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释讲
经常呕吐而又患有痈脓的病人,不能只治疗呕吐,必须等待脓液排尽,呕吐自然会痊愈。
临症意义
本条之意在于举一反三,说明临床治疗疾病,应针对其病因、病势治疗,即治病须求其本。例如:饮食不节,食停上脘,或饮食不洁,食物中毒以后产生的呕吐,治疗也是不可止呕的,因呕吐可以使邪气外出,所以不但不可止呕,有时还须用探吐,或涌吐方法以促其吐而排邪,使邪气尽早吐出体外而病愈。
原文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
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释讲
病人先呕吐,之后才口渴的,表示邪气已去而正气恢复、病情即将痊愈的征兆。
病人先口渴,之后才呕吐的,表示水饮停聚于心下胃脘,属于饮病。
经常呕吐的病人,原本应当会出现口渴,现在反而不渴的,表示为心下有支饮停滞的缘故,属于支饮病。
临症意义
本条所论之支饮病证,虽未提出治疗,但可根据前《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关于本病,在治疗上采取降逆涤饮的方法,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治疗。
原文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
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释讲
有人问:病人出现数脉,数脉表示为有热,应当消谷善饥,却反而出现呕吐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回答:这是因为误用发汗法,损伤阳气,导致正气虚弱,因此出现数脉,此时的数脉属于假热的症候,因此不能消化水谷,这是由于胃阳不足,胃中虚冷的缘故。
脉弦表示里虚,胃中阳气亏虚不足,因此早晨吃的食物,晚上会吐出,就会形成胃反病。这是由于寒邪在上焦,医生却反而误用泻下法,导致出现弦脉,称为虚证。
原文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释讲
如果寸口部出现微数的脉象,脉微表示为气虚,气虚则导致营虚,营虚则导致血虚,血液不足则胸中寒冷。
临症意义
本条结合上条,胃反呕吐病证,其临床治疗可以采取温养真气的方法,温之则可使上浮之客热自收,养之则可使胸中之虚冷自化。
原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释讲
趺阳脉出现浮涩的脉象,脉浮表示为胃阳虚弱,脉涩表示为脾阳受损,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因此早晨进食,晚上就会吐出,晚上进食,早晨就会吐出,胃中的食物不能消化,称为胃反病。如果出现紧涩的脉象,表示病情难治。
临症意义
本条承上两条,论虚寒性胃反呕吐而补述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吐出物为“宿谷不化”的证候特征,颇有助于临床辨证。
原文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释讲
病人想要呕吐的,不能妄用泻下法治疗。
临症意义
1.病人欲吐,多为宿食痰涎停于上脘。临床上可用涌吐法助其邪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中瓜蒂散一方可借用。
2.本条应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中焦虚寒的“吴茱萸汤证”相区别。
原文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释讲
痫人出现呃逆,腹部胀满,应当观察病人的大小便。究竟是大便困难、或是小便不通利。
如果小便不利的,就应当通利小便,使呃逆可以痊愈;如果大便小通的,就应当通畅人便,使呃逆可以痊愈。
原文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释讲
病人因胃虚寒凝呕吐而胸部胀满的,应当服用茱萸汤治疗。
将以上4味药,用水5升,煎取3升,每次温服7合,1日3次。
原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释讲
病人因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而呕吐时,只有声音而没有吐出食物,口吐清涎,头痛的,用茱萸汤治疗。
临症意义
吴茱萸汤为暖肝和胃,降逆补虚之方,凡肝寒胃逆而呕吐者,多用以为治。今用于肝寒吐蛔证,效果亦良好。
原文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斤,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讲
病人因中焦虚寒,并且胃肠又有湿热壅滞而出现呕吐,肠鸣,又有心下痞满的,应当服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将以上7味药,用水1斗,煮取6升,去药渣,再煮取3升,每次温服1升,1日3次。
原文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释讲
病人因胃肠湿热,胃气上逆而干呕;同时又因邪热下注而腹泻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
将以上6味药,用水1斗,煮取3升,去药渣,每次温服1升,日夜服1次。
临症意义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除有呕利证外,当还有肛门灼热、小腹疼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细数等症状。本方既可以治疗干呕而暴注下迫的热泻,又可以治疗干呕而下利脓血的热痢。如不呕,可去掉半夏、生姜。
原文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释讲
各类呕吐而饮食不能下的,用小半夏汤治疗。
临症意义
本条应参阅前《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之小半夏汤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等条。小半夏汤证除有呕吐、谷不得下外,当还有短气、心下悸、目眩、不渴等。如小便不利,则可加茯苓而为小半夏加茯苓汤逐饮邪从小便出。
原文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茯芩白米各等份。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释讲
病人因水饮内停于胸膈以上,因而出现呕吐,呕吐以后想喝水的,表示病情即将痊愈,应当立即给予水喝。想喝水的,用猪苓散(健脾利水)治疗。
将以上3味药,捣为散剂,每次服用方寸匕,1日3次。
临症意义
思水多饮,饮后作吐,吐后又思水而饮,这是本病的特点。
原文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释讲
病人平素虚寒,因而出现呕吐,脉微弱无力,表示胃气大虚;小便通利,表示阳气衰微,不能固摄:身体微微发热,四肢逆冷的,表示阳气衰微而欲脱,阴盛格阳的症候,比较难以治疗。应当服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3升,煮取1升2合,去药渣,分2次温服。体质强壮的人,可以加入大附子1枚,干姜3两。
原文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讲
病人患少阳病,邪热逼迫胃气上逆,因而出现呕吐,并且兼有往来寒热的,应当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治疗。
将以上7味药,用水1斗2升,煮取6升,去药渣,再煎取3升,每次温服1升,1日3次。
原文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释讲
病人平素脾胃虚寒,运化失司,由于胃气不降而患胃反病,因而出现呕吐的,应当服用大半夏汤(和胃降逆,补虚润燥)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1斗2升,以蜜调和,扬240遍,煮药取2.5升,每次温服1升,剩余的再分2次服下。
临症意义
本条实遥承前第三、四、五等条所论胃反而补出大半夏汤一方,故其症尚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神倦乏力、大便燥结等。
原文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释讲
病人平素肠中有实热积滞,胃失和降,胃气不得通降而上逆,进食后立刻又吐出的,应当服用大黄甘草汤(通腑泻实)治疗。
将以上2味药,用水3升,煮取1升,分2次温服。
临症意义
1.本方与上条大半夏汤,都是治疗胃反呕吐证。但上方是治疗虚寒性胃反呕吐,临床上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证候特征,大半夏汤补虚祛寒、降逆止呕。而本方是治疗实热性胃反呕吐,临床上是以食已即吐为证候特征,大黄甘草汤攻实泻热、祛浊下行。
2.病人欲吐而未能吐出者,为病邪上趋有上出之势,不可用攻下法治疗。此食已即吐,为胃热冲逆,必用攻下法逆折其势以奏效。
原文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芩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释讲
病人平素脾胃虚弱,水饮内停于胃,因而患胃反病,呕吐和口渴交替出现,吐后则口渴想要喝水的,用茯苓泽泻汤(健脾止呕,化饮利水)治疗。
将以上6味药,用水1斗,煮取3升,加泽泻再煮取2.5升,每次温服8合,1日3次。
临症意义
1.本方除有呕、渴证外,还应兼有心下悸动一证。
2.本方吐而渴欲饮水者,与《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五苓散方之渴欲饮水、水人则吐之证相似。但在证情上,五苓散证是以口渴为先,渴则欲饮水,饮入则吐,不饮则不吐;而本方之证是以呕吐为主,吐而渴欲饮水,饮时未必吐,不饮时未必不吐。且五苓散当外有寒热,而本方之证则当有心下悸。
原文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释讲
病人平素有里热壅滞,邪热损伤津液,在呕吐后更加损伤津液,因而出现口渴想要大量喝水的,用文蛤汤(清里热,祛表邪)治疗。兼能治疗微感风寒、脉紧而头痛的症状。
将以上7味药,用水6升,煮取2升,温服1升,有汗出则病情可以痊愈。
原文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份。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释讲
病人平素脾胃虚弱,水饮内停于胃,导致胃气上逆而干呕,呃逆,吐清涎,此证水饮邪气较轻,故应用半夏干姜散(温胃化饮,降逆止呕)治疗。
将以上2味药,捣为散剂,取方寸匕,以浆水1.5升,煎取7合,1次服用。
临症意义
1.本方为小半夏汤的变方,将生姜换成干姜而成。取干姜温阳作用,以治胃寒津凝的呕吐涎沫证。
2.本方之证与吴茱萸汤证均有干呕吐涎沫证候,但吴茱萸汤证为肝寒胃虚,寒邪循经冲逆所致,故证兼头痛;而本方之证是由于胃寒不化,津凝气逆引起,故证无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