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知道这一点,硬是挺着去承担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这显然是出力不讨好。比如一个皇帝承担举国之重,一个莽撞汉面对千军万马,一个外行客却要授业解惑,等等,莫不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程度,轻则损已,重则损国,不自知,乃大祸临门!所谓力微负重,是指自身能力弱小,却要承受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对于一个有志成就大事的人而言,盲目承担自己能力不及的责任,是很危险的。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善于变通,绝不能力微而负重,那样虽出尔英豪,但只会身败名裂,给自己带来不幸,智者以为,不取也!
赵国有一位大将名叫赵奢,是与廉颇、蔺相如齐名的大臣。因为战功显赫,被赵惠文王赐为“马服君”的称号。
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学习兵书,熟读兵法,与别人谈起打仗来,头头是道,谁也比不上他。就是他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可是,赵奢从来不夸奖他,赵括的母亲觉得奇怪,就问赵奢:“儿子不是兵法不错吗?怎么没听见你夸奖他呢?”
赵奢回答她说;“嗨,你哪里知道吁,他是纸上谈兵,打仗那是生死的较量。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以后赵王不用他带兵还好,如果一旦让他带兵打仗,那非把军队毁了不可!”
孝成王在位时,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交战。那时赵奢已经死了。蔺相如重病在床,廉颇率兵迎敌,打退丁几次秦兵的进攻之后,就坚守阵地,不再出战。这时秦国利用离问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当将军!”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赵括代替廉颇。蔺相如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上奏赵王,反对赵括任将,他也知道赵括只是个纸上谈兵的秀才,不堪敌兵。
可是赵王主意已定,没有听从蔺相如的意见。
赵括的母亲也反对他领兵出征,赵王召见她,问道:“为什么不让你儿子当将军呀?”
赵括的母亲说:从前赵奢为将军时,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有了赏赐也能与人共享。可是赵括却使士卒畏惧他,军吏没有人敢仰头看他;有了钱财,买田买地,一点也不像他父亲。所以千万别派他。
赵王听了她的话,并不以为然。赵括的母亲看看已不能说服赵王了,就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说:“既然大王这样决定了,那么以后赵括如果不称职,出了差错,我可不能同他一起获罪呀!”赵王答应了她的要求。
赵括为将出征,改变了军规,更换了军吏,与秦兵交锋,他自识很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熟读了几句兵法的一个白面秀才,轻看了厮杀血拼的疆场。像他这样既不知血雨腥风又自视甚高的人,结局又能怎样呢?
秦军的大将白起,用了一个假装败退的小计策,引赵括上钩,然后从其背后断了赵军的粮道。赵军四十多天得不到粮食,士卒大乱,皆无斗志,一仗大败,赵括丧命,损失了四十五万士兵。赵括纸上谈兵,力微负重,将四十多万赵卒系于自己无知上,结果惨遭坑死,赵国也元气大伤。
缺乏制胜的条件,却硬要承受巨大的重任,以卵击石,全凭血气之勇,结果必定是惨败。为英雄者,千万不可仅凭血气之勇,而忽视敌我力量的对比。要在正确分清形势的条件下,决定能否堪当大任。必要时,应韬光养晦,隐忍待发。
切忌听风就是雨
《吕氏春秋·察传》中讲过一个“打井得人”的故事。故事说: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因为家里没有井,需要到外边打水吃,所以家里总有一个人常存外边。后来他家凿了一眼井,他便告诉别人说:“我凿了一眼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句话,便传播出去说:“丁家凿井得了一个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宋国国君耳朵里,他便派人去问丁家,丁家说:“我是说自己有了井,就不用花一个人工出外打水,等于得了一个人,并不是说从井里打出来一个人呀!”原来,人多嘴杂,把事情全都传拧了!
奇怪的是,分明是以讹传讹,却居然能够众口纷纭,广为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乎!尤其可笑的是,听到的人竟还能够信以为真,甚至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其实,这种听风就是雨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是不少的。《红楼梦》第三十九回里,刘姥姥进荣国府时,为了讨得贾府人们喜欢,“没话也编些话说”,顺口诌出来一个若玉的故事。说什么一个大雪天的早晨,有个极标致的小姑娘到她家院里偷柴火,原来是一个老爷的独生女儿,名唤若玉,长到17岁时病死了,老爷太太疼得心肝似的。为她盖了祠堂,塑了像,日久天长,泥胎成了精,时常变了人出来闲逛,如此等等。这所谓的“若玉”本是子虚乌有,胡编乱造的,贾宝玉听了却信而不疑,居然非要把那个小姑娘找到不可,弄得连刘姥姥也啼笑皆非。
听风就是雨,并不是真的有雨,只不过是盲目轻信罢了。而盲目轻信的结果,往往是上当受骗,悔之不及。据《列子·贪爱》说:昔者有蜀侯,生性贪婪,又轻信。秦惠王准备伐蜀。而蜀道艰难:进兵不便。他听说蜀侯有这个弱点,就凿了一条石牛,在石牛身上置放金银财宝,扬言说是石牛屙出来的,要把它送给蜀侯。蜀侯果然相信,便派人修通大道,迎接石牛。于是秦国大军得以长驱直入,灭了蜀国。《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听说宋江抢了刘太公的女儿,不问青红皂白,回到梁由。便砍倒杏黄旗,还要砍宋江的脑袋,差点闹出乱子来,直到弄清那是冒牌宋江干的,才知道自己轻信了。我们的爱轻信的同志,如果冷静地回顾和总结一下自己以往的经验教训,恐怕就会发现,自己也是吃过不少听风就是雨的苦头的吧!
世界上的事物是很复杂的。现象和本质,说的和做的,明的和暗的,有时可能相反。《小尔雅·广训》说:“无念、念也,无宁、宁也,不显、显也,不承、承也。”传言之中往往会有正言若反、反言若正的情形,所谓“词负而意正,词正而意负打便是。有人把笑话说成真话。有人把真话说成笑话,也有人是为说笑话而说笑话,还有真话假说或假话真说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头脑复杂一点,就不能听到什么,不加分析,便信以为真。全盘接受,甚至代为传播成为义务宣传员;而只要运用大脑,对谣传分析研究,一般说来是不难去伪存真,得其真谛的。就拿上述谣传来说,说l980年建房的要遭水灾,那么,既是水灾,就不可能只冲我一家一户,那岂不是不建房的也要受水灾吗?不建房的同样受水灾,那也就小能说建了新房的才受水灾。诸如此类,只要稍加分折,一切谣传岂不是都要露馅吗?
有的人刚听到“风”时,也未必就认为是“雨”,而当大家都认为是“雨”了,弄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地步,他也就认为是“雨”了。这仍是一种盲目性。繁华的街市上当然没有老虎,一个人说街上老虎,听者不信;两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听者仍不信;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了。所谓“三人成市虎”,所谓“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正是这种心理的反映;所谓“谎言说一千遍,便成了真理”。也正是植根于人们盲目性基础上的法西斯箴言。受克服听风就是雨的毛病,就要不受“三人成市虎”习俗的干扰,不管有多少传言,不管有多少人相信,自己要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冷静头脑,任何情况下都不轻信起哄。
克服听风就是雨的思想方法,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调查研究。不管吹来了什么风,自己都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一定自己实际调查研究一番。有个“齐人乞墦”的故事颇能给人以启示。《孟子·离喽下》讲,有位齐人,有一妻一妾。他每次外出,总是酒足肉饱而归,回来还吹牛说,都是与有钱有势的人物一起饮的宴。可是,他的家里从未来过有钱有势的人呀。这就引起了妻妾的怀疑。第二天齐人又外出时。他的妻子便尾随后而观察。原来,那位牛皮大王是向上坟祭奠的人乞讨祭毕的酒食,经这一调查研究,真相便顿时大白。这两位女子不仅有分析的头脑,还认真调查研究,这就避免了盲目轻信,不至于听风就是雨了。他们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吕氏春秋·疑似篇》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有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于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唐人李绅说:“假金只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而到底是真金还是硫化铜。那却是需要下番功夫进行调查研究和仔细辨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谁这样做了,谁就不至于听风就是雨而拾人牙慧、讹也便有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少上当受骗或不上当受骗,少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或不犯严重错误。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李白这话可说是生活经验之淡。“宁可抱香被上老,不逐黄叶舞秋风”!我们在形形色色的谣传面前一应以这样的风范砥柱中流。且不可象杜甫讽嘲的:“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大胆起用“仇人”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ǔ)国(都城在今树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领导用人需要雅量,因为你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古有齐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征,这些优秀的领导者大胆起用“仇人”,结果“仇人”帮他们缔造了盛世江山。
人与人相处,都难免有冲撞、过节、恩怨,最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如果老板与下属闹了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他小鞋穿,要好好收拾他。其实,你不是在给你下属难堪,而是在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你打击了你的下属,最终受伤害的还不是公司?
一个企业领导,能做到像齐桓公这般不计个人恩怨,是企业发展的又一个契机。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踩你两脚,但是,踩过之后呢?对你有什么好处?
有罪必罚,有功必赏
蜀建兴五年,在渭水击破魏军二十万的诸葛孔明,与司马仲达所率领的魏援军二十万大军对阵于祁山。这次战争的关键在于汉中之东街亭的攻防战,因为此地是蜀军运输粮食的重要地点。孔明正考虑要派一位武将去守备这个地区时,年轻的将领马谡却自告奋勇要求派他担任这项任务。
马谡是孔明的挚友马良的弟弟,是一个血气方刚、强悍、有才气的人物,但是尚无法和仲达相抗衡。孔明虽然犹豫不决,可是见马谡兴致勃勃,于是决定派他去防守街亭。结果蜀军惨败。
孔明指示要固守街亭要道,年轻的马谡却死抱着兵书,认为“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坚持把大军驻扎在大道边的山上,结果被魏兵包围,并断了水,最后蜀兵大败,马谡只和少数兵将狼狈逃回。
建兴六年,撤回汉中的蜀军按照军法惩处马谡战败的罪责,孔明下令斩首。周围的人爱惜马谡的才能,纷纷向孔明求情,可是孔明不接受,坚定地说:“对!这种人才被斩首实在可惜,可是军法是不容私情的。”
马谡被带到了刑场,孔明以袖掩面哭泣,心想,其实启用你的我也是有罪过的呵。可是现在我还不能死,但为了蜀国的存活,却不得不让你死,请原谅我吧!
军中的任何人,都知道此刻孔明的心情,“所爱者有罪必罚”,“所憎者有功必赏”,是兵法上收揽人心的第一要诀。正因此,在《礼记·大学篇》上所记载修养仁德的基本原则是:所爱应知其恶,憎应知其善。
随着时代的变迁,赏罚制度演变出一种更灵活的原则。例如,无法判断应处罚到何种程度时,则适用较轻的刑罚。无法判断功劳多寡时,则以厚遇较好,不能无辜地判人死罪,宁可误读法律条文原谅人(苏东坡《刑赏忠厚之至论》)。
处斩马谡的孔明,我们今天的人能学他些什么呢?
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
项羽的叔父项梁所率领的起义军,由于大意轻敌,被秦军的将领章邯带军打败,项梁也被杀了。消息传来,项羽放声大哭,他说:“我从小死了父母,是叔父像父母一样抚养我成人,教我读书、学剑、研习兵法。现在叔父举大事还没成功,却给秦人杀害了。跟秦国的这个不共戴天之仇,我是非报不可。”
当时,正赶上楚怀王召集将士们,想攻打秦国,但是秦国很强大,再说楚军又刚大败一场,他担心将士们不愿进军关里,去攻打秦国,就说:“谁先打进关里,就封谁为王。”项羽等楚怀王的话音一落,赶紧说:“我叔父给秦人杀了,这不共戴天之仇,我非报不可。请派我去!”恰巧赵国派使者来讨救兵,于是项羽就被派去救赵国。
项羽带领20万大军到钜鹿去救赵国。到钜鹿后,派当阳君英布和蒲将军带领两万士兵先去渡过漳河,打败了秦将司马欣和董翳所率领的几万人马,占领了河对岸。然后项羽就率领所有的军队流过漳河。等全军都渡过河后,项羽就命令士兵每人都带上够吃三天的干粮,把军中做饭的锅都砸了,渡河的船都凿沉了,住的房子也烧了。他用这些来告诉士兵:兴亡胜败,在此一举。只准胜,不准败,只准进,不准退,不胜则死。
围攻钜鹿的秦将王离,看到楚军渡河,把军营扎在河边,马上就来挑战,认为楚将不懂兵法。在河边扎营,没有退路,一旦打败了,后无退路,非淹死不可。但章邯却看出这是楚军下了决心,背水一战,要和秦军拼一死命。于是精心安排人马,布好阵脚。他把所有的人马分作九路,一路接一路地摆好阵势。然后自己带领着一队精兵迎战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