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卷)
20186900000001

第1章 建设人文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本文选摘自叶朗院长在“2009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的讲话。

叶朗,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

大家知道,北京提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口号。我认为,这个口号带有普遍意义,我们当代的城市建设都应该朝着建设人文城市、科技城市、绿色城市努力。我今天只谈建设人文城市。

建设“人文城市”,要从很多方面进行努力。其中,引领广大青少年和整个社会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中国人的高远的精神世界,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今天就想从这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有一个重要的提法,就是要使我们国家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把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一个标志,这有极为深刻、极为深远的意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有物质的追求而没有精神的追求。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只有物质的层面、技术的层面、功利的层面,而应该还有文化的层面、精神的层面、价值的层面。一个人没有精神追求,大家会说这个人很庸俗。从理论上说,这种人就是失去“意义感”,就是他的人生没有意义,他可能很有钱,但他的精神很空虚。一个社会没有精神追求,那整个社会就必然会陷于庸俗化。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整个社会在道德、信仰的层面就难以形成共识,那么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天长日久,会出现“人心的危机”,那是十分危险的。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警句,也是警钟。现在我们社会的某些方面,确实有一种倾向,就是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的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我们社会中出现一些负面的东西,同这种倾向是有关系的。十七大报告把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和标志提出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对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对建设“人文城市”,对城市的教育、文化、艺术领域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

我国的很多大城市都是大学最集中的地方,北京、上海、杭州都是如此。以大学教育来说,过去有一种提法,说大学的功能就是传授知识,由此来考虑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从上述十七大的精神来看,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同时,或更重要的,它要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进一步,大学还要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引领整个社会。我在北京大学工作。我认为北京大学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起的作用,主要就在于此。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可能出了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这一点说,北大不能和他们相比。但就引领社会的精神追求来说,哈佛、斯坦福未必比得上北大。北大的这种传统不能中断、不能抛弃。北大不能办成哈佛第二。因为哈佛是为美国办的,北大是为中国办的,中国和美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我不是说哈佛好的东西我们也不学习。但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传统,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办学宗旨,不能处处照搬美国的大学。

我想,我们的教育事业应该体现十七大的这一精神,要把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要更重视人文教育(包括德育、美育、文化历史基础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要重视发展人文学科,要纠正某些单位、某些人轻视人文学科的倾向。要在学生中提倡阅读人文经典,要使大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提高文化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底,必须精读几本人文经典著作。“人文城市”意味着我们的城市要提高自己的品味。而一座城市的品味决定于市民的品味,决定于官员的品味,决定于媒体的品味,决定于学校的品味,特别是大学和大学生的品味。大学生多读经典著作,经常接触经典,可以把自己的品味提上去。如果一个人经常读三四流的著作,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会慢慢降低。这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当代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他小时候,母亲就建议他读《战争与和平》,并经常告诉他书中那些段落如何写得好。这样,《战争与和平》就成了他的艺术品味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他说:“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以强烈的嫌恶感。”塔可夫斯基成为电影大师,同他从小的这种文化教养是不可分的。反过来,一个人如果从小都是阅读文化垃圾,那么他就再也接受不了文化经典,因为他的文化品味早被文化垃圾低俗化了。一个人读的书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它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

梅林在《马克思传》中说:“马克思爱好的文学家都是伟大的世界诗人,如埃斯库罗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歌德。”他还引用拉法格的话说,马克思每年都要把埃斯库罗斯的原著读一遍。拉法格还说,马克思“恨不得把当时那些教唆工人去反对古典文化的卑鄙小人挥鞭赶出学术的殿堂”。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读图时代”“快餐文化时代”。这种说法可能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我认为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这种说法排斥经典阅读,排斥深度阅读。我不否认漫画、动画可以传播真善美,可以开启青少年的心智。我也赞成发展动漫产业。但是,漫画、动画终究不能传播深刻的思想。如果我们年轻一代真的变成“读图的一代”,完全沉迷于动漫世界之中,完全与人文经典隔绝,那么天长日久,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民族,变成一个肤浅的民族。那样,灿烂的中华文明将会中断,那是极其危险的。

我们要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一所大学一定要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和艺术氛围。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艺术经典,使他们能经常地欣赏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欣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艺术经典是我们刚才讲的人文经典的一部分。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流行艺术不可能起这种作用。当然我们不反对流行艺术。流行艺术也有很好的。但是流行艺术不能代替艺术经典。另外,要防止那种精神狂乱、格调恶俗的“艺术”进校园展览和演出。有一些格调很低的东西,如果它们不违反法律,当然可以在社会上某些场合如酒吧、歌厅演出,但我们不能让它进校园演出。为什么不让它进校园?理由很简单,就是学校是教育下一代的场所。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下一代引上精神健康发展的道路。当然也不能让这种东西在国家大剧院和城市大剧院演出,因为国家大剧院和城市大剧院应该引领艺术界和整个社会的趣味、格调和精神追求。有人说,艺术没有好坏之分,趣味没有高低之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教育界和理论界应该对这种错误的说法加以批驳,避免它给我们的实际工作带来危害。

我们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消除不利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因素。特别要注意扫除影视、美术、音乐、网络游戏、平面媒体以及互联网等领域的文化垃圾和文化毒品。现在中央和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加强对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这是十分英明的。我认为,对那些肆意丑化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电影、美术“作品”以及对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和经典著作恶意诋毁、谩骂的人,决不能听之任之,不能听任他们毒害青少年。希望我们的媒体不要为这些人提供空间,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制定法律来约束这些人。

我国的大城市现在十分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精神追求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样是关系重大。文化创意产业与市场有联系,与技术有联系,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重视市场,特别要重视世界市场;要重视技术,特别是要重视高新技术。但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千百万群众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的,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高度重视它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在国际事务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而具有重大的作用,这同样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它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在这里,我着重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谈一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创造的一个词汇。所谓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是一种跨文化的精神影响力,它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在国际事务中软实力是一种战略资源。

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创意产业。因为软实力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问题。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建构性。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就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实践。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使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你这个国家有一种精神上的认同。从这个角度看,为了使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强我们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软实力,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根据这样一种认识,我想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我们的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美术作品,以及广告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等,要着重向年轻一代,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的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要传播健康的格调和趣味。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但是中国文化从总体上说,是健康的、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民族。我们民族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为后人确立精神高度和人生高度的坐标的“仁人志士”,产生了许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我不赞成有的人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一些阴暗的、畸形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如扭曲的性格,病态的心理,家族内部的背叛、乱伦、残杀等等,加以放大或夸大,拼命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个都描绘成愚蠢、发呆的模样,显示中国人都是没有头脑、没有灵魂的傻瓜。这样的所谓“作品”,可能在价值内核上迎合了西方某些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曲解,但从根本上说不可能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不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我也不赞成有的人把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伟大经典,胡乱“解构”,使之“荒谬化”。在西方后现代文化中,“解构”就是“颠倒”,就是混淆是非。对我们来说,这种胡乱“解构”就是对伟大人物和伟大经典的任意糟蹋。但是,这些伟大人物和伟大经典不是属于哪个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它们关系到民族生存的气脉,我们不能听任某个个人对它们任意糟蹋。

第二,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有深度的认识。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昆曲、京剧、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等,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历史知识和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后面的东西。这“后面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例如,我们从天坛的建筑,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我们从齐白石的草虫、鱼虾,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生命的爱,看到中国人对人与万物一体之美的欣赏;我们从麦积山佛像和青州佛像的微笑,以及《西游记》中百折不挠的孙悟空的形象,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在太平的岁月还是在苦难的岁月,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不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如此等等。这就是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后面的东西”。我们保持、修复、展示“古城风貌”,展示古城的园林建筑、民俗文化、民间工艺、饮食文化等等,都不能停留在形式的、技术的层面,而要特别关注和突出展示“古城风貌”的人文内涵、精神内涵。这些年我们常常听到“原生态”“原汁原味”等说法,这种说法容易使人误解只要保持“老样子”就是好的。其实,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都有一个提高艺术质量和提升精神内涵的问题。总之,我们要把中国人既现实又高远的精神境界展示出来。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内在的精神,有活的灵魂,这就是活的中国文化。这样,国际社会的朋友,他们对中国文化就可以获得一种有深度的认识。只有这种有深度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才能使中国文化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第三,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我们向国际社会介绍和展示中国文化,当然会选择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这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我们应该向国际社会展示和说明它们的历史的内涵和历史的根据。同时,另一方面,这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又有可能体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们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同样体现普世价值。例如,我们从《老子》《周易》、禅宗的思想和中医的理论以及太极拳、围棋等体育活动,可以看到中国人有一种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智慧;我们从兵学经典《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发出的“慎战”的警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所遵循的“共享太平”的外交方针,以及从中国人延续两千多年时间千辛万苦修建万里长城,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和平生活的永恒的祈求。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普遍价值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过去有时注意不够,今天我们应该着重把它们加以展示、照亮。照亮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展示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可以展示当代中国人的广阔、平和、开放、包容的内在心境,这是对于我们这次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口号的一种极好的阐释。同时,这些内容,也最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十分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一些人对于中国文化的隔膜、误解和曲解,十分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对于国际社会的吸引力。

第四,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情调,展示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愿望和追求。

构成一种文化的最基础的东西,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我们在介绍和展示中国文化的时候,应该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情调,展示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毫无拘束的快乐的气氛,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平静、安乐、和谐生活的一种满足的心态;我们从老北京蓝天传来的鸽哨声和小酒店中那种知足、快乐、悠然自得的情调,可以看到中国老百姓如何为自己平淡的生活寻求快意和乐趣;我们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着意营造诗的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审美人生的追求如此等等。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于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和老百姓的这种心态可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把这些东西展示出来,中国文化就有了活的风味。人们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知道中国人原本是怎样创造富有意义的生活以及怎样享受有情趣的人生的。这样的文化产品,就比较容易引起国际社会朋友们的兴趣,也比较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尊重、欣赏和认同。

以上我是着重从精神追求的角度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要高度重视文化环境和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价值内涵,强调我们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要引领青少年和整个社会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也要向世人显示中国人的高远的精神境界和优雅的审美趣味。我想,这是我们建设“人文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