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定位——这点相当重要,有不少人自己看书看不进去,而听好的演讲却领会得很好,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在听讲中,讲与听有情绪上的交流,看书则没有。情绪定位的要求是应该充分表现出自信和热爱。演讲者的自信力首先会影响自己能力的发挥,国外的心理学家曾用五个兵士作过测量平均最大握力的试验,先录出正常情况下为101磅;对他们催眠后,暗示他们是软弱无力的,于是只有69磅;随后又暗示他们很有力量,这次测得结果竟达140磅。因此可以说,一个“承认失败的人,在开始以前已被打倒。”演讲者表现的自信力同样将影响听众,“我是胜任愉快的”的信息很快会转化成听众头脑中,并进而引出高层次注意类型,演讲者表现出的热爱也是不容忽视的。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得好:“只有一条唯一的路可以打动人的心,就是向他们显示你自己首先已被打动。”“对这一学科甚有兴趣”的概念常与“对这一学科很有研究”联系的一起,这问题“使主讲感兴趣”也很容易导向“也会使我感兴趣”。
(二)心理的兴奋
“心理定位”固然重要,究竟只不过是第一印象和外在感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于演讲内容本身。在说与听、刺激物与感应器的矛盾运转中,要使感应的马达不停地运转,刺激物就应不断输送足够的电能。这就要求:
1.刺激清晰
即演讲内容的清晰,包括:a主题集中——在一次演讲中,不要期望解决太多的东西,因为多而杂的刺激在听众的神经组织中产生的痕迹一来无法得到强化,二来往往会互相抑制,因此,演讲要有一个核心。b.要注意逻辑——富有逻辑的演讲,能使听众既听得懂又记得牢,尤其是讲演一些难度大、内容多的题目,缺乏逻辑安排的演讲就是一堆没有用一定编码程序的信息,输入刺激感应器后,不仅使感应器降低了感应性即接受刺激的灵敏度,而且易使感应器发生疲劳,导致兴奋性抑制,注意力就不易再次集中。c.段落层次要清晰——清楚的层次易造成明朗的节奏。标明层次可用数字编号,也可用有规律的间隔反复或排比句式作为每段的开头。
2.刺激新鲜
新异的刺激最易被感应器接受并发生探究反射,新鲜的演讲最易为听众接受并激起其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演讲者要不断追求刺激的新鲜,即:a.思想的新鲜——对于已掌握一定知识的能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能时时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但对年龄太小的学生来说,过分的新鲜将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太陌生了。b.事例的新鲜——这种新鲜无论谁都欢迎。但是,能使低年级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的掌故,却可能使高年级如同嚼蜡;哲学系学生很熟悉的哲人名言,却能令数学系学生耳目一新。因此演讲者的演讲既不能落俗,也不能过于逐奇追新,二者都有所偏颇。演讲者所追求的,应是相对新鲜。c.叙述方式的新鲜——与直线式教材相比,圆周式的教材更应讲究叙述方式的新鲜。基本内容的简单重复需要克服,叙述方式的雷同也应研究改进。比方说,大学可不可以尽量将讲授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呢?
3.贵有悬念
悬念是对暗示的动作要实行而动作的实际结果却又不确定的一种期望。悬念的出现可以一下子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设置悬念可以运用对比、质疑,但后者即向听众的这种智力挑战却更为重要。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柏西·布克认为:“真正的教学‘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使他们自己去发现,甚至假如他们失败了或发现错误了,也比自己造成伤害好,因为加强了使用心理的习惯。”在向听众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不经思索就能答出的问题最好不要提;二是不要以为所提问题必须是听众通过思考能回答的。比如世界知名数学家陈景润,他的中学老师(演讲者)在向(学生)听众提出问题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他在课堂上提出世界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不仅在当时使学生立即集中了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而且为未来的大数学家的心理上作了训练。
(三)心理的休息
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奋与休息必须交替进行,才能形成张弛有致的心理节奏。
这种节奏首先来自整个演讲的时间的长短相宜。马克·吐温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某次他听一位牧师传教,很有好感,于是准备捐献一块美元;传教进行了一个小时,他减去半块美元;传教至一个半小时,他决定分文不给;当牧师总算结束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传教时,马克·吐温反从捐施盘里倒拿了一块美元作为时间损失的补偿,可是我们的某些演讲者却不管有无必要,一作报告就是几个小时,结果是台上唇干舌焦,台下鼾声四起。
要保持这种节奏还应考虑预定时间的长短。因为对于听众来说,或许是因为“习惯成自然”,他们的生物钟常被卡死在一个时段内,一旦这个时段结束.他们的生物钟就会自动地通知他“解除戒备”,即由有意注意转向无意注意,进入休息状态。
即使在一次演讲中,也应该注意兴奋与休息的互相交替。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找出常人能够多长时间地把他的头脑完全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不至于被其它思想所打扰或打断,结果是11秒。这等于说,听众将不得不每隔11秒即把他们的注意力猛地拉回来注意你说些什么。这种强制性的注意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所以,演讲者每隔一段时间就得设法将这种疲消除掉。具体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抒情的插曲”和幽默逗趣的语言。柏西·布克认为要消除这种疲劳就应“变换主题”,这话虽有不少合理的因素,但提法却不尽妥当。因为不断“更换主题”势必造成主题散漫,使听众难以接受。我们认为,较稳妥的提法应是善用“抒情性的插曲”。这一点我们从任何一位著名的演讲家的演说词中都可以领略到。即便是政论型的讲演,也往往是文采斐然的,并且常常在讲演中间穿插大段情绪激昂、气势汪洋的激情之词。比如邱吉尔的演说和拉·甘地的演说都是如此。
三结构形式
成功人士在谈到自己演讲艺术时,往往提到这样一点,即在一篇成功的演讲中,演讲的结构与形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探讨这一结构形式所应具有的一些普遍性的原则,无疑也是对演讲的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一)演讲结构的一般原则
演讲结构的一般原则,是演讲内容在结构上的基本要求。演讲内容在结构上包括演讲的开头,演讲的主体和演讲的结尾三个部分。其结构原则大致与一般文章的结构原则一样。但是,由于演讲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说话活动,因而演讲结构的原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在演讲的开头和演讲的结尾表现得尤为明显。1.演讲的开头
演讲的开头要具有吸引力,美国演说家洛克伍德·桑佩曾经说过:“在整个讲话过程中做到轻松地、巧妙地与听众交流思想是困难的。然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讲话开头的用字和表达。”从心理定位趋向来看,听众通过对优秀演讲和低劣演讲的多次认识并由此形成经验之后,在心理上对后来的演讲则往往只凭某种记号来分配注意力和确立评价态度。演讲的开头是演讲者向听众出示的第一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记号,这个记号是否能够表现出优秀演讲的特征即是否具有吸引力,对于演讲的成败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怎样才能使开头具有吸引力呢?瑞士作家温克勒说:“开场白有两项任务:一是建立说者与听众的同感;二是如字意所释,打开场面,引入正题。”这可以说是对演讲开头一般原则的最为中肯的诠释,所谓“建立说者与听众之同感”。就是促成演讲者与听众的思想和情感的一致。而所谓“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就是要开门见山,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唯其如此,才能迅速地搭起“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从而为整个演讲的成功奠定基础。在演讲史上很多优秀演讲的开头都体现了这个原则。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发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即是一篇著名的演讲。比较一下这篇演讲的草稿和定稿的开头,我们对演讲开头的一般原则便可获得明确的认识:
就在15个月以前,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曾聚集在这座坟墓周围。当时,这里将是一位高贵的崇高的妇女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掘开这座坟墓,把她的丈夫的遗体放在里面。
(草稿)
3月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定稿)
草稿的开头从马克思夫人燕妮的逝世谈起,这样略嫌离题并且入题较慢。在定稿中,恩格斯则开门见山地从马克思的逝世谈起,使听众在演讲一开始就沉浸于对马克思的缅怀与崇敬之中,从而达到演讲者与听众的思想和情感的一致。对于这一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演讲实践已经给予了充分有力的证明。
无视演讲开头的一般原则,那就难以顺利实现演讲的意图。比如说:有的演讲一开头就是“一个伟大的前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老生常谈,结果使听众注意力松弛,情绪低落,评价态度也不积极。更为恶劣的是,有的演讲者习惯于以“今天本来没有什么准备”之类的空话套话开头,则只能使听众对演讲产生反感。
演讲的开头并无固定的格式,或阐明主题,或说明情况,或介绍背景,或提出问题,或引用诗文,但一般原则是要具有吸引力。
2.演讲的结尾
演讲结尾的一般原则是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演讲的结尾是对整个演讲的结束。结尾给听众的印象往往将代表整个演讲给听众的印象,言简意深、余音绕梁的结尾往往能够使听众精神振奋并促使听众不断地思考和回味,而松散拖沓、枯燥无味的结尾只能使听众感到厌倦并随着事过境迁而被遗忘。因此,演讲的结尾能否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听众确立评价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怎样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呢?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换一句话说,演讲最好在演讲达到高潮时果断结束,以此来强化给听众的印象。可以这样认为,这是演讲结尾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演讲处在高潮的时候,听众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注意力和情绪都由此而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中突然结束演讲,那么保留在听众大脑中的最后印象就特别深刻。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便是采用这种方法结尾的。
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在给议会中屈服于英国武力的温和派以致命打击之后,把演讲推向了高潮。至此,亨利以“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九个字戛然而止。致使全场愕然,随后就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声。而“不自由,毋宁死”则成了美国人民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名言。
演讲的结尾最忌冗长拖沓、画蛇添足。有的人演讲在结尾时总是三番五次地说:“我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再耽误大家一会儿,有个问题再强调一下”之类的话,这就势必引起听众的厌烦情绪,因而就可能冲淡给听众的印象,甚至会给听众留下恶劣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