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除了人类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生命?人们带着兴奋且惊奇、渴望又恐惧的心情,做着一切有关于“外星人”的假想,关注着可能存在着的他们的“邻居”。然而就在20世纪30年代10月底的某一个晚上,“火星人”以强悍残忍的姿态,借助电台的声波强势登场,震撼了美国百万民众的心灵。时年23岁的奥森·韦尔斯是这场恶作剧的制造者,他用一部改编自科幻小说的广播剧,令美国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与混乱。
不可思议指数:★★★★
1、“火星人”是否存在?
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大约二三百万年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从懵懂无知直至以知识驾驭世界,他们逐渐明白自己并非这宇宙间唯一有智慧的生命。于是人们开始想象:或许在其它的未知星球上会生活着另外一种与人类相似的智慧生物——外星人。这种想法深深地吸引了一大批热衷于寻找外星人的人们。一直以来,关于发现外星人的报道时常见诸于报端,许多人声称自己见过飞碟,甚至亲眼看见外星人,他们还拍到了各式各样的关于飞碟的照片。致力于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地探索着地球以外的生命迹象,以及搜寻外星人的信息。
16世纪时,天文学家们已经在用望远镜观测火星。在夜空下,由于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十分近,人们用肉眼就可以很容易地看见它。望远镜发明后,人们对火星进行进一步的观测变得更加便捷。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的人是伽利略,他所看到的火星只是一个橘红色小点,随着望远镜的发展和精确度的提高,观测者开始辨别到火星表面的一些明暗特征。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斯加帕雷里以及同期的观测者在绘制火星地图的过程中,观察到火星的表面似乎有一些从暗区延伸而出的细线,依照旧有的观念:暗区被认为是湖或者海等水体,因此这些细线被命名为水道。而后人们又观察到暗区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变化,冬季缩小夏季扩张,有人又提出暗区是植物覆盖而并非是水的说法。美国天文学家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 Lowell)也观察到了这一点,并作出大胆猜测,宣称那些“水道”其实是火星上“人工”挖掘的“运河”,主要用途是灌溉植物,而看到的细线则应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而这一设想直接得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结论:火星人是存在的!
但是设想终归是设想,尚没有事实根据做依托,科学技术不断向前的脚步很快踏碎了这个荒唐的猜测。1971年,前苏联“火星”2号火星着陆,实现了人类登陆火星的梦想。1975年,美国用TITAN 3E运载火箭将“海盗”1号探测器顺利发射送入太空,此后,美国科学家又先后派遣“海盗”2号还有“火星探路者”号探测器登陆火星,继续探测任务。根据探测器得到的考察结果,火星上面其实是一片荒芜的世界。火星上的温度明显低于地球,表面上布满了泥土石块,没有河流,更没有液态的水,时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科学家们认为,火星上面根本不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也就根本不会有火星人的存在。至于火星表面存在着一些干的河床,也是自然作用下的结果,根本与所谓的人工运河无关。
2、“火星人”登上艺术舞台
尽管“火星人”已经被科学证实是不存在的,但是当年的那个大胆的猜测不仅震惊了科学界,对文艺界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带起了一股新的创作狂潮,促进了一系列与“火星人”相关的科幻小说和电影作品的诞生。其中最为优秀的,当属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Herbert George Wells)创作的《星际战争》(The War of the Worlds),堪称科幻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知识链接:“科幻之父”威尔斯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20世纪初英国文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以创作科幻小说而声名远扬。威尔斯的科幻小说蕴含着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作者借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从宇宙、星球、过去和未来等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生活、观察人类,故事紧张离奇,情节扣人心弦。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是现代科幻作品的雏形,他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甚至被称为“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威尔斯广为人知的科幻作品包括:《时间机器》、《隐身人》和《星际战争》。
《星际战争》的创作开始于1897年,最初是在刊物上进行连载,次年整理成书进行出版。这是一部描写“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小说,作者绘声绘色地向读者描绘了一次来自于星际空间的侵略。整个故事的背景设置在英国的伦敦,威尔斯以目击者和当事人的角度,细致描写了“火星人”降临地球时奇怪的生命形态,它们以灼热的射线为武器攻击视线范围内的所有人和事物,所到之处火灾频发,黑烟四起,墙倒屋塌,哀鸿遍野,英国人强大的装甲战舰也在它们的攻击下化为一团火焰,而人类在它们眼中只不过是一种可以当作食物的低等动物。然而就在“火星人”所向披靡,人们以为再无还手之力的时候,它们却因对地球上的细菌毫无抵抗力,相继感染而全部死去。整个故事细节生动逼真,情节跌宕起伏,威尔斯用他令人惊讶的想象力为读者勾画出一副副震撼人心的画面,那种深刻的恐惧和无力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威尔斯的这部小说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功,以至于《星际战争》一时间成为了许多导演争相改编和翻拍的宠儿。它作为电影的经典蓝本,已经被多次搬上银幕。1953年,美国派拉蒙公司推出了据《星际战争》改编的同名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世界电影史上科幻电影的巅峰之作《星球大战》(Star Wars),也是以《星际战争》为蓝本创作出来的;2005年,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又推出商业巨片《世界之战》(War of the worlds),又再次将它搬上了银幕。
实际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派拉蒙推出电影版《星际战争》之前,这部小说就已经以广播剧的形式同美国人民见过面了。1938年10月30日的晚上,《星际战争》被改编为广播剧作为万圣节的礼物送给数百万计的广播听众们。在那短短的一个钟头的节目时间里,青年导演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和他的水星剧团(Mercury Theater)以他们出众的口才和精彩的表演,使坐在收音机旁的听众们当真以为“火星人”正在袭击地球,进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恐慌。然而当我们面对着这一份“巨大”的有惊却无喜的礼物时,我们是应该怪小说作者威尔斯的描写太过逼真?还是应该怪广播剧导演威尔斯的表演太过卖力呢?
3、万圣节前的恶作剧
1938年,奥森·威尔斯作为当时百老汇最多才多艺的青年导演,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哥广)的邀请,以“水银剧团”为名,在每周日晚上8点到9点的时段向全国播送戏剧。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还没有普及电视,广播就成了人们了解外界信息和休闲娱乐最主要的媒介。当时有一档备受欢迎的广播节目,是由全国广播公司制作的“蔡斯和桑伯恩时间”,它的播出时间正好和“水银剧团”的节目冲突,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威尔斯决定弄些更新鲜刺激的故事来提高自己节目的收听率:他想把《星际战争》这部科幻小说改编成广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