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华道德文化研究促进会第一主席熊春锦
老子, 春秋楚国人, 姓李, 名耳, 又名老聃。留世五千言, 后人名为《老子》或《德道经》, 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以后, 老子五千言才被汉儒颠倒篇序, 成为道篇居前的《道德经》, 流传至今,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大系统性上, 是一部道德文化。道, 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中华传统道德文化, 上溯其祖根, 是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 成形于轩辕黄帝的“法道文化”; 成熟于老子创立的“德道文化”。这个“易道”、“法道”、“德道”, 全部都是“抱道无离论天下” “执一以为天下牧” 的学说和思想, 它们共构成“以易阐道、以法论道、以德证道” 的三部曲, 非常完美地构成中华道德文化大系统。道德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底, 也是中华民族衍生发展的灵魂, 同时也是后世各家学派诞生形成的生命源泉。道德文化主宰着中华民族2500年以前的漫长历史发展时期,同时决定着和影响着250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社会的进程。
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 都是“志于道而论天下”, “执五常以牧天下”, (五常: 指孔子执常仁, 荀子执常礼, 韩非执常法, 墨子执兼爱等等), 他们都是从伏羲黄老的道德学说思想系统中, 吸取局部营养而形成的不同学派。他们与伏羲黄老相比较, 最关键的差距在于修之身天人合一的境界, 虽然他们都同样提倡修身, 但是尚未达到居于道而天下的境界(另篇详论), 而只能依据伏羲黄老所开创的大道之理构建学说。这一特点其实就是古代文化产生非常道与常道分野的重要原因, 也是庄子批评非道学系统思想的根本原因。因此,以儒学为代表的百家学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辅根。
老子的德道学说思想, 上承于伏羲的“易道文化” 和黄帝的“法道文化” 思想。产生于修之身而天人合一的深邃实践体验之中。老子居于道而用德一, 继承和升华了“易道”
与“法道” 思想, 建立起囊括易道与法道思想精华的“德道” 思想, 构成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大系统论。老子的思想是公认的“百家之祖”。迄今为止, 《老子》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版本就高达260多种。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 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胡锦涛主席2003年访法期间, 在法国国民议会的演讲中曾提道: “500年前, 法国文学巨匠拉伯雷在其传世之作《巨人传》中就曾喻示‘智能的神瓶’ 在中国。” 这“智能的神瓶” 就是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易道”、“法道”、“德道” 思想,天人合一修身实践而诞生的经典才是真正的“智能的神瓶”。
一、老子思想在西方深入人心
老子是中国的老子, 同时是世界的老子。世界正在全面走近老子。
当代社会发展进入上个世纪末以后, 人们常常非常诗意地说, 我们已经进入了“地球村” 的时代。这个名词, 正在给人类以真切而成为现实的感觉。地球村和全球化, 正在迅速地逼近每一个国家和地域, 进入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全球化成了一个十分具体而正在实施的名词。面对“全球化” 的到来,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 世界进入中国, 我们需要思考,全球化是什么在进行化? 化的内容是些什么? 怎样完成“化”? 如此“化” 的后果是些什么? 我们如何正确地迎接和面对全球化的时代。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 天涯若比邻的名言已成事实, 全球化的互动交流在地理空间的骤然消失中快速地运行。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化” 在全球化之中, 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交流融合环节。
当全世界都在电视上关注这次足球世界杯的比赛时, 开赛后“足球皇帝” 贝肯鲍尔俨然成了“空中飞人”。为了方便他在12个赛场之间奔波, 赞助商为他提供了一架直升机。德国媒体将这架专机命名为“空中老子”。老子之名随着世界杯的进程而传遍全世界各个角落。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欣赏和崇拜老子, 这在德国并不算新闻。早在青少年时期, 喜欢读书的他就涉猎了老子的著作,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成了当时他最喜爱的格言。当他称雄足坛后, 仍不忘老子的忠告,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他带领德国队夺得大力神杯后却突然“隐退”, 很多人表示不解。直到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 他才引用老子的一句话: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表明心迹。几十年来, 老子的《道德经》一直放在他随身携带的公文箱内, 成为他的必读之书。
德国电视台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 老子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 每四个德国人的家庭里就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 “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 我相信这比例比中国家庭藏有《道德经》的比例会高出许多倍。
说到这里, 我相信中国人中有极大比例的人都没有看过《道德经》, 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老子的思想。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著名经典, 被作为精神的食粮而提倡民众广泛诵读应用, 也许只有中国没有这样做。在基督教民族的领域中, 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读一本书———Bible, 那就是《圣经》; 在伊斯兰教民族的领域中, 他们共同诵读的一本书就是《古兰经》。唯独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 却没有一本书是供给所有人学习诵读的,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西方人也不能理解。西方人都那么喜爱老子《道德经》, 而《道德经》作者故乡的许多人, 却还并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民族有这么一部珍贵的经典值得学习和阅读。真是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我的德国朋友问我: “你讲解老子讲的这么好,我们学习和实践后受益匪浅, 为什么你们国家不应用这一瑰宝呢?” 我只好苦涩地笑一笑说: “我们民族本身具有这一文化的深厚底蕴, 现在又处在全面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忙碌之中, 暂时还没有时间顾及这些。”
西方哲学家和西方人阅读《老子》并没有从宗教的角度解析认识她, 而是从道德文化与大智慧思想的角度上热爱她, 他们都是要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以及获取智慧的营养。而他们的确也发现, 《老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自然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等, 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 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精神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托尔斯泰当年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 而主要是《老子》。”
德国哲人尼采称赞《老子》: “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 满载宝藏, 放下汲桶, 唾手可得。”
我们的国家当前仍然坚持着以唯物主义为主体, 但是应当看到《老子》并不是唯心主义, 更不是宗教。《道德经》曾经在汉代诞生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 然而却并不是宗教产生了《道德经》, 这个父子关系我们要弄清楚。《老子》是中国2500年以前历史上人类优秀文化的总集成, 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老子》是文化, 是民族的精神食粮。既然是道德文化而非宗教, 而且能承担起精神文化营养人们心灵, 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 使整个民族的心灵获得净化与升华, 诵而读之又有何不可呢? 海外华人和西方人都爱《老子》, 世界都在走近老子, 其价值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和宣传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中国人应该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道德理念精髓, 并且从中获得精神营养。
《老子》的思想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 在17世纪以后, 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 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 逐步从中国传入欧洲, 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大陆。引起了欧洲的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包括伏尔泰、狄德罗这样一些思想家, 都开始接受和研究中国的文化。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早就启示人们: “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 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
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早在1957年就指出: “问题是人类将如何对付科学与技术的潘多拉盒子(魔盒)? 我再次要说: 按东方的见解行事。”
李约瑟在他的书中曾经介绍说, 当时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发现, 发现了东方的圣人。那个时候的欧洲, 特别是法国, 用中国的道德精神为武器来反对神权、反对教皇、反对宗教,所以说中国的经典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史上, 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法国就曾经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写进了他们《人权宣言》。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指出: “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础的发明创造, 几乎有一半以上是源于中国。” 所以在千年之交时, 英国的《独立报》曾经发表文章说: “别提西方, 是中国塑造了这个千年。”
德国在世界上号称哲学家的摇篮, 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其影响力甚为深远。
最初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 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 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 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他盛赞“中国人不仅在忠孝方面, 而且在科学方面也大大超过了近代人”。由此可见, 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 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茨对辩证法的论述, 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 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在辩证法上成为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 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 将老子三生万物的三段式, 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其哲学逻辑合理, 充满生气, 理论新奇, 论述动人。他研究每一个命题, 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 反(阴) 合(中) 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 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大科学家尼·玻尔认为, 道家的“阴阳图” 是“互补原理” 的最好标志, 他把“阴阳图” 作为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的标徽。所以, 卡普拉称《易经》为“圣书”, 说它激励了各个时代的许许多多思想家、科学家。欧洲哲学权威捷恩也把《易经》作为“智能宝典”, 说它“亘古常新, 相距6000年之久, 依然具有价值, 而且与最新的原子论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在德国的政治界、科学界也推崇老子思想, 每年德国还会举行国际老子研讨会。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 《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 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 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二、海外重视研究简帛《老子》海外的汉学界, 非常关注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研究, 特别是对老子的学术研究。在考古界发现简帛和整理成文发表以后, 西方各国的学者都关注着简帛, 特别是对于1973年马王堆3号汉墓简帛的出土和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 大批有识之士都积极投入到研老之中。
总体而言, 近几十年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出土简帛的热情, 就是开始于1973年马王堆3号汉墓简帛的出土。这种研究的热情迄至今日也没有止息。
美国白兰汀公司曾经聘请韩禄伯主编《古代中国经典》丛书, 这部丛书将马王堆、银雀山等地所出的简帛经典都译注出版。最早公布的马王堆帛书材料包括《老子》、黄帝书和《周易》等, 都被收入了丛书之中。
韩禄伯在美、英、法、德, 以及中国内地与台湾等多种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帛书《老子》的研究论文十余篇, 他译注的帛书《老子》, 自1989至1993年间在美国、欧洲连出7种版本。
刘殿爵译注的帛书《老子》显示出深厚的国学修养, 所论《老子》的内容, 具有可与稍晚时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对照互看之处, 同样不容忽视。鲍则岳对帛书《老子》的文献学研究, 及其与想尔注本、王弼本与河上公本的比较分析, 厚积薄发, 也是多有卓见著述。池田知久、岛邦男(日本) 等在研究中也发展了一些帛书《老子》研究成果。
而帛书黄帝书是在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抄录的一组经典, 有的学者认为是“附抄”, 我认为应当同样是正抄, 它与老子甲乙本卷一起郑重地存放于一起, 就已经充分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同类性。它们之所以一起存放, 应当就是汉初自刘邦至文景时期长期被朝廷推崇并且使用的, 而在汉武帝时代却突然遗佚的黄老学说典籍(详论另述)。马克(法国) 关于帛书《刑德》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许多学者的称赞。他与夏德安、汪涛等对马王堆帛书《式法》的研究也是颇有心得。叶山的《古佚书五种: 汉代的道、黄老与阴阳》则认为它们是阴阳家的作品, 这一学术观点可以与杜维明、皮瑞姆、卡润·特讷(美国) 的学说相对照而参考。日本学者在研究老子方面也比较重视, 其中浅野裕一的黄老道研究与今枝二郎、内山俊彦等数家之学说, 都是日本学者的相关成果。帛书《老子》甲本卷后附抄佚书的研究, 则以池田知久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研究》显得比较突出。
海外学者对郭店楚墓竹简的研究, 如同《光明日报》曾经归纳过的, 主要是《老子》与《太一生水》的研究。艾兰与魏克彬编著的《郭店老子》已由美国古代中国学会出版,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到韩禄伯、夏德安(美国)、瓦格纳(德国)、谭朴森与汪涛(英国)、戴卡琳(比利时) 等对《老子》简文的细致研究。韩禄伯的郭店《老子》校笺已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目前西方郭店《老子》译注最重要的成果。鲍则岳(美国) 则发表了关于郭店《老子》文献学构成的重要分析。刘笑敢(新加坡)、谷中信一(日本) 等对《老子》的成书特征也作了探讨。艾兰所著《水之道与德之端》一书, 提出中国古代哲学中许多最基本的概念都源于水的形象, 与《太一生水》所论相合。她还讨论了《太一生水》与《老子》的关系及其对于解读《老子》的意义。施舟人(荷兰)、贺碧来(法国) 对于《太一生水》与道家哲学的关系亦有探讨。
整体而言, 由于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 用易、用法、用德阐释大道, 他们都是通过修之身进入道的境界之中而言万事万物, 因此他们的学说具有无可比拟的大系统论性, 对于万事万物都具有科学指导性。因此老子的学说广泛地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
我在海外学习老子和简帛老子也是有几年了, 因为有以前小时候在国内诵读的基础和长期依据老学进行“修之身” 的一点老底子。到了海外学习老子和传播老学略有一些体会。
在伏羲黄老学说面前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 始终是一位学生, 在海外学习老子简帛和读诵老子。可能是旁观者清的原因, 在简帛老子的研究中, 我认为边实践、边研究才是一条走近老子、走进老子的大道和捷径。但是, 对于这一点似乎中外学者都未将此提到相应的高度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