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就在杜·曼伯爵夫妇新婚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众多巴黎最有名望的社交人士前去新房拜访。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时这对年轻的夫妇还躺在床上。就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氛围中,杜·曼伯爵夫人的沙龙正式向社交界开放了。此后的每一天,从一大清早开始,她的卧室就变成了一个沙龙。在众多男人的注视下,这位娇小的美妇人缓缓拉开床帘,然后伸展筋骨,摇铃铛召唤仕女,最终换上漂亮的连衣裙。之后,她又开始梳洗打扮。而这时,众多等待在客厅里的社会名流也来到伯爵夫人的梳妆间。他们环绕在正做发型、涂脂抹粉的伯爵夫人周围,开始热烈谈论当日的各种新闻。从他们的谈话中,伯爵夫人已经对社会上刚刚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而当完成化妆这道繁琐的工序后,杜·曼伯爵夫人就开始表演了。她与宾客们谈笑风生,口若悬河,对各种话题都能发表独特的见解。
为了使自己的沙龙显得更加与众不同,杜·曼伯爵夫人又搬到位于乡间的奥赛庄园居住,而众多沙龙中的常客也纷纷前往那里集合。每到晚上,奥赛庄园的所有厅堂都亮起耀眼的灯光,在宁静偏僻的乡间显得格外耀眼。尽管白天这里还是一派田园风光,但在晚上,杜·曼伯爵夫的沙龙丝毫不亚于凡尔赛宫。客人们或是穿着华丽的宫廷礼服在室内跳舞,或是参加伯爵夫人准备好的各种游戏节目,或是欣赏庄园的小舞台上演出的戏剧,甚至一起探讨科学问题,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用显微镜观察地上的生物……毫无疑问,作为当时著名沙龙的主人,杜·曼伯爵夫人本身就是一位颇具才华的女人。据说她可以阅读原版的维吉尔的著作,热爱希腊悲剧和哲学,对多门科学都有所了解,而且富有语言天赋,能够把一首平淡无奇的田园牧歌润色成流畅自然、抑扬顿挫的佳作。而从她的沙龙中,还走出了好几位法兰西学院院士。由于她的沙龙是如此充满趣味,以至于一位客人曾说,怀表提醒人时间,而伯爵夫人则使人忘却时间。
相比之下,18世纪法国另一个著名沙龙的主人——夏特莱侯爵夫人(Chatelet Marquise),其风格则与杜·曼伯爵夫人完全不同。
在沙龙历史上,夏特莱侯爵夫人堪称女主人中的异类。作为启蒙主义大师伏尔泰20年的知己,她并不像一般的沙龙女主人那样热爱文艺,反而专攻女性极少涉猎的数学和物理学。由于她毕生对学术研究的热衷,因此又被称作“女伏尔泰”。
与杜·曼伯爵夫人的沙龙类似,夏特莱侯爵夫人的沙龙也设在乡间,那是一个叫希瑞的小地方。不过与奥赛庄园的宫廷气息不同,这个地方只有一座单层的家居小房子,周围则是群山、原野和森林。在沙龙的规模上,夏特莱侯爵夫人的每次沙龙聚会一般只有5、6名客人,其中还包括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伏尔泰。由于二人共同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伏尔泰对侯爵夫人的爱情持续了20年之久,直到她去世。据记载,这个沙龙的学术气氛很浓,前来参加的都是著名科学家、学者和大诗人。他们的谈话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在沙龙晚宴上,伏尔泰经常会朗诵自己的诗歌和戏剧作品,有时还会即兴作诗,而夏特莱夫人则在旁边对他的诗歌评头论足。
除了在文化领域内产生巨大影响外,18、19世纪的沙龙还在欧洲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沙龙最发达的法国,有好几次内乱几乎都与沙龙有关,甚至路易十四时期著名的“投石党之乱”也是在沙龙里酝酿的。而在18、19世纪之交,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拿破仑政权的建立,沙龙又担当起了“革命推进器”的职能。在这20年间,很多沙龙的女主人甚至甘愿冒着被送上断头台的风险,开始担任政治党派的重要领袖,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潮中。例如拿破仑时代著名的沙龙女主人斯泰尔夫人(madame_de_staell),她原本是一位拿破仑的狂热崇拜者。然而由于拿破仑对这位夫人的冷漠和轻视,使得后者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她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的沙龙变成了支持叛乱的强大舆论中心,据说就连拿破仑本人都曾为自己当初的轻率后悔不已。
知识链接:投石党之乱
投石党之乱(1648~1652)指发生在路易十四即位初期的两次大规模群众运动,取名于当时巴黎街头儿童恶作剧的玩具——投石器。路易十四登位之初,太后安娜摄政,太后的宠臣红衣主教马扎然任首席大臣。当时,为了偿还战争欠下的巨款,马扎然大肆盘剥,激起了民愤。1648年4月马扎然颁发敕令,停发4年各地高等法院法官俸禄,遭到了各地法院的抗议。后者要求实行君主立宪政府,削弱国王和首相的权力。在遭到皇后镇压后,激起了更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路易十四母子被迫逃往巴黎郊区。危难关头,幸亏孔代亲王率军护驾,才使国王和皇后度过危机。这场运动史称“第一次投石党之乱”(the Fronde of the parlements)。之后,居功自傲的孔代亲王与马扎然为争夺地位而再度起兵反叛,爆发了“第二次投石党之乱”(the Fronde of the nobles)。孔代占领巴黎,路易十四和皇后再次逃亡。两次暴乱和流亡生活给年少的路易十四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亲政后的路易十四一直把掌握绝对权力视为政策的中心。
3、余晖:20世纪初的女性沙龙
虽然18、19世纪之交的沙龙女主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但在时代大背景下,沙龙作为一种社会风尚已悄然走向衰落了。实际上从沙龙逐步走向兴盛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只有宁静舒适的环境,才能产生优雅而精致的沙龙文化。一旦社会发生剧烈动荡,它的社会基础也就不存在了。此外,在经过启蒙主义运动的洗礼后,随着知识分子群体的日益壮大,女人那小小的客厅已经容纳不下他们了,而报刊杂志等现代舆论工具的出现,又进一步埋葬了沙龙。进入20世纪后,由于宫廷文化的逐渐消失,沙龙鼎盛时期也宣告结束了。
尽管如此,在20世纪初,欧洲的沙龙风尚仍上演了最后的辉煌。
20世纪早期,欧洲还残留着三个最著名的沙龙,它们分别坐落在英国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法国巴黎的花园街27号和雅各布街20号。与前一个时代一样,这三大沙龙的掌门人都是女性,其影响力则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
布鲁姆斯伯里是伦敦市中心著名的文化区,这里汇聚了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等著名文化机构,而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沙龙(Bloomsbury Group)就诞生于此。沙龙的女主人是斯蒂芬·凡奈莎和斯蒂芬·弗吉尼亚姐妹俩。经过她们的苦心经营,这个沙龙吸引了大批文艺界人士,在当时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据说,每当沙龙活动时,姐妹二人身穿白衣白裙,戴宽沿帽,手持阳伞,其美丽动人的风采打动了无数人。由于姐妹俩的特殊魅力,使得她们的沙龙了聚集了一大批大英帝国的天才:小说家福斯特、美学家罗杰·弗莱、哲学家伯特兰德·罗素、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经济学家凯恩斯、诗人艾略特、画家邓肯·格兰特……他们众星捧月般地围绕着女主人,在这里彻夜长谈,从而演绎了欧洲传统沙龙那令人回味的余晖。
有趣的是,虽然沙龙一向是法国人的骄傲,但这时巴黎最著名的那两个沙龙却都是由美国人创办的。花园街27号沙龙的主人是著名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 1874~1946),她主持的艺术沙龙堪称当时文艺界的先锋。在二战前后的30多年里,这里曾吸引了众多大名鼎鼎的文学艺术天才,先是毕加索、马蒂斯、塞尚、布拉克,接着是舍伍德·安德森、菲茨杰拉德、庞德、海明威。雅各布街20号沙龙的女主人是娜塔丽·巴涅(Natalie Barney),她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09年才来巴黎定居。她的沙龙充满了18世纪的贵族气息,布置优雅时髦,织毯装饰的墙壁、丝绒铺的桌子、金框的镜子,还有一架大钢琴。而在这个沙龙里,同样不乏显赫的名字,例如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里尔克等等,都曾是女主人的座上宾。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从1909年开始,沙龙竟不间断地持续了六十年!
知识链接:娜塔丽·巴涅
娜塔丽·巴涅(Natalie Barney),法国女作家,1876年10月31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戴顿市一个富有的家庭中,父亲是铁路大亨和银行总裁,母亲是一位崇尚自由的画家。1902年,娜塔丽以美国侨民的身份在巴黎永久定居。她能讲一口流利的18世纪的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写得一手热烈颓废的诗歌,弹奏的一手缠绵的小提琴,再加上精良的骑术,热爱时尚的娜塔丽成了那个时代最受青睐的女性。她的左岸文学“星期五沙龙”成为20世纪巴黎最著名的文学沙龙。她一生留下了无数的诗文,出版过十二本书;作为灵魂人物,她出现在无数的回忆录中;以她为主人公的小说至少有六部。
不过总体上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尽管欧洲仍有个别沙龙在活跃,但曾经风靡一时的沙龙风尚已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大众化的咖啡馆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