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20156200000036

第36章 兵学名句——战争智慧(2)

【译文】将帅有五个致命的弱点:只知硬拼,就有被杀的危险;贪生怕死,就有被掳的危险;刚忿急躁,就有被轻侮的危险;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险;宽仁爱民,就有被烦扰的危险。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失,也是用兵的灾害。军队败没和将帅被杀,都由上述“五危”引起,是不可不予充分重视的。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

【译文】兵众不在越多越好,只要不刚武轻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和取得部众的信任支持就行;只有那种没有头脑而又轻敌的人,就一定要做敌人的俘虏了。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

【译文】看待士卒如同看待婴儿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共患难;看待士卒如同看待爱子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同生死。但若一味厚养而不能使唤,一味宠爱而不能使他们听从号令指挥,违法乱纪而不能整治,那就有如娇生惯养的孩子,不能用来打仗了。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

【译文】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克敌制胜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再了解天时地利,那么,胜利的取得就有绝对把握了。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译文】作为统帅,他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是沉着冷静和深谋远虑地考虑决定必胜之策,同时也要公正而严整地搞好军队的管理教育。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不使他们知道军政大事;临时变更业已布置停当的事情,中途改易原来的计划,让人摸不着头脑;经常改换防地,故意绕道行军,使人莫名其妙。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译文】所以,开始时要像处女一样沉静以等待时机;敌人一旦弱点暴露,就须像脱兔那样采取迅速行动,使它来不及抵抗。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出自《孙子兵法·火攻篇》)

【译文】搞军事斗争,而不审慎考量和正确对待它可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所产生的后果,那是很不妙的,而这也就是古语所说财耗师老的所谓“费留”。所以,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考虑这件事,贤良的将帅要认真对待这件事。事非有利,就不要行动;非有所得,就不要用兵;非危迫至极,就不要开战。国君不可以一时的怨忿而发动战争,将帅也不可以一时的恼怒而贸然出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合就停止。怨忿还可以变成喜悦,恼怒也可以重新变成高兴,但一旦国家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

【译文】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功超出众人,就在于事先就能察知敌情。而预知敌情,则不可从鬼神祈祷那里去获取,也不可从求签问卜那里去推知,也不可从对数度的简单验算中去求得,而必须从人那里——从了解敌情的间谍那里去获得。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

【译文】所以,同军队的关系,没有比间谍更亲密的;军中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军中的事情,也没有比间谍更机密的。不具备超凡才智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以仁爱为怀、不讲正义原则的人也不能使用间谍;缺乏精微深密谋虑的人,就不能正确判断所获敌情的真伪。微妙啊!微妙啊!无事无处不可使用间谍啊。间谍所要完成的事还没兑现,就泄露了出去,间谍本人及告诉的人都得处死。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

【译文】从前,殷商的兴起,是由于伊挚在夏助汤为间;西周的兴起,是由于吕牙在殷助文王为间。所以,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凡能任用具有高尚智慧的人充当间谍的,就一定能成大功。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一环,三军之众就是依靠他们提供的情报来决定军事行动的。

《司马法》简介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可见《司马法》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出自《司马法·仁本》)

【译文】古人以仁爱为根本,以正义的方法处理国家大事,这就叫做政治。政治达不到目的时,就要使用权势。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出自《司马法·仁本》)

【译文】杀掉坏人而使大众得到安宁,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别的国家,出发于爱护它的民众,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出自《司马法·仁本》)

【译文】作战的原则是:不违背农时,不在疾病流行时兴兵作战,为的是爱护自己的民众;不乘敌人国丧时去进攻它,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进攻它,为的是爱护敌国的民众;不在冬夏两季兴师,为的是爱护双方的民众。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司马法·仁本》)

【译文】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

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出自《司马法·仁本》)

【译文】根据“礼、仁、信、义、勇、智”六德按时集合民众进行教育,作为管理民众的准则,这是从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出自《司马法·仁本》)

【译文】从前的君王治理天下,顺应自然规律,适合地理条件,任用贤德的人,设官分职,各司其事,分封诸侯,区分等级,按照爵位高低给以不同的俸禄。这样,使诸侯都心悦诚服,外国也向往归附,诉讼和战争也都没有了,这就是圣王用仁德治理的天下。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天子正确的思想行为,应当是取法天地,借鉴古代圣王;士民的正确思想行为,应当是遵从父母教训,不偏离君主和长辈的教导。

上贵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君主必须敬重不自夸的人,因为不自夸的人,是君主所宝贵的人才,如能不自夸,就说明他没有奢望,没有奢望就不会和别人相争。

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杂;殷义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尽用兵之刃矣。(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夏禹用德取天下,没有使用武力,所以当时兵器种类比较简单。商汤用义取天下,开始使用武力和兵器。周武王用武力取天下,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兵器。

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各种兵器不配合使用,就不能发挥威力。长兵器用以掩护短兵器,短兵器用以近距离战斗。兵器太长就不便使用,太短就打击不到敌人。太轻就脆弱,脆弱就容易折毁;太重就不锋利,不锋利就不中用。

师多务威则民诎,少威则民不胜。(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治军过于威严,士气就会受到压抑;缺少威信,就难以指挥士卒克敌制胜。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军德弱。(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古时候,朝廷的礼仪法度不用在军队中,军队的礼仪法度,不用在朝廷内。如果把军队的礼仪法度用在朝廷内,民众的礼仪风气就会被废弛,如果把朝廷的礼仪法度用在军队中,军队的尚武精神就会被削弱。

凡战,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询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出自《司马法·定爵》)

【译文】凡是作战,先要确定军中各级官职爵位,宣布赏罚制度,收用各方游士,颁发军队教令,征询大众的意见,搜罗有技术的人才,多方考虑,弄清各种情况的根源,分辨和推究疑难问题,积蓄力量,寻求巧计,根据民心所向而采取行动。

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感,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作战必须:巩固军心,明辨利害,治理纷乱,进止有节,服膺正义,激发廉耻感,简约法令,少用刑罚,小罪就要制止,犯小罪的如果得逞,犯大罪的也就跟着来了。

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顺应天时,广集资财,悦服人心,利用地形,重视运用兵器,这是作战必须考虑的五件事情。

凡战,智也;斗,勇也;陈,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作战指挥要用智谋,战斗行动要靠勇敢,军队布阵要巧妙灵活。要力求实现自己的意图,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去做违反自己意图和力所不及的事。对于敌人则相反,要使他去做他所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

凡战,有天,有财,有善。时日不迁,龟胜微行,是谓有天。众有有,因生美,是谓有财。人习陈利,极物以豫,是调有善。人勉及任,是谓乐人。(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凡是作战,应该有天,有财,有善。遇着好时机不要错过,占卜有了胜利的征兆就机密行动,这就叫“有天”。民众富足,国力充沛,这就叫“有财”。士卒训练有素,阵法熟练,物资器材预有准备,这就叫“有善”。人人都能尽力去完成战斗任务,这就叫“乐人”。

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厌、慑、枝、拄、诎、顿、肆、崩、缓,是谓战患。(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对上级不服从、不信任、彼此不和睦、怠忽职守、互相猜疑、厌恶作战、畏惧敌人、军心涣散、互相责难、委屈难伸、疲劳困顿、肆无忌惮、分崩离析、纪律废弛,这些都是作战的祸患。

骄傲,慑慑,吟旷,虞惧,事悔,是谓毁折。(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骄傲已极、畏惧太甚、士卒呻吟吵闹、军心忧虑惶恐、朝令夕改,这些都会导致军队的覆灭。

灭厉之道:一曰义,被之以信,临之以强,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就,是谓兼用其人;一曰权,成其溢,夺其好,我自其外,使自其内。(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消灭敌人的方法:一是用道义,就是以诚信感召敌人,以威力慑服敌人,造成统一天下的形势,使人人心悦诚服,这就能争取敌国的人为我所用;二是用权谋,就是设法助长敌人的骄横,夺取敌人的要害,用兵力从外部向它进攻;用间谍从内部策应。

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一是广罗人才,二是严肃法纪,三是注重宣传,四是讲求技巧,五是善用火攻,六是习于水战,七是改善兵器。这是七种军国大政。

荣、利、耻、死,是谓四守。(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荣誉、利禄、耻辱、刑罚,这是四种令人遵守法纪的手段。

容色积威,不过改意。(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和颜悦色地讲道理或严厉地予以管教,都不过是为了使人改恶从善。

惟仁有亲。有仁无信,反败厥身。(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只有仁爱,才能使人亲近。但是只讲仁爱而不许信义,反会使自己遭到失败。

凡战之道:既作其气,因发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辞。因惧而戒,因欲而事,蹈敌制地,以职命之,是谓战法。(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一般作战的原则:已经鼓舞了士气,接着就要颁布纪律。对待士卒要和颜悦色,教导士卒要言辞恳切。利用他们畏惧的心理而告诫他们,利用他们的欲望而使用他们,进入敌境就要控制有利地形,并按将士的职位分派他们任务,这就是战法。

凡人之形;由众之求,试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将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谓之法。(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凡是要求人们执行的规章制度,都应来源于大众的要求。在试行中检验其是否卓有成效,并力求妥善地、彻底地予以执行。如果有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将帅就要亲自带头去做。如果一切都做到了,就进而要求部队牢记这些准则,经过多次反复执行,就形成了规章制度,这些符合人们要求的规章制度,就叫做“法”。

凡治乱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义,六曰变,七曰专。(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治乱的方法,一是仁爱,二是信用,三是正立,四是统一,五是道义,六是权变,七是集中指挥。

立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无淫服。(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建立法制,一要使人能接受。二要法令严明,三要有法必依,四要雷厉风行,五要规定各级服制,六要用颜色区别等级,七要使官吏按规定着装,不得混乱。

凡战,正不行则事专,不服则法,不相信则一。若怠则动之,若疑则变之,若人不信上则行其不复,自古之政也。(出自《司马法·天子之义》)

【译文】一般作战时,用正常的办法行不通就要用专断;不服从的就用军法制裁;如果互不相信就要使之统一认识。如果军心懈怠就应加以鼓舞;如果下级产生疑惧就设法改变这种情况;如果下级不信任上级命令,更要坚决执行而不轻易改变。这些都是从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以甲固,以兵胜。(出自《司马法·严位》)

【译文】一般作战:凡兵力充实就能持久,士气旺盛就能取胜。营阵坚固就能持久,军队处于危地反能取胜。士卒真心求战就能稳固,朝气蓬勃就能取胜。用盔甲防护自己,用兵器战胜敌人。

人有胜心,惟敌之视。人有畏心,惟畏之视。两心交定,两利若一。两为之职,惟权视之。(出自《司马法·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