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当代社会
2053300000058

第58章 唐代道士司马承贞事迹考(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留学生[韩国]]金辰哲

司马承祯系唐代著名道士, 世称司马天师, 不但正史有传, 有关唐代的故事、小说、杂记和道书也多述其人, 是中国道教文化史上经常说到的重要人物。近年来, 学术界出现多篇论文对其进行专门研究 , 诸先生先后撰文讨论与司马承祯有关的问题, 不乏高见, 且有重要成果出现, 不过多数研究者重视的是他的道学著作和有关的哲学思想, 对其生平事迹虽常说到, 但大多是随文述之, 缺乏比较严格的考校。本文拟采用诸贤的研究成果, 加之自己的一些看法, 谈谈司马承祯的名字和所传之法、上言五岳真君祠、道教的镜剑与其书法绘画问题。

一、名、字与所传之法

《旧唐书》卷192《隐逸·司马承祯传》云: “道士司马承祯, 字子微, 河内温人。” 现今学者多据此认为其名叫承祯、字为子微, 很多文献材料也持这种说法, 其中较早的为李渤《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传》云: “后周琊琊公司马裔元孙, 名承祯, 字子微。” 其他如: 《大唐新语》卷10: “司马承祯, 字子微, 隐于天台山, 自号白云子” ; 沈汾《续仙传》卷下: “司马承祯, 字子微” ;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5司马承祯条云:

“后周邢琊公司马裔玄孙, 名承祯, 字子微” 。相关资料显示, 司马天师名承祯、字子微是古今最为流行的说法。然而, 一些重要的石刻资料却有着不同的说法。如崔尚《天台山桐柏观碑》云:

洎乎我唐, 有司马炼师居焉……炼师名承祯, 一名子微, 号天台白云。

该碑刻于“天宝元年太岁壬午”, 即公元742年。这里提出司马天师有两个名字, 一为承祯, 一为子微。陈垣先生亦主此说: “按承祯之兄名承神, 其书《潘尊师碑》自署弟子司马子微, 而赠制亦称故王屋山道士司马子微, 盖本名承祯, 入道后则名子微也。” 值得注意的是更早的石刻显示出, 司马天师是名子微、字承祯。唐卫凭词、薛希昌所书的著名的《贞一先生庙碣》云:

尊师族司马氏, 世居温晋彭城, 王权之后, 随亲侍都督晟之孙, 皇代襄滑二长史仁最之子。……尊师讳子微, 字承祯, 法号道隐。

古人碑碣所讳者, 讳名也, 这是人所尽知的常识。据此可知, 该铭是说司马天师的名叫子微, 他的字才是承祯。并且碣是建立在司马天师的寝庙前, 其时他的亲侄子司马纲亦在现场, 碣说到此事云:

河东郡宝鼎县主薄司马纲, 师之犹子也。餐味密训, 倘佯精庐, 御侮道门,翘足仙事, 乃恢张遗寝, 制造新庙, 将谓灵仙不妄, 且以虔奉有所考室也。

犹子, 即侄子。《礼记·檀弓上》云: “兄弟之子, 犹子也。” 可见司马纲是他的亲侄子, 断不会搞错自己叔叔的名字。加之, 该庙谒的镌刻年代甚早, 据收录该碣的《绩语堂碑录》说:

按碑无建立年月, 据文有岁乙亥六月十八日蜕形, 越二十一日瘗杖于松台云云, 乙亥为开元二十三年, 由蜕形之日计之, 是尊师葬在是年七月。又据颂云:

“解玉何地, 翅□一年”。似自其亡后积计追数, 则建庙立碣当在开元二十四年,而不能确指何月。

这个考析颇精审、重要, 表明《贞一先生庙碣》系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所刻, 距司马天师去世仅一年, 是现知有关司马承祯生平事迹的最早的传记类资料。而《旧唐书》为五代后晋修于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完于开运二年(公元945年), 去司马天师逝世已两百余年, 李渤虽为唐代人, 生于代宗大历八年即公元773年, 其为《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传》当是成人后的事情, 至少距司马天师逝世时间也超过半个世纪, 两者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因为前引撰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崔尚《天台山桐柏观碑》就已经有点分不清司马天师的名与字了。更为重要的是, 司马天师本人, 从未使用过承祯二字作为自己的名。例如:

司马承祯在书写自己的老师《潘尊师碣》时, 作“弟子中岩道士司马子微书”。 该碣建立于“大周圣历二年太岁己亥”, 即公元699年。再如: 司马承祯述并书的《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 自称为“天台华峰白云道士河内司马道隐子微述并书” 。其时间为“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九月十三日己巳书”, 即公元724年, 其镌刻时间为“开元岁乙亥四月壬子”, 即公元735 年。按古人之习惯自称时为示谦意, 皆自称名, 而他称时为示尊敬之意, 多用其字。

况且两石铭文一为司马承祯之师潘师正, 一为南朝高道陶弘景, 皆系其前辈, 司马承祯只能自称己之名, 绝无自称己之字的道理。由此可以明断, 子微一称为司马承祯之名无疑。

而其恰恰又与开元二十四年镌刻的《贞一先生庙碣》所载: “讳子微, 字承祯”, 是完全吻合的。因此, 我的看法是: 司马天师, 名为子微, 字为承祯。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潘师正传授司马承祯的是“正一之法” 还是“上清之法”。有关资料见于《旧唐书·司马承祯传》, 其原文为:

事潘师正, 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 谓曰: “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 至汝四叶矣。” 文内记载潘师正传授给司马承祯的是正一之法。但学术界对此颇有异辞。最早提出意见的是陈国符先生, 其在《道藏源流》“司马承祯传” 一文内, 将潘师正语径直改为“我自陶隐居传上清法”, 该句下陈先生作小字注云: “据《旧唐书》, 本作正一之法, 盖误,当作上清法。” 然而, 陈国符并没有说明做此改订的根据。我仔细查阅了《云笈七签》卷五《真系》一文, 发现其文内没有说传授“上清经法” 这四个字, 仅用“经箓” 或“经法”

之名。其文如下:

今道门以经授受所自来远矣!其昭彰尤著, 使搢绅先生不惑者, 自晋兴宁乙丑岁, 众真降授于杨君, 杨君授许君, 许君授予玄丈, 玄丈付经予马朗。景和乙巳岁, 敕取经入华林园, 明帝登极, 殳季真启还私廨。简寂陆君南下, 立崇虚馆,真经归予馆。按黄素方因缘, 值经准法奉修, 亦同师授, 其陆君之教, 杨许之胄也。陆授孙君, 孙君授陶君, 陶君搜摭许令之遗经略尽矣!陶授王君, 王君又从宗道先生得诸胜诀, 云经法秘典大备于王矣。王授潘君, 潘君授司马君, 司马君授李君, 李君至于杨君十三世矣!!!李渤这里说的是经箓、经法的授受, 至于是何经何法并无明言。尤值品味的是在这经法传授系统中, 竟然列出“简寂陆君” 即陆修静的名号。众所周知, 陆修静是南朝刘宋时期最著名的天师道首领, 宋明帝曾在天印山为其建立崇虚馆、通仙台居所, 泰始七年(公元471 年)陆修静编定《三洞经书目录》, 元徽五年(公元477年)卒, 谥号简寂。其一生从未加入过上清派, 亦没受过上清经法。对此李渤是清楚的, 为此他专门解释说: “简寂陆君南下,立崇虚馆, 真经归予馆。按黄素方因缘, 值经准法奉修, 亦同师授, 其陆君之教, 杨许之胄也。” 由此可知, 李渤并没有将上清派与天师道严格区分开, 即或就是有意将两者混合在一起, 甚至他就认为司马承祯所传之法, 是直接源自简寂陆修静, 其所撰《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传》云:

少事体元先生, 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体元特相赏异, 谓曰: 我自简寂传授正法, 至汝六叶矣!《云笈七签》卷五收录的李渤《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条, 与上引文基本相一, 只是体元作体玄, 而潘师正之语则完全相同, 这就清楚表明李渤是把潘师正授受司马承祯之法的直系源头定在了天师道首领陆修静名下, 并且认为陆修静所传才是道门“正法”。从目前所见《旧唐书·司马承祯传》的材料, 该传可能是依据李渤《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传》一文写出的, 但也做了一些大的变更, 如将潘师正语中的“简寂” 陆修静改作“陶隐居” 陶弘景,“将六叶” 改为“四叶”, 将“正法” 改为“正一之法”。之所以做这种改动,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李渤所录潘师正原话的语意, 因按前引李渤《真系》语, 简寂陆修静至司马承祯正好是六叶(六人), 改为陶弘景则减少了两人, 这样就只能写成四叶(四人)。而简寂陆修静是天师道宗师, 他所传天师道法就是冠以“正一” 之名的。如南朝天师道经典《陆先生道门科略》云:

太上患其若此, 故授天师正一盟威之道, 禁戒律科, 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 置二十四法、三十六靖庐, 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 下千二百官章文万通。

再如南朝刘宋时期所作天师道另一部经典《三天内解经》, 也记载当时天师道所传道法名字为“正一明(盟)威之道”, 其卷上云:

以汉安元年壬午岁五月一日, 老君于蜀郡渠亭山石室中, 与道士张道陵将诣昆仑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谓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 因自号为新出老君。即拜张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 付张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制。……天师受太上正一盟威之道三天正法, 付子孙传为国师。谓当终于无穷。

这表明陆修静天师道所传道法即是冠以“正一” 二字。大概是考虑到保持陆修静传下道法的特点, 《旧唐书·司马承祯传》的作者, 在改“简寂” 为“陶隐居” 的同时, 亦将含义不太明确的“正法” 二字, 改为“正一之法”, 以维持其所传之法的道派特点。据此也可认定陈国符乃系无据之改。

二、上言五岳真君祠事

司马承祯上谏玄宗设立道教五岳真君祠, 无疑是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据《旧唐书》卷192《隐逸·司马承祯传》记载:

(玄宗)十五年, 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 置坛室以居焉。承祯因上言: “今五岳神祠, 皆是山林之神, 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 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 山川风雨, 阴阳气序, 是所理焉。冠冕章服, 佐从神仙, 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 玄宗从其言, 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 其形象制度, 皆令承祯推按道经, 创意为之。

有关五岳真君祠、青城山丈人祠、庐山九天使者庙的设立、碑刻和相关诸问题, 雷闻先生曾撰《五岳真君祠与唐代国家祭祀》一文, 对此进行了详密考证, 成果甚丰。 我这里综而述之, 间谈自己的一点认识。首先上引《旧唐书》一段话, 在开元十五年之后系上立五岳真君祠事, 颇易使人产生误解, 以为此事发生时间是在该年。如陈国符引《南岳小录》云: “真君庙, 在岳观之东五十余步, 本与司天王同庙各殿。开元中, 司马天师上言五岳洞天各有上真所治, 不可从血食之神同其雩祀。既协圣旨, 受创清庙。是岳启夏之际, 洁斋致醮, 兼度道士五人, 长备焚修洒扫。即开元十五年五月十五日明制也。” 照此引文,《南岳小录》作者唐末道士李冲昭以及陈国符显然认为建五岳真君庙是开元十五年之事。

1996 年, 巴瑞特(T.H、Barrett)《唐代道教》一书, 依旧袭用陈氏之说, 同引《南岳小录》为据。 雷闻先生引用《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资治通鉴》卷213玄宗开元十九年条、《册府元龟》卷53、《玉海》卷102的记载, 认为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是玄宗下诏建立五岳真君祠的时间, 《南岳小录》的开元十五年应是开元十九年的讹误, 是该书翻刻过程中产生的。 笔者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一些与五岳真君祠有密切关系的重要石刻资料, 如岱岳观碑, 此碑存近30条题记, 其中第十六条载:

开元十九年十一月, 都大弘道观主张游雾、京景龙观大德杨琬, 建立真君,于此修斋三日三夜。专当官朝散郎曲阜主簿上官宾, 登仕郎乾封县尉王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