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跨国集团普遍加快了并购重组步伐,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4万家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总产值的4成,贸易量的6成,直接投资的7成,境外投资的9成,研究开发的8成。我国的私营公司要真正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就必须在竞争中协手联合,充分发挥本土联合优势。所谓“船大好冲浪”这对于提高规模效益、扩大技术优势。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降低无疑将起到巨大作用。从资金筹措方面看,在组建较为规范化的股份制集团后,将有利于筹措资金,集中有限的财力去兴办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项目:从组织方面看,私营企业集团可在集团内实行垂直分工期的专业化生产,调整和改变原有企业“小而全”的不合理结构,实现集团核心层、紧密层甚至在半紧密层之间的人流、财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在知名度方面,企业集团以其雄厚的财力、种类繁多的产品和巨大的规模通过各种媒体向消费者传播各种信息,特别是利用核心层企业的商标策略和品牌优势进行市场营销,相对于小企业的宣传媒介更能提高集团的自身形象和集团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组建私营企业集团的最大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优势和作用,增加在市场竞争中的“搏击力”,因而既要强化它的各种功能,又要切实注意克服“瓶颈”问题。关于功能,要以产品为龙头,发挥集团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功能,实行成员之间的专业或配套生产,利用企业之间的产品链分工,使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高利润的效应;要以市场信息为先导,强化科研、产品开发功能;要强化企业集团融通资金的功能,不仅在内部,还应在外部拓宽资金渠道,使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后盾;要以雄厚的实力强化多角化经营功能,减少经营风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兴办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迈向科技密集型。
关于“瓶颈”问题,比如产权不明,职权不清,管理不力,政企不分,一方面就避免行政手段的硬性捏合或一哄而上,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有限的资金,审时度势,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找准经济规模和企业运行的结构点自愿组建;二是要加强企业集团的核心层建设,增加主体企业或核心层企业对成员企业的吸引力,引导成员企业树立整体观念,不断增强凝聚力。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加快股份制改造,主体企业或核心层企业通过兼并、控股等方式把成员企业资金聚集在一起,集团可凭借其股权控制成员企业;三是要实现企业集团的家族制管理转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正确处理控权与授权关系,完善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真正确立企业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关系,突破单一产权的限制,大胆吸收外部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四是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使企业集团能健康地形成和发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快制定出“企业集团法”及其他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一些私企较发达地区,比如宁波,可先行出台有关企业集团方面的法规或地方性行政规章,使企业集团发展步入法制的轨道。
◆该请则请,该送则送
私营公司走向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国际化经营不是企业发展的捷径和目标,而是循序渐进的突破,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必由之路。国际化战略的全部内涵归结到一点,就是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核心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私营公司要立足自身实际,正视差距与不足,利用特殊优势,坚持进行企业制度、技术品牌、营销机制、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后发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
国际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大大加速的世界经济全球进程,对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和整个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另一方面,从国内看,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不论是否自觉是否愿意,中国的私营公司已无退路,不可能偏安一隅,自得其乐,开展国际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经济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私营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选择。
中国加入WTO,私营公司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要认真分析企业自身实力和特点外,对国际化的形势特点要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形成以下两点共识:
一是国际化不是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而是循序渐进的突破。从宏观上讲,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微观上说,国际化又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不是想当然、拍脑袋的事,而是在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顺势而为的结果。没有名牌战略阶段的艰苦创业,没有科技私企阶段的固本强基,就不可能有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品牌、规模、技术和管理基础。国际化经营并非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不可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二是国际化不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我们的目标不是将产品打到国外,甚至在国内与国外产品竞争,就算成功了。我们追求的不是国际化本身,而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质上是要做一个具有国际美誉度的全球知名品牌。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请进来”(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也好,“走出去”(海外搞厂、跨国经营)也好,都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真正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品牌。如果单纯把国际化作为一种追求,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无疑是本末倒置,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凡事有利也有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给企业带来新机遇和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不少国际跨国公司携品牌、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使国内不少行业的市场主导已落入外国公司手中,不少国内名牌为外国名牌吞没。就机械工业来说,国外产品已占国内机械产品市场的三分之一,高的时候一度达到40%,竞争已呈白热化状态。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比,国内私营公司品牌尽管日渐崛起,但就企业整体素质而言,存在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第一是产业规模的差距。第二是国外市场占有的差距。世界名牌出口能力普遍较强,而国内品牌则很难开拓国际市场。有资料表明,我国名牌出口总额占销售收入及其占全国出口总额均不到10%,而发达国家出口商品一般占四分之一以上。第三是技术水平的差距。毋庸置疑,我们大多数的产品档次还不够高,品种不多,技术、工艺装备还比较落后,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角度看,我们在竞争中还处于劣势。
我们在正视不足和差距的同时,也要看到自身具有的优势。中国私营公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灵活快捷的企业机制,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劳动密集复合型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太贵,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是中国私营公司特殊的优势。紧紧抓住这些特殊的优势,充分运用发挥这些优势,中国私营公司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将大有作为。
国际化战略的全部内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其核心是培育别人所没有或别人具有但力所不及的能力,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国际范围内各大跨国公司的竞争也都在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展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使企业长时间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性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企业不断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或更高的投资回报。私营公司走向国际化,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私营公司走向国际化,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广阔的合作空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引进国外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发展的克星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私营公司150万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1.3亿,私营公司的投资比重约占35%。尽管私营公司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制约,自身的内伤使他无法加速跑动。
从私营公司自身的管理结构特征和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看,其内伤也严重制约了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私营公司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由小农经济逐步萌芽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本身就带着与生俱来的两个致命弱点,这既与我国农村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致使私营公司的大部分管理者观念陈旧,知识匮乏,从而不能快速和主动地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有关;同时又与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在私营公司管理者的身上根深蒂固,难以动摇有关,这两大缺陷归结为一句话便是民企管理者头脑中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渗透在私营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对其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