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淘气的孩子服气
20347900000006

第6章 犟家长与淘气孩子之矛盾篇

教育专家指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可很多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了充分的“战前调研”后,投入到这场与孩子之间的战争中时,没有硝烟弥漫,结果却是谁也融合不了谁。家庭教育日渐走向尴尬,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丛生。淘孩子从心底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在委屈中苦叫“家门不幸”,谁对谁错,孰是孰非……

1.在有色眼镜的遮蔽下

“咦,卧室里怎么这么香?”妞妞的妈妈下班回家后,嗅着满屋子的香气自言自语道。这个香味很熟悉,是什么呢?想来想去,突然,妞妞妈冲向了梳妆台——梳妆台上,放置她那瓶香奈儿香水的位置赫然空着,转头一看,沙发旁边的垃圾篓里,半个破碎的瓶身反射着落日的余晖。妞妞妈妈又急又气,心里想,肯定又是被淘气的女儿摔碎的。

“妞妞,你过来!”妈妈大声地叫道。不一会儿,妞妞趿拉着妈妈的高跟鞋“叮叮咚咚”跑了进来,怀里抱着的洋娃娃头发散乱,洋娃娃身上还裹着她自己的小外套。

“我问你,你是不是把妈妈的香水摔碎了?”

“我没动过香水。”妞妞摆弄着洋娃娃的头发,漫不经心地回答。

“妞妞,上次你乱喷妈妈的香水,妈妈就跟你说过,有些东西是不能玩儿的。你如果又玩儿妈妈的香水了,就坦白告诉我,你要是能说实话的话妈妈是不会怪你的。”

“妈妈,你上次告诉我不能玩儿你的香水之后,我就再也没玩儿过,不信你闻!”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动过香水,妞妞还把身上的小衬衫掀起来让妈妈闻。

再给她一次机会吧,妞妞妈暗想,于是继续耐着性子问着:“你衣服上没有香味,我知道你这次是没玩儿,那你是不是在妈妈梳妆台上玩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呢?”

“我没在你桌上玩儿过,是不是姥姥和爸爸玩儿妈妈的香水了?妞妞没有打破你的香水!”妞妞很无辜地向妈妈重申,态度坚决得有些顽劣。

真是个固执的小家伙!妈妈生气极了,大声呵斥道:“不是你还能是谁!爸爸早上就出差了,我去上班了,家里只有你和姥姥,不是你难道还是姥姥!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玩儿我的化妆品,你就是不听,今天你还撒谎,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妈妈越说越气,拉过妞妞朝着屁股上狠狠的拍了几个巴掌。妞妞“哇”的一声哭了:“妈妈老是不相信妞妞说的话,坏事情都是妞妞做的,妈妈不喜欢妞妞,妞妞以后也不喜欢妈妈了!”

“你打她干什么!”闻声赶来的姥姥把哭泣着的小外孙女抱到了怀里:“香水是她爸爸摔碎的,他爸早上走的时候忘记拿合同,回来取的时候慌里慌张的,不小心就把你的香水碰到地上打碎了!”

啊?原来是这样,看来是冤枉孩子了……妞妞妈心里一惊,追悔莫及。整个晚上,尽管妞妞妈多次与妞妞示好,孩子都撅着嘴巴拒绝与她说话。

淘气宝贝的行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处于变动之中,从那个小脑袋里不断迸发出的奇思妙想,总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或明或暗地付诸实践,因而闯祸实在是在所难免。孩子闯祸后,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是必要的。可当家里再次发生类似祸事时,在“责任人”的认定过程中,父母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一定是那个捣蛋鬼干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经常犯错,而父母也理所应当地把家里出现的任何祸事都归结到孩子身上,用想象和主观臆断去判断孩子的行为表现,在缺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结论强加到孩子身上。父母不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不改进与孩子的交流方式,这样冤枉孩子的事件就难以避免。

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心灵是最敏感和脆弱的,淘气孩子的心灵更是如此。当孩子受到最亲近的人冤枉的时候,心里的委屈和不满较大人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孩子在对待任何事情都比大人认真,因而在受到冤枉和挫折后,感受到的伤害也比成人的感受更为强烈,对父母的失望情绪会很严重,父母的信任和肯定在他们心理一直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摆在了父母面前,当嫌疑遭遇信任时,家长该怎么办。

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孩子多么淘气,做过多少令家长头疼的事情,父母都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孩子,不要将家里发生的每一个小破坏都主观判断为是孩子做的,可现实告诉你,事实并非如此。在你暴跳如雷的时候肯定说过诸如“肯定是你干的!”或是“上次就是你,这次肯定还是你”之类的话,当发现自己是在有色眼镜的折射下曲解了孩子时,你才会意识到这种话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多么大。所以,在某些你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

在事情原委没有澄清之前,对孩子进行盘问是必要的,而这个盘问却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能因为抓住孩子的把柄就对孩子进行“这种好事肯定是你干的吧?我没有冤枉你吧”,或是“不用否认,我只让你说事实就好”等等之类的拷问,致使孩子屈打成招。在这种关于事实的对峙中,信任是绝对重要的。对于事实的讨论,父母所做的,不应该只是盘问,还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学会想办法帮助父母解决问题,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信任的力量,获得绝对的自尊。如果事情的确是孩子所为,这样的信任也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有足够勇气向父母坦白,这个时候,对父母来说,绝对是个教育契机。

2.在“废话连篇”的掩盖下

4岁的小宇总是有很多的问题,他的小脑袋瓜儿里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这不,早上,在妈妈给他穿衣服的时候他那张小嘴又开始吧嗒了……

“妈妈,我跟你说哦,昨天我躺在床上看见天上的星星眨眼睛呢!”

“胳膊伸开!”妈妈边给他套毛衣边回答说:“废话,星星当然是闪的,你不发现他也是闪着的!”

“可他跟我眨眼睛呢!”小宇反驳道。

“嗯嗯,眨眼睛呢!快,站起来!”妈妈的心思似乎一点都没放在和小宇的谈话上。

可是小宇还是锲而不舍地继续发问:“妈妈,我为什么要穿衣服,每天穿来穿去的好麻烦?”

“不穿衣服你不冷啊!”

“那夏天那么热为什么还要穿衣服?”

“就得穿,你见过谁光着屁股出门的!快点儿下床,你要迟到了!”

“妈妈,我为什么不能迟到?”

“大早上的怎么那么多问题!洗脸去……”

好不容易收拾好了一切,小宇终于坐到了饭桌前。妈妈剥了一个鸡蛋给他,他拿着鸡蛋反反复复看了又看,然后把鸡蛋放回到盘子里。

“怎么了,快吃啊,你不去幼儿园了!”

“老师说小鸡是鸡蛋变的,我不要吃小鸡蛋!”

妈妈忍不住笑了:“小鸡蛋……哈哈,哪儿跟哪儿啊,你这孩子!鸡是鸡,蛋是蛋,快赶紧吃吧,怎么那么多事儿!”

“可是……”

“别烦我了,赶紧吃完去幼儿园,我都要被你搞得迟到了!”

“……”小宇再没有说话,心不在焉地一口口吃着他的早餐。

这样的场面,想必很多父母都亲身经历过。在你忙得混乱不堪的时候,孩子却在旁边东一个问题西一个问题地抛过来,有时候还会出现你此时不想看见的小状况。这时,你也许会一个炸弹丢出去:“没看我多忙,别在这个时候捣乱行不行?给我老实点儿!”听到这样的话,孩子那些“淘气”行为也许会暂时停止,虽然他们并不把自己的问题认定为“淘气”或是“无聊”。在他们心目中,这些事情甚至还是很有意义的。但当父母的炸弹丢出来后,他们就会想,自己的问题是不是不对了?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他了?孩子突然安静下来是必然的,可是,亲子间的沟通、孩子的心理和智力发育也会随着这一“静”而受到影响。

有时候,孩子的那些“废话”其实不单单只是废话,仔细分析,在那些废话和无聊问题背后,常常会隐藏着很多闪亮的东西。比如孩子的新奇发现,比如孩子的奇思妙想……里面往往都蕴藏着孩子努力后的成果。在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当孩子向父母炫耀他的什么新发现时,一句“真的啊?妈妈以前都没注意呢,我家宝宝太聪明了!”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的喜悦,体会到成功的意义。对于正繁忙的家长朋友来说,也许并不会耗费多少时间,而这样一句简单的肯定,可能就会使孩子更加自信和努力。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在我那么忙的时候,哪有那么多时间与孩子纠缠于他的小发现和小疑惑。事实证明:爱有很多种,给予是爱、分享是爱、满足是爱,在对待淘气孩子的时候,耐心更是一种爱。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无聊幼稚,和孩子进行这样的对话只会浪费宝贵时间,就对着那双渴求的眼睛抛下一个不耐烦的神情。要知道,孩子的那些问题和你此时的态度在孩子幼小生命中十分重要。

美国教育家赛德兹认为,父母讨厌孩子问问题,是种愚蠢的做法。

孩子的问题,一般源于他们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是求知欲的最初表现形式。父母要尽量愉快地回答孩子的各种问题,遇到自己不懂的,也要及时查阅资料,尽快给孩子满意的回答。

3.淘气背后的弦外音

星期天,桃子爸爸带着6岁的桃子去老朋友家参加他组织的家庭聚会。朋友的房子是新买的,是一套坐落在郊区的小别墅。居室装修的创意别致,院子里还布置了一个小花园,在花园一角的那片小空地上,朋友还给她5岁的小女儿搭建了一个小秋千……桃子和朋友的女儿很快熟识,新的朋友和完全新鲜的环境让桃子这个本来就很淘气的孩子兴奋不已。两个小姑娘屋里屋外、楼上楼下玩儿得忘乎所以。

觉得两个小姑娘淘在一起,再淘也不可能怎么出格,于是大家就任由她俩折腾,谁都不去在意。玩着玩着,过于宽松的环境就让桃子发起了“人来疯”:把朋友家的狗从二楼阳台丢到花园里,幸好狗狗没有摔伤;把朋友种的草莓藤揪下来做成了遮阳帽;朋友女儿的芭比娃娃被她俩用水彩笔倒腾成了大花脸……桃子爸爸很尴尬,朋友笑着说:“没事,孩子在一起,淘气是正常的。”

可不一会,朋友的女儿就跑过来跟爸爸告状,小手紧紧地捂着额头:“爸爸,我的眉毛被姐姐变没了。”

“来,叔叔看看。”

桃子的爸爸掰开孩子的手,赫然发现女孩左边的眉毛没有了。“桃子姐姐用爸爸的刮胡刀一晃,就把我的眉毛变没有了……”小女孩儿哭得撕心裂肺。

桃子爸严厉地盯着站在一旁的女儿,大声质问:“干吗刮妹妹的眉毛!”

桃子害怕了,怯怯地说:“妹妹说长眉毛不好看,我就帮她刮掉了!”

桃子爸爸生气极了,一巴掌拍到了女儿的屁股上,“不好看你就刮啊,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桃子“哇哇”地哭了起来,朋友的女儿也抽抽搭搭地哭着,两个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老朋友在一旁一边哄着自己的女儿,一边拉着桃子爸爸的手:“孩子淘气,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打呀……”场面在两个孩子的哭声中变得无比尴尬。

其实,有时在孩子的淘气行为背后,除了闪动着一颗顽皮的心以外,还有着孩子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孩子打碎花瓶其实是因为他想去擦拭一下;与伙伴打架是因为他最开始的时候只是通过拍打与伙伴示好;也许他把路上捡到的“破烂儿”带回家是真的觉得捡到了宝物;也许桃子剃掉小妹妹的眉毛真的是出于助人为乐的善心……也许,这些都是也许,到底该怎么去看待问题,关键还是在父母的理解。孩子事出有因的正常举动被大人当成了“淘气”,有的时候还像防小偷那样防备着。未雨绸缪是好的,可总是把孩子想成最坏的好像就有些异样的味道了。

家长不宜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乐意融入孩子的世界里,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阻止孩子那些被自己定义为“淘气”的行动时,应该先仔细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同时还要给孩子一个申辩的机会,在愤怒的时候,最好能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你先给我个理由,我来判断成不成立。”而这个判断,父母则要公平和严谨,如果还是被愤怒冲昏着头脑,对孩子的所有申辩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那么,这样的申辩也就丧失了其原本的意义。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善于琢磨孩子淘气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从“淘气”的本质出发对孩子行为进行判断,才是维护良好亲子关系的关节点。

说过了行为,其实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孩子一些被家长看成是“无聊”的话语,也掩盖着孩子的一些小意图。有时孩子会看着和父母哭闹的小孩问道:“他为什么那么闹?”没有注意孩子潜台词的父母也许就会这么回答:“这我怎么可能知道?”其实,在这句话里,孩子并不是想询问别的小朋友那么闹腾的原因,其实他更侧重于感叹,想表达的意思是我比他乖,我就不会这么闹;或是孩子会说:“今天为什么那么冷?”父母会说:“这是个什么问题,这我可回答不了。”其实在这句话里,孩子并没有在问为什么,他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他只是想说:“今天天气真冷。”父母如果能够敏感探查孩子看似无聊话语之后的弦外音的话,孩子会感有一种被人理解的喜悦,这对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而可依赖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4.那些所谓的“平等”

很多年轻父母都常常这样自豪地宣称:“在我们家,三口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于是,新时代的父母仿佛已经抛弃了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父母架子,封建社会倡导的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森严伦理等级也依稀变成了历史垃圾。可是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中,一些场景还是难以避免……

林依阳2岁的女儿小雪聪明可爱,圆圆的小脸上长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像会说话一样。人们都说小雪像极了妈妈,这样的赞美常常让林依阳倍感幸福,可苦恼也常常如影随形。

周末的晚上,忙碌了一周的林依阳真想早早入睡,于是就哄着还在妈妈身边倒腾玩具的女儿入睡。女儿揪着故事书让妈妈和她一起“看”,林依阳照例和女儿商量着:“那咱‘看’两本就睡觉,好吗?”“不!看三本!”“好……就三本啊,那‘看’完三本咱马上睡觉!”小雪头点得跟小鸡吃米一样。

给女儿讲解了三本故事书以后,林依阳的眼睛已经要闭上了。可女儿仍然兴致勃勃地问道:“妈妈,小猫咪为啥要把鱼冻上啊?”“因为鱼冻上了就不会发霉了。”林依阳打了个哈欠。“那冻上的鱼是死的还是活的呀?”“死的……”林依阳的声音逐渐微弱。“那小鱼会不会冷得难受啊?”“不会……”“为什么呀?”“因为小鱼已经死了……”林依阳的声音已经听不清楚了。“死了怎么就不知道难受呢?”“……”“妈妈,你起来呀!你不要睡觉!”小雪三两下就把沉入睡眠的妈妈摇了起来。

林依阳睡眼朦胧地睁开眼睛,看见小脸红扑扑的女儿坐在被子外边拿着自己那件真丝睡衣往身上裹。“乖,宝贝听话,来睡觉了!”可女儿小脑袋摇得跟波浪鼓似的。林依阳不由分说地把孩子缠在身上的衣服拉掉,把女儿塞进被窝,小雪却哭闹着钻了出来。“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林依阳使出杀手锏。可这次女儿好像动了真格,对妈妈的威胁不仅不为所动,还哭闹着让妈妈给她穿衣服。林依阳火了,翻起身来在女儿溜光的小屁股上狠狠拍了两巴掌。孩子哭得更凶了,指着爸爸书房的门口口声声说要找爸爸,不要跟妈妈在一起!林依阳又把女儿塞到被窝里,女儿一个骨碌爬起来又钻了出来。母女俩的“决斗”就这样僵持着。女儿声音沙哑地啼哭着,林依阳奇怪这么个小人儿怎么能有那么大的脾气。

小雪的爸爸终于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声从书房走了出来,抱起啼哭的女儿一边安抚着,一边埋怨妻子道:“看孩子哭成这样,真不知道你是怎么当妈的!”“让她睡觉她不睡,这是我的错啊!”林依阳辩驳着。“你不想干什么的时候非让你干,你乐意!?”丈夫的一句话突然点醒了林依阳,对呀,这场家庭矛盾爆发的源头,不就是因为自己勉强孩子了吗?

何谓平等?汉语字典中常常给出这样一种释义:平等是任何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任何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平等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常常给予孩子的“平等”是建立在以下两种心理状态的基础之上的:一是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觉得自己理应对子女的人生具有绝对指挥权;二是子女是父母的理想再现。因此,当你用朋友般的语气问6岁的儿子今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时,儿子会满心喜悦地告诉你;当你用老朋友般的语气问16岁的儿子今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时,儿子会闪烁其词。这种状况并不代表16岁的儿子今天在学校里面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这只能说明,思维逐渐健全的儿子开始意识到父母与自己本质上的不平等,他的诉说,换来的也许只是父母的保护和教导。

这并不是说父母们对于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就这样无能为力了。其实,平等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能完成的,这个工程,其实很浩瀚。心理专家认为,这样才能平等沟通:

1.给予孩子完全的“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是需要独处的,这与年龄、经历毫不相干。独处让人在平静心灵的同时也在思考生命,所以个人空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父母一旦对孩子个人空间进行了侵犯,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2.创造“交流气氛”。“促膝”而谈,是一种很认真的交谈方式,但用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并不那么自然,想象一下与孩子的交流变成了公司例会上的“汇报”,想着就觉得可怕。其实,“交流气氛”在生活之中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像晚饭时候就是分享家庭时光的重要机会,孩子侃侃而谈、父母兴趣盎然,这种轻松而不做作的交流方式,会让孩子有种被尊重的感受,沟通过程自然就变得畅通和谐。

3.充当孩子的“军师”。孩子是你生的,可并不代表他就应该无条件地受你支配。亲子关系中,最健康的一种形态,就是父母淋漓尽致地行使建议权。父母给孩子的建议再好,有时却不被这些“不懂人事”的顽劣孩子接受,因为他们需要的是顾问,而不是国王。当知道孩子犯错的时候,严肃批评或是强迫就范是没用的,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孩子知道到底是错在哪里,这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

4.“说不好”就写下来。一些专家建议父母将孩子那些不愿听或拒绝听的话写下来,等孩子平静之后,再把写在本子上的建议和劝导交给孩子;而孩子那些不便和父母直言的事情,也可以通过这种不需要进行“脸色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流。

亲子平等的概念被日复一日地强调,只有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这种健康而稳定的关系之后,父母的威信才能在被信赖和崇拜的氛围中得到体现和张扬。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一条这样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儿童无异于成年人,他们和成年人一样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应当受到保护、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