洲有的民族是模仿孩子,反复与孩子一起摔倒,却并不去扶他。

就是说,美国人是以鼓励的语言帮助孩子站起来;非洲人是以父母摔倒后自己站起来的无声行动教育孩子,从侧面帮助孩子自己站起来;而中国人则亲自动手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其实孩子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大人只要让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准备就可以了,切勿代替孩子得出“结论”。

很多父母把孩子视为玩物,认为孩子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一切都包办代替。结果使多数孩子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卡尔的母亲从婴儿时期起,就耐心地教他帮妈妈扣衣服上的纽扣。尽管他不会扣,很费时间,但是他的母亲认为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耐心地让他扣。这是非常有益于儿子锻炼自己的方法。

让儿子从小就帮母亲扣衣服扣,除了练习手的动作外,还培养了他帮助他人的观念。后来,卡尔母亲还教儿子自己穿鞋、穿衣服。即使很忙,她也要花时间教儿子自己穿脱衣服,因为这是对孩子的教育。

有一些父母为了叫孩子听话,就用可怕的故事吓唬孩子。用恶魔和幽灵等吓唬孩子是非常有害的。这样会使孩子满脑子充满恐怖的故事,当他们承受不起之时有可能会精神错乱。应当使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由于孩子信任父母,父母说的话他们都信以为真。所以,只要父母注意引导,孩子就不会怕黑暗等。

当今的孩子,物质享受大都不缺,文化生活也比先前丰富了许多,所缺的恐怕要数吃苦精神。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年轻时吃点苦,能增长许多见识,受益是无穷的。一个人一生若不曾尝过吃苦的滋味,才是一件悲哀的事。君不见,在中国数百位帝王组成的皇帝群中,除了那些艰苦创业的开国皇帝外,有所作为的能有几个?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无忧无虑的帝王生活使然。

再看当今的一些孩子,不也同样享受着“帝王”般的待遇吗?把他们戏称为“小皇帝”,倒是极为确切的。做父母的,甘心为子女当“保姆”甚至是“孝子”,这种环境能培养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父母的这种做法,决非好事。因为,孩子总有长大的那一天,总有离开父母之时。总是在父母编织的网中生存,等到该自己编网了,就无从下手。民间有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苦难中,环境逼着他们自强不息,也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因此,当今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的“享乐意识”,是放任不得的。面对子女过高的物欲,应该有勇气说:“孩子,这东西太贵了,咱们买不起!”让孩子的幼小心灵产生震动,晓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不能满足的欲望!甚至,做父母的还可以为子女创造一个能够培养吃苦精神的外部环境。

当今的父母,一般都是从贫困中过来的,但也常以“时代不同了”为借口,不再用“吃苦”精神来激励孩子。长此下去,一代人骄娇成习,不思进取,那就可悲而危险了。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也就等于在对他们说:“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气。”

如此一来孩子会感到危险,不安全。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问题的基础上的。如果孩子不自信,哪来安全感呢?

我们知道,孩子在感到不安和无能的时候,会本能地到父母那里寻求慰藉,他们知道父母的爱会给自己以温暖与支持。因此有些孩子一直依赖父母。

一些在此方面有心理障碍的孩子,通常高度依赖别人。因为他们没有自信,自己不能为自己创造心理上的满足。为了支持自我,他们在思想、价值和行为上都依靠别人。他们按照父母或其他权威者的样式思考和行动。由于他们精神世界的寄生性,当他们依赖的权威体系一旦坍塌,他们通常会陷入一种绝望而危险的境地。

有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倍加疼爱他。当孩子4岁时,母亲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当他长得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仍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扣衣服上的纽扣,也不会穿鞋。而和他同龄的孩子这些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可怜。有人告诉他的母亲,应该让他学习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应该学会穿鞋戴帽。可是他的母亲却说:“我爱我的儿子,他现在是我的一切,我宁愿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

这位好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实际上,她对儿子的爱是对儿子的可怜。她认为她是一个好母亲,她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孩子,却不知道她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告诉儿子:你是无能的,没用的,不行的。这种超常或过分的爱引起的负效必然很多。

母亲这样的无私行为实际上是自私的,因为她忽略了儿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等孩子长大之后,这位母亲还是一如既往,不断地替他做这做那。而孩子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更使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没有勇气和同学们在一起。

这样的孩子,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毫无准备。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曾花费4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的表现。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比从小不爱劳动的孩子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更美满充实,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去做。

台湾神童王乃庆有摆弄录音机的爱好,结果,弄坏了好几台。有朋友劝其父母:“老王!你们并不是经济环境很好的人家,像你这样拿录音机给他玩,两三岁的孩子当然很快就会玩坏,你有多少录音机让他玩呢?”

王父马上驳斥:“老张!我要改变你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买一台录音机是2100块钱,他玩坏了三台,不过6000多块钱,这6000多块钱只是有形的损失,可是王乃庆从机器上得到的无形的好处,我们却无法估计。”

对王父的解释,朋友当时还摇摇头,表示不可理喻。

在尊重孩子的自由方面,老王夫妇做得很彻底。他们为他买书,都是先征询他的意见,说得更直接一点,其实给他买的书都是他自己挑的。老王夫妇从来不曾告诉孩子:

“王乃庆!这本书很好,你要看!”

“王乃庆!这本书对你很有帮助,你必须看!”

事实上,小孩对他自己选的书接受度都很高-可能高达80%,而对父母选给他看的书,接受度就差多了。老王夫妇曾经尝试过一次,帮他买了一本书,结果他连看都不看。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个体差异的因素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热情最高!

王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王父回忆自己念小学的时候,对画画很有两下子,那时报上的三叔公、牛小妹等人物,他都能够不用看报纸就画得很像。当时还参加过好几次图画比赛,觉得画画蛮有意思的。

可是他的父母亲却常骂他:“不好好读书,画这些东西做什么?”他们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完全忽略了小孩子的兴趣,那时老王也不晓得什么是兴趣,只是觉得自己好像有特殊的灵感,拿起笔就能够画,父母则完全不相信这回事,只知道要他拼命读书,偏偏他就是对书本不太感兴趣,所以一天到晚挨骂。

老王有时候会想,假如当时父母亲有他现在的想法-小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好好地培养他-或许他在绘画方面会有所发展的。

所以老王常告诉自己,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想法来左右儿女的想法。他从来不给王乃庆任何约束,凡事都按照他的性格,让他自由发展。

我们应该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善的过程。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他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难免不受到限制。父母要引导孩子,让他发现错误,承认错误,避免挫折。

父母要艺术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及少儿所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有些事情,并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理想;有些事情,并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样棘手。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尝试,尝试之后才会明白,才会解决问题。

父母自己能勇敢地尝试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却惟恐孩子吃得太苦、太辣……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其结果却未必如意。父母要让孩子尝试着去做自己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的担惊受怕是大可不必的,孩子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的。

要让孩子能够干净利索地做事,首先要让他们去尝试,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父母。父母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做事,他们就会得到锻炼,同时也会有所收获,并树立起自信。

“你能行!”父母要对孩子如此说。父母要多给孩子机会,哪怕他做得一塌糊涂,也要让他大胆地做。孩子有时会有许多想法,但他们真正去做的却很少很少。孩子可能不知道怎么做,可能有畏难情绪,也可能懒于去动手。这时父母要积极鼓励他们去做。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从孩子的生活、学习、做事等多方面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责任心。自立而又有责任心之后,他会较容易产生自信心。

让孩子自己去走路!这样,孩子在跌打滚爬之后,会走得更自信、更有力。

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有时是无知者无畏。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或者出现差错时,可能会迷茫、困惑,失去信心和勇气。因为孩子年龄小,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要差一些,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弱;他们容易具备勇气,又容易失去勇气,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

孩子出错或失败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错。父母耐心、认真地去分析,会有利于孩子总结教训,改掉错误。父母有时也可以分析自己的失误,让孩子明白生活、学习中出现差错是可以理解的;出了差错之后,再认真去改,会获得成功。

父母要用宽容的心、热情的态度,使孩子拥有信心,走向成功。

一般来讲,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即使孩子做得不当,家长也不要给予过多的关注,要让他自己去做、去想,或者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孩子碰了壁吃了苦,有了心理体验,下一次就会有长进。

一个中国人带着5岁大的儿子在公园玩,一会儿,儿子带着一辆做工精致的玩具小汽车回来,他大吃一惊,儿子很自豪地说:用纸飞机跟朋友交换来的。他不敢相信,疑心儿子说谎,因为两者的价值差40倍。于是,他带着儿子去找那个“小慈善家”。不远处,一个外国小孩正兴高采烈地玩纸飞机,年轻的母亲坐在身边。交谈中得知孩子的交易是在母亲的眼皮底下进行的。

他问这位母亲为何不干预,她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应由他做主。他大惑不解地又问道:“这不是明摆着吃大亏的买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