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的智慧
2052500000003

第3章 笼络人心的艺术(1)

学会收买人心

宋代初立,政局末稳,面临很多矛盾,一代开国君主宋太祖,在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不但表现出一个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而动的胆识,而且显示了他在实现统一、力扫五代弊政中所施展策略的极大成功。

宋太祖首先防止的是“肘腑之患”,即防止京师内后周势力结成联盟来反抗。这时,他采取的不是镇压、扫清的手段,而是优待郭氏、柴氏宗室,以及全部录用后周旧臣的策略。他封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为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还特别交待臣下,要给他们安排好养尊处优的豪华生活。对郭氏、柴氏的后代,分别予以封宫给爵,后周的文武百官照旧录用,范质、王溥仍任宰相之职。这样就使后周旧臣释除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恐惧。可是拥立赵匡胤兵变的功臣勋贵,原都为贪图富,对优待后周旧臣不可能不产生抵触。对此,宋太祖一边封以高官,授以实权,一边又严加防范,决不姑息。京城巡检官王彦升,自恃拥立有功,意气骄横。一次,半夜三更去敲宰相王薄的门,要宰相接风慰劳,并企图乘机敲诈出一笔厚赏来。不料想王薄并不因为自己是后周旧臣而甘心低头三分,烫酒敬了几杯之后,随即撤饮,分文不给。第二天,还上殿告准了御状。太祖听罢大怒,居然毫不留情地罢免了王彦升的禁军职务,以示惩戒,这样一来,后周旧臣感到政治地位有了保障,而对新政权由狐疑观看转为拥护,从而大大减少了对赵宋王朝的不满和冲击。

建隆初年,后周开国功臣李筠和郭威外甥李守进一在山西,一在山东,先后起兵反抗。然而他们未能得到京师或其他藩镇势力的响应,都被迅速平定了。当初李筠曾自信地说过:“我是周朝宿将,与世宗又如兄弟,京师禁卫都是我的同僚或部下,必将倒戈来归。”忌料太祖棋高一着,他已经通过作用旧臣的策略,达到了笼络人心的目的。这正是宋太祖能够在短时期镇住统治阶级全部反抗势力,稳定政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视笼络人心

历史上的领导者都是十分重视笼络人心,以此作为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基础,从而能够能进能退、能上能下,做到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战国策》中有“狡兔三窟”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在人处危难之时,人心该是何等之重要呀!

齐国有个贵族,叫孟尝君,封地于薛。其手下食客过千。冯援便是其中一人。一次,冯援自告奋勇地要求到薛城为孟尝君收债,临行时间孟尝君,收完债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很随便地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吧。冯援到了薛城,不但没有催逼百姓还债,还以孟尝君之名将债券全部烧了。老百姓高呼万岁。孟尝君见冯援空手而归,很是奇怪,问他买了什么回来。冯授说:“你说让‘买你家缺少的’,我考虑你家什么都不缺,惟一缺的是‘义’,我就为你买了‘义’。”孟尝君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听信谗言,免去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孟尝君只好回到封地薛,没想到,薛城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迎。孟尝君方悟,这个“义’的重要性。后来,冯援通过计谋,又使孟尝君重登相位,使他的政治地位更加稳固了。

这个例子警喻我们,顾上是求进之道,而顾下则兼具求进与保身两种功能。注意顾下,可以助你事业有成,获得上级的赏识,而一旦事有不顺,上级一时疏远你,你也可以凭借良好的群众关系,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不致于四面楚歌,四面受敌。所以,历来有作为者,都很注意把上得欢心下得民心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善于以心换心

只有坦诚待人,以诚动人,善于以心换心,才能赢得他人的支持与合作。反之,如果你虚情假意,“别有用心”,则只能招来反感和敌视。

据《战国策》记载:管燕有一次得罪了齐王,便问他的左右:“你们哪位愿意同我到别国去避一避呢?”左右闻言,皆默不作声。管燕难过得流下泪来,叹道:“要用你们怎么这么难呢?”

有—个叫田需的答道:“我们几天难得吃一次饱饭,而你却总是吃好的且不说,连你养的禽兽也有吃不完的食物;你的妻妾穿的是绫罗绸缎,宾客们却仅仅只能饱饱眼福。何况,财物对你来说是很普通的,而性命在我们这里却是很宝贵的。你不肯以普通的东西待人,却奢望人家将贵重的东西报答你,这能怪谁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管燕收罗了不少门客,却不能真正地关怀他们、尊重他们,其心不诚,难怪他会发出“士何易得而难用”的感叹了。

以信制人

公元前200年,曹操与袁绍展开了著名的官渡之战。当袁绍的将领高览、张郃二人,由于攻打曹营失败,又遭袁绍的谋士郭嘉的诽谤,决定弃袁投曹时,曹操部属却怕二人有诈。曹操却说,即使有诈,只要厚待他们,也是可以归心收服为我所用的。于是把二人各封为侯。这样,两人就安心在曹营中任职了,在曹操开始进攻袁绍营寨时,高览和张郃都自愿作先锋,以表自己的忠心,把袁绍打得大败。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一个政府机构,还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能够取信于人,自己的下属就会觉得你可以信任,对你放心,从而也就愿意为你效劳,听从指挥,服从约束。“以信制人”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让人充分信任自己。简而言之,就是言出必行,一诺千金,这也体现“黑”的功夫。

谋略家在对敌斗争中,则多采用“兵不厌诈”的办法,但在对待朋友和自己阵营的内部伙伴时,如果仍用诡计,就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因此,古今用人谋略家,无不强调信誉第一,诚忠为上。把“信”作为“聚才”之本。只要答应过的事,就要“言必信、行必果”,所谓一诺干金,赢得下属或他人的信任,对自己的事业具有奠基的作用。

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已经是众人皆知、家喻户晓了。当时,商鞅受秦王之托,要招纳天下英才,为了表示自己言出必行,就在城东门立了一根柱子。说:谁要是把这根柱子搬到方去,就赏他五十两黄金。结果,看的人虽然多,但却没人愿意去试一试。终于有一位年轻人走了出来,他也许只是图好玩,就把那根柱子搬到西方去了,于是商鞅履行诺言,把五十两金子赏给了他。

秦国的人才知道商鞅言出必行,可以信赖,便纷纷出山,投靠到他的门下,为秦国的改革付诸了努力。

诸葛亮当年准备进攻陇西时,长史杨仪报告说:军中现有4万人应该回去休息了。诸葛亮立即命令这些部队收拾行装,准备回去。这4万多人将要启程时,魏军突然打来。杨仪建议,让这4万人留下,打完仗再走。诸葛亮说,用兵命将,以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借,军情再紧,也不能失信前言。诸葛亮让大家按时启程,并对他们说,你们的父母如此牵挂你们,我怎么可以把你们留下呢?他的信誉感动了士卒,结果几次下令,都不愿意走。最后,诸葛亮无奈之下,只能令他们参战,蜀军大获全胜。

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失败后,不仅挥泪斩了误失街亭的马谡,重赏有功的王平,而且还引咎自责,上疏刘禅请求自贬三等。他“取信天下,言出必行,信赏必罚”,使得天下能人志士都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召,纷纷投靠到他的门下。

内不避亲,外不避仇

所谓“敌将先赦、仇者先封”,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唐太宗启用死对头魏征、韩信诚拜老冤家李左车,我们都佩服他们的了不起之处,可是,曹操却杀掉了武功盖世的一代名将吕布,这又是为什么呢?可见,什么样的敌将可以赦免,什么样的仇者应当封官,的确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王朝事业的奠基人。他以十三副销甲起兵,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创业,终于使满族发展成为能与明朝抗衡,最后战而胜之的力量。这里当然有许多原因,而努尔哈赤广揽人才、善于用人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他最初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时就注意争取各部的人才,并能化敌为友,显示了广阔的胸怀,并被后人传为佳话。

明万历十一年五月,努尔哈赤以报仇为名,揭开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序幕。当时,女真各部互不统属,“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就处在各部势力的包围之中,几乎到处都是敌对势力。因此,最大限度地笼络人心、争取人才,是他面临的首要任务。而努尔哈赤恰恰体现了这种广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