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释讲
有人问:饮病有四种,是指什么?
原文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释讲
老师回答: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有人问:这四种饮病,有什么区别呢?
老师回答:如果病人平素身体肥胖,患病后身体消瘦,水液在肠间流动,出现沥沥的响声,称为痰饮:
如果在水饮形成以后,饮邪流注于胁下,出现咳嗽、或吐痰时牵引胸胁疼痛的,称为悬饮:
如果水饮泛溢到四肢肌肉之间,应当随汗排出,如果不随汗出,反而出现身体疼痛沉熏,称为溢饮:
如果出现咳嗽气逆而喘息,呼吸急迫丽不能平卧,肢体轻度水肿的,称为支饮。
原文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释讲
如果水饮停滞在心,则会出现心下悸动,脘腹部痞满,呼吸气短,讨厌喝水,不想喝水。
原文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释讲
如果水饮停留在肺,则会出现吐清稀痰涎,想要喝水。
原文
水在脾,少气身重。
释讲
如果水饮停滞在脾,则会出现气短乏力,身体沉重。
原文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释讲
如果水饮停滞在肝,则会出现胁下支撑胀满,打喷嚏时容易牵引胸胁而疼痛。
原文
水在肾,心下悸。
释讲
如果水饮停滞在肾,则会出现心下悸动。
临症意义
所谓“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脾”、“水在肝”、“水在肾”,是说饮邪侵犯于五脏,并非五脏本身有水。由于水邪为患,无所不至,既可以潴留于肠胃、胁下、胸膈;泛溢于肌表,又可以侵犯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然五脏水饮与四饮之间不可以截然分别,水在心肾之与痰饮;水在肺之与支饮;水在脾之与痰饮、溢饮;水在肝之与悬饮,其证候与治疗,都有内在的联系。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释讲
如果水饮留在心下脘腹部,则会出现背部寒冷,寒冷的部位大约有手掌般大小。
临症意义
若症见背寒如掌大,可作为辨水饮证的依据之一。
原文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释讲
如果留饮在胁下,则会出现两胁下疼痛牵引到缺盆部位,咳嗽时疼痛加剧。
原文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释讲
如果水饮留在胸中,则会出现短气和口渴,四肢关节疼痛,脉沉表示为留饮。
临症意义
1.脉沉者,有留饮,说明了“脉沉”是留饮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水饮之性沉潜,且易阻遏阳气,如果饮邪久留不去,闭郁其阳,则脉当现沉象。《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得诸沉,当责有水”,也说明了这一点。
2.有的医家认为第八、九、十三条论述的留饮脉证当是苓桂术甘汤之脉证,可供参考。
原文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释讲
如果膈上有痰饮,则会出现胸部胀满、气喘、咳嗽、吐痰涎,病情发作时,会出现恶寒发热,腰背部疼痛,咳喘剧烈时甚至会两眼流泪,身体严重颤抖,不能坐立,这是因为有伏饮的缘故。
临症意义
本条病例,临床上可以采用小青龙汤治疗。
原文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释讲
如果有伏饮的病人饮水过多,则会突发喘息胀满。
如果吃得少而饮水多,水液停于心下脘腹,严重的会导致水气凌心而心悸,轻微的则会出现呼吸气短。如果此时两手出现弦脉,则属于寒证,病因主要是因为泻下后导致里虚所致:如果只有一手出现弦脉,则表示饮邪停聚于身体的某处。
原文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释讲
如果肺部有水饮停留而没有出现弦脉,则容易出现喘息,呼吸气短。
临症意义
本条是舍脉从证辨饮之法。示人临证不得拘于脉象认证。
原文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释讲
如果患支饮,也会出现气喘不能平卧,以及呼吸短促,但脉象平和。
临症意义
饮病的脉象,有见弦,也有不见弦。故诊断饮病当脉证合参,而不可偏颇。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释讲
患痰饮病,应当用温性的药物治疗。
原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芩桂术甘汤主之。
芩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释讲
心下有痰饮停留,阻碍气机的升降,导致浊阴不降,气机不利,故出现胸胁支撑胀满,头昏目眩,应当服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将以上4味药,用水6升,煮取3升,分3次温服。服药后小便则能通利。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芩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释讲
如果有轻微的痰饮停滞,出现呼吸短促的,由于痰饮不甚严重,此时既不能发汗散饮,也不可攻下:丕饮,应当用健脾利小便法,使水饮随小便排出,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如果属于肾气不足的,应当用肾气丸温肾化气利小便。
临症意义
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都属于温阳利水之方,都属于“温药和之”之意。然二方所治不同,一为治脾,一为治肾,各有所主。苓桂术甘汤治疗脾阳不运,水停为饮,证见短气,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证;而肾气丸治疗肾阳不化,水气不行,证见腰痛短气,小腹拘急等症。前者健脾利水,后者温肾化气。临床上当区别。
原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释讲
病人出现沉伏的脉象,脉伏,表示痰饮阻遏血脉;患者能自行泻下,泻下后反而觉得舒畅,表示痰饮随着大便而去,气机得以舒展的缘故;但即使能泻利,心窝处依然痞坚胀满,这是表示留饮仍未尽去,应当用甘遂半夏汤治疗。
将以上4味药,用水2升,煮取半升,去药渣,用蜜半升,和药汁煎取8合,顿服。
临症意义
本方甘遂、甘草药性相反,用之宜慎。然本方煎法,《备急千金要方》作“上四味,以蜜半升,内二药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顿服之。”盖甘遂、半夏同煮,芍药、甘草同煮,后合二汁,加蜜再煮。甘遂、甘草相反,此煮法似有深意。
原文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份。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释讲
脉象浮而细滑的,表示被水饮所伤。
脉象弦而数的,表示有寒饮,此病在冬夏时比较难以治疗。
脉象沉而弦的,表示水饮停留在胁下,称为悬饮,悬饮会引起胁下疼痛。患悬饮病的,应当服用十枣汤(攻逐水饮)治疗。
将以上3味药,捣细过筛,用水1升5合,先煮肥大枣10枚,取9合,去药渣,加入药末。
体质强壮的人服一钱匕,体质虚弱的人服半钱,清晨时温服1次。如果不能泻下的,第二天再加服半钱,如果泻下痛快的,再以糜粥调养。
临症意义
1.十枣汤证,《伤寒论》叙述很详,认为风寒引动水饮而发,必待表解之后,见有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等症,方可用之。当参阅。
2.十枣汤的运用,现在临床多以诸药为末,每服一钱至一钱五分,一日一次,清晨空腹枣汤调下。亦有从小量逐渐增加,或与调理药交替运用者。
原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释讲
患溢饮病,应当用发汗法,以大青龙汤治疗;也可以用小青龙汤治疗。
将以上7味药,用水9升,先煮麻黄,煮取7升,去水面浮沫,加入其余药物,煮取3升,去药渣,温服1升,使身体微微出汗,如果汗出较多的,用温粉扑抹身体。
将以上8味药,用水1斗,先煮麻黄,煮取8升,去水面浮沫,加入其余诸药,煮取3升,去药渣,温服1升。
临症意义
大、小青龙汤同治溢饮,但二者有异。小青龙汤治寒饮,证以喘咳为主,见身热恶寒,身疼痛,胸痞闷,干呕,咳喘等证;大青龙汤治热饮,证以烦热为主,每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喘,烦躁等证,前者止咳祛饮,后者除烦祛饮。当参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后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两,芒硝三合,人参茯苓各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释讲
如果支饮停留在膈间,阻遏气机,致使心阳不展,肺气不降,故气喘胸满,心下痞阻坚硬,面色黯黑,脉象沉紧;如果患病已有数十天,医生曾用吐法、攻下法却不能治愈的,必定会损伤正气。正气既虚,则饮邪更难去,此时应当服用木防己汤(补虚通阳,利水散结)治疗;
服药后,如果心下痞阻坚硬变软的,表示病情即将痊愈;如果心下仍然坚实痞阻的,通常在3天以后会再复发,应当加强消饮散结的药力,故应服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疗。
将以上4味药,用水6升,煮取2升,分2次温服。
将以上5味药,用水6升,除芒硝,将其余药煮取2升,去药渣,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煎煮,分2次温眼,使微微泻下,则病情能痊愈。
临症意义
木防己汤方中的石膏,其用量“十二枚鸡子大”,疑有误,寒凉太过,恐饮邪不去,阳气反损,预后难测,临证宜减其量而用之。方中木防己,今通用汉防己。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米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释讲
如果支饮停留在心下脘腹部,阻碍气机的升降,致使清阳不能上达头目,故头目昏眩;由于并末出现呼吸喘逆、倚息等症,表示尚属于支饮轻证,应当服用泽泻汤(祛饮健脾)治疗。
将以上2味药,用水2升,煮取1升,分2次温服。
由于支饮不仅导致肺失肃降,还会进而导致胃肠气机不通,成为水饮与邪热互相壅结,肺与胃腑皆病的支饮实证,故出现腹部胀满的,应用厚朴大黄汤(行气除满,清热除饮)。
将以上3味药,用水5升,煮取2升,分2次温服。
原文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释讲
患支饮病,由于支饮导致肺气壅滞,不能宣降,故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的,应当服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
临症意义
本方亦见前《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用于治疗“肺气壅塞”之证,与本条病证理有相通,可参看。
原文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释讲
经常呕吐的病人,由于津液亏损不足,应该会口渴,口渴表示饮邪随呕吐而去、病情将要痊愈的征兆;如今反而口不渴,表示心下脘腹有支饮停留的缘故。应当服用小半夏汤治疗。
将以上2味药,用水7升,煮取1.5升,分2次温服。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大黄丸主之。
己椒苈大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释讲
如果水饮停聚于肠间,阻遏肠中气机,则腹满;如果水饮影响津液的敷布,则口舌干燥。本证属于饮结气郁化热,肠腑气机壅滞的实证,应当服用己椒苈大黄丸(攻逐水钐:)治疗。
将以上4味药研细末,用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小,饭前饮服1丸,1日3次。病情稍微恢复后,则口中会有津液,如果仍然口渴的,可以加入芒硝半两。
临症意义
本证当还有大、小便不畅。本方药峻,逐饮于大小便,只用于形证俱实。对于阳虚水停者禁用。
原文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释讲
如果水饮停聚于胸膈间,导致气血壅滞,故心下痛;胃气升降失和,故突然呕吐;清阳不能_上达,故目眩;水饮凌心,故心悸,应当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止呕,除饮降逆)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7升,煮取1升5合,分2次温服。
原文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释讲
如果身体消瘦的人,脐下出现悸动感,口吐涎沫而头晕目眩的,表示水饮停聚中、下二二焦,导致清阳不能上达清空,浊阴不能从下窍外出,应当服用五苓散(行气利湿)治疗。
将以上5味药研细末,每次以米汤送服方寸匕,1日3次。应当多喝温水,使汗出则病情能痊愈。
临症意义
本方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方剂。凡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或为蓄水,或为水逆,或为水肿,或为泄泻者,多可用本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