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孩子积极的影响,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不公正待遇,都不要抱怨,而要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更能让一个人变得开朗、乐观,朋友更多,生活的路也越走越宽。
2.教孩子以积极的方式解决不如意之事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遇到不如意之事,因为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内心的平衡受到了破坏。当心理不平衡的时候就需要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平衡。
我们所要教给孩子的,就是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实现平衡,比如,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努力学习,下次争取考个好成绩,而不是一味地抱怨铅笔不好使、老师出的题目太难、晚上睡觉没睡好等等。
再如,和同学一起参加比赛,如果由于同学的原因成绩不理想,那么就应该默默地包容同学,理解同学,而不是抱怨同学能力不行,影响了大家的成绩。
当孩子学会以这样的方式处理因为不如意导致的内心不平衡时,那么,孩子就不会再抱怨了。
3.多找自己的原因
当一个人抱怨的时候,大多是处在不如意的情况下。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不如意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而与环境、他人没有多大关系。即使受到了别人的蛊惑,也存在着我们自己不够高明,不能识别他人的伎俩的因素,自己的责任是逃不掉的。
当孩子以受害者的身份抱怨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把上面的道理告诉孩子,对他们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自己也是有责任的。因为你思想上的惰性,少了思考、少了辨别,所以才被别人的想法给左右了。”
这样告诉孩子,能够帮助孩子认清主观的因素还是在自己这里,这样,孩子就不会痛苦地抱怨别人了,以后做事,也会多多思考。
做个幽默的男子汉
有一位女孩曾经跟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她说她小的时候有点笨,十几岁了还不能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为此,妈妈很不高兴,因为同龄的孩子都能够做饭了,他们的妈妈从田里劳动回来后,就能吃上饭。
有一天,她也想着要做一顿饭。做什么呢?她想做一顿家人都喜欢吃的,想来想去就做了切面。从和面到擀面,再到切面到下锅,一切都很顺利。她甚至想,做饭真的没有那么难。可是,捞面的时候,情况却变了,面条全部断成了手指那么长的一截。她很沮丧,担心妈妈回来不高兴。
妈妈回来看了,果然不开心,自己烙饼去了。她的心情低到了谷底。可是爸爸却吃得很香,爸爸说:“面条是一天天长长的,哪有第一次切面就是长长一条的,那得多切几次!”顿时,全家人哈哈大笑。
这个女孩说,当时的情景她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不明白爸爸话里的意思,现在明白了,特别感谢爸爸当时的幽默。
幽默让男人魅力增值
有人说,幽默是一剂良药,可以治愈伤痛;也有人说,幽默是润滑剂,能够化解尴尬,让人感到轻松和快乐。所以,幽默的人是受人喜欢的,也能够让自己生活在愉快的氛围当中。
幽默的人就像带着欢乐细胞的天使,走到哪里都能带来笑声,使大家心情愉快。大量研究发现:只要是在笑,大脑就会发出指令,让身体分泌“快乐”的化学元素多巴胺。这种激素,可以抵消“压力激素”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影响,让自律神经系统从紧张状态下解放出来,使人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压力获得释放、缓解。
幽默常会给人带来欢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
郁达夫有一天去饭馆吃饭,付钱的时候他脱下鞋子,从鞋里抽出了一沓钱。大家面面相觑:钱怎么放在鞋里了?郁达夫付之一笑说:“这东西过去压迫我,现在我压迫它!”一席话,化解了自己的尴尬。
幽默有助于消除敌意,缓解摩擦,防止矛盾升级。
一天,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在街上行走时,被一个骑自行车的冒失鬼撞倒在地上,幸好没有受伤,只是虚惊一场。骑车的人急忙扶起他,连连道歉,可是萧伯纳却惋惜地说:“先生,你的运气真不好,要是把我撞死了,你就可以名扬四海啦!”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幽默是一种绝妙的防御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可以使当事人从尴尬中解脱,化烦恼为欢畅,变痛苦为愉快,而且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使当事人平息激动,回归理智。
让孩子学会幽默
根据美国专家从事的专题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幽默感大约三成是天生的,其余七成则须靠后天培养。所以,只要我们重视这个品质,并积极地培养,那么,孩子就会是一个幽默的人。
1.做到胸怀宽广
一个心胸狭窄、思想消极的人是不会有幽默感的,幽默感属于那些心胸宽广、对生活满怀热情的人。因为,胸怀宽广的人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善解人意,不愿意别人陷入尴尬的状态中。所以,他们会想着以幽默的方式替自己、替别人找到一份开心、自在。
2.平时多读一些幽默作品
幽默的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千万别觉得那是肤浅的文字。平时带着孩子多读些幽默故事,和幽默的人聊聊天,看看相声、小品,孩子就能从中学到一些幽默的语言。如果一家人能够坐在一起,讲讲幽默故事,那么,就更能够促进孩子的语言幽默感了。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或者组织孩子和同学一起演幽默小品。电视里的幽默小品很多,即使是单纯的模仿也很有趣,能够锻炼孩子感知幽默。
3.营造幽默的家庭氛围
如果家里充满了幽默的氛围,那么,每个家庭成员都会感到轻松快乐,自然地,言语也就幽默起来了。同时,幽默的语言包含着对孩子的宽容和理解,既给孩子留足了面子,还可以减少亲子间的不和谐与冲突,让父母跟孩子变成非常合拍的伙伴,即使再沉重的话题,也能让孩子接受。
4.教孩子学会自嘲
什么是自嘲?就是自己嘲笑自己。比如,“穷得光剩下钱了!”“三块豆腐摞起来都比我个子高!”“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用这样不需要刻意修饰的浅显易懂的形象语言,来形容自己某方面的欠缺,既不显得过分自卑,又不会太过轻佻,还能制造出轻松的氛围,善待了自己,也善待了他人。
不只能做“领头羊”
有一位妈妈说:“我家儿子就喜欢一个人在家里待着,很少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虽然我是那么地期待他能够待在家里学习,但是,如果他不走入小朋友的群体中我更加担心。
“你知道,我的哥哥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领导,他是白手起家创建这家公司的,我总结了对哥哥成功帮助最大的因素,那就是他一呼百应的领导能力。在我的记忆中,从小的时候起哥哥身边就围着一帮人,即使在暑假勤工俭学去卖冰糕,也是一群人围着。我想,哥哥的领导能力就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
“我虽然不一定要我的儿子将来也成为领导,但是这方面的能力是不可以缺少的。”
我想,这位妈妈的担心一点都没有错,任何一个男孩长大后都有可能要担当大任,到时能否胜任,领导能力是其中很关键的一项,也是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以忽略的内容。
群体空间,促使孩子长大
有一位妈妈说:“即使我把我儿子锁在家里,他也是一定要想办法出去玩的,那帮孩子对他的诱惑力太强大了。”确实是这样,因为男孩天生是群居动物,他们生性偏好成群,喜欢有好吃的一起分,有工作一起做,有人挨欺负大家一块儿去“报仇”,男孩就是在这样的群体中不断地学会社交、学会爱、学会生活、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从而认识自己、认识朋友、认识世界的。
如果有哪个孩子成了一个群体里的领导者,那么这个孩子是一定具备协调、分配等能力,以及机智勇敢、大度宽容等一些被别人信服的品质的。
男孩在一起玩的最多的是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锻炼孩子与别人交往、合作、领导、规则的制订与遵守等多项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几个孩子玩着玩着就吵起架来,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这是因为,孩子在讲道理、说服对方的过程中,大脑需要不断地思考“说什么”、“怎么说”。为了抢占先机,孩子在快速组织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思考的敏捷性和逻辑性同步得到提高,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与语言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教育环境中进行的。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进入小伙伴的群体,或者总是处于被人欺负的窝囊地位,那么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就会较差。而孩子本身是不会甘于被欺负的,这个反抗的过程,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实现自我的过程。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即使有了矛盾也能处理好以达到和谐相处。而和谐相处的能力,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交往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一个孩子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多,他的交往能力就越强。所以,家长要把男孩放出去,让他们自由寻找能让他们放松、能给他任务、能让他感到自豪的集体,并想办法在这个集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成为“领导者”或者“被领导者”。
做一个聪明的竞争者
一提到竞争,很多人就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和别人去抢一个位置或者唯一的荣誉。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竞争不是输赢,而是战胜自己、实现自我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和提高。所以,鼓励孩子竞争,也就是督促孩子成长。那么,我们如何鼓励孩子去竞争呢?
1.不要把目标定位在打败谁上
当一个人的目标是打败谁的时候,在激发动力的同时,必然滋生啃噬身体和灵魂的蛆虫。就像参加体育比赛,为了得第一而服用药剂,就失去了竞技意义而使之了然无趣。人生是一场长跑,对手是自己,虽然每个阶段都有同行的竞争者,但是,他们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我们一路的陪伴者,我们可以和他们比较,但比的是差距、不足,而不是比成绩。因为,我们都有着各自不同高度的人生梦想。
所以,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我们身边的伙伴、同学,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伴行者,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不管在学习上谁高谁低,在比赛中谁赢谁输,都要坦然接受,欣然面对。
2.接受被人打败
如果被人打败了,就要抖抖身上的尘土,坦然地握握对方的手,告诉他:“你比我强,你赢了!”有这样的气度就证明你没有被打败。因为不管赢家是谁,都可以做朋友,都是自己团队里的一员,开心接纳才是领导者的风范。
3.要有牺牲精神
要想成为领导者,受人敬仰,被人拥护,就要有牺牲精神、忍让品质,肯于放弃属于自己的利益,或者牺牲自己的时间、利益,去帮助别人、成全别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心。
可以粗犷但不可缺细腻
一位大学生曾经跟我说,有一次她跟男朋友吵架了,男孩气得狠踢了一下校园的大门,然后两个人便分道扬镳。她走得慢,明显地听到了后面男孩跑过来的脚步声,男孩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你别忘了晚上吃药。大夫说,你要连续吃三天,才能有效果!”
当时,她的眼睛就湿润了。她忽然间醒悟了——一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男人,是多么宝贵啊!于是,两个人和好了。
男孩要具备“双性化”特征
在很多家庭崇尚女孩一定要有女孩样的时候,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正在悄悄向人们展示一种更美好的教育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难以灵活自如地适应环境。
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孩和女孩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也就是男孩只注重培养其粗犷、刚强等气质,女孩只注重培养其温柔、细致等特点,只会限制孩子们智力、个性的健康全面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以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最终在适应社会、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
所以,不管我们多么不希望我们的儿子成为娘娘腔,也不管我们多么希望培养出一个粗犷、豪放的男子汉,我们都不要忘记同时培养孩子一些细腻的品质。
培养儿子一些细腻的品质
细心的人很容易发现,家里有姐妹的男孩更容易理解女孩,他们看上去不那么愣,更具备一些细腻的女性品质。细腻的品质是很多女孩的天性,比如安静、懂礼貌、贴心、理解他人等,其实,男孩也需要这样的品质。
1.不要把细腻的品质看成女孩的专利
有的家长看到男孩自己缝扣子,就会觉得这是女孩做的活,男孩怎么可以做呢?于是,就替孩子做了。如果男孩在家里做手工,父母就会觉得这个孩子太女性化了,就会担心。其实,做一些细腻的事情,正是对男孩粗线条的弥补,根本不会影响孩子粗犷、豪放性格的形成。
当然了,双性化不等于中性化,更不是说男孩要像女孩那样,女孩要像男孩那样,而是说男孩也需要有体察别人的心情、完成一些细致工作的能力等。
2.鼓励男孩向女孩学习
所谓的异性相吸,不仅仅指进入恋爱季节的男女青年受各自体内激素的作用,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其他年龄阶段的男孩和女孩之间也是互相吸引的。男孩会对女孩的安静、条理清楚、温柔体贴感兴趣,女孩则对男孩的大胆、理性、睿智、勇敢、宽容比较青睐。
鼓励男孩向女孩学习,就要让男孩和女孩一起玩耍,小的时候让他们交朋友,建立纯真的友谊,长大了也不禁锢、限制他们,而是支持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组织活动、一起参加活动,通过异性的行为方式熟悉异性的优秀品质,从而完善自己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