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流行风尚(青少年探索发现丛书)
20280100000021

第21章 病态也成美:19世纪西方人崇尚肺结核

如果看过《红楼梦》,你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恐怕现在很多人会将票投给后者。的确,“健康就是美”这句话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谁愿意整天病病殃殃地蜷缩在床上?然而凡事都有例外,人类文明史上经常发生乱出牌的事情。话说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高涨期间,西方社会的文化精英们居然喜欢上了疾病。尤其是当时还无法治愈的肺结核,更被他们视为具有别样美感的东西。于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原本一个健康的人,却做梦都想得肺结核,然后在疾病的折磨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不可思议指数:★★★★☆

1、肺结核滋养了浪漫主义

“没啥也别没钱,有啥也别有病”,这几乎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最深刻的认识。的确,自古以来,人类普遍将青春、健康、活力与美联系起来。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病态的东西竟曾受到世人的青睐,并发展成一种高级时尚,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19世纪的肺结核。

从医学的角度讲,肺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据说早在古埃及时它就存在了。到近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肺结核开始迅速传播。肺结核病人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全身乏力、易感倦怠,因而精神萎靡,病态伤感。直到1945年链霉素等特效药物发明之前,此病几乎无异于不治之症,甚至有“白色瘟疫”之称,绝大部分患者最终都难免一死。即便是在19世纪,也不知有多少人被这种无情的烈性传染病夺去了亲人或朋友。而在当时的作家笔下,也经常有这样的描写:“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嗽……”

对于可怜的肺结核病人而言,唯一的安慰就是生活在气候温和、空气清新的环境中,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从而增强抵抗力。因此有可以说,肺结核实际上是一种悠闲逸适的疾病。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令人绝望的疾病,却在19世纪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象征之一。

原来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在工业文明以及动荡局势的冲击下,西方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与个性、主观、非理性、想象、情感等融为一体的风潮,这就是浪漫主义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许多西方人充满了厌倦情绪和忧郁感,从而对病态美生出好感。不过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并不所有疾病都会产生美感。事实上,大多数病症总是跟形体的损伤和丑陋联系在一起的,而只有肺结核患者,往往身材瘦削、脸孔白皙、脸颊还会泛起淡淡的红晕,并且因虚弱而语言、动作都显出温文尔雅,不但形体尚能保持原有的美,苍白的面容甚至别有一种风韵。

由于肺结核病的特殊性质,以及患者所通常具有的所谓病态美,竟最终成为浪漫主义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有趣的是,当浪漫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时,艺术家的艺术形象塑造也偏爱肺结核。正是由于肺结核所具有的“病态美”,居然使其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肺结核是艺术家的疾病”这样的说法并非偶然。细心的人会发现,在19世纪的音乐家和文学家中,患肺结核的特别多。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患这种疾病的人大多都聪慧,富有才华,而且往往多愁善感,感情强烈而纤细,甚至到了过于敏感脆弱的地步。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奇特的事情发生了。浪漫主义者怪异的审美情趣在被结核病折磨的躯体和灵魂中找到了最佳的表达,而秋风中羸弱的身躯、苍白脸颊上病态的红晕,甚至洁白手绢上咳出的鲜血都被看作是美的化身。

2、向往病态美的文艺巨星们

如果翻阅一下18、19世纪肺结核患者文学艺术家的名录,相信所有人都会感到震惊。因为在这份名录上,包含了众多璀璨的巨星,其中不乏肖邦(Chopin)、拜伦(Byron)、卡夫卡(Kafka)、劳伦斯(Lawrence)、梅尔兹(Merz)、契诃夫(Chekhov)、雪莱(Shelley)、梭罗(Thoreau)、席勒(Schiller)、勃郎宁(Browning)等显赫的人物。然而或许也正因如此,肺结核才能成为浪漫主义运动时代最不可思议的风尚。也就是说,那个年代的文艺巨星们,对于这种可怕的疾病似乎没有丝毫的畏惧和厌恶,反而以强烈的热情去拥抱它,甚至欢呼它的降临。

下面,就让我们回味一下这些特别的故事吧。

波兰伟大的钢琴家肖邦,堪称最大牌的肺结核患者之一。他身材瘦削,体质虚弱,嗓音低沉,忧郁的眼睛放射着充满活力的光芒,所有这些都属于典型的肺结核病症。然而发人深思的是,疾病似乎反而刺激了这位音乐天才的创作热情。1818年11月,为了躲避寒冷的冬天,肖邦与他的情人、著名法国女作家乔治·桑(George Sang)一起去地中海西岸的疗养胜地马霍卡岛旅游,那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利于肺结核病的康复。在这里,疾病缠身的肖邦写出了《叙事曲》、《前奏曲》等不少优秀的乐曲。

在两百多年的音乐家阵营中,除了肖邦之外,还有很多肺结核病患者。例如,17世纪最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亨利·普赛尔是患肺结核死的,他六个孩子中的三个很可能也是死于此病;18世纪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乔凡尼·佩戈莱西患肺结核病,他的母亲、父亲和一个兄弟也患肺结核;19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和歌剧导演卡尔·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从童年起就有肺结核……这些音乐天才的遭遇足以表明,正是肺结核为他们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某种动力。或许正因如此,浪漫主义运动期间的一位德国艺术家在得知自己身患肺结核后,反而倍感幸运,并在日记上写着:“我的死将是我对于最高存在一往情深的明证”。

在文学界,患有肺结核的巨星也不乏其人。例如传世经典《瓦尔登湖》的作者、美国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就出生于一个患肺结核病的家庭,他的祖父于1801年死于肺痨,父亲也在大量咳血后死去,兄弟约翰大概也患有肺病,妹妹海伦从童年时代起就患了肺结核,于1849年病死,年仅22岁,而梭罗本人也长期身患此病。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对肺结核最为偏爱的名人当属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性情古怪的诗人居然一直渴望自己能患上肺结核病,而其理由便是,如果那样,他身边的贵妇届时将会说:瞧那个可怜的拜伦,垂死之时也是那么的好看啊!

另一位英国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也以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幕肺结核传奇。与许多肺结核病患者一样,济慈对外界的一切都有极为灵敏的感受性,而对异性和美也有极其强烈的仰慕心,尤其在漂亮的女性面前,他会情不自禁地设法在她们中间生活。1818年,23岁的济慈在一位友人的家里认识了18岁的芳妮·布劳尼。芳妮身材苗条,容貌秀丽,而且风度优雅,举止得体。很快,两人就成为公开的恋人。不久,芳妮和母亲移居伦敦北郊,与济慈的朋友查尔斯·布朗隔壁相住。在这里,济慈与芳妮度过了短暂的快乐,而诗人创作出了不少极为优秀的诗篇。不幸的是,有强烈社交欲的芳妮与济慈的朋友约瑟夫·塞文和布朗都有密切的交往,虽然实际上她爱的仍旧是济慈,但这却使患有肺结核的济慈无法释怀。在忧郁情绪的蹂躏下,他的病情迅速加重了。在深知自己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后,济慈竟曾多次对芳妮说:“我在散步之时急切地沉思我的一种享受:你的可爱和我死亡的时刻。要是这两者我同时拥有,那可是多么好啊。”虽然他后来选择去意大利海滨疗养,但仍难以逃脱宿命。1821年2月,这位祈求爱情也祈求死亡的忧郁诗人终于离开了人世。

3、文艺巨星们的另类追求

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文艺巨星们,不但自己崇尚肺结核,还通过自己的笔墨着力塑造出一个个具有病态美的形象,从而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另类财富。

在这些大师的笔下,肺结核病症的主要后果——“玫瑰色脸颊”几乎成了美的化身。例如在意大利戏剧大师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年)的《波希米亚人》(La bohéme,)中,女主人公就是患有肺结核病的咪咪,她脸色苍白,明净的皮肤泛着茶花般柔嫩的白色,脆弱而病态,终日不断剧烈咳嗽,一天天疲软瘦弱下去,直到垂死时刻,她这种病态的美仍对男主人公鲁道夫具有无比的诱惑力。另外,法国作曲家达里乌斯·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年)的《奥菲欧的不幸》(Les malheurs d"Orphée)中,女主人翁欧律狄克也患有肺结核病;意大利剧作家盖塔诺·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的《宠姬》(La favorite)中的女主人翁莱奥诺拉,也是肺结核病患者。由于这种奇异风尚的影响,还发生了一些文坛上的趣事。在法国作家普莱沃(Abbé Prévost,1697~1763年)的小说《曼侬·莱斯科》(Manon Lescaut)中,女主人公曼侬原本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女子,但是在小说被改编为歌剧后,不论是普契尼改编的,或是法国歌剧作曲家茹尔·马斯内(Jules Massenet,1842~1912)改编的,都将曼侬改造成了肺结核病患者。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体现出病态美,而整部作品也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

不过,对于19世纪肺结核这种病态美做出最好演绎的,当推法国作家小仲马及其代表作《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

小仲马,全名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1895年),他是法国多产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关于《茶花女》的创作,其实与小仲马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那是在1844年9月9日晚,20岁的小种马与好友欧仁·德雅泽前往巴黎蒙马特大街的“游艺剧场”消遣。在那里,他结识了著名交际花阿尔丰西娜·普莱西 (Alphonsine Plessis,1824~1847年)。此女原是法国北部诺曼底省一个酒精桶修理匠的小女儿,后来因母亲去世辗转流落到巴黎,最后沦为一名妓女。她有着罕见的美貌,体形修长、纤小而苗条、轻盈,皮肤白里透红,很快就被公认为巴黎最迷人的女子。由于结识了不少上层人士,她不但摆脱了贫困,还变换姓氏,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Marie Duplessis)。

自从在剧场里相识后,风流的小仲马便开始与玛丽交往,很快发展为情人的关系。他们几乎夜夜相会,双方都深深感受到爱的欢乐。交往中,小仲马去得知玛丽患有肺结核,但这反而更增加了年轻作家的爱情。他非但不担心被传染上,甚至表示,如果玛丽真的把病传给了他,倒是他的幸运。然而,由于玛丽交际花的生涯使小仲马无法忍受,后者最终于1845年8月与对方绝交。随后,他与父亲一起去北非旅游。殊不知就在此期间,玛丽病情恶化,最终于1847年2月病逝,她的家具等一切物品也都被拍卖。等到小仲马于次年的2月回到巴黎时,玛丽已经被安葬了在蒙马特公墓。

当知悉详情后,小仲马不仅为自己对待玛丽过于苛刻感到过内疚。悲伤和悔恨之余,他匆匆赶到玛丽旧日与他欢聚的地方,只见人们正在清点她的遗物拍卖,就连英国知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被吸引来了。为了纪念这名命运悲惨的女子,小仲马满怀激情创作了小说《茶花女》。小说中,小仲马在注重刻画玛格丽特美丽心灵的同时,又着重描绘了她的外貌。而除了写出她一般的女性美,她的异常艳丽的外貌和“难以描绘的风韵”外,作家还注重对女主人公肺结核病患者所具有的特征的描写。他写道,女主人公因疾病的消耗而身体显得“颀长苗条”,因时有低热而脸颊呈深红的“玫瑰色”,这是病态的红晕……总之,在《茶花女》的创作中,小仲马宣泄了自己郁积于心的情绪,重温了一次比现实更为浓厚的爱情,且又发挥了浪漫主义的情怀,使他自己体验到了巨大的快乐。1848年,当小说《茶花女》发表时,立即引起了轰动。后来,小仲马又亲自将小说改编为话剧,使这部作品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