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无为胜有为
2023900000082

第82章 宁使人亏负我,我总不亏负人

【导语】

人说强者渗透了人生的禅机,“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只有弱者才是不负人的窝囊废、背着沉重的责任感,活像背着自己的房子爬行的蜗牛。

有人说:“你负别人,是你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审度他,舍弃他,在精神上你是战胜者。你不负人,别人迟早会负你。活该你受伤害。”

有一个老木匠,总是用带着老茧的手掌把木箱里边也打磨得光光溜溜,从不偷工。徒弟讪笑他:“别人又看不见、何必这么傻费力。”

师傅说:“我自己心里知道。”是的,即使没有人在身边监督、也要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我自己心里知道”。

有些事你不是负人,而是负自己。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直解】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作妥善的办法呢?

圣者虽然保存着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求索偿还。

有仁德的人永远持有欠据,

无仁德的人则永远持着讨债的秤。

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偏爱的,它只和善人同行。

【心解】

*冤家宜解不宜结

本章是紧接上一章而言,既然要承担责任,那就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仅要化解矛盾,还要化解人们之间的恩怨。

谦和、宽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国人历来主张“和气生财”、“和为贵”,认为“冤家宜解不宜结”,多个朋友多条路。

“冤家宜解不宜结”,一旦大的仇怨铸成便难以补救。因为仇恨比恩惠更能让人刻骨铭心。得罪太深,就算赔礼道歉,也难消心头之恨。

圣人看到这种冤冤相报的世态人情,因而在处理债务问题时只执持契约而不肯责讨于人。向人逼讨欠债,首先人家还客气、赔礼、招待,到了穷追不舍时人家就干脆不理,甚至赖皮不认账。打官司去吗?奉陪就是,你拿他没法子。有的债主胸器大一点,只把自己的难处如实告诉对方,并不苛责于人。对方碍于面子,也许就还账了。要是真的没钱还,逼讨又起什么用呢?“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反而激成恶变。俗话说:“站着放债,跪着讨钱”,要怪就怪自己当时有眼无珠,不该放贷。如今的世风,经常有因债务导致口角结仇的,钱没讨到,反讨了一肚子气。

契约只能约束君子,不能约束小人,它不过是双方信实的一纸凭据。有德的人以契约求得双方守信,无德的人因之实施榨取。有些地方的黑社会放高利贷,不把人勒索得家破人亡都不肯善罢甘休。反过来看看,郑板桥在家书中一再嘱咐亲人,乡邻有困难时应该相帮,还不了债也宜多加体谅,这就是仁者抱怨以德的用心,宁使人亏负我,而我总不亏负人。有这等胸怀的人,难道还能不会得到天下人的景仰吗?

著名晋商乔致庸正是通过“宁使人亏负我,而我总不亏负人”的做法,使乔致庸赢得了一位朋友。

当年,乔致庸的兄长乔致广因与邱天俊在包头争做高粱霸盘,误入邱家设置的圈套,大量吃进高粱,结果银根吃紧,陷入困境,面临倒闭,乔致广因此悲愤成疾,过早去世。对乔家来说,邱家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乔致庸执掌乔家生意后,在师爷孙茂才的协助下,略施小计,使邱家大上其当,形势急转直下,面临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发泄私愤,报仇为快,还是得理让人,共建商界秩序,考验着乔致庸。在孙茂才的劝导下,乔致庸没有对邱家落井下石,穷追猛打,而是抛弃家仇大恨,主动与邱家和解,帮助邱家解困。

乔致庸此举着实让邱家感动不已。邱老东家发誓不仅不再与乔家为敌,而且要在乔家有难的时候鼎力相助。当乔致庸帮助左宗棠西征新疆的时候,邱家果然献出巨资相援,履行了当初的诺言。

*千斤散尽还复来

宁使人亏负我,而我总不亏负人。从利他才能利己的角度讲,有这等气魄的人,难道还会发愁千斤散尽还会不复来吗?

在鲁西南的大平原上,定陶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县级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曾经迎来一个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界都备受推崇的人物,他就是范蠡。在他的身上,寄托着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思,江山、美人的历史恩怨在他身上上演,因为范蠡的到来,定陶从此有了自己的灵魂。

从定陶县城往东北走5华里,就到了一个叫崔庄的小村落。穿过一片田地,往村北再走200米,有一片几乎被玉米桔垛与衰草掩映的土冢,这就是范蠡墓。

和埋身之处的寂寞相比,范蠡的名气,经过两千年的风雨的洗刷,在定陶仍然如日中天。走在定陶县县城,可以到处触摸到范蠡存在的踪迹,这里有范蠡像、范蠡湖、范蠡宾馆、范蠡市场、陶朱公大街……在这里,有关范蠡的动听的传闻和轶事俯拾即是,甚至连“定陶”这个名字,也是当年人们为了纪念范蠡在此定居,将原名“陶”改为“定陶”。这一切的一切都与范蠡有关,百姓对他的喜爱,对他的崇敬,溢于言表,朴素而真挚。

站在墓前,拨开历史的迷雾,范蠡的故事逐渐清晰。虽然这些故事里有历史,也有传说,但范蠡的个人魅力与才智,以及人们寄托在他身上的风流、睿智、洒脱的个性,让他渐渐变成了智慧的化身。

普通人关于范蠡的了解,以携西施入五湖而结束。但是他一生的业绩却并未就此打住,以此为起点,范蠡又开始了下半生的辉煌。

在民间的商界,范蠡被公认为是“商祖”,受到经商者的参拜。在历史上,经商成名的人颇多,比范蠡早的经商者也有不少,但是“商祖”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陶朱公,即范蠡。

范蠡之所以成为中国商界第一人,首先要归功于司马迁。最早为商业、商人立传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立传著述的第一个人,就是范蠡,其后虽有子贡、猗顿等商人,但是这些人的经商业绩都不如范蠡,都没有达到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遂至巨万”的水平。“陶朱公”的名字成为财富的象征,他的商业理论和经营技巧,被称作“陶朱术”。

陶朱公善于聚财,乐于散财,又肯帮助别人发财,聚财散财,随心所欲,财富对他来说几乎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简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人们对这位驾驭财富得心应手的“财富英雄”顶礼膜拜,愈传而名愈显,在民间陶朱公也完成了从凡人到圣人、由圣人变神仙的演变过程。秦汉以后,陶朱公就一直被商家奉为祖师爷——商圣、财神。

有人还专门对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进行比较研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各地所供奉的财神也有多位,又有文武之分,如武财神赵公明、关羽,文财神比干、陶朱公等等。在所有被供奉的财神中,只有陶朱公与财富有关,陶朱公是当之无愧的“财神”。

陶朱公经商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他却屡聚屡散,乐善好施,周济贫困,司马迁称赞他“富好行其德者”。陶朱公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百姓发家致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生财之道。陶地低洼多水,陶朱公便教百姓凿池养鱼。他告诉百姓,“致富之法五,养鱼第一”。定陶县城内现仍存有一大池塘,传说是陶朱公当年教民养鱼的地方。后来,陶朱公在总结民间养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养鱼实践,写出《养鱼经》一书,对传播养鱼技术、帮助百姓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9年出版的首部《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称陶朱公《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也是养鱼的始祖,对世界养殖学史来说是有重要价值的文献。”

定陶一带至今还流传一首民谣:红兰寺,朱漆门,堂上坐着大财神。大财神,出凡尘,三聚三散越王臣。越王臣,富贵身,手里捧着聚宝盆。聚宝盆,天下闻,财源滚滚满乾坤。红兰寺是供奉陶朱公的一座庙宇,在县城南古柳河畔,今废。宋朝诗人吕本中在《过定陶范蠡庙》中写道:“悠悠千载五湖心,古庙无人锁绿荫。为问功成肥遁后,不知何术累千金?” 真的不知道是“何术”吗?如果“千金散尽还复来”算是一术的话,这不就是其中一术吗?

当然,诸如范蠡一类的人,散尽千金并非求的是“还复来”,之所以能够“还复来”,这是符合老子所说的“天道”的。因为“宁使人亏负我,我总不亏负人”,到最后的结果是,负你的人最终都会对你有所回报,都不会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