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模糊法
模糊,是自然界中物体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导致了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情态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自然语言中,句子所使用的词大部分是模糊词,如汉语中的概数词上下、左右、前后、多少、多日、多次等,副词马上、非常、刚刚、永远、略微等。时间名词拂晓、白天、黄昏、深夜、现在、过去等等都是模糊词。毛泽东主席在一首词中有几句使用了模糊词恰到好处:"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模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气进行交际的办法。波兰语文学家沙夫在《语文学引论》一书中说:"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成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是摧毁语言的目的,人们交际就很难进行,因此我们用以交际的工具遭到了损害。"
社交场合中的模糊法一般可分为:宽泛式、回避式、选择式三种类型。
宽泛式模糊法,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其语言结构往往是:较明确的词语
模糊词语。在外交场合有时不便把话说得太实,也不必说得太明,就要借助一些含义宽泛、伸缩性大、不很明确的语言,如在外交场合邀请一位国家领导人访问时,常常说:"请您在您合适的时候访问我国。"这既表达了友好的意愿,又尊重对方安排方便,比非常明确的语言,确定某年某月某日来访问的命令式语气效果好。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最热门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当苏联外长莫洛夫率苏联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旅馆门口被一群美国记者围住,有一个记者问莫洛夫: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莫洛夫只用了一个英语单词——"足够"回答了他。"足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既可以保守住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这个当时不便公开的秘密,又体现出苏联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回避式模糊法,是根据某种场合的需要,巧妙地避开确指性内容的方法。例如某报纸上登载过这样一则消息:
"加拿大政府限令苏联驻加拿大商务处贸易代表于10日之内离开加拿大,因为他们进行了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
这条消息中没有道出"进行间谍活动"这一确指性内容,只是模糊地说"他们进行了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是出于外交礼仪上的需要。
又如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这两个概念,经过磋商,写成"台湾海峡两岸的人,都确认只有一个中国"。
回避式模糊法应用范围很广泛。
选择式模糊法,是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用具有选择性的语言来表达的方法,词义中常含有"或者……,或者……"的陈述形式,能作不同解释。
需提出的是,模糊法的运用,要注意交际时的文化环境和交际语境,特别是外交场合。如1972年9月,田中角荣作为战后第一位日本首脑来到中国,周恩来总理为他主持了招待宴会。会上,田中角荣致词答谢,其中有一句话差点给两国政府投下阴影,以至引出下面一段文章:
田中角荣:"……过去的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周恩来:"您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怎么理解?"
田中角荣:""添了很大麻烦"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是诚心诚意地如实表达自己赔罪的心情,这是不加修饰地、很自然地发自日本人内心的声音,……我认为,前来赔罪是理所当然的。"
造成田中角荣反复地再次表白的原因,是他不了解他所用的模糊词语——"添了很大麻烦",在中国人看来是对日本过去的侵略罪行所采取的一种轻描淡写的态度,因为这一模糊词语在汉语中的语意太轻了。由此可见,在社交场合用好模糊法的关键,是要准确运用模糊语言。
4暗示法
暗示是一种信号化的刺激,表示"不公开地隐蔽地给人以启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法是通过语言、行为或其它符号把自己的意向传递给他人,并引起反应的方法。如某处挂一标牌:此处放自行车将被放气、拔气门芯。用幽默的语言暗示人们此处不能存放自行车。
暗示法可以通过人的语言形势、表情来施授,也可以通过情境(视觉符号、声音符号)施授。暗示法是交际语言中很有效的艺术。
五、演讲礼仪
1演讲
演讲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尚书·盘庚》上就记载了迁都于殷的演讲。西汉刘向撰《说宛》中的"善说"一卷就是专门论述演讲与口才的。在古希腊,演讲被誉为"艺术之王",在社交和国家重大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演讲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演讲是人们生存于社会的一种必要的修养。我国的演讲之风盛行于"五四"青年运动。
"演讲"一词中,"讲"是中心,"演"起修饰限制作用。"演"与"讲"以偏正关系组成一词,专指现实生活中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向听众传递信息的社会活动,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有效方式。大会上作报告、课堂上老师讲演等等,都属于演讲范围。演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环境中,以口语和体语为载体向听众传播信息的社会活动。
从演讲的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构成演讲的几个要素应该是演讲者、听众、信息(演讲的内容)、时境(发表演讲需要的特定的时间、场所等客观条件)、载体(演讲过程中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
演讲是一门科学,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演讲也是一门艺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要想得到较好的演讲效果,就必须遵循演讲创作的艺术规律,就必须恰当地运用各种艺术技巧。演讲是一种颇具魅力的口语表达形式,它不仅具有一般口语表达形式的特点,还有目的明确,综合性高,鼓动性强,时代性鲜明和直观的临场性、广泛的适应性等明显特征。
2演讲与朗诵的区别
演讲的语言是生活化了的舞台语言和舞台化了的生活语言,它是介于舞台表演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特种语言。演讲活动实用性强,它的语言必须贴近现实。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听众所接受,才能实现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演讲要求富有激情,要求产生催人奋进的感召力,这就需要遣词造句通俗易懂,语气自然亲切,声音抑扬顿挫,语速快慢有致,音色变化巧妙自如,力求产生朴实美,给人亲切感,具有说服力。演讲又是一门艺术,它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艺术来体现的,因此它的语言必须优于生活语气才能产生演讲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朗诵追求的是用声音创造作品的意境。著名诗人邵燕祥认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朗诵,"它必须带给听众更多的东西,是他们用眼睛阅读文字时得不到的东西,使听众眼睛随着朗读者,更快地、更直接地进入作家所提供的情境,进入作家敞开的内心世界。"为了深入原作的意境,朗诵的语言允许各方面都比演讲语言夸张,语言的变化有明显的表演痕迹,音质的要求也比演讲高。把握好演讲语言的分寸,会使演讲更能为广大听众接受,产生激动人心的良好效果。
3影响演讲效果的因素
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演讲效果如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演讲的内容、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演讲的环境、听众的心理和演讲者的综合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演讲的内容(演讲稿)和演讲者的语言艺术。
(1)演讲的内容
演讲的内容即演讲者向听众传递的信息。在演讲中,演讲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其内容。如果一个演讲家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那他就会片面地追求某种体裁和格式,以致使自己的演讲徒有浮华的外表。好的、给人以美感的、能够产生巨大效应的演讲内容应该一是有新意,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二是有深度,内容充实能给人以启示和鼓励。
确定演讲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①尽量选择本人熟悉的内容。因为只有熟悉,才有话可说,有东西可讲,演讲者本人也才会产生激情,才能去感动听众。否则,演讲者自己都不能感动自己,怎样去感染听众呢?
一个人,即使很有智慧,很有文化,如果对一件不是他专长的事发表意见的话,这种意见往往是非常愚蠢、非常没有价值的,所以我们演讲千万不要选择那些不了解、不熟悉的话题。
青少年学生在学校通常参加的是主题演讲,如"五四"、"一二·九"纪念日等演讲,对这些并非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主题,要使演讲成功取得好效果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查阅与其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中找到使自己动情的主题,确定为演讲内容,有感而发,并融进自己的理解观点。
②尽量选择适合现实需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听众,才会使演讲产生社会价值。
③尽量选择听众需要和欢迎的内容。在不同的场合,甚至在同一场合作演讲,面对不同的听众,演讲的内容要适当作些变化,力求让大多数听众感兴趣,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现代社会学家卡耐基先生在他的《说话教室》一书中,谈到有效率说话的三个原则:一是透过经验或学习而获得演讲资料;二是最好选择使自己"动心"的主题;三是必须热心地跟听众分享话题的内容,这就包含着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发表任何一次演讲或当众作任何一次讲话、报告,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对所讲内容作充分准备。准备比资历更重要,因为只有准备周到的演说者,才有资格拥有自信。但作周到完整的准备,并非意味着把整篇演讲稿背下来。因为一旦养成背诵演讲稿的恶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被所谓的准备所因扰,以致破坏演讲的效果。
年轻时代的邱吉尔都是先写下演讲稿,再把它背诵下来。有一天,当邱吉尔在议会的讲坛背诵演说时,突然受恐惧症袭击丧失记忆,再也背不出一句话来。他感到慌乱紧张,一愁莫展,即使把最后的那句话重复一次,也仍然无法继续下去。他满脸通红……于是,他只好低着头坐下来。从那一天开始,邱吉尔再也不背诵演讲稿了。
作充分的准备,养成不拿演讲稿、备忘录之类的东西上台演讲的习惯,把内心的信念、思想、情感认真而完整地传达给听众,会让听众感到非常满意,收到极佳的演讲效果。
(2)演讲语言艺术
演讲的语言体现为一种美的吸引力和美的感染力,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一种审美感情的共鸣,一种心灵上和谐之美的呼应。演讲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为:有声语言艺术、体态语言艺术和时间语言艺术等。
①演讲的有声语言艺术
演讲是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是靠语义,二是靠语音。靠抑扬顿挫、起伏多变的语调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情感。演讲过程中,音调应有高低,不同的音调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高潮时,音色应明亮、圆润,尽量不出尖音;在低潮时,音色深沉、平稳。但不管声音高昂还是低沉,都必须保持气流通畅,吐字清晰,让听众感觉舒适。
总之,演讲的有声语言应富于变化,不平铺直叙,又区别于朗诵和背诵。做到以情发声,以声带情,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②演讲的体态语言艺术
演讲中的体态语言,是在"讲"的基础上起作用,受"讲"的制约,同时又与"讲"是有机统一的,形成完美的演讲语言艺术。体态语言礼仪主要指站姿、目光和手势等。
站姿:一般来说,演讲者要挺胸立腰,端正庄重,才能给观众一个好的印象。演讲者在台上应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根据演讲内容的需要,可以前后左右地进行一定范围的移动,但这种移动应是根据演讲内容的需要,是自然的,稳重的,而不是因为恐惧、紧张所致。但不要在使用沉默语时移动身体,因为那样会造成游离性的多余动作,影响听众的视觉接收效果,破坏演讲的和谐与统一。
目光:演讲者的目光是演讲者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有效地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重要因素。听众可以从演讲者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种目光以及他服饰中悟出许多弦外之音。同时从演讲者的目光中能够反应出演讲者的心理素质。
演讲者用目光进行辅助性沟通的方法有:
前视法:即视线平直向前流动,统摄全场听众,一般视线落点放在最后一排听众的头顶部位。这样的视线,可使听众感到演讲者的指向性,也有利于保持端正优美的身姿。
虚视法:运用并非完全指向性的目光,把目光放虚。"目视每位观众",尽管演讲者实际没有看清什么,但他却是良好观察力的一种过渡,观众感到的则是真切的目光。这种目光可以消除演讲者的怯场心理,适合不太成熟的演讲者。
环视法:有节奏地或不时地环顾全场内听众,与他们保持目光接触,增强感情交流,但要注意环顾面,避免扫视不周而冷落某一角落的听众。
点视法:有重点、有选择地注视,主要针对不安静处或不注意听讲的听众。
手势:演讲者的手势,不仅能强调或解释演讲的信息内容,而且能生动地表达演讲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内容,使演讲生动形象。
演讲中使用手势应由演讲内容而定,在运用手势上,一定要注意尽量作到简洁易懂,协调合拍,富于变化,不要无节制地频繁使用,动作应到位,自然和谐。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说:"演讲者的手势自然是用来补充说明演讲者的思想、情感与感受的。"
演讲中的体态语言除上面几种外,演讲者还应注意上下场的走姿,演讲开始和结束时向观众鞠躬致意,并配合"谢谢"、"请多指教"等礼貌用语,决不能忽视对听众的礼貌和真诚。
演讲者的服饰对演讲的整体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要求服饰整洁、大方、端庄、得体,与时间、场合、身份等相吻合。
服饰和礼仪会影响听众对演讲者的喜爱程度,一般来讲,听众会把选票投向自己喜欢的演讲者。不雅的服饰和不美的举止谈吐,使听众对演讲者产生厌烦和反感,这是演讲失败的原因之一。
③演讲的时间语言艺术
演讲的时间语言艺术,是指演讲时间安排的有效性,在45分钟的演讲中,听众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分钟内,后30分钟收效就差了,所以演讲时间最好应控制在15分钟内,最多不超过20分钟。对于还不够成熟的演讲者,特别是初次演讲,演讲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效果更好。