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棒孩子
20134700000024

第24章 情: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2)

父母不要不好意思夸奖孩子,即使是孩子偶然取得好成绩时,也应鼓励说“干得好”。父母如能为孩子不辜负父母的期待而真诚地感到高兴,孩子自己也会感受到父母的期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情绪仍表示担心,则可以叮嘱说,“你这次只是由于运气好,下次要靠实力取得好成绩”。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太弱小,在他的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和支持他。每个人都会有失落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失去信心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只有让孩子充满信心,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之中面对一切挑战,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孩子需要夸奖,需要鼓励。“夸”不仅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

评价事情总有个优良中差之分。孩子得了“优”,父母自然要夸他一番,增加他的信心。得“良”“中”,夸奖也是必要的,可以找找差距,但重要的依旧是夸。即使很差,也要善于夸奖,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原因,关键是要找出孩子的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在这种时候,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

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丑陋的东西总是令人胆战心惊。“夸”可以使被夸者产生美好的心境,从而留下美好的回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人生之中会有很多失败,教育孩子学会面对失败,不怕失败,是非常重要的事。很多时候,因为害怕失败而失败了;另一些时候,因为不怕失败反而胜了。

因为害怕失败,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本来能够做的,轻而易举的事情也做不好,做不了;害怕失败,孩子心里会产生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想法,丧失尝试的勇气,以至于长期处于无能的心理状态。

害怕失败的心理不予消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事物缄默冷淡或者不参与任何活动的习惯,这对他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这种心理会导致孩子变得自闭、忧郁、阴沉,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快乐的性格和美好的人生呢?

孩子良好的行为在得到不断夸奖时,这一行为就会不断重复而形成习惯。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的良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就不想夸奖。孩子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夸奖,孩子的心里就不会增加印象,良好的行为就会慢慢停止。

在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表现出了不良行为,比如打架、浪费、偷东西、撒谎……,这时父母着急了,训他,骂他,甚至打他。这样做的结果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

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们往往对这些行为的印象更深。因为孩子往往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孩子进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变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奖励,而对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让它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对于孩子好行为的夸奖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越明显,也越容易。研究表明,当孩子进入少年时代,这种夸奖就有一定难度了,因为在孩子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反抗父母阶段。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方法,父母应该明确区分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如爱、高兴、生气等,是孩子独有的,父母往往对此鞭长莫及。孩子感到高兴或生气,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但孩子的行为是外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自己也能控制。因此,父母虽难以控制孩子的情感,但是却可以对孩子的行为施加极大的影响。

对孩子的夸奖,针对的应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情感。

父母应该注意到孩子的行为是指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抽象的或分析出来的。那些说不清楚的行为,父母无法施加影响,也无法去加以控制。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

哪些行为是说不清楚的行为呢?

比如:“这孩子尽做些令人最头疼的事情”,“这孩子爱欺负人”,“这孩子不负责任”等。

哪些行为是具体的行为呢?

比如:“他打了别人的小孩”,“他在墙上画了一只猫”等。

我们应该明白:夸奖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的情感。应该夸奖具体的行为而不是“说不清楚的行为”。

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及时夸奖。但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千万不要责备。孩子偶然做到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只要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父母就应该及时进行正面强化,巩固这种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夸奖,一般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情感方式,一种是物质方式。相比之下,情感方式往往比物质方式更有效。

情感方式有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或身体的行为。于这种方式父母千万不要吝啬。

物质方式是一种补充方式,如给孩子一块点心等等。这种方式不可滥用。

不要回避孩子的尴尬问题。

父母为了回避孩子的要求,常说的话有“回头再说”,或是“过几天再给你买”等几种类型。这给了孩子一种期待感。这是一种等着孩子忘记的战术。实际上这种“欺骗”反复搞几次之后,就有可能妨碍培养孩子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欲求说“回头再说”,是敷衍了事,同时剥夺了孩子对自己要求的合理性进行逻辑性思考的机会。在这一点上,欧美国家的父母,虽然有时与孩子坚决对立,但常常能从道理上彻底说清孩子的要求为什么不行。

然而,在我国,家长习惯于首先把父母与子女的绝对信赖关系放在第一位,以把问题搁置起来不去解决,来代替彻底解决问题。这样,大人对孩子就不用费力去讲道理了。但实际上,这么做的效果很不好。

乍一看起来,“回头再说”在当时是回避对立的好方法。但是即使大人与孩子产生一时的对立,也需要时间说明不满足孩子要求的理由。只有培养孩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和判断能力,才能将其培养成独立行走的孩子。

孩子好奇心强,常会向父母提问,当问到一些父母难以回答或不想回答的问题时,这些父母经常表现出困惑。

在此情况下,父母往往可能以“孩子不需要知道这样的事情”为理由阻止或无视孩子的提问。当自己的提问一开始就被拒绝时,孩子会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了,这会给孩子造成内心的伤害。

有了被父母拒绝的经历,孩子就会在无意识当中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就可能躲避类似的遭遇。即不再向父母提问,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当然也不是一两次体验就简单地变成这样。但是由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不断淡化,会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遭到破坏,甚至会导致断绝关系。为了不造成如此结果,父母必须接纳孩子。即使对于难以回答的提问,也要对其提问表示理解和关心。在此基础上,向孩子解释说“现在难以回答,等你长大了再告诉你”,这样孩子也会理解的。

在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中,最难回答的恐怕是与性有关的问题了:“我是从哪里来的?”“阿姨为什么有个大肚皮?”“妈妈,你的裤子上为什么有血?”“什么是爱情?”……

面对儿童提出的这些提问,恐怕大多数家长都很尴尬,不少家长会支吾搪塞、胡编乱造。其实,面对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家长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一个无力改变的事实是:孩子和成年人一道面对电视、电影、文学、广告等大众传媒中大量的爱情与性的描述,不论我们对此持赞成还是反对的态度。当儿童面对这些镜头或文学提出问题时,父母应坦诚地告诉孩子,哪些镜头是爱的表现,哪些行为是孩子这个年龄所不应该学习模仿的。在这种场合,父母虚张声势的诋毁和矫饰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有个孩子说他父亲很“虚伪”,有一次电视上出现男女接吻的镜头,他父亲狠狠地骂了句“真脏”,连忙用罩布遮住屏幕,但孩子发现,父亲在遮屏幕时,又偷看了一眼那镜头!这样的教育非常失败。

儿童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其实根本没有任何特殊考虑,他们认为问这类问题同问其他问题一样是十分正常、自然、得体的,他们并不会感到羞愧或尴尬。所以每当孩子问这类问题时,家长不应该制止孩子或表现得惊恐不安;也不应该躲躲闪闪,胡编乱造,或者岔开话题,避而不答,或者说“等你长大后就自然会知道的”;更不应该用批评、训斥、禁止来代替回答。因为这些做法都只能使孩子对性问题更加好奇和更加注意,以致过早发生兴趣。家长回答孩子时,应泰然自若,这对教育孩子是很有好处的,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对性问题的健康态度。

为了正确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家长应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许多父母由于以前没受过性知识教育,因而会感到这些问题确实难以回答,那么应该事前阅读有关资料,考虑好如何回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孩子提问时不知所措或勉强作答。

多数家长可能只知道有关性的词汇的通俗叫法,而不懂得科学术语,因而回答孩子时会感到难为情。所以家长应通过学习掌握使用科学术语,尽量不使用俗语或代用语,以保证孩子一开始就能掌握科学的知识,同时为日后深入探究问题打好基础。

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要诚实、坦率,给孩子的答案决不应该包含虚假的成分,但也不宜过于“详细”。也就是说,真实的答案不一定总是要和盘托出。应该慎重地根据孩子的好奇程度、知识范围、感情状况以及提问题的具体环境等分别对待。孩子问到什么程度,就应该告诉他什么程度的真实情况,提供过多的性信息是危险的。

如孩子问“我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多半是为了获得一种藉以依赖的安全感,所以,你只要搂着他说:“你是妈妈肚子里面生出来的。”他就会心满意足。如果确定孩子有进一步的求知欲,你可拿出相关的书籍,十分坦然地向他讲解:“精子碰到卵子,就会变成你……”在讲述这些问题时,态度一定要亲切,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其中爱的成分。

在孩子性心理即将发生变化时,应该告知有关的性知识。不少女孩月经初潮时,由于事先对此一无所知,毫无思想准备而惊惶失措。缺乏性教育的男孩子同样会受惊。鉴于目前少年生理发生突变的年龄普遍提前,性心理变化大大超前于心理成熟程度,把握教育和知识介绍的时机要尤为留意。

不少家庭主张这些事应该妈妈和女儿谈,爸爸和儿子谈。这未必是一个好办法。父母对男孩女孩都应用科学的态度坦诚地解释这些问题,有助于孩子以科学的精神看待“性”。

尽管现在学校会进行一些性教育,但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仍负有相当重要的责任。

关于性教育的书中指出,告诉孩子性并非是下流的这一点很重要。确实如此,费尽口舌进行的性知识的正确教育,常因父母随意说的“下流”这句话而付之东流,父母的话对孩子关于性的认识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事实上,孩子之所以产生对性的好奇心,多半是由于大人这种随意所讲的话造成的。因此,请大人认识到不能讲“下流”、“早熟”之类的话。

有些父母从未认真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许多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提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难以启齿,或者干脆回避,直到有一天发现必须扭转孩子的观点时,问题的解决已变得很困难,因为孩子从社会和同学那里学到了不少错误的观点。无知和压抑反而引诱了孩子的好奇心。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消除孩子的无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同他讨论有关问题。你可能担心孩子懂得太多会诱发他的不良行为,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反倒是禁止意味着加强,压抑意味着引诱,孩子得不到正确合理的解释,反而会埋下一个心结,成为今后不良行为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