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加入WTO如何经营私营公司
2041900000027

第27章 把握机遇,向WTO发起挑战(1)

中国龙腾入世,对于占国民生产总值33%的私营公司来说,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今的私营公司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未来的私营公司该如何发展。只要私营公司勇敢地向WTO挑战,就会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私营公司的又一次“大翻身”

加入WTO,私营公司终于可以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快马加鞭,自由奔驰了。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进程证明,在中国这块燃烧的热土上,哪里的私营公司发达,哪里就富裕、繁荣,例如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成为了中国的金三角。而哪里的私营公司不发达,哪里的私营公司所占比重偏小,哪里就贫穷、落后,例如中国西部。

对于中国的私营公司来说,2001年是个非常年代。是中国私营公司的又一个1949年。

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私营公司严加封锁和禁入的行业日历,撕去了最后一页。

这是因为中国政府终于接受采纳了爱国的、忧国忧民的经济学家们,奔走呼吁了很久的建议:给予外国人的待遇,必须先给予中国人。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私营公司,建国五十多年第一次获得了,一直被国有企业垄断的那些重要行业的准入证。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步伐加速,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已是指日可待的事,这为私营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是通过我国与国际市场进行大范围的接轨,将使得我国的市场准入政策几乎完全放开,这对我国许多规范不完善的私营公司将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相应的市场法规会很快建立和完善,私营公司将不再受到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不公平待遇,而与内外资各种类型的企业享有一样的权利;二是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私营公司可在真正意义上取得外贸自主经营权,这将极大地促进私营公司的进出口能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经营业务完全敞开,此将大大拓宽私营公司的融资渠道,使得困扰大型私营公司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得于缓解;四是通过同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进行真刀实枪的竞争,将给私营公司提供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体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准则,促进其学习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以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总之,我国加入WTO,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是私营公司抓住这一跨入新世纪的机遇,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惟有如此,方能使在一大批私营公司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同竞争对手相制衡的地位,也才能稳固其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应有的一席之地。

私营公司的赛马师发现,他们渴盼了一辈子,把头发都盼白了的这一天,终于盼到:马栏前的闸门骤然打开,私营公司的良骥终于可以和国有企业的骏马在一条跑道上,相对公平地同场竞技,扬鞭奋蹄。

私营公司之所以能争到这个权利,是因为在这条跑道上,赛马的对手中多了一群肤色不同,而又实力强大的武林高手,中国的国企们感到有些势单力薄。而私营公司们是一厩红鬃烈马。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变革已将我国的每一个企业置入一个崭新的谋求生存发展的环境当中,私营公司也毫无例外地必须迎接进入新世纪这场前所未有的全球经济革命的挑战,私营公司必须在这一巨大的挑战面前抓住机遇,再铸辉煌。

◆鲁莽的第一次创业

改革开放后的私营公司先驱是进不了体制内企事业单位的城镇个体户和农村专业户。国家无力养活过多的人口,于是给一部分人放生,让其自谋出路。这一部分没有社会保障的人在求生中踩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成为第一批富人。

20世纪80年代,“下海”一词诞生,许多人放弃养尊处优的体制保障也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以他们的常识和胆魄开创私营公司的新境界。四川的刘氏兄弟放弃公职去农村养鹌鹑,开始了希望集团的创业;四通的段永基开始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张宏伟当了哈尔滨东方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开始了东方集团的创业……他们不仅要完成发家致富的使命,同时也想把企业发展成一种事业,他们无形中成了新中国企业制度的探索者。

鉴于私营公司的成就,1988年,国家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同时在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增加了私营经济的条款,自此私营公司名正言顺地进入国家的经济和政治。

第一次创业私营公司的追求有以下五个特征:

1、从国有企业的拾遗补漏者成长为竞争者。鲁冠球由一个打铁匠成为汽车万向节的主要供应商,何享健原本加工电风扇壳的小作坊也生产出全国知名的风扇。

2、追求产量,赚第一桶金。计划经济时代给私营公司馈赠了一个极大的卖方市场,只要开足机器生产,就会有市场,于是“暴发户”不断地诞生。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和温州的皮鞋、电器市场,广东的服装市场,许多专业市场应运而生。穿不到一星期就开裂的温州皮鞋在全国也成了畅销货,广州陈展鸿经营服装成了中国首批千万富翁之一。很多私营公司在这个时期完成资金的原始积累。

3、家族作坊的生产方式。以家庭和亲朋好友基础开始打江山,这是一种普遍的模式,面对市场风险,创业有时显得悲壮,谁都不愿共担风险,只有家庭可以同舟共济。

4、走关系、找靠山。持续不断的“姓资姓社”之争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使私营公司不敢显山露水,找顶“红帽子”,作为保护伞。娃哈哈集团老板宗庆后没拿国家一针一线,头上却带着一顶校办企业的帽子,成为中国文教系统中最大的企业,这顶“红帽子”曾几次救他于危难之中。

5、引进技术和设备。80年代末私营公司尝到了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甜头,引来了一场西方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们向中国倾销淘汰设备的风潮。这些国际二三流的设备一时还是受用,但不出几年便遭退休,使一些私营公司赔进不少钱财。

在私营公司创业年代,尤其是在物质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利润较多,短时间涌现了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这种凭感性经营的一批私营公司、家族经营管理紊乱,在管理思想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性成分、悟性成分和投机成分以及单纯而狭隘的经验积累。

当告别了难忘的短缺经济,完成了从“输血型”转为“造血型”的经济过渡,中国正在步入微利时代,你别再指望一口吃成大胖子的事,别再指望超速的成长获得暴利。走进微利时代,一切都开始变得理性而有序,微利时代断然拒绝非理性的狂想与浮躁。热衷于投机来积累财富想把企业做大,就只能失败,不跟上时代脱胎换骨的转变,老是抱着以往所谓“成功”经验的企业,必将把“失败为成功之母”的古训变成“成功是失败之母”的现实。

“一次创业”的私营公司虽然生机勃勃,但抗病力弱,就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本身是生命力旺盛,却难有长成大树的潜在基因和素质,正如常说的“富不过三代”来形容民营经营商的寿命,这些年来,可以说一批批知名的私营公司的湮没及蜂拥而起、蜂拥而败、速生速亡、暴起暴跌, 这是由于本身机制的非规范性而使企业存在很大的先天性缺陷,这是很多“一次创业”的私营公司高成活率、高死亡率、低生命周期的重要原因。

◆胆大的第二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过去不久,许多巨人总结了经验教训,轰轰烈烈地投入到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当中。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同年中共的“十四大”召开,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私营公司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压抑已久的私营公司释放出巨大的热情,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企业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许多企业每年以几十倍上百倍的速度成长,一批企业巨人就在此时诞生,私营公司的力量得到空前膨胀。以四通集团和温州企业为代表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概念,在全国私营公司界迅速得到响应。

第二次创业私营公司的追求特征是:

1、高速成长的规模效应。在游戏规则逐渐形成、市场风险逐渐增大的形势下,“船小好调头”的私营公司优势日淡,经不起风浪的颠簸,于是“船大好远航”成为新的追求目标,“企业集团”的概念横空出世。私营公司开始争拼市场份额和地位,抢得许多行业的霸权。如保健品行业的飞龙、三株、红桃K、太太,家电行业的美的、创维,饮料行业的希望,饮料行业的娃哈哈等。

2、多元化投资和经营。国内的经济转型期产生了太多的机会,手中已有大把资金的私营公司无法抗拒诱惑,四处出击,走上多元化之路;同时,他们也是为了化解风险,“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史玉柱投资保健品和药品的初衷,是看不到电脑行业在国内的前景,他怕巨人电脑在国际品牌的冲击下丢失江山。当他尝试把保健品“脑黄金”投入市场时,意外地大获成功,于是他下定决心,走上了“不归之路”。

3、借助金融资本发展企业。原本与私营公司无缘的银行贷款,因为民生银行和地方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诞生以及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而成为可能。许多企业开始走出靠自有资金发展企业的旧模式,产业资本和金融结合到一起。

4、质量和品牌意识增强。上海、南京等地掀起规模巨大的拒售温州货运动。使全国的私营公司都受到了一次教育。“容声冰箱,质量保证”这样的广告语一时流行,“信得过”产品推荐也很走红。太阳神掀起了中国企业CI战略风潮,把品牌形象、无形资产等概念引入到企业界。随着广告大战的兴起,许多知名品牌从此诞生。

5、家族制改革。企业资产急剧膨胀的时候,家族企业中的利益分割矛盾也越来越大,发展机会很多,各自的发展取向也遭遇空前的冲突,企业发展陷入危机,于是兄弟分家,父子分家,各打天下。1995年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分家成为家族企业解体的最大案例。

6、网罗人才。“宁可放弃100万元的生意,也不可放弃一个人才”,美的集团何享健此话已经成为名言。何享健文化不高,但能把一个街道作坊办成世界最大的电风扇生产基地和国内第二的空调机生产商,他依靠的就是人才。在公司最高管理层中,除他是顺德本地人外,其他都来自五湖四海。鲁冠球曾经求才若渴掏钱培养大学生的故事也传为佳话,挖国企墙脚成了时髦。私营企业家们开始把人力当成一种资本。

7、民营科技企业兴起。联想、实达、华为等一大批企业的兴起改变了私营公司劳动密集型加工厂的形象。在高科技领域,私营公司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技术创新受到空前的重视,技术含量成为私营公司争夺市场空间的新手段。

8、产权重组、企业改制。私营公司资产家族式的色彩在逐步淡化。通过收购兼并国企、集体企业,使企业资产结构变得多元。由于国家政策的宽松和稳定,许多企业摘掉“红帽子”,清晰产权,结束了套着脚链跳舞的岁月。1993年顺德最早掀起了全市企业的改制试验,成为全国的楷模。

9、追逐社会和政治荣誉。私营公司家摆脱不开“宋江、孙悟空情结”,经济地位一高,总想往政治上靠。鲁冠球、姜伟、史玉柱曾是“改革风云人物”,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身上总是披满政治光环,工商联、政协、人大等无所不及,私营公司企业家总希望在政治上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1996年开始,私营公司又遇到了一次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源却来自企业本身,由于发展过速,企业管理漏洞百出、多元化决策失误、人才结构失衡、企业创新不利、资金浪费……许多问题开始爆发。飞龙姜伟的《总裁的20大失误》扔出了私营公司自我反省的第一颗炸弹。随着巨人史玉柱、三株吴炳新、太阳神骆辉都先后对自己的失误进行了深刻剖析,私营公司进入一个对第二次创业的自我反省时期。

◆理智的第三次创业

中共“十五大”把私营公司确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私营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成分”的差别正逐渐淡出。可是,摆到私营公司面前的却是一道严峻的难题:国企经历改革后逐渐恢复元气,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对羽毛未丰的私营公司形成两面夹击;亚洲金融危机的侵害尚未消除、市场过度疲软、企业自身素质问题……未来之路将如何面对?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下,私营公司又开始了新一轮求索。

第三次创业私营公司的追求特征趋向理性:

1、不求规模求竞争力。曾经无节制膨胀的企业都纷纷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模式,删繁就简,放弃某些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圳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认为,规模大的企业往往会不打自死,国家曾经仿效韩国捆绑了江苏三大石 化企业,结果没有创造出巨无霸,只捏造了一头恐龙,原因是徒有规模而缺乏独占鳌头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对王石卖掉旗下很赚钱的怡宝矿泉水而专注于住宅开发曾经表示不解,但如今当房地产商们纷纷落马而王石却傲视群雄,当初他的决策意义不言自明。

2、理性多元化。在“多元化”遭受普遍非议的时候,新希望总裁刘永好却从饲料主业挺进到房地产、医药、国际贸易等领域。刘永好对多元化的态度相当谨慎,每次投资前,首先让专门部门去考察立项,然后经专家小组反复论证,如果是批驳不倒的才放手去做,因此他从未做过亏本生意,房地产项目光是置地就赚进一大笔;而且多元化项目不得超过总资产的40%。不打没把握的仗,在市场机会空间急剧缩减的形势下,私营公司变得更为理性。

3、高级经理持股。由于人才结构的不稳定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级经理的监督成本很高,他们的懈怠会给企业带来危机,私营公司企业家于是不再独霸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造,并让高级经理享受优先认购权,把他们的利益与企业命运捆绑在一起。美的集团于1998年底开始了尝试。

4、职业经理人阶层。仅仅在摸索中培养的能力和素质已经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私营公司企业家需要求助外来的人力资源来打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随着人才的流动性增大、经理人交易市场的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造后许多经营管理人才进入市场,职业经理人阶层在国内呼之欲出。

5、私营公司上市。上市融资不再是一个梦想,私营公司以前只能通过买壳上市来募集资金,《证券法》的出台,使私营公司和国营企业上市变得没有差别,香港股市的第二板块也向内地私营公司开放。企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的较量,一些有资格的私营公司上市后,如虎添翼,将获得更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