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国学句典国学文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20260600000005

第5章 魏晋南北朝短言诗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他与儿子曹植、曹丕在文学上的造诣都很高,因此后人合称他们为“三曹”。

短歌行

【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早晨的露水,后面的日子已经不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杜康酒方可解脱。

你飘然若絮的衣襟,是我深深的牵挂。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轻声吟诵至今。

“呦呦”的声音是麋鹿在鸣叫,因为取食到了野外的苹草。正是因为我有高贵的客人,演奏起瑟琴吹奏起笙笛。

明亮得如同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我才能够摘取?忧伤正从中而来,连绵不绝从未停止。

越过田间交错的小路,屈就了您前来拜访。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赏析】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的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诗篇开始,曹操便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发此感慨,皆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日渐短,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因此紧迫感和焦灼感接踵而来。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曹操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事实上,也只有像曹操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来这样的诗句。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的。

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广辽阔,碣石山高耸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的。

真是幸运之至,用歌声来传达自己的感情吧。

【赏析】

开篇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这里所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曹操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接下来曹操描写具体景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反而显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其实是曹操自己本身的心态所决定的,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这体现了曹操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最后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句合乐时的套语收尾,算是将前面的美好描写小做总结,让读者回味无穷。

龟虽寿

【原文】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长,但也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能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非常高兴至极啊,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赏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表现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现代来讲不算什么,可是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有限的人生呢?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而是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接下来曹操表现出对人生的辩证思维看法,他前面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却在后面提出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只要善于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曹操在本篇中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

苦寒行

【原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译文】

向北登上太行山,艰难呀,这山势多么陡峭啊。山坡上的羊肠小道弯曲不平,车轮都因此而摧毁。

树木是何等的萧条冷清,北风刮得悲戚可怜。巨熊盘踞在我们的前方,虎豹在路的两旁咆哮着。

山谷中少有人居住,而且正下着大雪。伸长脖子眺望时,不禁深深叹气,这次远征,内心感触很多。

我内心多么的抑郁不平,想要从这东边回去。深广的水面上并没有桥梁,路途中我们迟疑不前。

因为困惑而迷失了原来的道路,接近天黑时,还找不到可以过夜的地方。走着走着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人与马也都疲惫饥乏了。

担着行囊边走边捡取柴火,用开凿的冰块煮稀饭。想起《东山》那首诗,让我长长久久地哀伤。

【赏析】

这是曹操在率兵亲征高干、途经太行山的羊肠坂道时写下的诗,这首诗句句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作者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做了如实的描述,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食宿无依的困境、风雪交加的征途。更令人感动的是,尽管身为军事统帅,作者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直白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用直露的笔触把作者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来扣动读者的心弦。格调古直悲凉,回荡沉郁之气。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七哀诗

【原文】

西京乱无像,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译文】

京城的上空黑云乱翻,李傕等人制造祸端。我告别了中原的乡土,委身托给遥远的荆蛮。

亲戚对着我流泪,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平原。

路边有面带饥色的妇人,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的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洒泪走去不忍回头看。

“我自己还不知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我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样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远望着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不由得独自叹息起来。

【赏析】

《七哀诗》现在存世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后代都把它作为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代表作。

前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接下来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描写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堆积的惨相,作者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作者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也许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作者在这样悲惨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随后又写道:“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这里隐喻了作者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对其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七步诗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把豆子煮成羹,去掉残渣留下豆汁。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何必这样的急迫呢?

【赏析】

曹植从小就才华出众,曹操很疼爱他。后来曹植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怕曹植篡位就将其押进朝廷,并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就杀无赦。曹植就念了这首七步诗。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愤。曹丕明白了诗中的道理,知道了自己如果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于是就放了曹植。这首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以比兴的手法表达出深意,“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在民间流传极广。

白马篇

【原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瞄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

金色的羁头装饰着白马,结着伴儿向西北飞驰。

请问这是谁家的少年,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

在小时便远离了家乡,扬名在沙漠边陲。

随时准备好弓箭,箭桶里箭很多。

拉开弓弦射破左边的靶子,向右开弓穿破箭靶子。

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比树上的猿类还敏捷,比林中的豹螭更勇悍轻捷。

边陲告急的消息一旦传来,虏骑多次骚扰我们。

征召的檄文从北方来,策马登上高坡。

长驱直入打败匈奴,向东攻打,击溃鲜卑。

我们既置身流血的事业,怎可去看重生命的安危?

对父母倘不能瞻顾,何况妻和孩子?

名字被记在壮士名册中,不能顾及私人!

在国家危难之时献身,把生死看得很淡然。

【赏析】

本篇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作者主要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不惜为国捐躯的青年英雄形象,并借此形象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并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再写到“弃身锋刃端”和“视死忽如归”表现出游侠儿弃身报国的崇高思想境界,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