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淘气的孩子服气
20347900000004

第4章 淘气宝贝之心理解密

你说你家宝贝儿总是对大人的包包充满兴趣,在你再三跟他说过不可以之后,还是在你没注意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把那道锁链拉开;他说他家孩子很气人,总是对他那些“不可以干吗干吗”的教导用一个干脆响亮的“不”回答;她说她家宝宝成了个撒谎精,总是用撒谎来逃避责任;我说我家小孩思维太简单,除了淘气,便不会再干其他事情……淘宝宝们总是以各自的方式演绎着淘气的种种形态,而淘气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宝宝们的不同心理。

1.我思故我在——充满好奇的淘孩子们

当你下班回家,看见孩子正趴在地毯上,撅着屁股专心致志地在垃圾篓里翻找时,你的第一反应会是怎样的呢?

我在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父母一个箭步冲过去,把孩子从地上拉起来,打掉孩子抓在手里的脏东西,扒拉开孩子的嘴巴检查一下孩子有没有吃了什么,发现好在一切还算正常后就开始大声斥责孩子这样的行为,警告他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然后你生气地收拾着满地的垃圾,孩子在一旁哇哇大哭。

我相信,当看到孩子翻垃圾篓时,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是这样的反应,也应该是这样的反应。你会说:“天啊,太可怕了,他在垃圾堆里翻来翻去,把一些肮脏的东西攥在手里,反复地翻看,会放到鼻子底下闻闻,偶尔还会放在嘴巴里舔下,点点头,然后再舔下……”在父母的眼里,这是不可接受的事实!而在那个翻垃圾篓的孩子眼里,整个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哇塞,这个筐筐里有好多奇怪的东西哦!咦,那个亮亮的东西是什么?摸着凉凉的,好像冰激淋的感觉哦,呦,怎么会慢慢的变成水了,对了,妈妈说冰融化了就会变成水,对了,这个应该就是冰吧!躲开,你是卫生纸,我认识!嗯,你也躲开,你是香蕉皮!咦,那个皱皱白白的布布是什么呀,我想想在哪里见过呢,对了,昨天晚上看妈妈贴在脸上的,是什么呢?好香!尝下,有一点点怪怪的甜味……不好,爸爸回来了!

在文学写作里,有一种笔法叫做“陌生化”,而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他们就完全生活在一个被陌生化了的世界里。身边会不断出现很多他们不曾见过的新鲜事物,于是,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很认真的、但是却无章法、有时还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探索行为,因为他们好奇;而对于父母来说,这个他们完全熟知的世界正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着,他们所做的,只是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章法,来适应那些规律,于是,他们对于孩子出现的那些毫无章法的探索,总是觉得荒唐、烦躁、啼笑皆非,因为他们把孩子的那些行为认定为淘气。

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就导致了两者看法上的冲突,孩子说:“我在思考!”大人说:“你在胡闹!”可我不得不对家长朋友们说,孩子做出的某些淘气行为,的确是他们在思考、在尝试。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好奇心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特别是对孩子而言,好奇心是他们对某些领域形成兴趣的基础,而兴趣又不断地促使他们产生好奇心。这样的循环往复能使孩子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对于他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他们获得和运用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具有很普遍的意义。因此,好奇是宝宝淘气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宝宝身上那些在好奇心驱使下出现的淘气行为,是需要父母朋友们给予支持、鼓励的。

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是个喜欢思考的孩子,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在他4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看见一只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他:“母鸡是在孵小鸡,过些日子,小鸡就会从蛋壳里钻出来。”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觉得奇妙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小鸡,鸡蛋里面是怎么变出小鸡的呢?人能不能也从鸡蛋里变出小鸡来呢?于是,他偷偷从家里面拿了几个鸡蛋出来,在家附近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先搭好一个窝,又在窝里铺上了很多柔软的茅草,接着就把鸡蛋摆好,然后自己蹲在上面一心一意地孵蛋了。天黑的时候,都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人都着急了,到处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头上、衣服上沾满草屑的爱迪生,见他蹲在那里一动不动,就问他在干什么,他轻轻回答:“你们小声点儿,我在孵蛋,别吵到了鸡宝宝!”爸爸对他是又气又好笑,训斥着他的荒唐行为。妈妈却没有嘲笑或斥责他,耐心地给儿子做着解释:“人的体温没有鸡的高,人这样是孵不出小鸡的。”

看着这样的故事,会不会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呢,是不是你家宝宝有的时候也会做出类似这样的让你啼笑皆非的事情呢?虽然表现方式不同,可荒唐程度却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儿童研究专家们把这种淘气称作“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探索行动)”,并且对其非常重视。好奇心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意欲的一部分,喜欢探究的孩子,他潜在的研究心一定很强烈,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把这些当成对孩子发展潜力的暗示。而遗憾的是,很多不懂这个道理的家长们把孩子这样的淘气看成了一件坏事,对孩子淘气行为的第一反应往往就像爱迪生的爸爸一样,更有甚者还会对孩子进行打骂,其结果就是压制了孩子的自发性,把孩子由一个思维敏锐的人变成了一个木然的所谓“乖孩子”,他们被迫成为了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可这些孩子在失去淘气能力的时候,也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对孩子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陪伴,父母是孩子最开始的也是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作为肩负如此重任的教育者,父母们应追寻孩子心灵思索的轨迹,鼓励孩子勇于尝试,用孩子的眼光、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去捕捉孩子每一次好奇之中闪耀着的智慧之光。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束缚孩子尝试的脚步,对于孩子提出的想法和问题,要给予真心的赞颂和及时反馈,鼓励孩子将动脑与动手有机结合起来,使孩子对事物的探索,由表面逐渐走向深入;让孩子的想法,从不切实际向逐步地走向现实,将求知的热情和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里。

2.看我看我,我在淘气——渴望关注的淘孩子们

菲菲出生时,菲菲爸的事业正处在艰难的爬坡时期,而菲菲妈呢,忙着筹备会计师资格考试,菲菲来得似乎不是时候。菲菲爸妈实在没有时间照顾这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无奈之中,只好把她交给老家的奶奶抚养,看着出生刚刚几个月的女儿,菲菲妈有些不舍,爸爸却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们现在都是为了她在努力,三年后等她记事了我们再教育她也不迟。”

三年后,菲菲爸妈的事业和人生似乎可以尘埃落定了,于是菲菲回到了这个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家里,那对她完全陌生的夫妇成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刚回来的时候,菲菲有些腼腆,跟以前每年只见两次的父母显得生疏客气。可孩子到底是孩子,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新生活。菲菲爸妈一直因为没有陪伴孩子长大而心怀愧疚,自然对孩子宠爱有加,聪明活泼的菲菲也给夫妻俩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别看菲菲是个小女孩,可她淘气起来一点都不亚于男孩子,父母在家的时候她便格外地兴奋,一天能把抽屉翻腾8次底朝天,给她买的《天线宝宝》光盘被她扔得满地都是,有时候菲菲妈实在烦躁的时候就会对着女儿大吼,可吼过后看着女儿那张小脸又觉得心疼。

一个星期天,全家人都在家。菲菲爸一早起来趴在电脑前忙着做公司预算,菲菲妈趁着天气好,忙着晾晒盖了一冬天的被褥,菲菲呢,屋里屋外一个人兴奋地跑来跑去,玩具扔了一地。妈妈让她安静点儿,她转头丢给妈妈一个:“不!”然后继续自娱自乐地跑来跑去。不一会儿,妈妈听到“啊”的一声,赶紧跑回屋里,发现被玩具绊倒的菲菲正坐在她那盆心爱的月季花上腆着个小脸笑呢,看着被压得粉碎的月季,妈妈终于忍无可忍,一巴掌落了下去,女儿哇哇地哭嚎起来,妈妈也站在旁边又气又心疼地抹着眼泪。

孩子的表现欲极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身边人,特别是父母百分之百的关注,他们很想成为父母生活中的全部,也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父母注意力的中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事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或是验证自己在大人心目中的地位,他们做这些事只是想得到大人的赞扬和关注,可在现实中的行为表现却不受大人欢迎,成了大人眼中的“淘气”。

孩子故意淘气来引起大人注意,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孩子都是耐不住寂寞的,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成为关注的中心,因此,当身边的人忙于自己的事情,对他降低关注度时,他就要想法设法将大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来。想必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情绪体验,爸妈在电视前看电视,自己在一边安静玩耍,看着爸妈那津津有味的样子,突然觉得没人关心自己,觉得委屈,于是便倒在地板上装肚子疼。爸妈闻讯过来,抚慰几下你的病症便不药而愈,于是在爸妈不时投来的关切目光下继续玩耍。

二是缺乏安全感。故事中的菲菲,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一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从小离开父母被寄养在外,从心底里自然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有的孩子也许玩儿得太皮了,还会受到抚养者这样的威胁:“你淘什么淘,你看你爸妈都不要你了!”这样的训斥原本没有太多恶意,但让那些心思极为细腻的孩子听来,也许就成了对他们地位的评定,便在他们小小的心里种下了不安定因素。一些淘气孩子还会故意淘气引得父母打他,这种好像喜欢被打的奇怪表现,其实也是由于孩子对安全感的一种寻求。手和嘴唇是人类身上最敏感的两个器官,而对孩子的亲吻和抚摸会使孩子感到开心和安宁,所以,喜欢被打的孩子就是通过这种身体的接触来寻找自己没有得到的安全感。

三是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缺乏父母关注的孩子,既不能满足自己的天性,又不能获得完全的安全感,是与前两点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些特殊家庭走出来的孩子身上的毛病似乎比普通家庭里的孩子多些,比如单亲孩子、留守儿童、孤儿等等。缺乏关注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出现很多心理疾患,比如说自私、缺乏爱的能力、不会与他人交往等等。

面对因为渴望关注而淘气的孩子时,满足他们的需求是父母们首先要做到的。当孩子有了类似躁动的表现时,不管父母手头正在从事什么工作,有多么忙碌,也应该放下来,去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倾听孩子的要求。在孩子的心情稍稍安抚之后,就要对孩子进行合情合理的教育,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使他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从而保持正确的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对待这一类的孩子,父母平时要尽量多地注意观察其行动,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伴一下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是一个吻、一个拥抱,甚至只是轻轻地拍打孩子脑袋的这样一个动作,都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从而避免引发其“淘气”行为。

3.不让我淘,我偏要淘——宣泄情绪的淘孩子们

和成人一样,孩子有时也会有自己的烦恼,他们也会郁郁寡欢、怒不可遏、无理取闹,这些负面情绪并不会因为他是孩子,而是不懂事就开始“叛递”。

倪梦晨家就有这样一个经常耍情绪的闹人宝宝。宝贝儿子阳阳是个聪明可爱的男宝宝,今年5岁。倪梦晨和老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对儿子寄予了厚望,发誓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男子汉,他们坚信“宠溺之下无孝子”,因此,对孩子是绝对不娇惯。儿子怎么顽皮倪梦晨都有法儿治,可她就是受不了儿子哭闹,阳阳在与妈妈“交手”多次后,也逐渐发现了妈妈的这一个弱点,一哭百应。这天晚上,阳阳就因为讲故事的事情又闹开了。本来说好讲完两个故事就睡觉,可4个故事过后,阳阳依然扯着故事书不肯放下。倪梦晨生气了,黑着脸让儿子听话,阳阳一看目的没有达到,又扯着嗓子开哭了,边哭还边挥舞着两条小胳膊,把床上能够够得到的东西全部打到地上。倪梦晨一看儿子又闹腾开了,只好拿起故事书继续讲了起来,一旁的阳阳也停止了干嚎。

妈妈的无奈让阳阳的法宝使用得更加频繁和过分。一个星期天,母子俩去超市购物,阳阳不由分说地把两大盒德芙巧克力放进了购物车,倪梦晨轻声地劝儿子说:“宝贝儿,你长虫牙了,不能吃巧克力。”可阳阳就是扯着巧克力不撒手,母子俩纠缠了一会儿,妈妈急了,低声喝道:“听话,不然以后不带你出来!”听到这话,阳阳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就哭开了,两条小腿在地上来回乱蹬,边哭还边喊着:“我要吃巧克力嘛,就要吃巧克力嘛……”孩子的哭闹引起了很多顾客的围观,倪梦晨面子上挂不住了,她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

人的情绪变化,往往是与个体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个体需求既包括生理性的需求也包括社会性的需求。需求能使人产生一种内驱力,这是一种主动的心理特征,会促使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的需要,取得满足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有时候就是抓住父母情绪情感上的某些弱点,去满足自己的需求的。这里所指的“抓住”,并不是指孩子的逻辑思维强到能够发现父母的弱点,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些反应让孩子的某些行为成了惯性,比如阳阳会发现一旦自己哭闹,妈妈就会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如此反复,阳阳便知道通过哭(他自己认为的努力),需求便可以得到满足,所以愈演愈烈。而在父母眼中,阳阳的哭闹并不是什么努力,而是“淘气”。

孩子通过哭闹或淘气来宣泄情绪是正常的,这也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父母对于孩子出现的负面情绪,不应该去压制,而应该想办法去疏导。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进行情绪的宣泄时,有些父母也许会这样说:“听话,别闹,你都这么大了,得懂事!”其实,这样的表述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因为这样的话语否认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对自己出现的这种情绪产生负罪感。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缓和孩子的负面情绪,而且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压抑。事实上,孩子是需要进行某些情绪体验的,比如感受到了危险,他才会注意安全;体会到了羞愧,他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有过悲伤的体验,他才能关注别人的情绪;了解了恶,他才能对善那么执着。因此,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情绪宣泄以及与之相伴出现的某些行为,不应该因为丢了自己面子,或是突破了自己的忍耐底线就去禁止,去打骂,对于这样的情绪,父母要做的,就是疏导。

当宝宝因为宣泄自己的一些情绪而淘气时,父母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保持自己的良好情绪是关键,切不可因为一时激动,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训斥、打骂。要耐心地等待事情平息,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对他进行教育,首先指出他行为中的不当之处,然后予以纠正。也可以采用卢梭提出的那种“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比如对于孩子在发脾气淘气时撕烂的故事书,不会帮他在短期内进行修补或重新购置;对于孩子在情绪宣泄中的撒泼耍无赖,在他情绪平静之前不予理睬,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造成的不便和带来的后果,这样才能让孩子牢记教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改正。

当然,父母在对这类淘气宝宝进行情绪疏导的同时,也要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只有让积极情绪主导孩子的心境,才能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4.小小撒谎精——自我满足的的淘孩子们

周末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懈怠与倦意,树上的知了偶尔懒洋洋地鸣叫几声,算是给这个毫无生气的夏日午后增添了一点活力。忽然,王老师家传来的叫骂声打破了整个宁静,原来,是王老师在拿着笤帚“围剿”儿子天天。

天天是个11岁男孩,上小学五年级。他的爸爸王老师在当地的一家中学任教,对儿子寄予厚望,因此管得也比较严厉,天天聪明活泼,他上学比较早,在班级里比其他同学都小,也许是这个原因,天天与同学们相比,就显得有些淘。

王老师为这个问题苦恼过,想出种种办法“对抗”儿子的淘气,甚至还跟儿子订立了二十多条规矩,严格规定儿子在家和学校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就是在这样的管教和督导之下,儿子还是幺蛾子不断,今天王老师就因为儿子撒谎的事情跟儿子爆发了。

“放学不回家去踢球说是去同学家写作业!骗我说要资料费原来是拿钱去打电动!昨天开家长会,你都不跟家长说,还骗老师说家长都出差了,你骗我还不算,都骗到老师头上了啊!怎么了,我见不得人?给你丢人了是不是!”气头上的王老师咆哮着,天天缩在一边嘤嘤地哭泣着,天天撒谎仿佛已成顽疾,让王老师彻底丧失了教育的信心。

《狼来了》的故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相当熟悉,这个故事在每个孩子的成长中,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们将这个故事一辈辈地传下去,目的就是想培养下一代、下下一代拥有诚实的品性。而作为父母,是不是应该抛开放羊孩子的撒谎行为,从他的心理需求上挖掘那些值得父母们深思的东西呢?父母在批判放羊娃不诚实的行为时,有没有人考虑过放羊娃的心理需求呢?

放羊娃孤零零地在山上放羊,每次喊“狼来了”,就会有那么多好心人跑过来,问候他,看护他,放羊孩子在感受着恶作剧带来的好玩和快乐时,也暂时排解他的孤单寂寞。可见,孩子说谎常常是因为一些难以实现的需求,或出于无法靠自己解决的情绪,或因为他面临挫折,正需要帮助,因此,孩子用说谎来满足一些物质和情感的需要,而这些用谎话来满足情感需求的孩子在父母看来,就成了不敢承担责任的淘气。

国内一家心理研究所,通过三年在全国7个省的13个城市进行调查后发现,50%的孩子从3岁就开始撒谎,随着年龄的增加,撒谎者的比例越来越高,9岁的孩子有70%都说过谎话。而来自美国的一份调查结果更加惊人,全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3岁之前就不会说实话,而在7岁的儿童中,98%的孩子都有过撒谎的经历。可见,撒谎的现象在孩子中间普遍存在着。

孩子的很多谎话并无恶意,比如今天考试考了60分,回到家他会说是80分;比如作业没有完成,而他又很想睡觉,他会跟父母说写完了;比如因为他和小朋友抢东西跟人家打架了,回到家里,他会恶人先告状地和父母说是小朋友抢他的东西等等……孩子会因为各种事情撒谎,但就其撒谎原因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想象与现实相混淆。这样的情况多发生在6岁以下孩子身上。他们没有将现实与想象明晰区分的能力,因此,一些在他们的头脑想象中存在过的东西也会让他们讲得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

二是畏惧感。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爸爸妈妈是否高兴当做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因此,孩子常常会因为畏惧,为逃避责罚而用一些谎言掩盖自己犯下的错误。

三是行为性撒谎。有些孩子会偷偷把小朋友的东西拿回家,父母看到后问起时,他会撒谎说是小朋友送给他的。这种撒谎行为的危害比较大,这样的谎言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因此是他们事先想好的,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这种类型的撒谎,会严重危害孩子的成长。

当父母把撒谎这种淘气行为上升到孩子品格教养的高度上时,对这方面的教育自然就成了父母们很重视的问题。当发现孩子撒谎时,父母不能因为愤怒就立刻做出极端反应,对孩子迎头痛击,这会扼杀掉孩子说真话的勇气;也不可因为孩子的谎言并无大碍就把撒谎行为当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趣事来看待,一次的姑息正是助长孩子的侥幸心理。明智的父母在发现孩子撒谎后,不会立即当众揭穿或指责他,而会找个单独与他交流的时机,轻描淡写地对孩子说出事情的真实状况,让他意识到他刻意隐瞒的这件事情如果据实告诉父母,也不会产生什么可怕的后果。然后与孩子就事件的原委进行交流,要明确他为什么撒谎,撒谎是出于什么考虑。孩子撒谎往往都是有具体原因的。知道事情的原委后,父母就可以对症下药,从孩子的需求方面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撒谎问题,如果知道孩子隐瞒学习成绩的原因是成绩没尽如人意,那么就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这次考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如果孩子是属于行为性撒谎,那么家长就要从孩子的品行教养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对于撒谎绝不姑息,对于孩子主动讲真话的行为,也要予以肯定和嘉奖。

在态度方面,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于孩子的撒谎行为,不要只就是论事,而要把事件的性质提升到对诚实这一品格的认识上来,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不高兴并不是因为他这次考试没考好或是不小心砸碎了花瓶,你不高兴是因为他对你隐瞒了真相,因为他撒谎。这样才能让孩子认识到比他所犯的错误更严重的是他的撒谎行为。父母切不可先采用威逼利诱的方法劝孩子说出真相,一旦知道真相就马上翻脸,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负面效果不可低估。

我们常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明白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家长在生活中也要处处留心,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5.淘气时我最闪亮——缺乏求知欲的淘孩子们

14岁的陈家刚上初中二年级,这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孩子让父母操尽了心,好在这孩子脑袋瓜够灵活,虽然有些毛手毛脚,但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考初中时,爸妈一合计,一致认为儿子只有进了重点中学的重点班,才可能有个美好前途。成绩下来,儿子的分数比最好的那所初中的重点分数线低了24分,父母又一合计,决定想尽办法也要让孩子进重点班,于是父母在经过一系列着实有效的工作之后,终于让儿子踏着末班车成为了那个重点班级的一员。

父母本以为让儿子站在比较靠前的起跑线上从此便可高枕无忧,可没想到事实却不是那么回事儿。刚上初中的时候,儿子的淘气行为收敛了很多,一有时间就在书桌前不是看就是算,而不像以前那样两眼没注意就跟着小区里那帮小子胡混了,夫妻俩看着陈家的转变都暗自窃喜。可慢慢地,陈家似乎又恢复了以前的状态,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回到家就一头扎在电脑上,一问作业就都说完成了,可陈家爸却三天两头因为孩子不交作业被叫家长。爸爸气急,每天回家都陪着儿子学习,可总发现儿子看着一页书半天都不翻页。更气人的是,这个小子还染上了打架的恶习,动不动就伸出拳头跟同学们一决高下。暑假,有天陈家出门回来耳朵上居然多了个环,陈家妈气得要把这个小流氓打扮的儿子赶出家门,可陈家却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现在男的都兴带耳环,你们赶不上时髦了!”陈家爸妈就纳闷了,本来挺好的儿子,怎么突然就变成这样了。

其实,陈家的这种转变在我们的孩子中间并不少见。求学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必经阶段,而求知欲则是促进人们进一步学习的内因,求知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本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求知欲却是有强有弱、参差不齐,这种状况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当一个孩子的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他的学习成果不断得到肯定和赞许的时候,他的心情会很愉悦,求知欲会越来越强;当孩子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满足,而自己的学习成果又无法获得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肯定时,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孩子的求知之心就会停滞下来,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产生倦怠,接着就会把注意力转向玩儿或是淘气的事情上,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忘记求知过程中的挫败感。

孩子的求知欲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缺乏求知欲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缺乏动力。婴幼儿时期的儿童,总是喜欢并善于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究,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的;再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要为自己的前途进行思考的阶段,他们投入学习的动力可能就是老师的一句夸奖、父母的一句认可或是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眼光;当孩子大到能够思考自己人生的时候,他们的求知欲就相对现实和稳固了。而另外一些孩子,厌倦学习可能是因为求知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过多的压力和不适,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社会,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当分数成为评判孩子能力的标准时,孩子遭遇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压力的另一方面也来自孩子的家长,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让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普遍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因此,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学习作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对孩子学业上的要求更是在互相的攀比中愈来愈高,孩子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当孩子因为缺乏求知欲而转向淘气时,父母首先做的,不应该是呵斥或打骂,失望固然难以避免,但父母也要从自身进行考虑,是不是自己的一些行为压制了孩子的求知欲,或是自己太严格让孩子对学习由兴趣转变成了厌恶。对于此类丧失求知欲的孩子,父母要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启发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为他们树立理想。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孩子适当地尝到学习的甜头,父母和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孩子学习上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的反馈,让孩子在付出努力然后得到肯定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把注意力从淘气上转移开来。

6.被放任的自由——缺乏家庭教育的淘孩子们

9岁的陶陶转学没多久就成了新同学中的孩子王,他成了那伙孩子中最有能耐的一个。毽子被踢到了树上,他“嗖嗖”几下就能爬到树上把毽子取下来;足球被隔壁班的同学一脚踢爆,他提着个蔫皮球就去找人家“算账”;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他们班同学,同学只要找到他头上,他就挺身而出地去为之“搏斗”。每天一放学,他就率领着一帮男孩子鱼贯而出,操场上、立交桥上、公园的水池边……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大家习惯地称他为“老大”,他也像电视电影里老大的样子,处处“罩”着他的弟兄们。

这是课下的陶陶,课堂上的陶陶呢,要么是极其兴奋地活跃在课堂上,却不是配合老师讲课的那种活跃;要么就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昏昏欲睡,偶尔被老师叫起来提问,就直眉愣眼儿地站在那儿傻傻挠头,磕巴半天也说不出一句整话来,全然没有课下的威风。

再让我们走进陶陶的家庭。陶陶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工人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随着企业搬迁到另一个城市,小小的陶陶就留给爷爷奶奶照顾,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留守儿童。父母的离开,并没有给年幼的陶陶造成多大不适,相反,爷爷奶奶的宠溺和父母不在身边的状况让他拥有了绝对的自由,两位老人的放任让孩子的天性在毫无拘束的状况下疯狂地表现。陶陶爸妈的状况有所稳定的时候,也到了陶陶该上学的年龄。于是陶陶便来到了父母生活的那座城市,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突然面对着父母和学校的双重管教,便觉得不适,放任了的天性让他频频在学校里闯祸,三天两头换学校不说,本来学习就不好的他因为这些成绩更是一落千丈。看着心思一点儿都没用在正道上的儿子,父母劝说无用,愤怒中只能棍棒相加,这个豆丁大的孩子就开始了他的叛逆。

家庭教育关系着一个人性格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等问题,往往起源于家庭教育的不当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当。拿孩子的叛逆行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孩子觉察到自己与父母的不平等关系,父母在很多时候都会从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出发去塑造孩子,当孩子在意识到父母意图的时候,便会下意识地通过与父母“对着干”的行为来反抗这种塑造;而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的出现,则是由父母的太娇宠或放任造成的。

我们认为,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建立在理解、关怀、接纳、信赖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理解要求父母和孩子能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能够并且乐意融入对方的世界,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仅在行动上要融入对方,更要在思想上融入对方;关怀要求父母和子女双方不仅要内存于心,更要付诸行动;接纳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父母在接纳孩子一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学会从细枝末节中欣赏孩子身上的优点;信赖要做到既相信别人也信任自己,尊重是指要尊重他人特别是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

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中,放手和严管两种观念对峙着,不分高下。传统教育的核心是“有规矩”,而新的教育原则则是反对经验教育、反对填鸭式教育,提倡以儿童的自主性为中心。一些家庭践行着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而另外一些家庭,自愿或是出于某种原因被迫让孩子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之下,哪种方式才是正确的,没有绝对答案。但我们认为,放手并不等于放任,尊重孩子的感受,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是好的,因为这能够让孩子有充足的机会学习独立和自我管理,同时能让孩子在一种被信任的状态下得到能力的提升。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我约束是他们的一根软肋,在还没有能力区分什么是有益、什么是有害的时候,父母适当的约束还是很必要的。这种约束,一方面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能让孩子在这种管束之下体会到一种被关注的感觉,从而获得一定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