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释讲
患中风病,表现为半身不能随意活动,如果出现一侧手臂不能随意活动的,属于痹证。
脉象微而数的,属于中风病的脉象。
临症意义
1.本条的意义在于说明中风一病的形成。其原因,在内为脏腑气血的不足,正气亏虚;在外为风邪所伤,导致经络瘀塞不通,气血不能濡养所致。临床症状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言语不利等。
2.中风证与痹症在某些症状上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宜应鉴别:痹证的原因为风寒湿之邪三气杂至,合而留于肌肉、筋骨之间,痹阻气血,在临床上出现肩臂肢体等局部的麻木疼痛。其有以风气偏胜的行痹;有以寒气偏胜的痛痹;有以湿气偏胜的着痹。总之,痹证在病因、病机、病证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同于中风病的。
3.《伤寒论》里中风一病,不同于本篇里的中风病。《伤寒论》里的中风病,是感受外在的风邪,出现发热恶风、头项强痛、汗出、脉浮缓等症,属于外感风寒表证。其病变机制为风邪伤卫,营卫不和。治疗是用桂枝汤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与本篇所载的中风病迥然不同。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方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白木十分,细辛三分,茯芩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释讲
寸口脉出现浮紧的脉象,紧脉表示为感受寒邪,浮脉表示为卫气不足的虚证,这是由于寒邪与虚损的正气相争,寒邪胜故留滞于肌肤。
浮脉是因为血虚,导致络脉空虚,以致外邪留滞不去,乘虚客于身体的左侧或右侧,受邪的一侧,由于络脉痹阻,因此松弛不用;而健康的一侧,则气血运行正常,因此反而显得比较紧张拘挛;由于健侧牵引病邪,因此出现口眼向健侧歪斜。
如果邪气侵犯络脉,导致肌肤失养,会出现肌肤麻木不仁;如果邪气侵犯经脉,导致肢体失养,则会出现肢体沉重无力;如果邪气侵犯入腑,导致神明失养,会出现神志不清;如果邪气侵犯入脏,由于阴脉皆连于舌本,脏气不能达于舌下,则会出现口流涎水,不能说话。
侯氏黑散
治疗风邪侵犯人体,出现四肢沉重,虚寒的病证。
将以上14味药,捣为散。每次用酒冲服方寸匕,1日1次。开始服药的前20天,以温酒调服。禁食一切鱼、肉、大蒜。平时应当吃偏凉的食物,一直到60天才停止,如果药物积聚在腹中不去,吃偏热的食物即能降下,而偏凉的食物能帮助药力。
临症意义
1.本条叙述中风病的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只是表明邪气所中部位的浅深,疴情的轻重而已,并不是说本病的邪气中人是依次相传的,往往出现直接中脏、中腑的证候。
2.条文论的入腑、入脏,入腑应为人于胃腑,由于胃脉上通于心,而心主神明,邪气由胃之腑循经上迫于心中,影响神明,所以神明乱而不识人;入脏是入于五脏,由于诸脏属阴,诸阴之脉皆连于舌本,脏气受邪,则厥而不达于舌下,机息于上,所以难言、吐涎。
3.中风病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它发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其发病原因,多由患者平素情志异常、或饮食起居不节、或房劳过度而导致脏腑不和、气血瘀滞、化风生痰,偶因外邪侵袭,即引起内风而发病。《金匮要略》于本病论述治疗较少,后世医家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创造了不少的经验。有以补虚化痰为治者;有以养血祛风为治者;有以活血破瘀为治者;有以化痰祛风为治者,有以化瘀祛痰为治者;有以祛风通络为治者,等等,均在各自不同的情况下,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原文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方
除热瘫痫。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防己地黄汤方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一钱。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盐等份。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释讲
如果寸口部出现迟缓的脉象,迟脉表示为寒,缓脉表示虚。营阴亏虚是由于失血过多,卫气亏虚则是由于风邪损伤所致。如果风寒邪气乘虚侵入于经脉,就会出现全身痞痒而发为瘾疹:如果心气不足,又感受邪气,就会出现胸部胀满和短气。
治疗热性瘫痪和癫痫病。
将以上12味药,捣,粗筛,装于皮革药袋中存放。取三指撮,井泉水3升,煮三沸,温服1升。
治疗狂病,胡言乱语,喋喋不休,脉浮,但没有出现恶寒发热的病证。
将以上4味药,用酒1杯,浸泡1夜,绞取汁;生地黄2斤,切碎,蒸1斗米饭的时间;用铜器装药汁,再绞生地黄汁,将药液混合,分2次服。
将以上2味药,碾成细粉,先用温水洗完头部,取药方寸匕,抹于病痛部位,使其产生药效。
临症意义
通过以上三条原文的论述,可以明确中风病的成因有内外之分。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不足,正气不敌邪气,风寒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发为本病。文中未出方治,但根据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当是扶正祛邪,通经活络。
原文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也,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释讲
如果寸口部出现沉弱的脉象,沉脉主骨病,弱脉主筋病,故沉脉表示为肾病,弱脉表示为肝病。汗为心液,如果人体于出汗后浸入水中,汗与水湿相互搏击,不仅损伤心气,出现黄汗,汗湿还会流注于关节,引起关节肿痛,称为历节病。
临症意义
本条在于说明历节病的发生,是由于体内肝肾先虚以后,又感受了水寒之邪,邪气乘虚犯于人体的筋骨关节而致病。肝肾先虚为历节之本,水气内侵为历节之标,与上第二篇所载湿病关节疼烦的病机是不同的。
原文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释讲
如果趺阳部出现浮滑的脉象,滑脉表示为胃肠中的谷气壅聚成实,浮脉表示为里热炽盛而出汗。
临症意义
如果汗出入水而感邪,则可成为历节病。
本段条文有脱漏,语义不全,可以临床为据,推求其因。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释讲
如果少阴部出现浮滑的脉象,弱脉表示为阴血虚少,浮脉表示为外感风邪,风邪与血虚搏结,导致经脉痹阻不通,因此出现关节牵制疼痛。
临症意义
本条提示临床上治疗历节病应注意养血,于养血中祛风。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释讲
如果肥胖者出现涩小的脉象,症状表现为呼吸气短,自汗,全身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这是由于饮酒以后出汗,又感受风邪所致。
临症意义
本条提示肥胖人病历节,亦为体虚伤湿所致,治疗亦当顾其气血之虚。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临症意义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风湿化热的历节病卓有实效之方,症以关节疼痛肿大为主。近人有用其治疗风寒湿邪所引起的所谓“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者。但在具体运用时,当以病情为据,分析其病机,准确运用。因本方药性偏于温燥,以祛邪为主,若病日久,气血不足,肝肾两亏者,还应酌情加减。
释讲
全身每个关节疼痛,身体瘦弱,两脚肿大像要与肢体完全脱离一样,头晕,呼吸气短,时时想要呕吐,应当服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将以上9味药,用水7升,煮取汁2升,每次温服7合,1日3次。
原文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疬节也。
释讲
酸味食物容易伤筋,筋受伤则肌肉弛缓,称为泄;咸味食物容易伤骨,骨受伤则痿软无力,称为枯。筋缓与骨痿相合,称为断泄。
如果营气不通,则卫气不能运行;如果营卫都虚弱,三焦功能失职,不能输送精气,则四肢失养,身体瘦弱,唯独两脚肿大,出黄汗,小腿发凉,如果兼有出现发热,则属于疬节病。
临症意义
1.本条说明了饮食五味可以伤脏而发病。正常情况下,饮食中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入于肝、心、脾、肺、肾而养五脏之气,脏气得以养,则人体健康无病。假如饮食五味发生太过或不及,则五脏即为其所伤,脏气伤则人体病。所以必须遵循饮食五味的多味调和,不可偏嗜太过,也不可以摄取不足。
2.历节病须与黄汗病鉴别比较:两者都有汗出色黄证。不同的是,历节病,黄汗出于局部,并伴有关节疼痛、独足肿大、两胫发热等证;黄汗病,黄汗遍出于全身,特点是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并伴有身体肿胀,两胫发冷症。
3.历节病的成因,以条文为据,归纳起来有五:有肝肾不足,而又感受水湿者;有谷实热盛、汗出感邪者;有血虚风入、风血相搏者;有饮酒汗出当风、风湿相合者;有过食酸咸,味伤肝肾者,虽病因各不相同,但都是从虚而得的,以虚为病之本。治疗上可以根据补虚祛邪的原则,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
原文
病疬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矾石汤方
治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释讲
患疬节病,出现关节疼痛,不能随意屈伸的,应当服用乌头汤治疗。
治疗脚气疼痛,不能随意屈伸。
将以上5味药,前4味切碎,用水3升,煮取汁1升,去药渣,加入蜂蜜再煎煮,先服7合,如果没有感觉不适的,可以服完全部的药汁。
治疗脚气上冲于心。
将药物用浆水1斗5升,煎三五沸,用来浸泡两脚,疗效较佳。
临症意义
1.据方药,则本条是寒湿偏盛的历节病证治,除所叙症状外,当有痛处寒冷、脉象沉细、舌淡苔白滑等症,治疗以祛逐寒湿而达通阳止痛的目的。但临床运用乌头汤时,乌头当炮用、且煎药时间宜长,以减其毒性。
2.本方与桂枝芍药知母汤相比,本方主治寒湿之痹,寒邪尤盛之“痛痹”,桂芍知母汤主治风湿之痹,而兼有化热之证;本方以全身关节疼痛,不可屈伸,脉沉细舌淡苔白滑等为临证施治要点,桂芍知母汤以发热恶寒无汗以外,尚有脚肿如脱,头眩短气等为辨证关键;本方以乌头为君,重在温经散寒镇痛,佐以麻黄散风通络,黄芪益气蠲痹,桂芍知母汤以附子为君温经散寒止痛,而佐以白术祛湿,麻桂散风解表,芍药、知母敛阴清热。
原文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方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千金方》三黄汤方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术附汤方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米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剉,取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成,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丸方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方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释讲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疗中风病,身体瘦弱不能随意活动,不能说话,迷迷糊糊,不知道疼痛的部位,或是肢体拘挛不能随意活动。
将以上9味药,用水1斗,煮取汁4升,温服1升,身体应当微微出汗,取薄被覆盖背部,倚着椅子坐起,使汗出则病能痊愈;如果不出汗的,应再服药。治疗时没有特别的禁忌,但不要吹风。此方还可以治疗只能伏坐而不能平卧,咳嗽,气喘,脸面浮肿。
《千金方》三黄汤
治疗中风病,手脚拘挛,全身骨节疼痛,燥热心烦,怕冷,整日不想吃东西。
将以上5味药,用水6升,煮取汁2升,分3次温服。第1次服药后使身体微微出汗,第2次服药后则应大汗而出。如果心中烦热的,加入大黄2分;腹部胀满的,加枳实1枚;气上逆的,加人参3分;心悸的,加牡蛎3分;口渴的,加栝蒌根3分;怕冷的,加附子1枚。
《近效方》术附汤
治疗虚证而又感受风邪,出现头重,眩晕,痛苦至极,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本方具有暖肌肉,补中气,益精气的功效。
将以上3味药,研细碎,取5钱匕,生姜5片,大枣l枚,水一盏半,煎取7分,去药渣,温服。
崔氏八味丸
治疗脚气病,邪气上逆于腹部,小腹不舒适。
将以上8味药,碾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用酒服15丸,1日2次。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治疗肌肉严重消瘦,邪热炽盛导致津液枯竭,腠理大开,汗大出,怕风,腿脚无力。
将以上6味药,用水6升,先煮麻黄,去水面白沫,加入其余药物,煮取汁3升,分3次温服。如果怕风,则加入炮附子1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