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发明者——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阐述了他们最初的飞机情结:“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做动力,使它飞入空中。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故事很神奇,那是因为发生在了别人身上,而如果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那个沉迷于其中的孩子就是你自己的孩子,父母朋友们,你能在现实中创造故事里描述的神话吗?
1.在信任的环境中学会信任
晚上,浩浩妈一到幼儿园,浩浩老师的话匣子就对着她打开了:“陈浩妈妈,你家陈浩今天又跟小朋友打架了,我过去的时候他摁着人家孩子的脑袋打,……”浩浩乖乖地站在墙角,不时用余光狠狠瞪一眼正在跟妈妈告状的老师,眼神严肃得吓人。
回家的时候,浩浩妈紧紧的牵着儿子,什么话都没有问。浩浩心惊胆战地跟着妈妈,脑袋垂得低低的,偶尔偷偷抬一下头,瞟一眼面无表情的妈妈。
进门的时候,妈妈终于说话了:“我去做饭,你自己去看动画片吧。”
浩浩应了一声,便乖乖地在客厅沙发上看起了动画片,全然没有了平时的调皮劲儿。
“妈妈,你怎么什么都不问我呢?”正忙着做饭的浩浩妈身后突然传来了一个怯怯的声音。转头一看,原来是浩浩,小家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闪进厨房的。
“问你什么啊?”浩浩妈头都没有回。
“问我今天打架的事情啊。”浩浩的问话锲而不舍。
“问什么呀,我知道你跟别人打架肯定是有原因的。”
“哇……”浩浩突然哭了。
妈妈急忙回转过来,把儿子的小脑袋抱在怀里:“哭什么呀,老师骂你的时候你不哭,我什么都不问你倒哭了。好,你给妈妈讲讲今天到底怎么回事儿啊。”
浩浩抹了抹眼泪,断断续续地跟妈妈讲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浩浩今天和那个叫做小伟的孩子打架,是因为小伟抢新来那个小朋友的铅笔,浩浩去制止,结果就打了起来。老师赶来的时候,两个孩子正扭作一团,老师拉了半天才把一对火冒三丈的孩子拉开。当时正值快放学的时候,老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就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作多么详细的调查,只是看到浩浩在打人,于是就简单认定为是浩浩在打架。
听完浩浩的叙述,妈妈边给儿子擦着冒出来的鼻涕泡泡,边柔声细语地跟儿子说:“妈妈相信我的儿子是不会平白无故打人的,所以妈妈不去问你,妈妈知道你会主动跟我说的。”浩浩轻轻地点着头。
“妈妈平时就告诉你,做人要勇敢,你今天能主动站出来维护小伙伴是对的,可是打架这种行为妈妈可不觉得对,这可不是见义勇为的男子汉该有的行为,你觉得呢?”浩浩深深地点了点头。
“记住哦,妈妈支持你这种勇敢的行为,但是以后遇到这种事情的话,你可以找老师去解决,因为有些事情不是靠着你的力量就能解决的。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学会用头脑,光用莽劲是不行的,你觉得妈妈说的对吗?”
浩浩笑了,晶莹的泪珠闪耀在灿烂的笑脸里。
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他人的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特征,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信任一直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在家庭关系中,信任的力量更是举足轻重,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专家认为,信任在家庭教育中,是一种具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共同生活中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来进行的。在生活中,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保持一种信任的态度,那么孩子就会觉得与家长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上的,因而,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由社会传统沿袭下来的等级关系就会逐渐被消磨,由一种平等的朋友般的关系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权威并没有消亡,父母象征着关爱和鼓励、信任,能够让孩子对父母更加的尊重、敬爱,才更愿意亲近和服从。一些教育专家在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信任子女,子女也会对父母怀有特殊的信任,他们更乐于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老师、行为上的榜样、生活中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最起码的信任,孩子自尊和自信将会在父母的猜忌中走向灭亡,对父母也没有了基本的信赖感,这不仅会对家庭教育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分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甚至还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高尔基说过: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父母要首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这个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父母的信任。父母要给予孩子信心和力量,要相信,就算是一个小小的鼓励、一次不经意的表扬,都能让孩子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甚至会改变孩子的整个面貌。
在双方信任的形成过程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关键点:
一是如何对待孩子的缺点。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对于孩子则更是如此。犯错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只有不断的犯错,才有了知错,才有了接下来的改进,才会有进步。因此,要理解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在孩子犯错之后,不要用偏激的言辞去指责,而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错误。
二是朋友般的关系。不要觉得孩子是你生的,孩子就有“任你摆布”的义务。这样的关系,只能出现在你和你驯养的小宠物之间,因为在人和宠物之间是没有相互间的倾诉和理解存在的。
三是共同面对挫折。很多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往往有意无意的表现为“有福同享,有难单当”。成长中的成功和喜悦能够在父母和孩子中间得到分享,但如果是挫折和失败,无论是来自孩子方面还是父母方面,承担者往往只有一方,另一方要么被蒙在鼓里,要么恨铁不成钢,一副局外人模样。当遭遇挫折时,分担是解决的途径,也是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2.儿子,你要照顾好这个妹妹
楠楠家来了新客人,是一个长着胖嘟嘟小脸、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叫做露露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被黄叔叔留到楠楠家后,楠楠爸爸就把楠楠和露露拉到了一起,给这两个小人儿做着介绍:“露露啊,这是我儿子,叫楠楠,他比你大一岁,你叫他哥哥就好。楠楠,这是黄叔叔的女儿,这个星期暂时住在咱家,你要好好跟妹妹玩儿啊。”
孩子间总能很快产生大人理解不了的欢乐。不一会儿,两个孩子便闹成一片,露露很快忘记了被爸爸丢在别人家的“心酸”,楠楠也对这个新来的小玩伴充满了新鲜感。楠楠爸爸放心地看着两个孩子一会儿在房间搭积木,一会儿在楼下骑自行车。
吃晚饭的时候,却发现两个孩子并没有在楼下花园。楠楠爸妈急急忙忙在小区里里外外寻找着,隔壁李奶奶买菜回来,告诉焦急万分的楠楠爸,说看见楠楠正领着一个小姑娘在前面那个施工的工地旁玩儿。楠楠爸妈迅速赶到了那里,看到两个孩子正在那些水泥管子里钻来钻去,露露的小辫散开一半,两个孩子的衣服已被水泥染得辨别不出颜色。
回到家,楠楠爸对楠楠今天的行为提出了严肃批评。楠楠辩解着:“我跟露露说那个长长的管子,她说没有见过,我就带她去看下。”
“我不是跟你说过很多遍,那儿很危险,不允许你去玩儿的吗!你忘记了?”爸爸的态度依旧很严厉。
“是她想……”
“儿子,你是露露的小哥哥,你要做好她的榜样,你可以带她玩儿,但不能胡闹,像今天的行为就很危险。叔叔把妹妹送到咱家来,是希望我们保护她的,儿子,你要照顾好这个妹妹!”儿子眨了眨眼睛,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楠楠再没有领露露去那些危险的地方。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我从众多老鼠中挑选出来的特别聪明的一类,交给你来训练。”然后,他把另外一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群老鼠经过研究,是智力普通的一群。现在交给你来训练。”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了训练,一段时间以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让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得多,都先跑了出去。
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并没有从智力角度对这两组老鼠进行分类,他对老鼠只是进行了随机抽取。当实验员认为老鼠是聪明的,便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而另一个实验员认为老鼠是笨的,便用对待笨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这就是著名的“暗含期待效应”实验。
这个实验向人们展示着信任的力量的同时,也向父母们呈现着赋予的奇妙。将这个实验引入到家庭教育中来,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品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赋予的。这些品格之中,就自然包含着责任感。
客观来说,淘气的孩子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责任感的,他们在进行那些奇怪到常常令大人感到头疼的小探索时,很少去考虑自己行动的后果或是父母的想法。但责任感又是孩子必备的很重要的个性品质,因为责任感是获取自信和别人信任的桥梁,而其建立过程,又是在负责任的行动中产生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通过在实践与交往过程中对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让儿童逐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在经验的累积中,儿童能慢慢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在下一步的活动中,儿童就会根据自己的观念对行为进行调整,这就是孩子稳定的责任感的形成过程。根据“暗含期待效应”实验,父母作为孩子行为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在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中,家长的引导尤为重要。
一是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在模仿中形成责任感。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范”,就强调了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最早和最持久的陪伴者,自然也成了孩子最经常和最愿意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负责任的言行和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用给孩子赋予责任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对于那些个整天玩儿得灰头土脸的淘气鬼来说,“责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任凭父母磨破了嘴皮,“责任”在他们眼中还比不得天上飞过的一只小鸟来得有意义。因此,想让孩子有责任感,首先要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责任。故事中楠楠的爸爸,就是用赋予孩子责任激发起了楠楠的责任感。
三是在生活细节中巩固孩子的责任意识。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责任意识后,对责任意识的巩固也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父母善于在琐碎的生活中,抓取能够教育孩子心灵的事情,把孩子心中滋生出的责任的小苗再给浇灌一下。比如说可以交给孩子一些他没有独立做过的事情,像照顾身边人、为父母的困惑出谋划策等等。
3.在宽容的环境下学会宽容
最近,安雅和老公的工作都很忙。星期天晚上,他俩都要去公司加班,只好把女儿单独留在家里。十点多的时候,安雅回来了,一进门,就看见浴室的灯亮着,里边还有洗衣机“哗哗”的转动声。安雅以为是老公回来了,边换鞋边问了句:“老公,你回来了?”可从浴室探出头的,却是自己6岁的女儿。
“妈妈,你看,我在帮你洗衣服!”看见妈妈回来,女儿满脸兴奋。
“啊?”安雅想到自己早上放到浴室的那堆衣物,便不由自主地惊呼一声,冲进了浴室。
停止、关电源、拔电源插头、打开洗衣机……
里边的衣物早已搅作一团,牛仔裤、枕巾、T恤、衬衫,还有自己刚洗了一次的真丝套裙,缠缠绕绕,纠结在一起。安雅强压怒火,把衣服一件件地抖开,乳白色的套裙已经被牛仔裤染得斑斑点点,雪白的衬衫不仅染上了好大一块蓝色,而且皱成一团。安雅愤怒地抖着,女儿在一旁眼神奇怪地看着妈妈。
“妈妈,我给你洗衣服你不高兴了吗?”
“我……”
看着女儿无辜和满是关切的眼神,安雅即将爆出的怒火突然消失了。
她把女儿拉到怀里,关切地问:“你今天怎么突然想起来洗衣服了?你怎么会用洗衣机的?”
女儿眨巴眨巴眼睛,大声地说:“这几天你和爸爸都好忙哦,老师说了,好孩子要关心大人,所以我就帮你洗衣服了。”
女儿边说边兴奋地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走到洗衣机旁边:“我上次看你洗衣服,就是插上电源,先按这个钮,然后是这个钮,我都记住了!”
安雅说:“不愧是我的女儿,真是聪明!妈妈很高兴你能帮妈妈干活。不过,你看……”安雅拿起自己那件被染成“斑点狗”的昂贵套装,“帮爸爸妈妈分忧是很好的,可是,有些事情是你现在还不能自己做的。有些事情在做之前是需要动脑筋进行思考的。就拿洗衣服来说吧,有的衣物是不能被洗衣机搅动的,一搅就坏掉了;还有些衣服是不能放在一起洗的,因为如果衣服掉颜色的话就会互相染色了。这样的衣服就不能穿了,就像你的小脸一样,脏了的话就不能上街了。”
女儿看看被自己染得乱七八糟的衣服,又摸了摸自己的小脸,羞愧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记住了。”
“嗯,这才是妈妈的乖女儿。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所以妈妈不会生气的。明天妈妈洗衣服的时候你跟妈妈学,妈妈告诉你哪些衣服是不能用洗衣机洗的,哪些衣服是会掉颜色的,好吗?”
“好!”女儿拍着小手大声地答道。
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摔坏东西、损坏东西的事情非常常见,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好意而不小心给父母造成伤害。孩子对于自己此类不小心造成的破坏,其实在心里是非常后悔和难过的,有的时候甚至会感到非常恐惧。这时,就需要父母敞开自己宽广的胸怀,去宽容和安慰孩子,而不是批评或是指责。因为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谅解,批评只会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上疏远,而且如果以后再发生类似事情,孩子可能就不敢和父母讲真话,使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
宽容,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种崇高品质。宽容像一道涓涓细流,能够弥合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爱人之间甚至是伤害者和被伤害者之间隔阂。而对孩子的宽容,其意义就更加广泛。宽容孩子,不仅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在日积月累的“被宽容”之后,他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去宽容别人。
赏识孩子。当孩子本意正确、方式错误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对孩子的本意给予赏识,然后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并教给他正确的方法,指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安慰孩子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在愉快中接受父母的建议,时刻记住自己的失误,并在以后逐步改进或改正;而如果对孩子一味地训斥和打骂,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
作为家长,宽容孩子是必要的,但又不能错误地将宽容理解为包容或者是纵容,宽容和纵容的区别其实就在施教者的一念之间: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某晚在禅院里散步,突然看见墙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道是自己的弟子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
情况一老禅师没有声张,联想到自己在寺内多年的枯燥生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走从墙边走开——这,就是纵容。
情况二老禅师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院子。待双脚着地时,才发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觉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指责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就是宽容。
第一种情况中,小和尚回来后会得意于自己的冒险没有被发现,从此迷恋上这种刺激和消遣,乐此不疲。
第二种情况中,小和尚深感愧疚,也被师傅的宽容所折服,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私自出寺。
宽容不是纵容,亦不是软弱和妥协。宽容是一种来自爱和内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给淘气鬼——客观真诚地评价
傍晚,瑞瑞和爸爸从幼儿园一回到家,就看见妈妈在厨房里跑东跑西地不停忙碌着,餐厅桌子上,大大的购物袋里盛满了东西,看来妈妈是刚从超市回来。瑞瑞扔下书包就急着跑去翻腾,芒果、西瓜、菠萝、猪脚……都是瑞瑞平时爱吃的东西,瑞瑞兴奋地冲着正在那里奋勇“杀鱼”的妈妈大声喊道:“妈妈,好多好吃的!”妈妈头也没回的说道:“嗯,等下你张阿姨要来咱家吃晚饭,你不要调皮捣蛋,知道吗?”“嗯,我要吃芒果……”
瑞瑞妈口中的张阿姨叫张茵,是和瑞瑞妈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去年就离婚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可张茵却一直都走不出离婚的阴影,心情持续低落,所以瑞瑞妈经常会借叫这位挚友来家吃饭的机会对张茵开导一番。
不一会儿,张茵到了,照例又给瑞瑞买了一大堆玩具和好吃的。瑞瑞兴奋极了,趴在张阿姨脸上亲了又亲,接着,瑞瑞便闪动着大眼睛认真问张阿姨:“张阿姨,你这么好,为什么不结婚呢?”张茵笑嘻嘻地说:“哈,你这个小人精!阿姨结婚了啊!”“那妈妈为什么又要你结婚呢?”张茵被彻底逗乐了,便逗这个小调皮鬼说:“阿姨也不知道啊,你去问问你妈妈!”瑞瑞仰着小脸,满脸认真地说道:“妈妈说你眼光太高了,二婚了就不能有太多要求,阿姨也要像瑞瑞一样,好好听妈妈的话!”瑞瑞爸妈和张茵的笑容都瞬间凝固,只能用面面相觑和干笑掩饰自己的尴尬。“阿姨,二婚是什么意思啊?”瑞瑞的稚嫩的声音还在继续,爸爸大声的呵斥着儿子:“去,上你屋玩儿去,别在这儿烦人!”瑞瑞被吼得莫名其妙,怯怯地走了。
晚餐在异常尴尬的气氛中进行完毕后,张茵便回家了。瑞瑞爸爸把瑞瑞叫到跟前,严肃地对他说:“你知道爸爸今天为什么吼你吗?”瑞瑞摇摇头,一脸无辜。“你今天不该说张阿姨眼光太高!你知道眼光太高是什么意思吗?这样的话不是你该说的!”“可妈妈就是这么说的呀,难道妈妈说错了?”瑞瑞辩驳着,急切的语气反映着他内心的困惑。爸爸继续耐心地说着:“妈妈说的道理是对的,而且我也是那么认为的。但你当着张阿姨的面说就不对了,你没看到张阿姨刚才都脸红了吗?张阿姨只是因为喜欢你,又碍于妈妈的面子才没有说什么,但她肯定生气了,张阿姨一晚上都没怎么说话,都是因为你对她说了那种话。”“那我说的是真的呀,昨天我真的听到妈妈这么跟爸爸说的……”儿子还是不解。爸爸的态度依旧温和:“你说的是真的,也没什么错,但是即使是真的,你也不要非说出来啊,因为这个事情人人都知道,可没有人在张阿姨面前说过,你要是以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然后还想张扬于天下,那你就显得太傻了,而且你会把别人弄得很尴尬。”瑞瑞听着爸爸的话,满眼迷茫。瑞瑞爸爸意识到自己的解释太深奥了……于是就进一步解释着:“拿你来说吧,你身上有很多的缺点,爸妈也经常会矫正你的一些行为。可有很多时候,你故意隐瞒的一些小事情,比如说是没完成作业啦、在学校和小朋友打架啦、不想上幼儿园骗爸妈说是肚子疼啊,其实很多时候我和妈妈都知道真相,可是你要是毛病不大的话,为了维护你的面子我们就不会拆穿你,这是一种维护别人自尊的好意。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或是说些别人不想听到、会伤害别人的话是很不好的。”瑞瑞终于点头了,可等了一会儿,他又反问道:“那我就要撒谎吗?”爸爸还是颇有耐心的继续解释着:“不是撒谎,撒谎不是正派人的做法,维持别人自尊是不用撒谎的,只需要你在适当时候保持沉默而已。如果每个人都要当面指正别人的缺点的话,那我们的生活肯定就只剩不满和吵架了。”瑞瑞点了点头,瑞瑞爸爸长吁了口气,“希望瑞瑞能听懂吧……”爸爸在心里默默想着。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如同中医大夫给病人切脉一样,只有细心把握其脉,方能药到病除。父母对孩子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孩子找准方向、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父母要客观而恰如其分地对孩子进行评价,善于从消极因素中寻找积极成分。
教育专家认为,父母正确评价孩子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评价要有理有据。父母评价孩子,要诚实理性,不能仅仅为了鼓励孩子就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科学的评价才是评价的正确方向,不客观的评价、不正确信息的输入不但会误导孩子从而使其产生消极心理,对孩子过度贬低或过度赞扬还会使孩子的理性受到蒙蔽、自尊受到伤害。
2.评价要“瞻前顾后”。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是特别容易带有感情色彩的,爱是很沉重的。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很优秀,家长就会毫无保留地用溢美之词进行赞扬;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些欠缺,父母们也会毫不掩饰自己厌恶和失望感情地去指正,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在作祟。所以,父母对孩子评价的时候,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彻头彻尾的评价未必有效,“瞻前顾后”绝对必要。
3.避免错误的归因评价。“归因评价”指的就是把一件事或态度行为归结到某个原因之上,这是传统家教中常犯的错误。正确的归因评价能够指导孩子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使孩子的不足成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不足。但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一方法经常被错误使用着,很多父母在归因评价时将孩子置于无能为力的境地,使孩子总把挫折和失败归因于外在的那些客观原因,很少会去深思自己内在的和主观的问题。
4.给孩子评价很重要,但切忌过度。评价作为家长对孩子关注度的一种表现,是孩子成长中需要的。但过多的评价却可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桎梏,一方面,孩子更需要自然、轻松的成长环境,需要没有功利性和目的性地投入到学习、游戏和思考状态中;另一方面,父母并不永远都是理性的,俗话说言多必失,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